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点】中国新型大学的新特质与新样态



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型高校,教育主管部门的关注关切和一些学者的研究重心,已经从时间维度转向性质维度,从新建本科院校的新建转向新型20146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明确提出鼓励举办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将其建设成为直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举办本科职业教育为重点,融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于一体的新型大学。这是政府文件中首次明确将应用型高校建设成为新型大学。笔者在主持的教育部课题中国新型大学研究成果中认为,新建本科院校转型的目标取向和发展趋向是要构建一种新的高校形态即新型大学,新型大学是相对于传统研究型大学而言的、以新建本科院校为主体的、以应用型为核心特征和办学理念的、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为根本指向的新型高校(顾永安,201627-32。新型大学到底在何处?新的内在特质是什么?新的样态又是怎样的?对新型大学新特质与新样态的研究,即新型大学是什么的元理论研究,将对于新型大学应如何发展提供正确的理论支撑和科学的方法论指导,也将对推进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提供理论指导。

一、中国新型大学的新特质

(一)新历史使命:为地方发展服务

中国新型大学在哪里?这种可以体现在新理念、新道路、新经验、新探索、新模式等等,但中国新型大学有别于老牌传统大学的是其新颖的内在特质,可以概括为四个新(顾永安等,201253-75。新型大学兴起于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大背景,具有不同于传统大学的新历史使命,即立足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引领地方文化建设。就本质而言,新型大学设置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美国49位大学校长于1990年联合发表《都市大学宣言》,宣称为适应社会的挑战,要建立一种成功的新型大学,使之在接受高等教育全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传统价值观的同时,要增加自己服务都市地区的责任,利用人力和财力资源改善生活的质量20144月首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发布的《驻马店共识》、201610月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联席会议发布的《成都共识》都明确将服务社会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使命。面对所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新型大学要放弃封闭办学的思想,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主动由地方社会的边缘走向地方社会的中心,积极参与地方社会建设,融入地方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去。新型大学还应该自觉承担起引领社会的历史责任,不狭隘地理解服务社会,不将服务社会简单地等同于适应社会,不仅仅满足于走入社会的中心,而更应勇于走在社会的前列引领地方社会发展。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新型大学毕竟只是一所普通的大学,而不是一个万全机构,不应该刻意地拔高自己去承担力所不及的责任,更不能将自己的所有注意力投向一切社会问题。新型大学在承担引领社会发展的责任时,应该有所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

(二)新大学精神:参与式建设

大学使命是大学精神的具体体现和外在形式,是依据大学精神所进行的行动实践。新型大学之,最核心、最本质的就在于其有着新的大学精神。一方面,新型大学的新大学精神大学精神的当代表现形式,它与传统大学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另一方面,新型大学又有着不同于传统大学的新的特质。传统的大学精神,一方面主要集中在自由、民主、科学、人文、批判、创新等永恒价值上,强调大学对世俗世界保持一种超越的态度,作为社会的良心和精英,冷静地批判社会并引领社会前进的方向。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对大学精神作精神化理解的倾向,将大学精神简化为是一种高贵的、精神性的东西,否定物质性的、功利性的、粗俗的东西。这些理解是与传统大学的职能相一致的。但是在高等教育职能进一步拓展后,就必须增加新的精神理念,这就是服务参与精神。如果说纽曼式大学的大学精神在于单纯地传播人类文明的精华成果、培养有教养的文明人,洪堡式大学的大学精神在于研究高深学问,那么,新大学的精神则在于直接服务社会、参与社会发展。从旁观式的批判、超越、引领进发到参与式的建设,其教学和科研都以服务为导向。综合分析新型大学产生的背景与使命,我们发现,新型大学最突出的特质就是强调与社会的直接互动,高度重视和突出服务社会职能,以服务(多样性、多元化的社会需求)为导向,通过参与式建设,深度融入社会进步的现实进程。

