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2天戛纳亲验,只为你精挑细选这21部……

2016-06-02 深焦编辑部 深焦DeepFocus


 策划 | 深焦编辑部

校对 | 佳含 (巴黎) Stevie (武汉) Irelyn (武汉)

编辑 | Dzolan (西安) 


编者按:


随着现年79岁的英国老导演肯·洛奇登上舞台,为第二次问鼎金棕榈振臂高呼,第69届戛纳电影节也在一片惊异与质疑中落下了帷幕。这场世界上最隆重专业,同时也最热闹浮夸的电影盛会,在它七十岁生日到来之前,展现了自己既充满活力又老气横秋的一面。参展影片的多元生动与最终获奖名单的保守无趣形成鲜明的对比,甚至有人愤愤不平地将这届戛纳定性为“嫡系的狂欢”——一场只属于老熟人和“亲儿子”的庆典。虽然我们有万般理由指责乔治·米勒领衔的评审团无视一众口碑之作,爆冷将金棕榈授予一部相对平庸的影片的行为,但对于任何一个电影节来说,以最终奖项归属的合理性来评判其精彩程度,都是不可饶恕的化约,是对艺术复杂面向的亵渎。


在本期推送中,我们邀请今年奔赴戛纳前线的深焦报道团成员,选出自己心目中的失望与惊喜影片,也许你会发现,那些斩获奖项的影片,成为编辑部口诛笔伐的对象,反倒是散落在不起眼小单元中的影片,为我们带来闪耀的惊喜。也许你还会发现,某部影片既出现在“最佳”又出现在“最烂”片单中,这并不是我们的统稿失误,甚至可以说是“有意为之”,这一举动意在表明,在不同解读的话语下,电影这门多元的艺术,将最终呈现出变幻多姿的色彩。希望通过一部影片好坏两极评价的并置,将对电影节的关注归还至电影本身。无关乎单元,无关乎导演,无关乎媒体口碑,无关乎最终获奖与否……个体直面一部电影的观影感受,是此份片单唯一的评判标准。因为是发乎内心的烫手观影感想,对于某些影片的评价,亦可能过激或有失偏颇。所有种种权当抛砖引玉,期待诸位读者日后亲自验货后,再来共同探讨孰是孰非,孰高孰低。


在推送的末尾,照例要送上深焦的读者福利,两本特别的2016年5月号《电影手册》,为什么特别?读到文末你应该就知道了。(柳莺 里昂)



深焦DeepFocus戛纳影片混剪(第二弹)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p030158lpib&width=500&height=375&auto=0


那些令我们大骂坑爹的电影……




《最后的模样》 The Last Face

西恩·潘 (Sean Penn),美国

主竞赛单元,戛纳场刊史上最低分0.2


《最后的模样》剧照

影片简介:在利比里亚这个饱受战火蹂躏的非洲国家,米格尔·莱昂博士,一位人道主义医生,和一个非政府组织的女主管,雷恩·皮特森博士,彼此热烈地相爱了。然而因为各自身负任务,他们对解决这场狂乱的冲突的方法有了不小的冲突。如果不想爱情在眼泪中飘散,他们就得努力克服彼此的阶层差异和这场可能席卷整个国家的混乱。

《最后的模样》剧照


编辑简评:亲爱的朋友,是哪部电影让人们如同雨后春笋般纷纷站立骂娘?是哪部电影开创媒体场刊0.2新低,让人叹为观止,并给了1.4分的多兰些许底气?是哪部电影在开头字幕出现“这个故事关于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时就令人发笑?是哪部电影同时运用着21世纪的电影技术和上世纪80年代电视镜头语言? 这部绚丽的,杂乱的的加长型慈善基金会募款宣传片,让男女主人公带着煞有介事的沉重,带着优越感爆棚的极不情愿,虚伪而无知地凌驾于五分之一的人类苦难之上,谈着毫无缘由的,空洞乏味的欠揍的恋爱。 就像命运会把苦难与不幸赐予美满生活,它赐予第69届戛纳乔治·米勒和西恩·潘。(丁说 里昂)



《只是世界尽头》 Juste la fin du monde

泽维尔·多兰(Xavier Dolan),法国/加拿大

主竞赛单元评委会大奖

《只是世界尽头》海报


影片简介时隔12年后,一位作家回到了自己出生地,向家人宣告自己即将离世。只有在与家人重逢后,才能感受到就算不断争吵也遮掩不了心中的爱意,而怨恨则以疑虑和孤独的情感所诠释。本片改编自让-吕克·拉戛尔斯的同名戏剧作品。

《只是世界尽头》剧照


编辑简评

当一个26岁就晋身戛纳评委的金童导演和包括马丽昂·歌迪亚,文森特·卡索,蕾雅·赛杜在内的全明星卡司共同打造一部电影时,你应该抱有多大期待?《只是世界尽头》告诉我们,真的别指望太多。严格的说,这不算一部烂片—它是一部没太大野心的小格局作品,但这没有什么好指责的。问题在于多兰以这个低难度的出发点起跳,却仍然没有完成挑战。首先,它的艺术技法实在缺乏亮点。整部电影几乎都是由漂亮光线,文艺滤镜的instagram风大特写构成,就好像多兰还沉浸在Adele的Hello MV没有走出来(就连那部MV都比这部电影多些非特写镜头),而电影的台词甚至比摄影更糟。体现主角的无聊最傻瓜化,也是最错误的方法,就是把电影本身也拍得无聊,而这正是多兰所做的。很多时候,角色们莫名其妙地就无意义的小事开始争论,或者不断重复尴尬的口误。最终除了主角外所有人物都显得像平面化的怪胎。(兰天星 波士顿)


《私人采购员》Personal Shopper

奥利维耶·阿萨亚斯 (Olivier Assayas),法国

主竞赛单元最佳导演奖(并列)

《私人采购员》海报


影片简介
莫林,一位在巴黎的年轻美国女孩,她的工作是替一位有名的女士照看衣橱。她讨厌这份工作,却找不到更好的来负担她在巴黎的开销。她等待着,等待着关于她最近消失的双胞胎兄弟——刘易斯的消息。而她的手机突然开始收到一些陌生的匿名消息。

