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芳华》,是冯小刚的突破,也是中国电影的一大步

幽哥 职场蛙 2021-07-27


《芳华》为什么叫芳华?

芳华,实际上就是青春。

电影《芳华》,应该叫做《青春》,实际上讲的是一群小伙子小姑娘的青春故事。

具体这青春,是从1975年到1981年的样子,此间的生活贯穿了主人公们差不多18岁到24岁的青春。这个时间段,跟《平凡的世界》是大部分吻合的。只不过后者写的是小人物,这才是平凡的世界,《芳华》描述的则是能够进入军师级文工团的年轻人,有点“高大上”。

也许不是这个级别的文工团,而是哪个艺校的故事,可能《芳华》这本书的读者会更多一点,同样,电影也可能票房再高一点。从受众的角度来看,《芳华》不算特别接地气,她比《平凡的世界》就差在这里

大家从电影的英语名《Youth》也可以看出来,明摆着,该叫“青春”。至于为何叫芳华,估计为了艺术性,此外,青春这个词被用得太多了,申请书名和电影名时,会重名。

所谓“洗尽铅华,尽显芳华”,芳华,是多么美好的一段岁月,美到作为50后的冯小刚导演,一定会用一段洗澡的镜头来描写她,那里也许有他的初恋。冯导在70年代的文工团大院子里,强行加入了可以用于跳水的现代游泳池。实际上,冯小刚本人在70年代末也有过几年的文工团经历,那里也有他的青春

在小编自己朦胧的青春期,那个时代(1995-2001年),也有着无数的作品来描写青春,印象比较深的,有本书叫做《花季雨季》,有部连续剧讲述的是《十六岁的花季》

现在到了冯导回忆青春的时候了,他选择了作者严歌苓的同名小说《芳华》作为剧本,通过对文工团少男少女青春故事的描写,展现了那个时代对一群正值芳华的年轻人的命运洗礼。《芳华》是一部2017年底的电影,在全年的中国票房记录中暂时排名第六。

那时的中国,并没有阶级,一定要说有的话,只有“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这三个阶级,所谓阶层也并不十分明显。主人公们在时代的变革中,走上了不同的人生命运。对于《芳华》评论最多的焦点,来自于几个主人公家庭背景跟未来人生轨迹的联系。这一点是人性使然,并不仅仅《芳华》里面才有。本篇,关注的不是“龙生龙凤生凤”,也不是同情所谓的“老鼠的孩子会打洞”。

我们凭良心讲,他们的时代并不差,他们有更多的自我选择的权利

男主人公刘峰在90年代初就知道南下去海南赚更多的钱;女主角之一也是文工团主唱林丁丁,选择了移民并嫁给澳洲土豪;吹号手陈灿转身成了房地产商,当然他的原始资金如何积累的我们不得而知,可能也是充满艰辛的;郝淑雯自然做了阔太太,这也是司空见惯的选择,毕竟下一代要照顾,男人的后方也要安定;此外,以电影中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来叙述故事全过程的女主人公萧穗子,实际上最后成了作家,类似本次电影的编剧也是原著作者的严歌苓。

公正点来讲,放到现在,当下的中国也没有阶级,但阶层已经几乎完全发展出来了,年轻人选择虽多但难度明显加大

户口、社保、学历、资质、背景、行业壁垒、地方政策等等,已经将阶层的壁垒进一步巩固。可以说,当前的时代,对于青春中的年轻人,更加复杂而艰难。虽然经济更发达了,但实际可以为之的选择比貌似看得到的,要少得多。尽管如此,但好在科技在发展,可能性则更多,突破壁垒的渠道在增加。最简单的,当下的成功绝不仅仅来自于当初的“一纸定终生”,或者完全依托关系。

每个时代都有她的特点,但青春的芳华,永远值得歌颂。

青春意味着活力,活力则代表着各种可能性。

芳华就是青春,青春就是芳华,这电影名取得好。



《芳华》的突破

电影《芳华》也不少影评,讨论最多的是啥人性不人性的,好像其他电影不是讲的人性。

冯小刚导演此次第一次票房破10亿的力作,是有颠覆性的,也许这是他号称的收山之作,他做了很多的改变。有一个改变,非常突出,那就是电影的结局。

中国的电影,向来都有大团圆一般的结局,结果肯定是好的,好人终有好报,坏人不是被绳之以法,就是承受一辈子的道德谴责。国外电影,则很多在结局时仍然让做了坏事的人逍遥法外,或者结局不了了之。

冯导也不例外,他是中国的导演,也成长于这个环境。

冯小刚,在高中毕业后,进入北京军区文工团,大家注意下,他也是进了文工团,跟电影《芳华》所描写的载体几乎一样,并且也在1975年前后拉开了他的青春序幕。所以,电影的开头,主人公依次的出场,实际上是小刚对他过往尤其是第一份工作期间同事的深情怀念逐个回忆。年轻的冯小刚,在文工团内担任的是舞美设计工作。

1985年,他调入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成为美工师,后由其好搭档葛优介绍,参加了上海电影节,从此正式开始了电影艺术生涯。