(三)新质量标准:社会性标准

新型大学之所以要有新的质量和质量标准,根源在于其使命与精神之新、职能和目标之新。这也决定了新型大学的教育质量必须坚持社会性标准,并在此质量标准下,合理把握个适性质量(标准)”“内适性质量(标准)外适性质量(标准)之间的关系。个适性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是与纽曼式大学理念相一致的,关注的是个体的人,培养的是自由发展的人,而不是这些人能够为社会做些什么。内适性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是与洪堡式大学理念相一致的,关注的是培养具有明确发展方向和专长的人。而外适性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是与威斯康星思想相一致的,在这种大学理念下,高等教育培养的也是普通的、博雅的或全面发展的人,具有明确发展方向和专长的人。但是,与研究型高等教育不同的是,应用型高等教育培养的不是发现新知识的研究者,而是培养将知识技术应用到现实中去、直接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实践者。在这三种质量(标准)中,个适性是基础性和前提性的,这就要求所有高校都要将培养人放在首位。对新型大学来说,在个适性的基础和前提下,更多考虑以满足需求为核心的外适性教育质量标准而非以知识本身为核心的内适性教育质量标准,着重追求的是社会性外适性)而非学术性内适性)质量。也就是说,注重学术性还是社会性,已经成为研究型高等教育与应用型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质量上的最本质的区分。需要说明的是,新型大学注重社会性标准,不仅不会冲淡和否定高等教育培养人的本质,反而是对新型大学内在新质的科学把握,只有在这个新的质量标准或质量观的统领下,新型大学才能合理处理好教学、科研、服务三者之间的关系,找准自己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位置。

(四)新教育模式:产学研合作

新的历史使命、大学精神与质量标准,将会导致新型大学产生新的发展模式。新一轮新建本科院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都导向了产学研合作,既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规律,也符合新型大学自身发展的趋势和规律。从学校发展战略层面看,产学研合作表现为学校在与地方经济社会的互动中发展,也即校地互动”“产教融合。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层面看,产学研合作体现为一种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也可以体现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与传统研究型大学强调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相比,新型大学更加强调产学研合作,既将知识传授”“知识创新”“技术开发”“现实生产相结合,也将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三大职能相结合,使大学与整个社会发展的联结更加紧密。新型大学需要超越将产学研合作作为单纯的教学模式或人才培养模式的传统范式,将产学研合作上升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在关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同时,关注技术研究、开发、转化、应用和培训,关注高校通过产学研不断强化的服务社会的职能,关注多样化、多元化高等教育市场需求的变化并做出灵活反应与变革。

二、中国新型大学的新样态

从新建本科到新型大学涉及高校内在特质、顶层设计、内涵建设、综合改革各方面的整体性变革,新建本科院校能否成功转型为新型大学,关键要看这些高校是否体现了新的历史使命、大学精神、质量标准、教育模式等新的内在特质。基于新的历史使命、新的大学精神、新的质量标准、新的教育模式等内在特质形成的新型大学,它们发展的图景以及未来的样态是怎样的?笔者尝试对中国新型大学未来可能呈现的样态进行研判和描绘。

(一)中国新型大学是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尤其是大众化和普及化的到来,整个高等教育从学术型和研究型转向应用型已是大势所趋。无论是西方国家正在出现的高等教育中的新职业教育主义还是我国高等教育实践中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专业、应用型院校以及应用型本科教育和应用型高校的快速扩张,都表明应用正在成为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强劲动力(王建华,20135157。无论是院校自发自为探索、国家政策指导、政府引导推进、院校自觉自主探索,还是从2006年新建本科院校30%定位应用型到2016100%定位应用型的调查研究结果来说,都显示将以新建本科院校为主体的新型大学定位为应用型大学,这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共识与无需争论的定论。正如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相关负责人在发布2016年度中国高等教育系列质量报告时表示,目前已呈现出部分院校已具备新型应用型大学的雏形,成为应用型本科的领跑者;更多的院校正在应用型道路上行进,还有一批应用型大学正在萌芽、成长的繁荣景象,可以说新建本科院校转型正在路上。

应用型是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取向,应用型已经成为新型大学的核心特质和关键理念。新型大学要充分认识并牢固确立以应用型为核心的办学理念,使应用型与职业性、行业性、产业性、技术性、实践性、创新创业、就业取向等密切关联,并在学校办学理念、校训校风、人才培养理念上得到充分体现。如常熟理工学院的注重学理、亲近业界,上海电机学院的技术立校、应用为本,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的厚德、厚生、厚技,厦门理工学院的关产业痛痒、应产业所求、纳产业精华、为产业服务,成都工业学院的手脑并用、学做合一等,这些理念都很好地体现了这类院校应用型的办学定位与核心特质。新型大学落实应用型的办学定位与核心特质,要坚持应用型办学以服务地方和区域的服务面向为主、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主、以开展教学工作为主、以开展应用型的科学研究为主的四个为主方略,坚持应用本科教育的较高层次性、专业性与学科性、开放性、人文性四个并存的属性。在工作推进中,要注意引导尚未实质性地转向应用型的新建本科院校加快向应用型转变(塑型、成型),引导应用型建设已经具有一定基础的新建本科院校将应用型进一步深化细化具体化,并加快建设高水平应用型院校(定型、强型)。

