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9舞蹈:与现实对话/仝妍

仝妍 中国文艺评论 2021-11-26


2019舞蹈:与现实对话

《中国文艺评论》2020年第2期

仝妍





2019年的舞蹈艺术,在创作传承中凸显“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从生活中、人民中、现实中挖掘创作素材,积极建构舞蹈语言、舞蹈叙事的当代表达,有效推进了优秀传统民族舞蹈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丰满地表达了国家、民族、现实的情怀,丰富了“现实主义”的时代内涵与艺术表现。在学科建设、发展布局、美育推进等方面则凸显“自觉”,以历史与理论意识思考构建舞蹈学的“中国学派”“中国面相”。







01

“深扎”成为新时代舞蹈创作的重要路径



题材选择的现实性角度


题材选择之难,难在“因人而彰”(柳宗元语),难在“才、胆、识、力”(叶燮语)。2019年岁末,中国舞蹈家协会推出了“走四方——‘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采风创作活动五周年纪念演出”,集中展出了五年来当代老中青三代舞蹈家们经过“深扎”获得的艺术创作成果。此外,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获奖作品,也体现出中央与地方院校、院团,积极通过“深扎”,从生活中、人民中、现实中挖掘创作素材,实现优秀传统民族舞蹈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上述优秀作品,我们看到,在现代舞台艺术与国家核心话语的场域中,传统的汉族与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突破了传统与现代、精英与大众、乡村与都市等二元对立,被赋予新的、现代的文化内涵与艺术形式,形成新的主体、话语与叙事表达。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奋斗吧!中华儿女》,以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与变革的现实为创作源泉,通过接地气、通人情、达民意的形式语言,印证了文艺创作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凸显出 “音乐舞蹈史诗”这一艺术样式,在历史性、现实性、人民性的表达与艺术性、思想性、政治性的表现中相融合的特质,突出了“人民”是史诗的主角,更是历史的主角。


△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获奖作品《花儿永远这样红》剧照

(来源:“中国舞蹈家协会”微信公号)


题材选择之难,难在“推陈出新”,难在“守正创新”。2019年11月,南京艺术学院“中国当代舞剧研究中心”举行了“国家剧院走进守正创新的舞剧新时代——中国歌剧舞剧院近年来舞剧创作研讨会”。中国歌剧舞剧院出品的《孔子》《恰同学少年》等多部舞剧作品,通过史实性、现实性的题材选择,以舞蹈艺术语言进行“形象”的典型化再现,既有现实、亦有想象,从个体形象到主体群像,都更加丰满地表达了“孔子们”“李白们”的国家、民族、现实的情怀,丰富了“现实主义”这个“中国舞蹈遇到的第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的答案。“2019国家大剧院舞蹈节”,以“欢舞盛世”为主题,通过“美丽中国”“美美与共”和“时代新声”三个板块,对讲述中国故事、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主旋律的中国舞蹈进行集中展示。这其中既有中央芭蕾舞团2019年新作《沂蒙三章》,也有2018年“大热”之作——内蒙古艺术学院的民族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以及上海歌舞团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等,这些现实题材的优秀新作传递出革命传统、彰显了中国精神,共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演出剧照

(来源:“文汇”百家号)


舞蹈语言的当代性建构


党的十九大把“加强现实题材创作”写进报告,体现了中央对文艺作品作用和力量的深刻研判。在有关现实题材舞蹈创作的研究中,舞蹈界对于“舞蹈语汇”问题持有相当长久的关注热情,给予了大量创作实践与艺术表述。在2019年5月的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上,获得第十六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奖”殊荣的《永不消逝的电波》《天路》《草原英雄小姐妹》三部现实题材舞剧,凸显出现实题材舞蹈创作既“实”又非“实”,“实”在对生活的关照,非“实”在对意象的营造,两者语汇交融,使得对“中国故事”的讲述更有温度、深度和热度。


△舞剧《天路》演出剧照

(来源:国家大剧院官网)


中国舞蹈艺术拥有丰厚的舞蹈传统,现实题材舞蹈创作应该尝试从传统舞蹈的元素、动律上寻找突破口。对于这一路径的探索,裹挟在“非遗”热潮中,呈现为对于传统(非遗)舞蹈表演、编创人才的培养,这成为“深扎”的另一番景象。2019年一系列的人才培养项目,通过理论授课、实践教学、田野采风、剧目编创等多种形式,充分激发各地青年编导、教师对传统舞蹈进行学习、研究与创作的热情,使得他们在艺术自觉、文化自信的驱动下,挑战着传统与现代的思维悖论,用年轻、现代的心去观照传统、“照亮”现实。





