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声代 | 嘘!别告诉老师,我们悄悄谈水课

新新报 新新报NewTimes 2023-04-08

学生立场 时代潮流

“深大淘课”公众号有一个十分受学生欢迎的信息功能——课程评价,大多数深大人在选课时会将这里的评价信息作为选课的重要参考。在许多一星评价中,“水”字的出镜率很高。


“水课”,提起它我们心照不宣,但究竟怎样的课是“水课”?为什么“水课”在高校中成为无法避免的一课?什么才是不水的课?虽然谁也无法给出定论,但我们至少可以追踪……。


现状

“水课”何物?


经济学院一位大二的女生说,“水不水很大一部分是学生个人的主观看法,像《近代史思修》,绝大部分人都认为这是水课,但是认真学一样能学到东西啊。水不水看学生,而不是这门课。”。


传播学院大二的一位学生给自己的一门专业必修留下了这样的评价:“案例是十几年前的,作业选题也是跟十几年前一样的。一学期小组做一个选题,期中汇报,期末交论文,水分满满。”


体育部一位老师直言:“我从来没听说过‘水课’这个词,如果谁要上水课,要把他清理;如果学生去上水课,那是害他一辈子。”他说:“老师没有水平就上水课,老师如果有水平有责任心他就不会上水课。”


记者还询问了教务部主管教学质量的两位老师,但他们表示,没有听说过“水课”这一说法。


网络图片


带着难以定义的“水课”,我们进入了几节所谓“水课”的课堂。


理工楼3楼某门“水课”的教室里,坐在前两排的同学抄着板书,后排有两三个同学低着头刷着手机,记者旁边的女生在用iPad静音播放《如懿传》。


这栋楼的五楼,刘老师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正在进行,教室里大约有30个同学。后排手机屏幕的光映着几个同学的侧脸,不远处是随老师讲课的声音而睡去的一位男生。但在教室的第一排,聚集着十几个同学,他们始终在认真听讲。

   

当课间记者向刘老师提出有同学说他的课有点“水”时,他说他感到介意和难过。


刘老师说,课的“水”分为两种,一种是要求不高,容易过的,有的同学在以后的工作上不会接触到,可能不会很认真听;一种是没内容、没内涵的。他认为学生说他的课“水”应该属于前者。


介绍我们前来体验这门“水课”的同学以“听不听都一样,只要实验做好就行”作为推荐理由。


《无线传感器网络》作为信工学院的选修课,主选班级有许多。据刘老师反映,计软学院与信工学院的学生都有。


网络图片


记者随机询问了一位信工学院的学生,他觉得课程内容过于简单,自己出于学分考虑而选了它,但是跟他们专业关系不大。


一位计算机学院的学生则并不觉得这门课“水”,他说:“刘老师挺负责的。我上这门课就是为了了解这些东西,信工学院可能已经了解得很清楚了,但是我们是第一次听。”


在采访中,刘老师还表示,评价一门课需要考虑多个方面,学生只是其中一部分。


而在一门传播学院的专业核心课上,教室里几乎坐满了人。老师站在讲台,只有学生思考她抛出的课堂问题时,她才会走到学生中间。


据学生的说法,她的习惯是先看着PPT念一段话,然后概括一遍这段话的意思。大多数时候,她偶尔抬一下头,视线又立马移到眼前的电脑。她的话语在抬头的一刹那变得缓慢。“不看PPT,老师说话就有点断断续续了”,一位同学如是说。


网络图片


背后

“水源”何处?


据教务处公开的《2016-2017年教师课堂教学学生网上测评情况统计表》显示,评价低于C的课程有大约55门,占总课程的1.44%。也就是说,学生们认为这些课程是不令人满意、不合格的。


对课程是否“水”的标准,学生们见仁见智,有些觉得课程内容过时就是“水”,有些觉得老师上课方式照本宣科、枯燥就是“水”,还有些认为考核方式不规范按“脸熟”程度给分的课就是“水”……


网络图片  

   

“对我来说,水课就是一种缓解学分压力的方式”,双修广告和金融的大四学生陈妍说道。因培养方案对学分的要求,上学期她总共选了34学分的课,这意味着她平均每天要上6-7节课。她坦陈,自己因此会不得不选择一些内容简单、考核轻松,不用每次上课都“出席”的所谓“水课”,否则将没精力与时间去完成专业核心课的作业任务。