《私人采购员》剧照


编辑简评看开头就能知道结尾的故事,暂且不讨论有没有拍的必要,在戛纳这种每天看片非常需要刺激的地方,看到俗套的“走近科学”式结尾,简直生气:我饭都没吃你就给我看这个? 不是阿萨亚斯粉,没什么presupposition和特别期待,对非典型类型片、艺术型惊悚片没有偏见,觉得导演想要走出舒适区热情“闯作”拍鬼片也是趣事。但观影体验极其糟糕,我完全没有大家说的“看发短信也不烦”的体验,相反,我简直烦得百爪挠心。聊天内容bad written,频繁的iMessage界面广告一般无聊,唯有节奏差强人意。我只是一次又一次忍不住孤独伤感地回忆森田芳光《春天情书》,想别人一个字幕电影都拍得这么好看。 惊悚玩得非常幼稚,每一处设悬不需要动脑就可以猜出来。五毛钱特效让人分分钟出戏。情感铺垫太薄弱——当然,很可能是女主角Kristen Stuart演不出来的原因,一切情绪波动在她的脸上展现出来就是个熬夜之后的青春病。早个十年二十年换成娜奥米·沃兹来演,还稳扎稳打、合情合理些。广受好评的偶现灵光就是低质图像、YouTube视频和主角换衣服啥的拼接,最多就是基本功不错的collage,美术馆去得不多、不大关心当代艺术的人才会为此激动。当然,指责导演老且不潮是不对的,那只好指责导演弗洛伊德、荣格没读通就拍片了。(依稀辨别出参考了一点拉康和福柯的简明读本?)
“心中有鬼”已经是cliché了,倘若拍得好,倒也没什么。王朔讲过“ 你谈恋爱太少,所以只好将其戏剧化、泛道德化,在我们这种老手看来,一股妇联味儿。”或许导演见鬼太少、见年轻人太少,只好将其戏剧化、神棍化、青春期化,在我这样没耐心、整天读小说当见世面的小姑娘看来,一股纸巾味儿。 (九歌 柏林)



《美国甜心》American Honey

安德里亚·阿诺德 (Andrea Arnold),美国/英国

主竞赛单元评审团奖

《美国甜心》海报


影片简介丝泰尔是一个正处于青春期的年轻女孩,她离开了乱糟糟的家庭生活,加入了一支杂志订阅销售团队。她需要穿越美国广袤的中西部地区,挨家挨户地推销杂志。杰克也是这帮年轻人中的一员。丝泰尔很快适应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她的生活被酊酩大醉的夜晚、隔三差五的小叛逆和爱情故事所点缀……

《美国甜心》剧照


编辑简评一群人走来走去,2个多小时之内除了不停唠嗑听歌之外,什么事也没干——很遗憾,我不喜欢这种风格,安德里亚·阿诺德并没有什么长进。对我来说这是一部脏乱差的MTV电影,除了歌曲串烧之外一无是处。人生是有限的,应该用有限的时间追求美,而不是做出这种每看一个镜头都仿佛能闻见尿味和大麻味的电影。即便故事的主角是底层民众,也不必要在美学上如此降低身份。希亚·拉博夫这几年戏里戏外做的所有事都只是在证明他是个很愚蠢的人,他有做行为艺术家的自由,但请不要把行为艺术那一套称之为表演艺术而放在电影里,希望他不要再拿自己的演艺生涯开玩笑。(小A 北京)



《我是布莱克》I, Daniel Blake

肯·洛奇 (Ken Loach),英国

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

《我是布莱克》海报


影片简介生平头一遭,丹尼尔·布莱克这位59岁的英国工匠要求助于社会救济,这都发生在一次心脏病发过后。虽然他的医生告诉他不要再工作,他仍然收到通知要求他必须前往求职中心,否则将受到惩罚。在他定期前往求职中心的日子里,丹尼尔经常遇见单身母亲瑞秋。瑞秋带着两个孩子,被迫要接受住在离家乡450公里远的地方,否则就得寄人篱下。同样身陷当今英国行政管理漏洞谬误之中,丹尼尔和瑞秋决定开始互相帮助……

《我是布莱克》海报


编辑简评

59岁的丹尼尔·布莱克因为心脏病发而被强制离职,他人生第一次需要接受英国政府失业救济金的帮助,却在政府部门的诸多繁杂程序面前遇到了不小的困难,在偶遇单身母亲凯蒂和她的两个孩子之后,他发现并不是只有自己被政府无情的抛弃了。“左派”了一辈子的英国导演肯·洛奇除了拿工人阶级遭受的苦难来赚取眼泪,批评无能政府以外,似乎已经没有其它电影语言技巧可用了,如此平庸甚至有嫌疑过度消费下层人民的电影还是不看为好。给第二座金棕榈奖除了彰显电影的政治意图之外,照顾“老大师”的意思也很明显,不过更有创造力的电影因此而被埋没,实在是得不偿失。(牛腩羊耳朵 巴黎)



《霓虹恶魔》The Neon Demon

尼古拉斯·温丁·雷弗恩 (Nicolas Winding Refn), 法国 / 美国 / 丹麦

主竞赛单元

《霓虹恶魔》海报


影片简介故事发生在洛杉矶,主角是一个叫做杰西的女模特。杰西的青春和热情让她很快就身陷囹囫,一群专门以折磨美女为乐趣的女性组织很快就找到了杰西。她们会用自己那些惨绝人寰的手段来夺走杰西所拥有的一切。

