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博尔赫斯《大海》

阿根廷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EL MAR


by Jorge Luis Borges


Antes que el sueño (o el terror) tejiera

mitologías y cosmogonías,

antes que el tiempo se acuñara en días,

el mar, el siempre mar, ya estaba y era.

 ¿Quién es el mar? ¿Quién es aquel violento

y antiguo ser que roe los pilares

de la tierra y es uno y muchos mares

y abismo y resplandor y azar y viento?

 Quien lo mira lo ve por vez primera,

siempre. Con el asombro que las cosas

elementales dejan, las hermosas

 tardes, la luna, el fuego de una hoguera.

¿Quién es el mar, quién soy? Lo sabré el día

ulterior que sucede a la agonía.




大海


在梦幻(或是恐怖)编织起

神话和宇宙起源的学说以前,

在时间铸入日子以前曾经

存在过大海,曾经有过永远的大海。

大海是谁?谁是那暴烈的

古老的生命?它啮咬大地的

柱石,它是一个也是众多的大海,

是深渊又是光辉,是机运又是风!

谁望着它,谁就是第一次见到它,

永远如此。怀着惊奇,这惊奇

来自大自然的事物,美丽的

夜晚,月亮,火堆的烈焰。

大海是谁,我又是谁?我将在那

随着痛苦而来的日子得到解答。

陈 东 飙 陈 子 弘 译




大海


在梦幻(抑或恐惧)编织

神话和宇宙起源之前

在时间被铸成一个个日子之前

海,那永远的大海就早已存在

谁是大海?谁是那凶猛而古老

的生命?它啃噬着大地的支柱

它是一个,是许许多多个海洋

是深渊,是光耀,是缘,是风

谁看它都像是头一回见到一样

永远如此。大自然之奇妙

令人惊艳赞叹,那美丽的

黄昏、月光、熊熊的篝火

谁是大海?我又是谁?我将在

弥留人世的最后日子得到答案

阿 丁 译

博尔赫斯的诗歌创作从接受现代主义影响启程,兼取西班牙极端主义流派和卡夫卡、爱伦·坡等人的表现手法,逐渐形成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 梦魇与智慧共存,并与玄学一同作神话处理,这种风格在《大海》中得到了很鲜明的表现。这首诗并非植根于现实生活,而是他那深邃的思考、丰富的想象、渊博的知识和优美的语言的结晶。
由于博尔赫斯担任着阿根廷国立图书馆馆长,他的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图书馆中度过的,所以除了重大政治事件给博尔赫斯的现实观蒙上阴影外,这种馆长经历使诗人与现实之间产生了严重的疏离。这首诗是诗人晚期的作品,晚期的博尔赫斯认为现实一片混乱:“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谬误,一个拙劣的模仿品。”“宇宙的景象仅是一种幻觉,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一种诡辩。”“在这个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镜花水月。”他认识到了时间永恒而生命微渺的无奈存在的荒谬、个性的泯灭以及人对自身价值的探究和对绝对真理的追求的无望,他开始了对死亡、虚无、偶然、永恒等主题的追索,这种背景使《大海》在表现景观的同时也有了多层次的意味和“黑洞式的深邃”,具有丰富的哲理意蕴。
博尔赫斯对世界的体验有他独特的方式,他喜欢天马行空式的冥想,而不是感官所能触及的直接观照。因此,在《大海》一诗中,诗人把大海看做人类历史的见证,在题咏大海中抒发着诗人对自然、人生的种种慨叹,在这里大海与时间、梦幻、死亡、迷宫等神秘莫测的事物虚虚实实地结合在一起,有着较他人诗作更深刻的意蕴与内涵。
博尔赫斯在诗的开头就把距离纵向与横向拉伸,追溯到“在梦幻(或是恐怖)编织起/神话和宇宙起源的学说以前”的时光,描摹了一个“在时间铸入日子以前曾经/存在过大海”的时间,那时“曾经有过永远的大海”。这样一下子就将读者带入一个荒凉、遥远的意境。诗人踯躅神游于广阔的大海之中,开始沉思默想。
大海好像是命运的喧嚣,具有新奇的生命力,“谁望着它,谁就是第一次见到它,/永远如此”。大海又是自然的代表,它来自大自然,有像“美丽的/夜晚,月亮,火堆的烈焰”一样的生命力与震撼力。读到这里,我们可以毫不怀疑地说博尔赫斯是借景抒情的高手。他笔下的大海有着油画的灰调色彩,这种色彩所表现的空灵意境就像中国的山水画,那种“诗情画意”是任何西方风景画都不具备的。
《大海》一诗还突出地体现了博尔赫斯“寄情于景”的创作风格。诗人由观海再由海反观,最后与海融为一体,这时,海的方向就是诗人渴望的方向。诗人最后问道:“大海是谁,我又是谁?”这表现了诗人一贯的思想: 孤独、迷茫、惆怅。结尾使诗歌笼罩着忧郁、悲凉的气氛,内容艰深、玄妙,诗人的“沉思”又将读者带入一种飘逸的境界。诗歌的情感基调虽然低沉,但又着实优雅感人。
博尔赫斯早年受尼采、叔本华等人的不可知论和宿命论的影响,又加上他的个人经历,所以他认为人生在世犹如坠入迷宫,既看不清方向,也找不到出路。可以说《大海》集中表现了艺术世界的一种悖论式存在: 激情与孤独。这两种表面看似无法和谐的精神状态共处于他的《大海》之中,他对时空的迷惑、对人性的迷惑都充斥其中,所以我们很难在他的诗歌作品中找到几行完全激情洋溢的诗句。从某种程度上说博尔赫斯的孤独成就了他的艺术,孤独已经内化为他精神的一部分,他的孤独充当了天然的屏障,为他隔开了另外一片天空,在那里可以尽情驰骋想象而不必受到有形物的限制。博尔赫斯的诗歌得益于孤独的自由想象,即通过语言和幻想对宇宙、时间、死亡、梦幻和生命加以迷宫式的组合与重建,使时间消失,或固定,使空间倒置,或穿插,从而形成扑朔迷离的艺术境界。
博尔赫斯的思辨能力和想象力一样强,他写的句子精辟深邃,警句连篇,耐人寻味。在一般情况下,他的理念总是带有可感知的特征,总是以有尺寸、有音响、有色彩、有质感的形体出现;但是他也不排斥抽象。本诗表达精练,意境简约而又丰富,在简单的词句中蕴含了深厚的内在意蕴和深长的言外之意。同时,诗人由于情感经历的波折而导致的内向性格、浓重的清教徒式的清高意念在这首诗中也表现得十分明显。那简洁有力的语言给人以极大的感染力,那深邃苍茫的场景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 党 啸 林 )