2015年,安徽省出台《关于地方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分类发展的意见》,将重点建设10所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提出以全面服务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以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应用性科学研究为主要任务,以应用型学科和专业群、双能型师资、模块化课程等为重点,集聚社会资源,共建共享资源,形成校校、校企、校地及国际合作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着力构建区域特色的应用性高等教育体系。2016年,广东省出台建设3所高水平理工大学、18所一流高职院校的政策。高水平大学建设不再是仅以研究型大学的发展作为评价标准,而是要追求多层次、多类型的高水平大学。从安徽、广东等省域的探索来看,高水平大学政策已经涵盖了研究型大学、应用型大学、高职院校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正如有学者认为:高水平大学不是的概念,而是的概念;高水平大学不是绝对概念,而是相对的概念;高水平大学不是狭隘的概念,而是包容的概念(刘晖,李晶,201731-36

如果说应用型是新型大学的办学类型定位和人才培养类型定位,高水平则是新型大学的办学目标定位和发展品质要求。新建本科院校从合格本科院校的新建期建设到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新形态塑造,再到新型大学新特质形成,“应用型始终是其核心要义和内在特质,转型发展的目标趋向是建成一所合格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甚至是建设一所高水平的应用型大学。此处的高水平是同类型院校中的高水平,要求高校注重内涵建设,提升教育质量,确定比较优势,培育办学特色,打造大学品牌。因此,建成一所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可以作为新型大学的新的目标和新的追求,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体现了学校类型定位与发展目标定位的有机统一,也就是说,新型大学是应用型高校中的高水平大学,同时,新型大学也要努力成为高水平的应用型大学。常熟理工学院坚持以办应用型本科院校为工作主线,致力于建设特色鲜明、质量著称的应用型品牌大学,应用型品牌大学与应用型高水平大学一脉相承,品牌所指的高质量、有特色、知名度、美誉度、核心竞争力就蕴涵了高水平的内涵。据笔者调查,一般升格本科新建”15年左右的院校中,大多数院校将申报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提升办学层次,更名大学作为新的目标与追求。已经更名大学的临沂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等,拟规划申请更名的合肥学院(合肥大学)、钦州学院(北部湾大学)的目标定位并没有随着学院可能升级为大学而改变应用型的类型定位,仍然将办学目标确定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三部委遴选的全国100所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建设规划项目院校中有1/4为老本科院校,如温州大学、辽宁科技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五邑大学、湖北师范大学、聊城大学等等,说明一些老大学在理性回归应用型,这些高校在转型发展后,办学目标定位同样锁定在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二)中国新型大学是多样性有特色的大学

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向普及化发展阶段迈进,其显著特征就是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发展和满足受教育者多样化的高等教育需求,这必然要求大学走多样化、个性化、特色化的发展道路。特别是推进双一流建设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同时,需要做好做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尽快形成一个协调、健康、完整,具有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和生态(徐高明,201737-44

我国新建本科院校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兴起的一批地方本科院校,是一个丰富多样、复杂多元的院校群体,向应用转型发展不能简单化、一刀切!(顾永安,20152006年前后,全国有逾30%的新建本科院校提出类型及目标定位是应用型;2016年,100%的新建本科院校明确定位为应用型10年中,这类院校群体的办学定位都指向了应用型。在应用型高等教育新生态中,应当是繁花盛开”“春色满园而不是单一物种”“一花独放!一些新建本科院校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既没有沿袭中国传统大学的发展之路,也没有简单照搬别人的办学经验,而是勇于开拓新道路,展开了我国新大学多样化发展的立体画卷,这些院校在向应用型的转型发展中做出了新的、开创性的、有益的探索。如常熟理工学院的应用型品牌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的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厦门理工学院的亲产业大学、宁波大红鹰学院等院校的教学服务型大学、合肥学院的高水平应用型合肥大学,等等。这些高校在以应用型为核心特质的类型定位前提下,提出了学校不同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愿景,体现了应用型同质下的目标愿景的多样性和多元化。