《霓虹恶魔》剧照


编辑简评再精彩的视听语言,倘若找不到合适的剧本作为肉身的支撑,至多只能算是一副光鲜的皮囊。如果说雷弗恩在视听上做到了比多兰更加极致的绚烂,那么骨子里,比起多兰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影像文本,《霓虹恶魔》通过看似奢华实则廉价的图像消费更显空洞和冷漠。与情感内核割裂的视听渲染,反而揭示出导演本人走上歪门邪道的“电影三观”。
《霓虹恶魔》虽然旨在控诉时尚巨兽吞噬性的可怖事实,却在某种程度上和它所批判的对象(如果电影真有批判意味的话)共享相同的逻辑:通过对女性身体奇观化的消费,宣泄着生理与心理的双重快感。电影中,无论是琳琅满目的华服与布景,还是奸尸、凶杀、杀戮等重口味桥段的穿插,甚至是被导演有意减缓的人物动作,都急吼吼地敦促甚至强迫人们在观影的过程中瞪大眼睛,不错过任何一个沉溺视觉细节的可能。而这样的姿态恰恰是没有说服力,甚至可能是危险的。没有富含逻辑的剧本的规训,电影本身也许会沉溺于自以为是的影像创作。
《霓虹恶魔》中,道德需要与美学趣味一如既往地分离,暴力在伦理的边缘地带彳亍徘徊,一切都在“美”的庇护下发生。杀戮是美的,流血是美的,甚至连电影结尾吞噬眼珠的骇人场面,都被糖果色的布景柔化为一场先锋性的行为艺术,《霓虹恶魔》看似是一部精美的风格化恐怖片,却实则让观众如同麻木的看客,忘记了真正恐惧所饱含的情感力量。(柳莺 里昂)



《小姐》The Handmaid

朴赞郁 (Chan-wook Park),韩国

主竞赛单元

《小姐》海报


影片简介1930年代的韩国,正值日本殖民时期。一个年轻的女孩Sookee被雇用去给在大庄园里和专制的叔叔Kouzuki过着隐世生活日本女继承人Hideko做侍女。然而她有个秘密,她是一个被假装日本伯爵的骗子征用的小偷,以帮助他引诱女继承人与他一起逃走,夺走她的财产,并把她关在疯人院里。计划看似顺利地一步步实施了,直到Sooke和Hideko发现了彼此意料之外的感情。

《小姐》剧照


编辑简评在建筑空间镜头运动和服化道上都颇下功夫,在这个浮华的壳子下面,更突显了所有感情不过是奇情,突兀生硬而无感染力,所有迷恋与不舍仿佛困在了导演的男性凝视里,所有的喜剧元素又散发着一种不合时宜与洋洋自得。所谓的情、色,在这里也不过是充满了消费感的冰冷和十分猎奇的镜头前展示。最让人失望,是在两个女人都获得自由,摆脱了各自生活里的男人父权的摆布过后,导演安排的这一场戏可谓颇为讽刺,道具姿势机位都显露出这并不是两厢情愿的自由庆祝,而是异域风情的卖弄,娱乐至死的服务,气血贲张的场面背后无一不是冰冷。(朱马查 巴黎)



《无名女孩》La Fille inconnue

让-皮埃尔·达内 / 吕克·达内 (Jean-Pierre Dardenne/Luc Dardenne),比利时/法国

主竞赛单元

《无名女孩》海报


影片简介一夜,年轻的全科医生珍妮在诊所关门一小时后听到了门铃响声,然而她没有开门。第二天警察告知她,在诊所不远处发现一具年轻女子的尸体,身上没有身份证明。

《无名女孩》海报


编辑简评其实将《无名女孩》写进不喜欢的列表是有些不情愿的,因为天知道我有多么喜欢达内兄弟之前的作品,身着红衣骑在单车背上飞驰的男孩是我最爱的电影瞬间之一。但是,达内兄弟这次真的遭遇了自己的滑铁卢。 有些不同于以往,达内兄弟的镜头这次不再对准社会底层人士,《无名女孩》的女主角是一名刚刚转正的医生。可能关注群体的转变,造成了《无名女孩》没有了达内兄弟曾经电影的凌厉感、那种试图以镜头为刃,剖开社会的虚伪外表,一窥究竟的气势。同时也丢掉了以前引以为豪的镜头语言,过于平庸的镜头走位,再加上丝毫引不起观众共鸣的故事让人看得昏昏欲睡。事实也正是如此,当天的早场放映,卢米埃尔大厅内至少睡过去了2成记者。《无名女孩》说不上有多差,但是放在达内兄弟的作品序列中,平庸即失败。(郭连凯 伦敦)



每个人心中也有无冕之王……


《舞女》La Danseuse

斯蒂芬妮·迪·古斯托 (Stéphanie Di Giusto),法国

一种关注单元

《舞女》海报


影片简介来自美国中西部的洛伊·福勒是一位在巴黎歌剧院跳舞的舞女,能成为美好年代时期的符号人物,并非命中注定。在追求完美舞姿的道路上她从未退缩,即便是冒着后背拉伤、灯光灼眼的巨大威胁。但她和伊萨多·邓肯的相遇,这个对荣誉有着狂热追求的天才将会使洛伊·福勒失去一切。

《舞女》剧照


编辑简评一种关注单元中较早亮相的《舞女》(La Danseuse)是法国女导演Stéphanie Di Giusto的处女作,由法国创作型歌手出身的演员Soko、德普与凡妮莎的女儿莉莉 · 罗斯 · 德普与法国知名男星加斯帕德主演。
《舞女》讲述了美国现代舞先驱洛伊 · 福勒的片段人生,福勒凭借具有革命性的编舞跃升美好年代Belle Époque的符号人物。影片先是描绘了她与身为马术骑士的父亲鲁本在美国中西部的野性生活,原名玛丽 · 路易的她害羞、内向、孤僻,却喜欢于夜深人静时在本子上设计舞蹈、秘密排演王尔德的剧目Salome。因父亲被不明人士射杀,玛丽前往东部寻找发迹的机会,与母亲莉莉一道生活,后者是禁酒运动时期狂热的黑衣支持者。正是在纽约,玛丽遇到了法国贵族路易(该角色为许多历史人物的合体),她偷了路易的钱前往巴黎。在巴黎,改名为福勒的她凭借独特的蛇形舞蹈一举成名。
这部很有个人想法的传记片讲述了福勒舞蹈生涯的跌宕起伏和个人情感世界的纠葛,镜头从开场的灰暗阴沉到巴黎歌剧院的金碧辉煌,勾画出一个渴望随时代浪潮漂流却注定挣脱不开淤泥束缚的脆弱生命,灯光下的舞蹈美轮美奂,那个年代的巴黎真是场流动的盛宴,即便有再多的纵横笑泪,艺术质感却从未缺失。法国文艺评论家Arsene Alexandre一百多年前的评论如今依旧适用, “你所看到这个如痴如狂地跳着舞的、奇妙的、梦一般的造物,在她花一样的堆叠的面纱下,不停旋转着的画面,时时刻刻千变万化。”(Wegmarken 勒阿弗尔)



