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木心《从前慢》

木心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从前慢》这首诗分为四小段,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是空间、并列的,而非线性、递进的;就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一个个画面、情境的组合。或许是因为这样,有人说这首诗没有逻辑。其实它只是没有那种明显的逻辑关系,诗不是思考,不必像哲学那样逻辑严密。
总体看,《从前慢》的形式是齐整的,内容是清晰的。它是诗人对昨日世界的印象。所以诗歌从“记得”二字开始。记得,是回忆,思绪由此回到“早先少年时”。那个时候怎样呢?诗人首先想到的是过去的人的品性,“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时代的差异,最根本的是文明与文化的差异,而文明与文化的差异,最终要落在人的身上,由人的生命质地体现出来。在诗人的印象中,过去的人是诚恳的、真挚的。那么现在的人呢?不必说,大家都知道,这个时代受欢迎的是戏子,欣赏的是骗子,崇拜的是流氓,真挚成了傻瓜的代名词,诚恳的人已不多见了。
接下来过渡到第二小段。诗人想起小时候的经历,“清早上火车站”,随之勾起的是当时的记忆画面,“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木心也是画家,所以他的诗文每每充满画面感,而各种感觉、思绪又融于画面中。这两句的画面就特别好,一下将读者带入那个氛围里面。静谧,诗意,然而又是日常的,充满了温馨的生活气息。此外,这几个简单的意象亦勾勒出一种民国小镇的风貌。

而后,诗人的记忆视线从这个场景中拉开,过渡到第三段,不再是具体的回忆,而是对过去的一种总体印象的概括。“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这是一种感觉的说法,所谓日色变得慢,意思是从前的生活节奏不像现在这么快,这么着急。那时,世界缓缓地运行,大家都很有耐性,“车,马,邮件都慢”。因为这样的生活节奏,生活就有了不同的品质;而因为人的生命是与生活相渗透的,那样生活着的人的品性就不同于现代人——更诚恳、真挚,也更深切。体现在爱情上,就是“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这一句引起很多人的共鸣,因为大家都对爱情有一种美好的向往。有些人说那也未必,过去的人还三妻四妾呢。嗯,这算是一种故意的误读吧。诗是超越现实的,理解诗歌,不必太较真。而且诗人也没说从前的人都是一生爱一个人,他的意思只是,在那样的生活、那样的节奏中,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最后,由生活节奏的慢,诗人想起从前对于手艺的精益求精,并联想到锁这一物件。这首诗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虽然是并列的,但每一小段的过渡其实都有一种推动力:记忆。在诗人的记忆中,“从前的锁也好看”,又由锁的好看想到“钥匙精美有样子”。为什么是锁而不是别的?这或许是没有道理可讲的,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这个嘛,直觉来的。无论是直觉来的,还是有意选的,锁这个物件确实用得好,妥贴、自然,又有足够的隐喻空间。