严格地就诗而言,没有任何逃奔比《神曲》更为疯狂,不过但丁并不希望我们仅仅将其当作一部诗。这是但丁的而不是但丁研究者的特权,更不是他的读者应有的立场。假如我们想知道是什么使得但丁能跻身经典,并成为莎士比亚之下的经典中心,那我们就需要重现他成功的陌生性,也就是他持久的原创性。这个特质与奥古斯丁有关老的自我死去、新的自我诞生的故事全无关系。尤利西斯也许是老的自我,贝亚特丽丝则是新的自我;但是但丁笔下的两个人物都是他自己独有的。但丁不会比奥古斯丁做得更好,不过他明白,《神曲》既不像奥古斯丁也不像弗吉尔。它就是他所期望的:但丁式的诗篇而已。
耶稣·本·希拉是奇妙的《德训篇》的作者,这篇作品一直存于非经典的《次经》中。但希拉自视为众多名人之后的集大成者,是我们的先辈们培育了他。这或许能解释为什么他是第一位坚持以自己名字署名作品的希伯来作家。但人们并不能总是说但丁不是一位集大成者,以便赞扬他的前辈名人们。但丁根据自己的裁决将那些人安置在林博、地狱、炼狱和天堂里,因为他是真正的先知并希望在自己活着时就兑现预言。他的裁决是彻底的和无情的,有时是道德上不能接受的,至少对我们今日大多数人是如此。他已经做出了最终的判决,所以你读他的作品时不会和他争辩,这多半是因为你只想倾听并再现他所见到的一切。他活着时肯定不是一位在争吵中容易对付的人,因为他一直在证明着自己的言语犀利。
但丁尽管是一位已死的欧洲白人男性,但他仍是在作品中最有活力的人物,在这一点上与惟一胜过他的莎士比亚恰成对照,后者的个性即使在十四行诗中也让人捉摸不透。莎士比亚可以说谁都是又谁也不是;而但丁就是他自己。他在语言中的在场不是幻觉,而所有巴黎学派的教义正好相反。但丁《神曲》中的每一行都有个人的印记,他的主要人物是朝圣者但丁,接着就是贝亚特丽丝,这不是《新生》中的女孩,而是天堂等级体系里的关键人物。但丁所省略的是贝亚特丽丝的升天过程,人们会诧异为什么大胆的作者没有接着说明她获选的奥秘。这也许是因为他所有的先辈们不仅是异端,而且是异端中的异端,即诺斯替派。从魔法师西门开始,异教首领们都把最亲近的女性追随者送上天堂等级的最高处,即使狂躁的西门,浮士德的第一个原型,也选择了提尔的妓女海伦娜,宣称她的前世化身之一就是特洛伊的海伦。但丁的爱欲已经升华且恒久留存,他几乎无人可比。
在诗学而非神学的意义上,但丁的贝亚特丽丝神话更接近于诺斯替教而不是基督教正统观念。神明化贝亚特丽丝的所有证据不仅出自于个人(这必然如此),而且出自于类似于第二世纪诺斯替教的幻象世界。贝亚特丽丝一定出自神圣永恒之光或上帝伟力的发散,也出自一位二十五岁夭亡的佛罗伦萨少女。她并没有经历过宗教式的审判并由此获得福佑和成圣,她似乎直接从死亡上升到了获救的等级中。《新生》或《神曲》中都没有提到贝亚特丽丝的原罪或错误。相反,她从一开始就是其名字所表明的"受到福佑的人"。但丁提到,她在九岁时就是"最年轻的天使",是上帝的女儿,在她死后,诗人说"受福佑的贝亚特丽丝如今继续凝视着他的天颜,这是神佑永驻的容颜"。
我们不能认为但丁是沉迷在色欲的夸张之中,因为没有贝亚特丽丝便难以想象《神曲》,她总是肯定能在最高的天庭里受到欢迎。彼特拉克为了和这位父辈诗歌巨人保持距离,便创造了(他认为的)一位诗歌偶像来指代他所爱慕的劳拉,但是除了但丁,又有什么显赫权威能妨碍我们把但丁对贝亚特丽丝的崇拜看作最有诗意的偶像崇拜呢?但丁借助自己的权威而把贝亚特丽丝整合进基督教类型体系中,或更准确地说他是把基督教类型体系融入贝亚特丽丝的形象中去了。这部诗属于贝亚特丽丝而不属于基督;诗的作者是但丁而不是奥古斯丁。这不是要否认但丁的精神性,而只是要指出,原创性本身不是一种基督教的美德,但丁的影响正在于他的原创性。就像除莎士比亚之外的其他诗人一样,但丁没有诗歌父亲,即使他所认定的弗吉尔也不能作数。但是,在《炼狱篇》的最后几段里,弗吉尔被贝亚特丽丝召唤来,然后当贝亚特丽丝再度荣归时,弗吉尔又从诗中消逝了。
这是一次特别的回归,因为这之前还有另一个但丁的宏大创造:马蒂尔达,这个人物当时正在复原了的人间天堂里采集花朵。马蒂尔达这一形象对雪莱的诗曾产生关键的影响,因此由雪莱翻译但丁的这一段诗十分合适,事实上,这一段译文是英文本《神曲》中最精彩的部分。