师范学院李东林老师在《当代中国教育问题》课上曾提到,中国高校的学分设置会让学生不得不选水课去平衡学业压力。


《深圳大学2017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中提到学校正实现向“立足深圳、面向国际的高水平、有特色、现代化一流大学”前进的转变,但是,现有课程体系没有跟上大学办学定位的步伐,“具体表现在一些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改革没有跟上。”


传播学院刚去实习回来的小H说,学校里一些专业课教的知识有些过时,和行业、业内的发展衔接不上,实习的时候发现学的东西都不太用得上。


网络图片

除了学生的困惑,老师也有自己的困惑。那就是,如何平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以一个社科类的讲师工作量为例,除了正常的课堂教学(每周5-6学时),他还要在一个聘期(三年)内完成对其科研工作的要求。在这三年里,他应主持一项市级以上科研项目或重要的横向科研项目,且项目的学术成果应当满足以下条件之一:发表在人文社会科学CSSCI学术期刊论文1篇;或出版学术专著及主编教材1部;或论著获省级以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前五,市级以上前三;参编出版的学术专著和教材本人编写要不少于6万字……


一位人文学院的青年讲师说,虽然自己还是会很认真地备课,但感觉和学生间平常的接触交流在变少,“不知道他们对课堂的要求是什么,只能按照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去讲课”。同时,他不得不承认,由于职称上升的压力,他很难维持科研和教学的平衡。


出路

“水分”何除?


在李东林老师的看法里,“水课”是教师不负责任的产物。他认为近几年来深圳大学实行的期末学生测评制度,将会压缩水课的生存空间。“假如是评职称,一个教师的三门课程里有两门测评处于较低的水平,就将面临评不上的后果。”李老师相信学生的评价具备一定的客观性,他说:“不会说学生觉得你水还给你高分吧?”


网络图片  

教务部质量保障与实践教学管理室负责本科教学状态数据采集工作的陈玫蓉老师告诉记者,目前学校应对“水课”问题最主要的措施是继续发挥学生网上测评的作用,以此来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在测评题目中设置主观题,收集学生们对课堂的不记名建议以反馈给老师。不过,她也说,并不是每个老师都会在意这个测评。


同时,教务部也会跟进“同行教学评价”、“督导听课测评”等教学测评方式的推广,“让同一个专业、同一个领域的老师去测评其他老师的课堂,会更有专业性。”陈老师说。


除此之外,教务处还将于今年之内推行“课程性教学测评”来监督教学质量,可能会要求老师在课堂上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当场获得最直接的教学反馈,具体实施方案还在讨论当中。


网络图片


采访中,我们试图换一种方式提问:什么是不水的课?


“当然是像《学术思维与创意思维》那样的课啊”,文院旁听这门课的罗同学说。这是传播学院周裕琼老师开设的一门选修课。“这门课并不像之前接触的课程一样只是教会教材上都有的知识,而是启发我用复杂思维去看见事情的本质,其他课整天照着书上的来讲,与其听我还不如自己去看书呢。”


周老师的课堂堪称“热闹”,传院大楼宽敞的观影教室坐得满满当当,来迟了的同学只能小心翼翼地从隔壁教室搬来凳子挤在后排。我们在这门课的评价中听到最高频的几个词是“书”、“启发”、“逻辑”。


周老师喜欢课堂上安利书。周老师列出的书单中,有《未央歌》、《南渡北归》等文学类作品,也有《万历十五年》、《叫魂》之类的历史随笔,甚至还有流行的《未来简史》和《三体》。


 “我们人文社科方向的学生就应该多读书,这是我心目中理想课堂的最好形式”,罗同学说。



往期精彩内容:

新闻传播界大咖云集深大

郭镇之、陈力丹教授有话对你说

直击学会幕后

新视鉴 | 冬令时真的人人喊打?来听听深大人怎么说


采访 | 蔡诗雨 陈燕银 黄浩斌 赖宇

 王心怡 赵明慧

文字 | 赖宇

排版 | 刘堉

图片来源于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