《托尼·厄德曼》(Toni Erdmann)

玛伦·阿德 (Maren Ade),德国 / 奥地利 / 罗马尼亚

主竞赛单元,戛纳场刊史上最高分3.7

《托尼·厄德曼》海报


影片简介伊涅斯就职于某德国大公司位于布加勒斯特的分部,她完美规划的职场生活容不得一丝扰乱,以至于当她的丈夫的贸然来访时,她毫不掩饰自己的愤怒。这样的生活看似四平八稳,直到她的父亲问她: “你幸福吗? ”。面对这个问题的无能为力成为她心底骚乱的开端。这个令人困扰和使她羞愧的父亲为了帮助她重新找到生活的意义倾尽全力,他为她虚构出一个人物:滑稽的托尼 •厄德曼。厄德曼的到来改变了她忙碌的以工作为中心的生活。而父女关系的转变也令她意识到,她古怪的父亲在她的生活中如此之重要。

《托尼·厄德曼》剧照


编辑简评电影的冷幽默调性从开篇,一直延续了2小时42分钟,直到收尾,女儿将父亲的假牙放进嘴里,学着父亲的模样,吊儿郎当的开启搞笑模式。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前两个小时的铺垫,观众对会不会被突如其来的裸体派对买单,而到了女儿追逐父亲的桥段,没准也不会徒生那么多感动。影片的故事线本身,并无其他,就是父女之间的情感隔阂被幽默化解。而父亲生硬的搞笑,搭配上女儿无奈的接招,让影片保有一种特殊的平衡。而结尾的牵强附会和裸体派对,让女主角率先在父亲的为难中,卸下了自我,破音高歌与赤裸相见,成为了全片的亮点,也成为了影片在戛纳的话题点。我们到底是为别人的尴尬献丑和骑虎难下感到动容,还是感叹自己同样在社会的禁锢下,缺少同样的魄力而惋惜。这部电影,终于给我们带来了那么一点,令人冲动的,不禁羡慕又自叹不如的感受。 (小玄儿 多伦多)



《诗无尽头》Poesía sin fin

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 (Alejandro Jodorowsky),智利 / 日本 / 法国

导演双周单元

《诗无尽头》海报


影片简介本片是一部围绕智利裔墨西哥籍魔幻现实主义大师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的传记片。主要讲述其在早年的创作之路。在片中,亚历桑德罗还与很多国内年轻有才但还未成名的年轻人见面交谈。

《诗无尽头》剧照


编辑简评这次来到戛纳,是我第一次在大银幕上看佐度洛夫斯基。以前在电脑屏幕上看他的片儿,就觉得血压下不来;这次在电影院体验了一把,简直mind blowing,完全是他所说的那种“不吸也嗨”的状态,看完了可以长时间属于亢奋状态,那天在戛纳我就是一个行走的“易燃易爆炸”标签。 电影内容完全忠实于标题。魔幻现实主义诗人自传,老头挖童年往事、情事房事、社交琐事,用诡谲的想象力和诚实到可怕的叙述交织,以天真而伤感的眼光,创作了又一部无与伦比的电影。人们已经被各种类型片和艺术片的尺度撕开了眼戒,现在看他会觉得不及曾经的作品那样具有颠覆性和先锋性,但对于老头儿自己来说,依然是有突破的。他用比常人敏锐更多的色觉把控画面,对声音野兽派一样地恣肆涂抹,台词全是叙事诗。确实,只有诗人能有这样狂想曲一般的青春回忆,只有诗人能一生贯彻浪漫主义,只有诗人能拍出这样一部符号与象征激情共舞的电影。很难把《诗无尽头》单纯当做电影看,真正的艺术家随便就打通任督二脉,这就是瓦格纳所说的“整体艺术(Gesamtkunstwerk)”。 不像《沙丘》的流产,这回他有多少钱拍多长,简直强·吉普赛。诗人的青春期无限长,他本人就是大海和远方。随便舀一勺,就滋润了整片荒原。(九歌 柏林)


《路易十四的死亡纪事》(La Mort De Louis XIV)

 阿尔伯特·塞拉 (Albert Serra),法国

特别展映单元

《路易十四的死亡纪事》海报


影片简介1715年,八月。一次外出散步后,路易十四感觉腿有些痛。接下来的几天里,国王依旧忙于处理国家政事,但却难以入眠、发起高烧。他几乎停止了进食,身体迅速虚弱下来。这就是路易十四——法国最伟大的国王所遭受的漫长痛苦的开端,而他的亲戚和医生们都难逃干系。

《路易十四的死亡纪事》剧照


编辑简评我们看到垂危的太阳王终日躺在暗无天日的卧室里,由于看不到阳光,这里已经不分昼夜——世上最有权势的人如今受困于喝水和进食,并在深夜梦醒后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呻吟。宫廷医师围在四周,喂药的同时会偷偷地试探他的鼻息,以求得知自己是否还会被这个老人的必然到来的死亡多折磨一天。没有人讨论戎马倥偬,鸾舆凤驾,没人愿意回忆过去;人们只谈论药物,喝水和那条由于感染而发黑腐坏的左腿。 在晦暗的烛光下清数分秒,在嘹远的军鼓声中只微笑一次,在忧心忡忡的仆人中孑然长眠;尽管在布景和美术上已经极尽考究,登峰造极,小安托万的表演也可以浇筑时间本身;但这部历史巨制固执并由衷地枯燥和乏味——枯燥乏味如同死亡本身——生命的终点究竟面貌如何?沉默,臃肿还是戏谑?是孤独?是驳杂纷乱的思绪?还是垂危时听到辽远号角时那灵激的瞬息? (丁说 里昂)