木心《从前慢》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夏 葆 元:关 于 木 心


日历2月14号为西洋情人节,木心先生葬礼在即;这也是他的生日;习俗以阴历为准,生下木心的1927年2月14号的阴历已无从推算;当年应该不觉这一天为情人节,也无心去考核这“情人嘉年华”命名于何时——当时不知道有情人节的。简言之,木心生于情人节是再好不过了;木心葬于情人节也是再合理、聪敏不过的选择了。 
木心葬于自家庭院一隅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意思,刚看过一部电影名曰《排队上天堂》,是大国美利坚的小制作。讲述意大利海边某小镇的故事,由法籍摩洛哥人让·雷诺出演的喜剧片;据说意大利的公墓为免费永久占有、且数量有限,由于当地公墓只剩下三穴,便展开了谁先上天堂的竞争,主人公费尽心机生出了许多故事,还是争不到领先的名额。透露西方对于死亡这一回事的另类意见。
木心先生曾说:“从明亮处想,死,是不再疲劳的意思。”可见先生也曾往暗处去想过关于生与死的问题,而且经久的想,但上面这一句应是木心先生的终极思考。几乎每一个儿童均在懵懂时期想到死亡、永恒和宇宙之无限,且越想越想不明白——不单是木心。童年的他见到一只碗从手中逐浪飘失,便想到童年的逝去。而况他体质孱弱如诗人,患有结核与轻度胃疾就更容易受到关于死亡考虑的煎熬,迹近童年的普鲁斯特。 
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17时患上结核,此后一生都活在死亡的阴影里,随时准备赴死,结果活到了70余岁的高龄,顺便造就了他非凡艺术中带有的“死亡气息”;艺术中有“死亡之美”一说。斯堪的那维亚诸国的绘画、音乐、戏剧都因这种死亡气息的专利而着称于世界。除蒙克外,还有音乐的西贝柳斯与戏剧的易卜生和梅特林克和电影的柏格曼;当西贝柳斯为梅特林克的某一剧本谱曲时,就更为开门见山;其中有一段就直接描写鬼魂的乍现,后人称作“忧郁圆舞曲”,木心先生屡屡提到节拍不多的这段音乐。 
诗人木心在他回忆早年生活的小说——不管是真实还是杜撰,如《草色》,从一对漂亮的军官夫妇传奇的非命中表达了生死的无常、天妒英才和死亡之宿命;《夏明珠》,表现了死亡的壮丽和命运的偶然;《寿衣》这篇小说忆及了7、8岁时他府上的一个娘姨陈妈,顽童木心曾以一把烧烫的火钳去触碰陈妈的后腿,这一节当然没有写进小说里去,而是告知了他年轻时代的一个室友;有罗梭《忏悔录》之意。当属为了探知与死亡相对应的生命之鲜活而做的实验而已。 
1957年秋,在杭州孤山脚下的国立艺专旧址,反右斗争如火如荼;一张大字报引起我的注意:“××同志,你明明知道孙牧心同志身体有病,却让他扛着你的箱子跟在你身后爬孤山,你的恶毒用意何在!” “××同志”即与木心一起参军的女同学,木心因病离部队后,她继续留守革命队伍,复员后直去‘八一电影制片厂’任职,57年分来她的杭州母校。至于大字报中的“孙牧心同志”为何人倒令我十分迷惑,迷惑于这个名字的诗意还是别的?反正我从此记住了这个名字。居然有人在反右最烈之时被称为“同志”?此位何方神圣?然而,1957年我看到的对“孙牧心同志”的称谓是假性的、暂时的;人民政府暂时的误解了他,不久他便不属于这个革命队伍中的一员。直到8年之后的1965年底,我偶遇孙牧心、也即当今的木心先生,那时,尽管他把恩格斯的《反杜林论》背得滚瓜烂熟,也几乎不属于“同志”的行列。一年之后的文革他彻底从“同志”阵营中遭驱逐,而关入牛棚。 
