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热辣滚烫》看“社会退缩”和“讨好的”婴儿本能

魏湘 简单心理Uni 2024-04-24

本文字数3200+|阅读预计需要9min 


文 | 魏湘(简单心理认证·心理咨询师)


最近,春节档上映的《热辣滚烫》风靡全网,戏里戏外成功减重100斤的贾玲/乐莹也让不少网友奉为“励志偶像”。


但贾玲曾在各种公开场合多次表示,减重并不是电影的主题。


她在微博写道:“我更不想让你们认为我单纯的拍了一个关于减肥的电影。所以这一年虽然有很多讨论,但我从来没主动提过。因为这部电影跟减肥无关,甚至跟拳击关系都不大,这是一部讲述善良的人如何找到自我,学会爱自己的电影。”


图/微博


从“社会退缩”走向世界的乐莹


剧中乐莹的人设是在家中十年,没有工作,因为妹妹的刺激离家出走,然后找到服务员的工作,喜欢上了拳击教练,但感受到了被欺骗,也因为感受到周边所有人的贬低和对她的利用,而让乐莹开始练习拳击,自己暴瘦,力量充沛。


我想这是个让我欣赏,也心疼的过程,但也可以说是个奇迹。


在真实生活中,宅居十年,在没有外力帮助的情况下,很少人能做到这一点。在这里先说个概念“社会退缩”,英文为:Social Withdrawal,日本学者斋藤環专门研究了这一主题,就是因为无法工作或者上学的年轻人,长期待在家中这一现象。


在他的书中,定义了社会退缩这一概念:三十岁以下的青年,待在家里足不出户,与社会互动脱节的情况持续六个月以上,而且主要因素并非肇因于其他精神疾病的情形。


图/《我的事说来话长》


这个社会退缩现象同时也被称为“茧居”,这个就更形象化的一个词了,就像蚕一样活在自己的蚕茧里。斋藤環总结个案特质里说:通常都是本身性格内向,在家多半是不用父母操心的“好孩子”,他们几乎不会反抗,再说得极端点:“太过规矩”的人格特质也是可能原因之一。


在日本,有几十万这样的少年和成年人茧居在家,无法出门学习或工作。在我们国家,还没有统计过这样的数字,而在我的工作中,从十多年前就开始接触这样的家庭和孩子,可以看到的是,休学的孩子越来越多。


一方面是大环境的学习或工作压力,但另一方面是孩子内心没有形成独立的自体,在人际关系受挫中,不得不回归家庭。


剧中的乐莹也在表达着在人际关系感觉受伤害,在影片中也呈现着这部分,她的妹妹把她的房子转过去,表妹利用她参加节目,闺蜜和她的男友在一起,和拳击教练在一起,对方却丝毫不在乎她的感受。而之所以会发生这一切,是乐莹需要在关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即使这都是破坏性关系。


图/《热辣滚烫


在这里补充一点,我不太主张定义“讨好型人格”这一名词,这是对孩子本能需求的一个标签化定义,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产品,包括电影,我们所使用的app都是要满足客户的需求,这不就是讨好吗?


但之所以大家都乐此不疲地做这件事,是因为有回报,所有人都感到公平。一方获得利益,一方获得情感价值的体验。而在人际关系里,之所以去说“我在讨好对方,他没有给我回报”,是因为在内心世界里,有着一个孩子美好的幻想,就是期待于得到“无条件的爱”。


每个关系都是建立平等的基础上,当一方感觉不平等时,就可以选择分离,但既感觉不公平,又不能离开时,就会感觉到委屈,因为这是一场“内心的电影”,主角就是“被迫害的自己”,这是一个孩子内心关于“我如此爱妈妈,牺牲我的感受和生活,希望妈妈能无条件爱我”的一场戏。


至于“真实的对方是谁,对方要的是什么,对方能给我什么,我能给对方什么”这些真实的状态,现实感在孩子的内心全然不存在,因为这是关于亲密关系未分离的内在幻想。


图/《热辣滚烫》


“讨好的”婴儿本能


每个孩子的生命早期,都不知道自己是谁,就如同一个建筑物的框架,看上去是个房子,但不能住,只有添砖加瓦,内部装修,最后才能成为一栋能让人居住的房子。


而婴儿也如此,生下来TA的内部是空的,TA需要母亲身体上的照顾,内心层面的理解,镜映TA的感受,母亲以及身边所有人的存在构成了促进性环境,提供爱的环境和照护,才能让一个孩子在感受层面知道“我是谁”,什么是我喜欢的,什么是我讨厌的,这个主体是“我”。