此间,在1990年他参与编剧的电视系列剧《编辑部的故事》,描写了普通人物的故事,使他受到广泛关注,几乎使他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1994年起,冯小刚正式开始做电影导演,他一直想拍摄展示青春碰撞和时代背景的作品。1996年,冯小刚的电影《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开拍不久,被电影局叫停,理由是:“剧本过于挑逗、追逐……暴露丑恶而不鞭挞丑恶,有违社会公认道德标准,错误引导大众审美趣味……”此时的冯导,还有着不少青春的血液,这被叫停,就是一记闷棍。

1997年,没有气馁的冯导,出品了《甲方乙方》,这次不错,好声一片,迎来了他的电影时代。2000年,心有不甘的冯导,将之前的败笔《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改编,成了《一声叹息》,终于改写了这部“不堪”的影片。

进入新世纪,冯导以岁末喜剧片而闻名,其中,2009年和2010年的《非诚勿扰1》《非诚勿扰2》大出风头,占领了票房,2015年执导的《老炮儿》中,让李易峰扮演了自己的“儿子”,并跟“吴亦凡”产生了新老时代的冲突。剧中,他自己做了下主角,并入围了第10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男主角奖

好的,收回来,不介绍冯导的生平了。

总之,在冯导的电影风格中,无论内部还是外部各种原因呢,最终电影都是以美好的大结局收尾。包括2004年的《天下无贼》,明明贼有贼路,小刚导演却故意让一个江洋大盗(刘德华饰演)最终善心萌发,为了保护无知少年傻根(王宝强饰),而死于盗窃头子黎叔(葛优饰演)的小刀之下。这是一种完美的大结局:善人终有所报,恶人灰溜溜进入大墙之内,善心突然萌发的坏人,则以结束生命来洗去过往的罪孽,并留给观众审悲愉悦。

这种大团圆式的结局套路,终于在冯导60岁大寿之前的最后一部作品《芳华》中有了改观。电影的最后一个场景,是声音描述,介绍在2016年这些当初的年轻人又在花甲之年,趁着萧穗子的孩子办婚礼他们有了一次聚会,但没有叙述更多。冯导不顾原著的众人遗憾和忏悔的描述,留给了男女主人公此后相依为命的结局。他俩始终未婚,这不是观众更喜欢的那种“完美结局”。这个非完美结局的突破,是冯导演艺生涯的一小步,却是中国电影“大团圆结局”突破的一大步。

同时,人世变化都是很大的。其他主角的同期人生和命运,电影中并没有灵活描述,而是都给了一个标签。其实远远不是如此,洗具并没有那么多,更多的则是杯具,这次是真实。哪来那么多大团圆结局?

实际上,军首长的女儿郝淑雯嫁给军区副司令的公子陈灿之后,后者一直做房地产生意,不断拿地。在90年代初海南爆发过一次严重的房地产崩盘,谁能保证陈灿不会血本无归。即使生意没有亏本,以后他俩就真的一直能白头偕老?显然不是,人生的变幻太多,不仅仅针对刘峰和何小萍,谁,也逃不过。

林丁丁,仅仅是一个发福之后的澳洲阔太太?她的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脚踏几只船,以及对金钱赤裸裸的追逐之心,别人就看不出来?我们反观一下,当代的女孩是不是一步一步更加丁丁化?六七十年代学雷锋的“刘峰”很多,八十年代隐忍善良的何小萍也不少,到了九十年代,参与其中却“爱莫能助”始终置身事外的萧穗子,见老人跌倒而不扶,都变成了普遍现象。到了新世纪,为何崇洋媚外、不断换男友、金钱至上的林丁丁反而越来越多呢?

再直接一点,作为旁白者的萧穗子,时代也会给她很多挑战,也注定了她多舛的人生,她绝不仅仅是一个在中国相夫教子的女作家,一写四十年。远远没那么一帆风顺,时代带给每一个人的变化和冲击,都是巨大的。

冯小刚在电影《芳华》中,留下来很多并不完美的结局,尤其是男女主人公衰败的事业、不幸的婚姻,以及“好人并没有好报”的老年现状,是冯导本人艺术生涯的一次大胆尝试

时代,一次一次忽悠了年轻人的芳华,让他们上山下乡,学雷锋做尽好事,用海南的房产给了她的宠儿,让受不了苦的林丁丁逃之夭夭,让萧穗子见死不救成了冷漠的看客,又一次一次用联防队等手段绞杀了中年人的谋生,让老年人不能同时有孙子和外孙,等等,无数若干,这才是真实的。芳华,并不仅仅指拥有着芳华的人。

60岁的导演,终于在这个年末,将“狼狈不堪的生活”正大光明堂而皇之搬上了大银幕,在中国和北美同步上映,并且一改曾经“一声叹息”的压抑,写出了更加真实的中国人生,用真实取代美化,值得赞扬、支持和鼓励。大家给老炮儿一个赞!


几篇推荐文章,大家可以点击看这里:


通用问题可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参与。

私人职业咨询,可加微youge2016。知识无价,时间有限,每天解答两位朋友。

长按如下二维码,感谢赞赏,一个领悟,让你少走五年弯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