查看原文
其他

梁思成:“拙匠”成就“栋梁”|草地·观展

陈迟 新华每日电讯 2024-01-28

首发:8月27日《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

作者:陈迟


8月23日,“栋梁——梁思成诞辰120周年展览”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幕,背后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和艺术博物馆等多个工作团队近十个月的艰苦工作和紧密协作。

  

包括照片、录像、图纸、模型、书信、手稿以及空间装置在内的362件资料和文物同时展示,是难得一见的盛况。这是学界为了纪念这位对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功若丘山的学者,所筹划的一次重要活动,得到了清华大学档案馆、国家图书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等多个机构和个人的支持,所陈列展出的资料绝大多数为原始资料,有许多资料是首次面向公众。


“栋梁——梁思成诞辰120周年展览”开幕视频。清华大学王南学术指导,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于博柔 、闵嘉剑制作


“栋梁”展的多元宇宙

  

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四楼展厅,参观者在仔细观察文物原件之后,会发现许多线索指向的,不仅有梁思成先生的工作,还有他点点滴滴的平凡生活。观众所能感知到的不止梁先生在学术上的成就,更有背后那些来自家庭、亲友、同学和同事之间触动心弦的情感。


“栋梁”开幕式现场梁思成家属代表发言致辞。王鑫摄

  

据策展人、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苏丹老师介绍,整个展览的格局采用线性叙事和矩阵陈列相交替的方式,用多种手段塑造空间的纪念性,相对完整地回顾了梁思成先生的生平和家庭情况。

  

“求学与归成”单元回顾了梁思成先生求学的经历。分别解析了他在国学、语言、技能、专业四个方面刻苦钻研的线索。展品包括《营造法式》(陶本),梁思成1924年至1927年在宾大建筑系学习时的作业、成绩单等。

  

“书写中国建筑史与破译天书”单元介绍了梁思成先生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通过广泛田野调查和深入研究,构建中国建筑史研究体系的生动历程。展品包括佛光寺大殿测绘图纸、现场影像资料,以及应县木塔手稿原件等一大批珍贵资料。

  

“城市规划与文化遗产保护”单元展现了梁思成先生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思考和不朽贡献。展品中包括他主持或参与的曲阜孔庙、故宫文渊阁、景山万春亭、杭州六和塔、南昌滕王阁等保护修缮工程方案。更有1950年2月,本着“古今兼顾、新旧两利”的原则,梁思成、陈占祥两位先生对新中国首都所做科学规划的大部分草图。

 

“设计作品与思想”单元通过设计实例来解析梁思成先生的建筑设计思想,揭示了其设计理念中贯穿着的探寻中国现代建筑之路的坚强信念。展品包括1952年人民英雄纪念碑方案设计方案、王国维纪念碑设计方案,及1947年在纽约与国际著名建筑师讨论的联合国总部大厦方案。


“梁思成1947年在纽约与国际著名建筑师讨论联合国总部大厦方案”。卢竞文摄



“建筑教育”单元包含1928年梁思成先生学成归国后的教育业绩,包括先后着手创办了东北大学和清华大学两个建筑系,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形成了中国建筑教育的理念基础和基本训练体系。展品包括1945年3月9日,梁思成先生建议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致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信手稿等。


对话“大先生”的多种方式

  

此次展览的顺序安排同样颇具匠心:从后往前看,是建筑界一代宗师的成长历程;顺序观看,则是中国建筑历史研究的学术发展历程;一个个关键节点的研究成果正如一座座研究丰碑,整个展厅的布置也如“碑林”一般充满了肃穆情绪,这其中既体现了策展人对于空间运用的巧思,也是一种空间氛围的精心营造。正如展览开幕式上,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在致辞中所说:向那些已经远去的“大先生”表达敬意。


“梁思成调查赵州桥和赵州桥模型”。卢竞文摄

   

除去以上宏观的策展和架构,还有许多细微部分的内容。据策展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刘畅介绍,每个单元中仍有不少的展品感人至深,需细细揣摩。

  