在缺乏母性灌注的环境里,比如母亲本身就是抑郁的,焦虑的,无法看到孩子的,就反转为孩子要镜映妈妈的感受,这就是每个孩子原初的“讨好”,我更想把这个词更换为“孩子的本能”。


当客体根本无法将目光转到孩子身上时,孩子本能地为了活下去,而开始要努力地和妈妈建立关系,TA要笑,TA要用尽各种方式和他人维持关系,只有如此,TA才能安全地生存。


但关系建立了,乖乖的好孩子出现了,孩子的内心却是空的,在家里是相对安全的,离开家遇到更多的人际关系的碰撞和生活挫折时,孩子的内心很容易感到碎裂感,于是回到家里,自己的屋子里,是很多孩子最好的选择,因为这是TA生存的底线。


剧中的乐莹是有力量的存在,她可以练拳击,去爆发攻击性,给自己创造意义感。这是一部励志片,但请很多家长别因为这部片子,而让暂时休学的孩子看了电影后,试图激励他能够尽快走出去上学,甚至也想推出去,让他独立长大,这就不太现实了。


让一个恐惧的孩子,推出去面对现实世界,是需要重新帮TA积蓄能量的,首先需要做得就是和孩子建立关系,建立一个看到孩子需求,能回应TA的关系,这是一个系统工程,这意味着家庭需要重新看待一个孩子,能否开始接纳一个不是那么乖,而是一个需要爱和关注的孩子。


图/《热辣滚烫》


我记得前段时间看过一部日剧《0.5的男人》,剧中的雅治,四十岁的年龄,单身,高度社恐,因为工作中的创伤感受而回到家里,过起了茧居的日子。每天靠纸条和母亲交流必要的生活事项,比如饭放在哪里,每天在游戏中生活,他也试图想开游戏直播,但实在说不清话,也就放弃了。


不过很好的一点是他爸妈都没有对他有太多的干预,而是尊重他的选择。因为妹妹的经济紧张,只能回归家庭改建,家里房间重新装修,他就成为了那个0.5,父母一个空间,妹妹一家一个空间,给他也建成了0.5的空间,专属于他的生活。


在琐碎的生活里,因为妹妹家孩子的出现,而让雅治也慢慢地踏出家门,接送小外甥,和幼儿园老师聊天,在游戏的世界里鼓励外甥女,他在慢慢地和他人建立上新的关系。在不断获得好的回应时,他更愿意出门了,也开始思考他想要什么生活了。


《0.5的男人》给我们呈现了人生的不同可能性:“当一个人没有违背基本的社会准则,暂时走向脱离正常轨道的生活,但心里感受舒服的生活,也是可以被允许的。”


图/《0.5的男人


我特别喜欢剧中雅治妈妈说的话:“他也有自己的生活节奏,也在努力地活着。”

而对于内心正在挣扎的成年人来说,也请你学着养育和肯定自己,当你需要休假时,就去休假,当你喜欢追星,就去追星。


不必勉强做什么,生命是为你自己而活,经常有来访者和我讨论人生的意义,我自己也经常思考这个问题,有时觉得如果单纯的说人的吃喝拉撒睡,好像也确实很难说具体的意义在哪里,但我觉得每个人的存在,你能高兴地生活,就是给生命,甚至是这个世界赋予意义。


我记得曾经有来访者和我的一段对话,他和我说:“老师,我现在开始努力健身,还每天按时打扫卫生,这是不是才是爱自己啊?”


我和他说:“不需要的,你每天不健身,不打扫卫生,只要你高兴,就是爱自己啊。”


所以,我想“爱自己”的首要因素就是“允许”吧,从苛责的超我要求中走出来,你可以躺平,你也可以战斗,你可以攻击,你也可以躲起来,只要你高兴。当一个人原始的内在体验无数次被允许之后,内在驱动力将会慢慢地涌现,也就是“我想要什么?我要怎么获得ta”。


我在想,乐莹在内心里需要的不是一次赢的体验,而是不断积累地赢,生活中每件小事都在赢的感受,就是不断内化着被肯定和允许的体验,当一个人的主体感受被确认后,他人的眼光和评价又算得了什么呢?


图/《热辣滚烫


因为你就是你,独一无二的你,很多人说“人间不值得”,但我觉得每个“你”值得。


编辑:Aurora
责编:Alwaysfifi

点击名片,看看作者的其他文章

《茧居青春:从拒学到社会退缩的探讨与治疗》作者:斋藤環,翻译:徐欣怡,出版社:心灵工坊文化



点击上图,查看更多专业内容


在爱情中,你究竟想要什么?| 女性心中的阿尼姆斯投射

成为心理咨询师,能治愈自己吗?

心理动力学治疗VS认知行为治疗,从案例看不同治疗技术的区别

不想上班的10个心理学原因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