《雪山之家》Sieranevada

克利斯提·普优 (Cristi Puiu),罗马尼亚 / 法国 / 克罗地亚 / 波黑 / 马其顿

主竞赛单元

《雪山之家》海报


影片简介巴黎《查理周刊》袭击三天后,也是父亲去世40天,拉里,四十岁的医学博士要在周六参加一次家庭聚会,共同纪念亡者。然而,事情的展开却与预料中不同。被迫面对恐惧与过去,而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他开始讲述自己那部分真相。

《雪山之家》剧照


编辑简评有“罗马尼亚新浪潮之父”之称的克里斯蒂·普优带着自己的新作《雪山之家》回到了戛纳电影节。在次级单元徘徊多年,此番晋级主竞赛,代表着戛纳对其创作的肯定。《雪山之家》长达173分钟,普优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普通罗马尼亚家庭中的一场东正教亡灵祭奠活动。逝者的妻子、小辈、邻居皆借此机会前来,在一间狭小的公寓中济济一堂。然而,这场聚会并没有表面看上去那么热闹,妇女们忙碌地准备着餐食,所有人都在焦急地等待着神父的到来。仪式本身带着宗教令人敬畏的气氛,却仍旧无法掩盖这个逼仄空间中浓浓的世俗且反——政治、历史、亲情、欲望……在不同的个体之间碰撞,一次小型家庭聚会,也由此变成一场无法收场的大撕逼。
为历史与当下赋予具体而微的肉身,普优在逼仄窄小的公寓里展开对于日常生活的琐碎叙事。而他的高明之处,则是将冷眼旁边有效地提升为一种介入的方式,“跟踪者”美学赋予观众咀嚼与评判的权力,超强的场面控制力与编剧水准则让将近三个小时的影片充满趣味与张力。(柳莺 里昂)



《毕业会考》Bacalaureat

克里丝蒂安·蒙吉 (Cristian Mungiu),罗马尼亚 / 法国 / 比利时

主竞赛单元最佳导演奖(并列)

《毕业会考》海报


影片简介罗密欧·阿尔迪亚是住在小山城特兰西瓦尼亚的一名医生,他抚养女儿伊莱扎长大的过程中一直有这样一个念头:一旦她到18岁,就要让她出国读书生活。他的计划已接近实现:伊莱扎获得了去英国学习心理学的奖学金。她只需要通过毕业会考,而这对于一个好学生而言不过是走过场而已。在她的首场笔试的前一天,她却在攻击中受伤了,这可能会毁了她的整个未来。现在罗密欧必须做出选择,事情有很多解决的方式,但没有一个遵循了他 ——作为一位父亲 ——教育女儿的原则。

《毕业会考》剧照


编辑简评一部金棕榈级别的杰作。剧本滴水不漏,牵涉了若干条并行不悖井然有序的线索,这些线索共同组成了我们的道德意识的方方面面。故事的结尾是一个双关,非常有寓意,导演显然是有意而为之,这不一定是我们每个人都能满意的结局,却是这个故事最有意义、最真实的结局。这部电影拍出了我的心声,我差点看哭,因为如果我有孩子,我真的不知道怎样教他既要诚实地生活也要遵循游戏规则,但这就是真实的社会,我们必须面对。影片的节奏、视觉、表演等方方面面,没有一处是我不喜欢的。我相信在很多国家都存在影片中所讲的这种情况,只是克里斯蒂安·蒙吉有这个勇气和能力把它讲出来而已。(小A 北京)



《奥利最开心的一天》The Happiest Day in the Life of Olli Mäki

尤霍·库奥斯曼恩 (Juho Kuosmanen),芬兰 / 瑞典

一种关注单元大奖

《奥利最开心的一天》海报


影片简介1962年的夏天,奥利·马基全力备战全球轻量级拳击锦标赛。从芬兰乡下来到繁华的赫尔辛基,所有人都认为他会收获盛名与财富。此刻,奥利要做的就是减重和集中精神参赛。可是,问题来了,他爱上了赖亚。

《奥利最开心的一天》剧照


编辑简评表现一个运动员的生涯无非两种方式:一种是讲他排除万难最终傲视群雄,另一种则是将他的奋斗与最后不可避免的颓唐。芬兰导演尤霍·库奥斯曼恩的作品以现实材料为蓝本,依然没有脱离这样的基本模式,却以一段爱情故事作为插曲,而令整个故事温润而富有感情上的真诚。 1962年的夏天,芬兰拳击手奥利·马基即将迎来一场与美国顶级拳击手的对战。这张比赛在开始前就被赋予了太多的政治和历史意义,以至于奥利被减重、训练、摄像机压得喘不过气来。 在乡村崎岖小路上颠簸的单车,和在林间随风飘起的风筝,都为影片呈现了难得的亲切感和诗意的轻盈,好像那个半个多世纪以前的、飘摇的夏天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似的。黑白影像丝毫不显矫揉造作,反而显得与这个北欧国家,以及整个国家寄予这个仅25岁的拳击手的可笑的民族使命极为相称。(徐佳含 巴黎/波士顿)



《哭声》Goksung

罗泓轸 (Hong-jin Na),韩国

非竞赛单元

《哭声》海报


影片简介
一个年老的陌生男子的出现打破了偏僻村庄往常的静宁,无人知道他何时来,也无人知道他为何而来。村庄里渐渐开始流传关于这个男人的神秘谣言,而村民们接连死去,并出于怪诞的原因相互厮杀。村庄很快陷入了动乱,于是人们将一切祸端的源头都指向了这位来历不明的男子。

《哭声》剧照


编辑简评本届戛纳给人的一个感受是,什么片子都得来点血,而罗宏镇的《哭声》作为本届表现最好的东亚电影(或许可以去掉“之一”),不但用光了所有片子“血浆预算”的总和,也将观众的情绪带向了最高潮。拍惯现实暴力题材的罗宏镇尝试在《哭声》中插入僵尸和神棍元素,制造大量视觉冲击和感官刺激。连环爆发的疯狂杀戮和宗教迷狂好比通电的马达,一发不可收拾。罗宏镇对镜头运动,剪接节奏和叙事张驰的把握在《哭声》中近乎达到了完美。
男主郭度沅的表演让人眼前一亮。喜剧、悲剧、恐怖片模式之间的迅速切换如此圆熟而不留痕迹,极大满足了刁钻的戛纳观众的观影快感。(想想《霓虹恶魔》和《私人采购员》中硬塞的恐怖元素招来的一片嘘声)当然,《黄海》中的现实关注在《哭声》中当然无存,无论如何是种遗憾。但在一种类型上推陈出新、走向极致,是罗宏镇为戛纳带来的最大惊喜。(缴蕊 巴黎)