“孙牧心同志有病”为1948年国立艺专时尽人皆知的事实。这两位半路插入的林风眠先生的男女追随者,是从上海美专转学过来的——是男生提议、女生跟随的一对佳人。期间,男生有足够的时间开罪了一个地下党的同学;未几,双双入了部队。1946年在上海美专的那两年, 应是20岁的木心生涯中的黄金时期。拉开民国末脚和熙的一幕:有谁见过他昨日一身窄袖黑天鹅绒西服、白手套的“比亚莱兹”式的装扮;今日又着黄色套装作“少年维特”状;也许明天换上白裤、白色麂皮靴的摩登到家。这一副行头,落在了同班的三个小女生眼中;其中一位名叫张得蒂的,在60年代成为北京乃至全国著名的女雕塑家。日后木心在其小说《完美的女友》和《芳芳NO.4》中,均对她有所描述;正如理想的女友的开篇所述:“那年在中国京城,我主持一项工程,历时两载……”那年是50年代中,木心担任“第一届全国农业展览会”的总体设计之一而去了北京并邂逅了张得蒂女士。不知张得蒂女士有否阅读这两篇小说,小说末尾对于这位当年清纯的女才子忽然变得平庸有所感慨,当事人阅后一定是不肯罢休的。 
但是,厄运的钟摆永不停顿,死亡阴影立马投射在他光鲜衣着内的身躯上。正如音乐中命运主题的突然闯入一样,木心的手帕时见血丝,午后伴有低温;他又懒得去南京路“抛球场”找邬医生拍个片子(一位世交的肺科放射专家),他一味盯上美专会客厅里大镜框里装着的米开朗基罗的壁画,以分散注意。“后来注射了一些盘尼西林,症状得以缓解”。为方便去学校,他寄宿于那个日后一道参军的女同学家中。座落于现今陕西南路、建国路北端、坐东朝西有三条一式一样的弄堂,是现今原样保存的《步高里》,中间一进15号便是木心在上海的养病处、时达一年又半。这户人家经营某种“暗行生意”,木心被当作“选帝侯”般的款待照料;但是他自有一套防身保护自己的绝招,在木心起居的亭子间里的写字台上,永远摊开一封某女士写来的情书、数日一换。房东千金后来对我抱怨:“对他毫无化学反应!” 
几年前那位现今的老妇人听说牧心已成著名作家,她坚决不信:“这些都是瞎编的,他的花头劲勿得了!”06年,先生由京返沪、再去乌镇,她深信在上海新客站碰巧很真切地见到了孙牧心本人,“边头围了一群人”。我认为这是她的瞎编,或者一厢情愿的错觉和梦呓,“1978年他平反的材料,都是我一趟趟帮他跑的。”她继续诉说。 
养病的木心仍然到美专去上课,从街角处乘一部电车朝东笔直到菜市路(今顺昌路)就到了上海美专门前。木心的另一“远足”是从“步高里”出发,沿建国路朝西行至思南路,再往北行至复兴路,有一家当年民国闻人曾扑、曾虚白父子开设的《贝多芬书店》,内有唱片和书籍,木心留涟一番、花去一些零用钱过后继续北行,行至当年的霞飞路(今淮海路)有一家俄人开设的《亚洲西菜社》,“常有一股加热以后的番茄酱气味腾出”,踱进弹簧小矮门,头戴红扁帽的“仆欧”捧上罗宋汤、小圆面包伺候。 
如若沿霞飞路往西至梅尔西哀路(今茂名路),朝北就是著名的兰心大戏院,木心常去那里听音乐会,在他的《战后嘉年华》曾有如下记述:“每次音乐会终场出来,夜深街静,满身的音符纷纷散入黑暗的凉风中,肉体在发育时期感到肌腱微微胀痛。智力在充实催酵,也有微微的胀痛,别人从音乐中得到什么我不知道,我得到的是道德勇气,贝多芬曾经用文字直白说来的。” 
木心确曾年轻过,上文按现今说法是一首十足的“青春赞歌”!青春时节的这些迷恋与蠢动究竟为他带来了什么?木心在同文中说道:“我们真是把人生误作为一场音乐会了,哪里就想得到不出5年10年,自己要为‘艺术’而身系囹圉,而绝望投海……。但是,当时只知‘艺术’使人柔情如水,后来浩劫临头,才知‘艺术’也使人有金刚不坏之心。” 
所述5年者为木心从军,10年者为被昔日同学追杀、逐被捞起而打进监狱。木心从军,在部队作宣传,绘制马恩列斯,毛泽东朱德的巨幅肖像。此时,死亡暗影重起:他开始咯血、大量的咯……,以至于黄军装的前襟沾了一大片血迹,血仍不停的涌出来,秧歌(从陕北老区传来的一种边行边扭的民间舞蹈)还是照常不停的扭,木心与死神相对抗,自暴自弃地不断扭动身躯、任由血洒遍地!终搏得部队领导的同情而给予特批,退伍回到上海,而上海唯一的去处是投奔高桥他姐姐的家,以小学国文教员的职业谋生。 
1965年底,我偶遇8年前从大字报上读到的名字和“孙牧心”本人。苍白的脸、下颚微凸呈尖状,因为是冬天头戴黑色绒线帽,蒙克画里的那种、上有绒球。初次我对他怀有戒心,因为市面上多的是“亏劲十足”的人。66年5月,本行业在科学会堂听报告,在门口又见到小别几个月的“牧心”,我们握手,他的手掌心很软,此次握手时间也特别长。 