02

舞蹈理论研究与批评的“自觉”推动



“学科自觉”的历史意识


2019年,一系列回顾与反思70年舞蹈发展的专题文章,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将舞蹈艺术发展与其外部的社会环境结合起来,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历史语境等角度来论证艺术的发展及其风格、观念等的演变,通过综合的历史书写方式将新中国舞蹈艺术创新、文化价值、美学精神等价值内涵进行解析、阐释,在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立体维度中展现新中国舞蹈艺术70年历史发展进程中闪光的图景,以及面向未来的愿景。


△“一同走过——新中国舞蹈艺术70年(1949-2019)”线上360°全景展厅

(来源:“中国文艺网”微信公号)


2019年9月至10月,“一同走过——新中国舞蹈艺术70年(1949—2019)”大型主题展在国家大剧院展出。主题展通过大量珍贵的图文、影像、实物资料,辅之以新媒体互动技术,全面客观地呈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舞蹈编创、舞蹈表演、舞蹈理论、舞蹈教育、舞蹈新科技等多个方面的丰硕成果。12月,北京舞蹈学院举行的“BDA舞蹈高峰论坛(2019)”中的“新中国舞蹈70年7组谈”环节,通过“一位学术梳理人+两位历史亲历者”的三人谈方式,以十年为时间单位进行梳理,在对话中共同型塑并再现新中国舞蹈发生发展的生动场景。


“学科自觉”的理论意识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先后发表了当代舞蹈教育家、理论家吕艺生教授的文章《中国舞蹈学的期待——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邓佑玲教授的文章《舞蹈学中国学派的构成及其方向》。前者从中国舞蹈学建设的角度,对舞蹈学的中国学派进行了反思;后者全面阐述了舞蹈学中国学派形成的根基、历史脉络与主要内涵。此外,由北京舞蹈学院申报并获批的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舞蹈跨文化交流理论与实践研究》和《当代中国舞剧的历史脉络、创作实践与发展态势研究(1949—2019)》,前者立足于舞蹈艺术的跨文化交流传播,旨在研究中国舞蹈跨文化交流的内在规律与独特表现;后者将新中国70年舞剧创作实践进行历时性、整合性研究,是对“舞剧”这一西方舞蹈艺术形式中国化的针对性研究。


2019年岁末,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举办了“习近平总书记‘三大体系’与中国舞蹈学的建设”全国青年舞蹈学者思想交流工作坊,邀请了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北京舞蹈学院副校长邓佑玲为导师,围绕“三大体系”的内涵与关联进行了深入研讨。青年学者们以视野开阔的理解与阐释回应了导师们高屋建瓴的讲授,体现出较好的专业素养、理论素养和学科意识。




△“一同走过——新中国舞蹈艺术70年(1949—2019)”主题展上舞蹈家唐诗逸展示数字交互舞蹈《西河剑器》(来源:“国家大剧院”微信公号)



03

“景观叙事”引领舞蹈创作新风尚



近年来,舞剧创作的叙事维度与表现手段突破了传统剧场对舞台叙事在时空上的局限,在光影画面的视觉效果的映衬下,舞蹈语言所特有的时空运动特征得到了全新的呈现,舞台叙事从“戏剧叙事”转变为“景观叙事”,具体表现为:“景观叙事”构建了舞台“叙事景观”;“景观叙事”改变了舞蹈“叙事语言”;“景观叙事”丰富了受众“叙事体验”。从“戏剧叙事”到“景观叙事”,这股持续席卷2019年的叙事新风尚,体现出视觉艺术与舞台科技的结合,改变了人们既往的剧场观赏体验、审美想象与叙事期待,虚实更加交错,意象更加扑朔。跨界之“界”,在于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与距离、对看与异质。无论科技制造的历史场景或未来幻想有多“真实”,舞蹈艺术最本真的核心——“气韵”呈现出相对的稳定性。无论是中国古代的“气韵”概念,还是西方当代的“Aura”概念,都揭示出舞蹈的特质——艺术弥足珍贵的创造性和真实性。