《霓虹恶魔》The Neon Demon

尼古拉斯·温丁·雷弗恩 (Nicolas Winding Refn), 法国 / 美国 / 丹麦

主竞赛单元

《霓虹恶魔》剧照


影片简介故事发生在洛杉矶,主角是一个叫做杰西的女模特。杰西的青春和热情让她很快就身陷囹囫,一群专门以折磨美女为乐趣的女性组织很快就找到了杰西。她们会用自己那些惨绝人寰的手段来夺走杰西所拥有的一切。

《霓虹恶魔》剧照


编辑简评

尽管电影诞生在艺术的现代主义运动的高潮时分,但其对现代主义的吸收从来都是断断续续、零零散散的。反倒是继承和发扬了古典文学中讲故事的传统和古典艺术中讲求优美和谐的秩序,这种反现代特征尤其经由好莱坞工业的放大而进化为一种彻头彻尾的感官消费主义,最惊心动魄情节,最魅惑诱人的视听体验。


《霓虹恶魔》在现代和反现代之间有点两不靠,一方面导演雷弗恩对剧情不屑一顾地敷衍处理,最大程度把观众的注意力诱导到了纯粹的视听形式上;但另一方面,他的镜头语言却极其简单老套,除了固定镜头,几乎就是纵深和水平的推轨,而他最用力之处却是对华丽场景的布置,即使这些场景里人物受剧作所限而趋于一种可笑的行动。


以上种种几乎构成了戛纳媒体人对雷弗恩电影报以嘲弄般笑声的正当性。但也正是对这种笑声某种程度置若罔闻的态势,清楚标明了雷弗恩电影的现代性,一种对消费主义和流行文化不加以批判的酷炫化的接受和延展,一种对道德判断近乎冷漠的感官享乐主义。


如果说,现代主义酝酿了恶的艺术,是诱惑阿申巴赫朝向病态和死亡的美。雷弗恩所从事的电影并没有远离这条道路太远。如果说,《唯神能恕》还扭扭捏捏把这套更趋于静态装置性的形式迷失在一个低幼本该运动性十足的暴力外壳中时,雷弗恩在消费主义尖端那些包裹在浮夸时装中的年轻魅惑的躯体里却找到一种消费主义美学最恰当载体。就像以道德家口吻指责时尚工业对肉体、女性……的消费本身是难以自足的。毕竟我们身处在这样一个时代,左翼女政治家或许不会去买PRADA,但她很可能对PRADA也怀有欲望,而如果这种关于形式(尤其是消费主义形式)的欲望是普遍存在,那么每个观众无法搁置的那部分肉身将会允许且支持这样的电影越走越远,当然是背负着嘲弄和道德指责的。雷弗恩的浮夸、空洞和华丽不是朝向有意义、有深度文本努力后的失败品,他很清楚他在制造浮夸、空洞和华丽,然后,在《霓虹恶魔》里,他赏心悦目地做到了。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能在肯·洛奇、达内那样政治和道德姿态十足的电影之外,享用到《霓虹恶魔》这样的电影,未尝不是戛纳之为戛纳的原因。(Peter Cat 巴黎)



《生吃》Grave

朱莉娅·杜可诺 (Julia Ducournau),法国

影评人周竞赛单元

《生吃》海报


影片简介
贾丝廷一家都是兽医,并且都是素食主义者。在她十六岁那年,这个天赋异禀的少女准备到她姐姐就读的兽医学校,开始学习兽医。在学校里,她没有时间去消弭即刻产生的迷茫和困惑。贾丝廷被迫吃下了她人生中的第一口生肉。而当她的真我开始展现时,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

《生吃》剧照


编辑简评戛纳电影节的最大价值或许就在于,主竞赛单元塞满一年最值得关注的艺术电影的同时,也会在次级单元中挖掘无数的“大师苗子”。在今年导演双周以及影评人周单元中获得费比西影评人奖的影片《生吃》就是一部新人导演的作品。                                       《生吃》是一部青少年恐怖片,讲述的是一个出生于兽医之家的素食主义美少女,在进入大学之后逐渐发现自己内心潜藏的恶魔,啃噬人肉的故事。“吃人肉”的恐怖元素更多的导演嵌套的惊悚外壳,影片的主题依然是青春片亘古不变的性觉醒、校园凌霸、叛逆等等元素。《生吃》的影像风格和片名一样,生猛无比,大部分时间非常清新的滤镜和突然出现的血腥镜头所造成的反差让人措手不及,而复古电音的配乐又为电影蒙上了一层迷幻色彩。综合了以上元素的《生吃》一定会成为2016年的年度话题之作。(郭连凯 伦敦)



《她》Elle

保罗·范霍文 (Paul Verhoeven),法国 / 德国 / 比利时

主竞赛单元

《她》海报


影片简介米歇尔看上去简直无坚不摧。她是一位强势的电子游戏公司的老板,在感情生活中,她也表现出了和工作中一样的冷酷态度。然而,一天米歇尔在家中遭到了蒙面男子的攻击,这场遭遇从此彻底改变了她的生活。她毅然决然地选择查出作案者的真面目,却在追捕过程中与这位作案者陷入了一场惊险的游戏之中。这场游戏随时面临失控…… 本片根据法国作家菲利普·狄雍的小说《哦……》改编。