岂料,此次握别竟是12年的长别。一个月后文革开始,就渺无了他的音讯,后来听说他在本单位原地监督劳动,扫地、扫厕所什么都来。木心后来告诉我,他单位原有一对半残的痴人,口中常流涎水,是他们单位最低等级的“贱民”,木心终于和他们走到了一块,居然比他们的等级还要低,对此这两位痴人对于木心的“加盟”高兴的不得了。 
不久先生被关进他当年常走过的、布满梧桐树阴的思南路,那里有一所‘公安第二看守所’,俗称“粮管所”。他的著名小说《圆光》是依据了当时的经历;他与刑事犯、小偷关在一起,沿墙席地而坐,背后墙上磨出的油垢如同一轮圆光。这是对悲情的戏虐!他在叙说着与亡灵有关的故事。 
木心还告诉我另外几则,他后来转移到一个民间组织私设的监禁地,位于徐家汇附近。犯人每月允许冲一次‘热水龙头’,当热水直达头颈以下的脊椎,“这一种舒服如同死一般的舒服。”,另一则是某冬日午后,看守允许犯人到天井放风,木心搁了一块“汰衣裳板”,在冬日和熙的阳光下翻起丝绵棉袄来,此时从徐家汇远处传来了电车声、人的喧闹声,木心一时感到十分平静和满足,“我对生又充满了希望”,“这种声音简直是从另一世界传来的福音”,以至于木心后来‘越狱’,又留恋的重爬回囚禁他的牢笼。 
我不解的是:木心把这一切“享受”都与死亡沾上了边。 
1978年某日,木心已获得自由,我在本单位见到一个熟悉的身影,着一袭草绿色迷彩军便服疑是木心?我上前招呼,他惊诧:“你还认识我?”“当然!”时光行至1981年,我已调往上海交通大学,某日回单位又见木心,他与我沿着草坪边走边说:“有好心人正帮助我去美国,已经有望。但是担心本人的资历不足,出去恐怕勿来事(不行)……”我说不要紧,可以安排你来我校讲几堂课,发一张证书给你如何? 
不几日,木心前来上课,先到我办公室打招呼,我竟然草草指点,让他独自去到隔开几幢教育楼的地方上课,而没有陪同前往。那年我38岁,还是不懂事,但是比我更不懂事的是时代,竟至现在听起来整个儿荒谬!先生曾经对我调侃某些人: 
“他们自称是艺术的‘门外汉’,自认这样已经很谦虚了,实际上他们只能是后门的‘门外汉’,甚至连‘后门的门外汉’也称不上。” 
“如若在卢浮宫前门放进一头猪,从后门出来的准保还是一头猪”。 
话语如此刻薄但所言不虚。某人与先生在纽约相处8年,且在同一个工作室朝夕相处,竟然点墨毋沾、全身而退,如同没有过这番经历。 
另一位仁兄,在《纽约艺术学生联盟》顶楼的咖啡室,竟然指着先生的鼻子喊道:“侬一天到夜瞎三话四!” 说这话时此人已满头白发、戴深度眼睛、显然过了不惑之年,他的终极信仰是“碟仙”很灵验;在纽约呆了4年后原本要去欧洲游历,遭拒签,索性回了原籍,至今下落不明…… 
真正修成正果的是陈丹青先生。1989年初春的一个晚上,在纽约皇后区陈丹青家的客厅里,丹青坐在他本人的自画像底下,穿一双细心保养的、多孔的高帮皮鞋,此时他蓄发,昏暗的顶灯照不出头顶的高光,却使得下眼睑的眼边熠熠生光、是泪光;夫人黄素宁女士与一排流落在外的各地青年,沿着通往内室的右墙脚端坐,那天讨论的是:如何让木心先生再度复出讲课的事、大家商量对策。不久,木心先生宣布复课——“正果”便是这样修炼而成的。 
木心初抵纽约,一位姑隐其名、华人收藏界的翘楚提出给木心住所,是位于林肯中心对面的高层中的一套,最终使先生写出了《林肯中心的鼓声》那样的名篇。但有所要求:一、每月以画相抵。二、为其捉笔为文(当然是阿谀房主人的文章)。这是先生所不能接受的,住不多久便搬出,在众所周知的“琼美卡”觅得另一住处。 
先生对“琼美卡”的音译如同徐志摩先生译出“翡冷翠”一样赋予诗性,实质为非洲裔与拉美人杂居的地区,并于此地写下了《明天不散步了》和《温莎墓园日记》中的多篇。为解决生机,先生一度替画商绘制波斯的《细密画》,先生的手感极端精密,细密之处不着“斧凿痕”,此为绘画艺术的最高境界,你若屏息逼视,能有一阵昏眩。先生曾说:“把精细的东西弄到粗砺,是最大的恶俗。”不久先生在电话中告诉我,他回绝了这门生财之道;一日他丢弃了画笔张臂起立:人的一生不能在讨生活中度过。于是我们有了他日后对文坛的贡献。 