新建本科院校群体自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要求新型大学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新使命、新要求,必须勇于创新,探索新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新建本科院校群体应用型同质化背景下目标愿景及其实施路径的多样性和多元化,就要求新型大学必须更加注重创新办出自己的特色,闯出自己的出路。有人担心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会导致新的同质化,即千校一面的应用型定位,同时也会带来这些大学在办学理念、办学定位、组织结构、治理模式、人才培养、专业设置、课程内容、评价方式等诸多方面逐步趋同,也即趋同化(王小梅,2016),这可以理解为同质趋同现象。因此,中国新型大学的建设发展应当追求同质异构,这是对大学同质趋同现象的扬弃与超越,也就是要引导和鼓励高校在向应用转型发展的同时,注重以特色求得发展,以特色形成优势,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新型本科院校发展之路,努力把学校办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本科院校。

(三)中国新型大学是创业型大学

伯顿·克拉克在《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1998年)和《大学的持续变革:创业型大学新案例和新概念》(2004年)中,具体分析了特文特大学、沃里克大学、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恰尔默斯技术大学和马凯雷雷大学等高校的转型创业实践。这些大学在政府削减办学经费的情况下,要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以积极主动的心态面对外在环境和内在发展的变革需要,努力寻求多元化的资金来源、积极争取尽可能多的大学自主自治权利。

我国新建本科院校与其有很大的相似性,新建本科院校办学中面临来自内外环境的挑战,国家办学资源主要投向“985”“211”工程大学和双一流大学,在市场经济背景和高等教育倾斜性投入政策导向下,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经费、资源、平台都十分短缺,民办本科高校的劣势更为明显。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数正处于第一次办学原始资本积累期、艰苦创业期、转型发展期、特色培育期及发展中的矛盾和困难的叠加期。这就要求新建本科院校要主动面向市场,突破资源经费约束瓶颈,争取各类办学资源经费,培育创业文化和创业精神,走创业型大学的发展道路,通过创业求得生存空间,赢得发展机遇。笔者曾经在《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论》一书中用中外高校发展的实例进行案例分析与比较研究,论证了在中国国情下发展创业型大学不仅是合理的,而且有可能性。并得出五条重要启示:坚定不移地走转型发展之路;重视转型发展中校内外各方面因素的协同配合;面临发展困境与难题,必须确立问题就是机遇的态度;善于抓住转型发展的关键点并着力解决;形成强有力的学校领导核心与驾驭团队。龚放教授也指出,通过精选国内外案例,两相对照,不仅拓展了视野,而且更加有说服力地论证了此类新大学的转型发展目标,也许就是伯顿·克拉克所倡导的创业型大学(顾永安等,2012)。三亚学院创业的出世计划”“正常办学”“走向卓越三个阶段实践,福州大学建设创业型大学的成功探索,常熟理工学院借鉴创业型大学理念,它们在国内率先推动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都佐证了创业型大学可以成为中国新型大学的发展理念与发展模式借鉴。

(四)中国新型大学是开放型大学

何谓开放型?也指开放性、开放式、开放态。是开放的、多样的、不断丰满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僵硬物。新型大学不应该是以已经成型、结构固定、维度清晰和可以静观的现实存在物(柳友荣,廖文秋,20171729。开放型首先体现在新型大学开放的理念、战略上,高校要面向社会,寻求社会资源,争取社会支持,提升服务社会能力,要积极实施开放兴校、校地互动、市校互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战略,同时将开放的理念与战略落实到新型大学办学者、高校领导干部和广大师生应当有开放的姿态心态、胸襟视野、气度气质、方略方法等方面。其次,开放型体现在新型大学开放的面向与机制上,开放的面向主要把握四性,即地方性、区域性、行业性、国际性,同时要构建相应的开放机制,如落实部省、省市共建机制,实施协同育人与协同创新机制,成立校地合作领导小组及校地合作相关机构,面向行业产业创建行业学院、产业学院、产业特色学院,面向国外开展中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再次,开放型体现在新型大学开放的程度上,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事业单位要主动交往交流交融,从互动性到合作性再到融合性,在互动中合作,在合作中融合,在融合中发展。最后,开放型体现在新型大学开放的内容上,开放办学涉及高校职能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开放。