《她》海报


编辑简评范霍文在新闻发布会提到“《她》就像《游戏规则》,有悲剧,有喜剧,还有张力”。《游戏规则》揭示了一个时代的陨落,而《她》作为绝对围绕女主角米歇尔写就的故事,从某种意义上也是她在一系列暴力、闹剧和生死中告别生命中的旧时代的故事。
始于一场性侵,然而远不止于此,甚至这只是一个借口,一个叙事的切口让观众进入到米歇尔的生活中去,进入到这场众主创合力引导的人性探讨中去。并非简单寻找始作俑者,剧情也不靠悬疑推动,开场过后进展缓慢而日常,每一场戏都变成一次漂亮的人物关系展现,性格矛盾,戏剧节奏,台词珠玑都似乎想把观众的注意力从简单解疑上引开去。到中间捕食者和猎物的关系似乎也在悄然地向合谋者转变,最终又走向一个意料之中又突如其来的结局。可以看作继《五十度灰》后,大银幕上另一种对于虐恋关系的聪明得多的展示方法。
然而更宽广地说,更可以看作关于女性,或者任何人如何在一段关系中获得自由与掌控的演示。范霍文给我们设计出这样一个满足心中奇想的逼真3D游戏,就像他以前那样,无限趋向生活深处与本质,又无限疯狂过我们大多数的生活。(朱马查 巴黎)


《追捕聂鲁达》Neruda

帕布罗·拉雷恩 (Pablo Larraín),智利 / 阿根廷 / 西班牙 / 法国

导演双周竞赛单元

《追捕聂鲁达》海报


影片简介1948年,冷战蔓延到了智利。在国会上,参议员巴勃罗·聂鲁达(Pablo Neruda)指控政府背叛人民,立即遭到了总统维德拉的制裁。警长奥斯卡·贝鲁切诺(Óscar Peluchonneau)受命追捕这位诗人。聂鲁达试图和他的妻子黛丽娅·德·卡莉尔(Delia del Carril)逃离这个国家,却被迫四处躲藏。在与宿敌贝鲁切诺的斗争中,聂鲁达发现了重塑自己的机会。他开始戏弄警长,故意留下线索,让他们之间猫捉老鼠的游戏更加危险、更加私密。在他遭受迫害的日子里,聂鲁达发现了一条独特的英雄之路:一个成为自由象征和一代文豪的机会。

《追捕聂鲁达》剧照


编辑简评

冷战背景下的智利,著名诗人巴勃罗·聂鲁达因为领导左翼派系公开批评政府,而受到迫害不得不转入地下隐藏起来,时任总统派遣警探奥斯卡负责搜寻逮捕聂鲁达,而诗人在这场猫捉老鼠的游戏中设下种种线索,完成了一场伟大的文学实验。智利导演帕布罗·拉雷恩一直以来都独辟蹊径,历史题材与文学叙事手法的完美融合,让聂鲁达的政治与诗人两个形象也在电影里达到了完美统一,两者在城市暗影中相斗相杀,又在高光雪山上达成一致。电影镜头流畅度如同诗的韵律,最后一镜的光影闪烁遗韵悠长。电影也是对文学性叙事技巧运用的典范之作。(牛腩羊耳朵 巴黎)



《爱恋》 Loving

杰夫·尼克尔斯 (Jeff Nichols),美国/英国

主竞赛单元

《爱恋》剧照


影片简介
Mildred和Richard Loving坠入爱河并决定互许终生。这再正常不过,可他们——一个白人男性和一个黑人女性,生活在1958年种族隔离的美国。Loving 夫妇希望定居的弗吉尼亚州政府将其起诉并判刑,他们只要离开州境就会面临牢狱之灾。Mildred和Richard认为他们的公民权利受到侵犯,于是将案件上诉至各级法院,直至1967年,最高法院终于撤销了弗吉尼亚州法院的判决。至此以后,“Loving vs 弗吉尼亚州”案象征着所有人,无论血统,都有相爱的权利。

《爱恋》剧照


编辑简评很少有38岁的年轻导演能像杰夫·尼克尔斯一样以截然不同电影类型在同一年里连续入围柏林和戛纳的主竞赛单元。对于他这样一个徘徊在商业与艺术、真实与虚构之间的新生代作者,一方面他保持着一个独立电影作者极强的自主性,另一方面他也与好莱坞工业适度地合作着,谨慎通过这些金主们来实现其想象力上的野心。
正是因为尼克尔斯作品中的科幻、亲情和历史元素以及对美国传统价值观的温和捍卫姿态,他被主流媒体誉为斯皮尔伯格最好的接班人。但相比于斯皮尔伯格能把任何题材都处理得惊心动魄、精彩纷呈,尼克尔斯在《爱恋》中选择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叙事方式和美学方法。
事实上,美国电影对于宪法中公民权利的讨论从未停止过,近几年来,从《为奴十二载》到《聚焦》,它们都在奥斯卡的舞台上取得了不凡的成绩。《爱恋》这部电影探讨的依旧是公民权利,但是与众不同的是,《爱恋》拒绝了一种好莱坞式高潮迭起的叙事方式,在这部电影中既不见英雄叙事,也没有神话历史。导演尼克尔斯采用的是一种去戏剧性、去意识形态的路径,用他一贯寡淡的风格讲述了一对时刻笼罩在种族迫害阴影中患难夫妇的日常。在与弗吉尼亚政府抗争的过程中,他们的状态始终是被动的,并无意主动推动禁止异族通婚法案的废除,自始至终他们想争取的,不过是一段平稳、单纯的生活。(Peter Cat 巴黎)



《美国甜心》American Honey

安德里亚·阿诺德 (Andrea Arnold),美国/英

主竞赛单元评审团奖

《美国甜心》剧照


影片简介丝泰尔是一个正处于青春期的年轻女孩,她离开了乱糟糟的家庭生活,加入了一支杂志订阅销售团队。她需要穿越美国广袤的中西部地区,挨家挨户地推销杂志。杰克也是这帮年轻人中的一员。丝泰尔很快适应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她的生活被酊酩大醉的夜晚、隔三差五的小叛逆和爱情故事所点缀……