1989年岁末,先生约我去唐人街“金国超市”门口等候,下了神殿的他轻车熟路穿越于唐人街迷宫般的小巷,终停在一家菜饭店的门口我们上了二楼,此行他要专门和我谈谈关于“H”的事,探讨如何把“H”从上海弄到纽约来。 
“H”者,是先生居住上海外白渡桥边某处的一个邻居;一个修理汽车的强壮的大男孩、“愣头青”,多年来先生在他身上化出心血、教他写作并寄予很多期望,在“H”身上可以感到礼数的过分周全,这是先生长年调教所致吧!此刻先生六十又三,已考虑到老年人的需索,而着意寻觅一位如同现今环绕四周、能事事照应他的人选并认同“义子”。不久“H”成功抵达,不久“H”又从先生身旁消失,据称是独自结婚去了,似再无联络。对此,先生的惯常的政策是“欢送”,他不信有‘浪子回头’这回事,因为头也“浪”掉了,还回什么? 
陈丹青讲过:“大家都知道先生是比较难于相处的,但是……”此为1989年初春,在皇后区自家的客厅里丹青的一句开场白,接下的一句因该是:“假如没有木心我很难想象,纽约的生活将是怎样的一种生活。”先生是寡情的吗?否!在我看来是苛刻而非寡情。 
先生把朋友简单的分作两类:“平原游击队”或“冰山上的来客”,我曾经被许为“冰山上的来客”,但最终还不明白在他心目中的确切定位;在我前后也不知有多少人被他“欢送去地狱”,或步上“前程万里的下坡路”。 
关于先生的择友标准自有些许难于言表的潜规则。孔子曰:“割不正,不食。”。仅指食肉的挑剔,哲人特殊的取舍无可厚非。先生曾论述人的相貌,要看一个人的吃相睡相,还有笑的样子:“笑时一脸坏相的男人特别得到女人的欢喜……,实为对人性的深刻洞察。睡相形同死相,笔者存一偏见,欧洲人的死相强过东方人;后者刚死就脱型脱相,欧洲人卧在冥床上仍威严十足虽死犹生;先生写到过歌德躺着的模样“一双脚小而有样”极尽赞美。回过头来先生对于友人样貌的可人与否,确实有所取舍。他曾说:“这人不单‘肉夹气’甚而‘枕凳板气’。” 
先生如有不愿再交往之人自有“拒人于千里之外”的能耐。可以老死不相往来。提出这一点,是为了完整先生不愧为美的终极追索者的形象。提醒样貌不挤者自动却步,可惜这个提醒已为时过晚。关于先生对人和事的臧否,只知道他难得夸许同时代的国人(鲁迅张爱玲当然除外)。我听到的赞扬最多是“这才像个样子”,这是对我而发的;我曾问到老舍先生写得如何?先生顾左右而言它,在我的再三逼问之下,在当代的作家中出乎意料的,竟是旅居纽约的报告文学作者刘宾雁先生能受到先生的青睐,其评语是:“他的笔力很健”,连说了两遍。这或许是我听到的最高奖赏。 
在先生的行文中常见伧俗、媚俗、亮丽等字样;还有催情、滥情和矫情,直至精彩亮相华丽转身愈演愈烈、还有沉甸甸的一份真情不一而足,这些都是先生所讨厌的。他也不喜欢众多人围着他,几乎从不出席本人的诗歌朗诵会——“上帝来了,上帝来了,假如上帝如果真的来了,上帝就不是脚色!”自然,更不喜欢有人在他弥留之际,对着耳朵诵读他本人的俳句或其他。 
先生不主张在喧闹场合聆听他奉为神圣的音乐,“好的音乐不可一边做事一边听的”,“最好用手摇唱机和胶质唱盘”,和童年时一样。先生对于凡与艺术相关的事,其评语显的更为刻薄:1988年秋天,某国际著名的华裔钢琴家在林肯中心举办音乐会,是弹肖邦的专场,中途先生忽下评语:我有时感到他弹的是古筝,而非钢琴……,他指下的肖邦是吃粗粮的肖邦……。末了,弹奏者出来谢幕,先生的评语诙谐到极点也恶毒到极点:他好像是刚从麻将桌上被拖了下来,又被拉上了舞台……。 
依我之见,先生对于友谊的真情流露,莫过于在小说《此岸的克里斯朵夫》。木心先生惯于在作品中用假名或干脆以字母替代,在这篇小说中席德进、廖末林、汪婉瑾、刘式恒均实有其人,全是先生梦牵魂绕的青春时期的友人;此次木心破例违背了他的信条——用真的口袋去装真的货式。先生毫无杜撰对他黄金岁月的友情作了一番“讴歌”——恕冒昧用了个先生讨厌的字眼。小说的行文是那么难得的煽情——是一篇情感的祭文: 