比如,在“求学与归成”单元中,有些个案让他印象深刻:一封梁启超写给梁思成的家书,不仅体现出史学大家梁启超在子女教育中的睿智,也让人间接了解到梁思成在东北大学创办建筑系的背景;一封梁思成在抗战即将胜利时写给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的信件,让观众理解这位大师的教育情怀,同时也获知清华大学建筑系创办的出发点;第三件展品则是清华大学与中国营造学社签订的合作协议,统一在工学院下创办营建系和中国建筑研究所的文书,这也见证了清华大学建筑系的起点;这三件展品勾画并还原了一个建筑教育家的成功丰碑,并折射出了人情味。



“梁思成的青少年时代和家庭合影”。卢竞文摄

  

应县木塔和佛光寺的测稿也在展品之中。一张张照片背后,是梁思成、莫宗江两位建筑学先辈,为了对应县木塔进行测绘和拍照,徒手攀爬至已有上千年历史的塔刹,并在狂风呼呼作响且铁索摇曳不止的塔顶拍下测绘照片,置生命安危于不顾。

  

一张抗日战争时期重庆文庙的保护修复规划图纸,也吸引了不少观众的视线,原件保留在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中。虽然重庆文庙现已不存在,但图纸中所凝聚的对战后重建的思考,依然让人不胜唏嘘。

  

梁思成还领导设计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和国徽。相关设计图、照片、书信,体现了他学贯中西的国际化格局和对中国建筑的深深热爱,更将家国情怀和民族情感以另一种方式表达出来。其实,从他给王国维、林徽因、梁思永设计的墓碑可以看出,梁思成的设计都是饱含深情且极具民族风格的。


人生智慧:快乐的“拙匠”

  

在362件珍贵展品中,每个人都能在其中发现各自的兴趣点。例如,林徽因画给女儿梁再冰的地图,已成为微博热搜展品之一。这幅绘于卢沟桥事变时的手绘地图,所配文字是“叫二哥给你讲杨六郎雁门关的故事”,这也说明为什么他们的抗战意志是如此坚定,哪怕是在四川李庄,在抗战最艰苦的时期。

  

有张照片再现了梁思成先生在李庄民舍中的绘图场景,“他一边用花瓶托着下巴以减轻患病脊椎的疼痛,一边好像还快乐地哼着小曲,在绘图桌上画着大佛……”据策展人刘畅说,此时的梁思成抛开了战争威胁和匮乏的物质条件,他的学术生活一定是快乐的,能够沉浸其中的。“非快乐无以久长,非拙匠无以深入。”也许这就是那个时代学者们工作状态的真实写照。


在“栋梁”展厅中在电子装置前的驻足参观的观众。王鑫摄

  

此次展览有很多资料是首次面向公众展出,例如梁思成参与设计联合国大厦时所提供的颇具中国智慧的指导和建议。展览用一个个瞬间,浓缩了梁思成的一生,从他19岁在清华“自拍照”好奇的眼神,到晚年独坐清华家中,凝望远方的思考。每个单元背后的大画幅照片,是梁思成与学生和同事们在一起的场景,或严肃或可爱或热血或嬉笑,而巨幅照片下面的展品,则一件件诠释着他是一位快乐的“拙匠”。

  

所谓高山仰止,往往是因其奋斗的价值不可超越得到世人的公认;山高水长,往往是因其贡献的价值超过世俗的认知而泽被后世。回望并纪念梁思成的一生,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过去那个时代,更是为了探索建筑界未来的发展方向。



观展|徐渭故居古藤青未了

观展|她是古怪孤僻的保姆,还是一流街头摄影师?寻找隐匿天才薇薇安·迈尔

观展|不世出之才子亦是得道之高僧,他为何青睐当时闭塞的温州?

观展|徐悲鸿、吴作人、吴冠中……国博这个展览带你饱览百年中国素描

说人解史|一本侵华日军日志:在兽性与人性间挣扎

说人解史 | 到“红色中国”去,这些国际友人见证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

说人解史|聂荣臻:寻得终生信仰,写下“报国家书”

说人解史|侯马盟书:玉片上的朱书文带你“穿越”到东周 

说人解史 | 一位河南农民为村庄写“史记”


监制:姜锦铭 | 责编:李牧鸣、刘梦妮、刘小草 | 校对:饶小阳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梁思成:“拙匠”成就“栋梁”|草地·观展

陈迟 新华每日电讯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