《美国甜心》剧照


编辑简评

不喜欢《美国甜心》的观众也许会说它甜腻,俗套,teenage dream,就像140分钟的MV或者instagram播客。但喜欢这部电影的人大可耸一耸肩膀说:不是每个人的青春期或多或少有些甜腻俗套吗?这部电影的成功在于它的真实,坦诚和自由。它讲述的不是一个故事,而是生活本身。碎片化的故事和全片手持摄影的运用都引人推测安德莉亚·阿诺德在没有剧本和故事版的情况下,带着整个剧组流浪了一圈,边走边拍。毕竟,如果不是这样,编剧怎么可能写出这么随意而真实的对白和互动?演员怎么装出这么自然的表演?导演怎么设计这么灵活的场景调度?摄影又怎么捕捉美国中西部的点点滴滴?《美国甜心》的自由和随意既是其最大的优点,又是当今银幕越来越少见的美学尝试。(兰天星 波士顿)



《神奇队长》Captain Fantastic

马特·罗斯 (Matt Ross),美国

一种关注单元最佳导演奖


《神奇队长》海报


影片简介
在太平洋西北部的森林深处,与世隔绝,一位慈爱的父亲全心全意地试图将自己六个年幼的孩子培养成出色的成年人。但当灾难降临,他们被迫离开了自己创建的天堂,开始走向外面的世界。这不仅挑战了他对“家长“这个角色的理解,也让孩子们开始怀疑父亲所教给他们的一切。


一家人萌萌哒

编辑简评

亲子版公路片,打折版公社,家庭版荒野生存。一家人践行几乎绝迹的浪漫主义,调侃故纸堆里的骑士精神,质问通识教育,讥诮资本主义,浓缩成一则现代生活的寓言,真的嬉皮士,勇于正视哲人王的幻灭,勇于直面现代性的困境,勇于带儿女一箩筐在人类学田野作困兽之斗。


台词妙语连珠,人文社科领域各种小梗俯拾皆是,维果叔的个人魅力和一帮娃甩得手熟的反差萌各撑起半边天,角色性格鲜明,人人是抖包袱一把好手。可惜败笔在结构老套,煽情过度,收尾拖沓,叙事的主流气质全面拉低深度,亲情走向局限了故事的小格局,徘徊在独立电影的边缘,口味变成装点,失爱于更彻底的批判立论。


本片拿下“一种关注”单元最佳导演奖,其导演Matt Ross以实验《飞行家》中小李子的工程师、美剧《硅谷》中Hooli的CEO Gavin Belson而为人所熟知。这部自带反骨的电影虽然是Matt Ross早就写好的,但和他饰演的知名角色形成了有趣对照。据说他本人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每年都庆祝“乔姆斯基日”。(眨眼


一句话总结:本片适合哲学系低年级生,乔姆斯基信徒,失败爱好者,反基督者,朋克,妹控。(九歌 柏林)



福利时间:


电影节过后给大家送些小礼物似乎已经成了我们的传统。当然这其中包含更多的是对各位读者影迷朋友们的感谢,感谢你们一直以来对深焦的支持,感谢你们的宽容和批评指正。今后我们也将不遗余力的继续为大家献上更优质的文章和报道。下面小编就贴上这次戛纳电影节的福利内容和赢取规则。


本次赠送礼物包含:

《电影手册》2016年5月刊两本——


看似平淡无奇的手册里,有我们前方记者在戛纳追星大潮中拼死拼活要来的巨星签名【迷妹迷弟们请准备好你们的尖叫……

你一定看不清是哪些明星的签名,那就由小编来告诉你吧:一本是法国导演奥利维耶·阿萨亚斯+法国男星加斯帕德·尤利尔,另一本是文森特·卡索+阿部宽+加斯帕德·尤利尔


如何获得礼物?


  1. 请关注深焦DeepFocus的公众号,同时请将本条微信转发到您的朋友圈,并截图通过深焦DeepFocus后台发送给小编,我们将从中抽取幸运读者,并通过后台联系送出礼物。

  2. 活动有效时间至北京时间2016年6月3日晚24时。
  3. 写上诚意满满的转发推荐语,有助于赢得后台编辑妹子的青睐哟。

- FIN -



了解深焦DeepFocus戛纳期间的所有报道+获奖名单以及戛纳所有参展影片资料请点击:


第六十九届戛纳电影节获奖名单+深焦DeepFocus报道汇总


第六十九届戛纳电影节官方单元影片全简介



深焦DeepFocus 69届戛纳报道往期内容


Day1: 咖啡公社 | 雪山之家 | 特辑视频 | 伍迪·艾伦

Day2: 保持站立 | 我是布莱克 | 乔治·米勒 | 陀螺日记 | 戛纳评分

Day3: 玛鲁特 | 丁说影评 | 陀螺日记 |  戛纳评分

Day4: 小姐 | 深焦 x 克里斯蒂·普优 | 戛纳评分 |  陀螺日记

Day5:深焦 X 吉罗迪 | 视频汇总 | 戛纳评分 | 深焦派对  

Day6:深焦 x 佐杜洛夫斯基 | 托尼·厄德曼 | 戛纳评分 | 陀螺日记  

Day7:深焦 x 杰夫·尼科尔斯 | 电影手册 x 阿莫多瓦 | 胡丽叶塔 | 陀螺日记

Day8:哭声 | 只是世界尽头 | 深焦 x 巫俊峰 | 戛纳评分 | 陀螺日记

Day9:深焦 x 哭声 | 比海更深 | 私人采购员 | 戛纳评分 | 陀螺日记

Day10:范霍文 | 深焦 x 拉雷恩 | 戛纳评分 | 陀螺日记


我们在全世界和你看电影


深焦DeepFocus是成立在巴黎,成员遍布世界各地的迷影手册,

提供欧洲及北美的最新电影资讯和批评。

同时,我们也是全球各大电影节和电影工业的深度观察家。

长按上方二维码

即可关注

感谢您能耐心读完全文,或许你喜欢我们的推送,却没有闲钱打赏,不妨顺手点击屏幕末端的广告↯↯↯↯。【深焦】所获得每一笔收入,都将回馈给作者、编辑,并用于策划更好内容和活动。每一篇【深焦】的优质内容,都是作者、译者和编辑的无偿劳动,是出于对电影的热爱才使大家走到一起,而这份热爱也理应收获精神以及物质上的体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