推荐阅读:

罗伯特·明希尼克诗4首

简·肯尼恩诗17首

海蒂·格雷寇诗2首

弗兰克·奥哈拉诗3首

H.M.恩岑斯贝格尔诗4首

范妮·豪诗8首

弗兰克·奥哈拉诗7首

乔治·欧康奈尔诗9首

唐纳德·霍尔诗5首

谢默斯·希尼诗7首

伊利亚·卡明斯基《音乐疗法》

朱丽亚·哈特维格诗7首

帕韦塞诗8首

马婷·拜勒恩《蜘蛛桥梦》

帕韦泽诗9首

谢默斯·希尼诗4首

伊利亚·卡明斯基诗4首

罗伯特·戴纳诗3首

露易丝·格吕克诗5首

欧文·莱顿诗2首

塔杜施·鲁热维奇诗6首

艾赛尔·雅恩丝玛诗5首

特朗斯特罗姆诗6首

哈特·克兰诗8首

耶麦《诗人与鸟》

伊利亚·卡明斯基诗2首

扎加耶夫斯基诗4首

谢默斯·希尼诗4首赏析

托马斯·温茨洛瓦诗5首

德里克·旺诗5首

艾米莉·狄金森诗13首

尼尔斯·哈夫诗14首

卢齐安·布拉加诗6首

玛丽.蓝朗诗歌5首

西奥多·罗斯克诗4首

伊曼·梅瑟尔诗9首

英格·克里斯滕森诗2首

何塞·奥古斯丁·戈伊蒂索洛11首

玛丽安娜·拉尔森诗12首

帕斯卡尔·帕蒂诗7首

托马斯·萨拉蒙诗10首

西奥多·罗斯克诗5首

英格尔·克里斯滕森《光》

伊瓦·丽普斯卡诗11首

扎加耶夫斯基诗10首

毕肖普诗8首

保罗·穆东诗9首

卡罗琳·多丽丝·赖特诗5首

塔杜施·达博若夫斯基诗5首

肖恩·奥布莱恩诗4首

温德尔·贝里诗12首

托马斯.萨拉蒙诗3首

罗伯特·勃莱诗7首


嘤其鸣矣 求其友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