04

地域舞蹈传承创新形成“区域—中心”格局



2019年,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举行了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活动,这是该项活动连续三届在该州举行。民族民间舞蹈的全国性赛事由地方承办,特别是在多民族聚居地区举行,既是对传统民族民间舞蹈发生语境的还原与回归,体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展现各族人民创造新生活和新历史;也是对当下以“文旅融合”推动区域发展的文化产业策略的回应与呼应——当然,区域舞蹈的发展不仅承载了区域经济发展任务,更担负了文化传承创新与传播的重要使命。


2019年关于非遗的研究走向学理化,研讨更加广泛、实践渐成规模,如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与云南艺术学院共同主办的“‘非遗’传统舞蹈生存现状研讨会”;“非遗薪传”浙江传统舞蹈(舞台场)展演展评系列活动……这些关于非遗舞蹈的实践与研讨,一方面使得以“区域—中心”格局呈现的非遗舞蹈发展现状成为显性区域文化,另一方面在不同程度上提供了对非遗舞蹈的传承进行反思的视角与批判的维度,为今后地域舞蹈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学理层面的诠释与支撑。


舞蹈发展的“区域—中心”格局的形成,一方面是当前区域文化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与现实,是地域舞蹈在地方资源整合与文化多样化中的具体呈现;另一方面也是中国作为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在整体文化形象上多元一体的面相,二者有机统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异彩纷呈、多彩辉映。




05

美育引领优秀传统舞蹈文化复兴



2019年,从中央到地方,艺术类、综合类、师范类高校的舞蹈专业教育,通过专场、专题演出体现了舞蹈高等教育在新时代美育事业发展中的作为与担当:北京舞蹈学院的《沉香》系列继续推出第五部;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推出“中华民族风——少数民族舞蹈精品荟萃”,展演了近年来创作的优秀民族舞蹈作品;华南师范大学舞蹈系推出“岭南非遗舞蹈”专场《粤舞中华》,展示了二十余种岭南舞蹈形态等等。


△华南师范大学“岭南非遗舞蹈”专场《粤舞中华》演出海报


伴随着“非遗(舞蹈)进校园”在全国范围内大、中、小学的推进,非遗舞蹈已成为校园美育的重要内容与途径。历史悠久且有着较高艺术价值、审美教育价值的传统文化,为大、中、小学校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因此,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学校传承等问题的研究成为值得艺术教育与理论研究关注的重要视域。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铸魂工程”,传统文化校园传承与创新体系建设的实践与理论研究迫在眉睫。



总体来说,2019年的舞蹈艺术发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这一重大历史节点上,坚持文艺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通过“深扎”与“自觉”,在实践中审视艺术与生活、传承与创新、实践与理论等问题,用优秀的艺术作品与学术成果展现了舞蹈艺术的文化力量与舞蹈人的文化自信:回望历史,不忘初心;面向未来,勇攀高峰!




*作者:仝妍,单位: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本文系《中国文艺评论》杂志所刊约万字理论评论文章的精简版




《中国文艺评论》主编:庞井君

责任编辑:陶璐

杂志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袁正领

审核:胡一峰

美编:木子



【最近热门】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2020年个人入会申报指南

征稿|行业剧如何更好看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版权声明(点击以联系开白名单)


【年度盘点】

2019戏曲:前行在回归本体之路上/傅谨

2019电视剧:现实题材亮点纷呈/戴清 张钰铮

2019话剧:沉淀与奋起/宋宝珍 尤里

2019电影:产业回归理性,艺术质量提升/赵卫防

2019美术:历史回望与时代创造/尚辉

2019歌剧:多元风貌下的时代底色/张萌


【相关阅读】

重磅|《中国文艺评论》晋身C刊扩展版

“中国最美期刊”《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征稿和征集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启事

《中国文艺评论》2020年第2期目录与篇目摘要

冯双白:乐善民心 依仁游艺

罗斌:中国舞蹈创作观念取向与新时代的任务

艺评战“疫”|网络文艺志愿服务:从“培训学员”到“培育用户”

《中国文艺评论》|刘青弋:当下中国舞蹈艺术创作呼唤现实主义批判精神


新媒体三组,长按识别关注▼



▲向上滑动


“中国文艺评论”

wyplzg



“艺评中国”

artviewcn



中国文艺评论网




让我知道你在看


《中国文艺评论》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点这里,查看杂志电子版~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