“连日来午膳过后,沿池塘踱入林间,席德进的近殇,引悼十多年以还的诸位亡友??当初各奔前程得失浮沉已不必厚非,三十余载音讯全杳也已不足为憾,只待重逢的一夕目击而笑,细数风霜沉着痛快,人生至乐可谓无过于此,就像我们之所以苦苦执着这个性命,为的便是取如斯的酬偿——讵料一个一个相继永逝,而且没有一个堪称安详瞑目,??死,使“情的隐私”郎净以成人生的暖意润感,而“理的诤讼”,却正因生死之隔,只好适可而止,所以我讳避了这类题旨。自己郁闷着就是了。生离,死别,使我们无缘共事的探讨。克里斯朵夫的路,已是乏人回顾的陈迹,所以席德进是孤苦的,惶惑的。所以“渡河”之喻,哀叹是双重的:一是年命,二是器识。” 
我以为流露的是先生的真性情。 
90后也许知道情人节始于何时,但不甚清楚木心先生为何物。他们可以喋喋不休的说:先生的文字“含金量”极高,或是先生生命的“性价比”真高,竭尽矫情之能事。 
“流亡是我的美学”——先生如是说——“痛苦到无痕迹”,而后“一字一字的救出自己”——并不是我们习见的舔嗜伤痕和反思伤痛。对于政局和陋见,“但以“不迁就”的退开姿态,用心在观念世界里作无尽飘泊。而不一般的是:经由多种文化的交感,能没有“质薄”、“气邪”之弊,而有“天真”、“诚恳”之意??更至于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余一词,诚如尼采所说,让躯体都变成了舞蹈,让灵魂悉化为飞鸟。汉语文字中,尚少见这样高上的境界”。以上为著名学者汪涌豪先生的评语。若冒仿先生的句法:本人窃以为是,以为极是! 
临末我想说的是,《普林斯顿的夏天》实为先生最好的一阙长诗;是关于生命的高远与不可知,出世入世的绝妙更替,关于出入现世理想国的浩荡错杂,和一切晦涩难懂的生命密码都深藏期间的绝妙篇章。可惜很少有读者提及。 
木心先生多次提到他喜爱的句子,出自法国近代诗人瓦雷利(Paul Vaiery)的笔下。 
“你终于闪耀着了吗?我路途的终点。”——是的,终点已经闪耀! 
“青山有幸埋忠骨”说的是岳飞,“庭院斩棘藏诗魂”咏的是木心。在沪杭公路的中段,去往湖州方向的岔道旁;在乌镇财神弯的“晚晴小筑”之内,一个没有门牌号码的新建老宅之绿荫底下。 
死者,沉睡在青色的宫殿里,当世上有人怀念时,眼睑徐徐而启……,怀思淡去,眼睑又闭合了——梅特林克是这样写的。(引自《此岸的克里斯朵夫》)


推荐阅读:

木心诗17首

羊令野《梦中寻梅图》

郁葱《后三十年》

杨牧《母亲》

王统照《正是江南好风景》

唐湜《我的欢乐》

梁宗岱《晚祷》

应修人《妹妹你是水》

陈敬容《山和海》

陈敬容《雨后》

陈敬容《力的前奏》

何其芳《夏夜》

何其芳《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何其芳《花环放在一个小坟上》

何其芳《预言》

何其芳《生活是多么广阔》

何其芳《欢乐》

何其芳《扇》

何其芳《秋天》

唐祈《女犯监狱》

欧阳江河《最后的幻象》

欧阳江河《草莓》

穆旦《智慧之歌》

穆旦《春》

李金发《弃妇》

废名《十二月十九夜》

冯乃超《苍黄的古月》

昌耀《紫金冠》

昌耀《斯人》

昌耀《回忆》

昌耀《日出》

昌耀《峨日朵雪峰之侧》

苏金伞《夜巷》

俞平伯《孤山听雨》

俞平伯《凄然》

冯至《蛇》

冯至《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

冯至《蚕马》

冯至《南方的夜》

冯至《我们听着狂风里的暴雨》

冯至《我是一条小河》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