在将开放型、开放态、开放性落实到人才培养层面上,教育主管部门提出了明确的工作思路与要求,不少高校将开放办学作为学校重要发展战略或列入事业发展规划并进行了有效的探索。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2015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要推进八个共同,加强与相关部门和行业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标准、共同研制培养方案、共同完善课程体系、共同开发教材、共同建设双高双师双能结构型教学团队、共同建设六合一(融学生见习实习、就业,教师业界研修、产学研究,业界导师来源及高校对业界员工培训于一体)实践基地、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安徽省强调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要推进五个引入,即:引入职业资格标准修订完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标准;引入行业标准修订完善专业建设标准;引入企业核心技术标准,修订完善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引入行业企业专家组建专业教学团队;引入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工作,在院系、专业和学生导师等多层次上实现校企深度双元合作。常熟理工学院在开放办学中,顺应苏南特别是苏州地区产业转型升级需求,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布局,形成了紧密对接区域产业链的6大应用工科专业集群;实施行业企业+专业协同育人计划,校企合作基本覆盖所有学科及主干专业,每个专业都有校企合作教育项目;与常熟市共建产业经济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创新行业学院校企合作机制与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省市共建、校地互动,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共建了光伏科技学院、电梯工程学院等多个行业学院,与行业企业深度融合、协同育人。

(五)中国新型大学是创新性的大学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了新阶段,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创新引领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各国都在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抢占未来发展的先机。以知识资源为基础,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国家之间的竞争格局正在形成。各国战略选择都是聚焦在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升国家创新能力上。高等教育是创新的第一动力,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国家创新能力提升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把新建本科院校办成新型本科院校的,不受学校新建时间的影响,关键是要以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方式、创新路径、创新举措办新型大学,创新就是要不为传统与世俗所约束限制,重在办学理念、文化精神、体制机制上的创新,重在发展模式、发展路径、实施举措上的创新。柳友荣教授指出,新型大学是一个需要我们不断传承创新、僭越的富有生命力的范式,它是客观存在,不以现实为规制,不以意识的疆域所局限,反映着一次次对传统大学模式的突破新型大学既是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又是过程和结果,是新理念、新道路、新模式和新经验的有机统一。新型大学的发展历程一定是一个充满保守与创新、外部与内部、传统与变革的不断交织的过程(柳友荣,廖文秋,20171729

因此,新型大学要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融入产业转型升级,积极融入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行业技术创新体系,通过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加强技术积累;要以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为导向,广泛开展科技服务和应用性创新活动,提升服务区域发展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要推进制度创新与机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以此为新型大学的支撑条件与重要保障;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建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平台与机制,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强化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训练,推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结合;要建立创新创业基地,聘请有创业成功经验的人才担任兼职创业指导教师,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综合服务。要将最重要的创新体现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上,坚持以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引领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格局。概言之,新型大学要以创新发展推动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成果转换能力、服务社会能力的全面提升。

(六)中国新型大学是高成长性大学

与老大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可能常见的天花板效应不同,新型大学没有预设预定的、一成不变的模式,具有不可预知的高涨幅和不可限量的成长空间。新建本科院校的自然成长期、新兴高校与地方及其产业的高契合度、新型高校的四个新的主要特质,决定了新型大学具有高成长性。可以说,新型大学是高成长性大学。所谓高成长性大学是一般指那些在较长时期(如5—10年或以上)内,发展速度快、具有高增值能力、能够带来较大的社会效益和品牌效应的大学。

如果这些高校立足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定型、建型、强型,变问题、困境等不利为机遇,化新建、后起等弱势为优势,完全有可能在国内外同类型院校中办出特色、创出一流,英国华威大学等欧洲创业型大学成功的案例与奇迹给中国新型大学的未来发展以无限想象的空间和豪情满怀的自信,也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新型大学高成长的价值与魅力。

国外创业型大学从劣势转到优势、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非常清楚地说明了办学质量决定了大学的成长性,大学的高成长性是新型大学最大的魅力之一。新建本科院校的生命周期、办学定位、办学基础、学科专业结构、区域产业形态、发展模式和领导核心与管理团队等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决定了新型大学具有高速成长的基因。高成长公司所具有的一些特征也给新型大学成为高成长性大学启示:一是学校发展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主攻方向明晰,将资源、资金集中在专门的市场、专门的产品或提供特别的服务和技术,这样可以形成特色,确保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二是大多数成长性好的大学首先应当主动关注和积极跟踪产业进步、技术革命和社会变革,对接区域产业结构,特别是国家支持、社会需要或紧缺、对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有帮助的行业前景好的朝阳行业,主动调整学科专业集群布局,使产品和技术投入的市场具有美好灿烂的发展前景。三是高成长性大学不要片面追求扩大规模,正如高成长性企业应该在小规模或股本结构不大的公司中寻找一样,要坚持小的是好的、小的是优的品牌发展战略,真正务实地抓好内涵建设,促进内涵式发展。四是高成长性大学应当花大力气进行新技术研究和创新。华为公司的高成长性就是建立在大力发展新技术研究和创新上,不断开发新产品,以适应市场需求。把研究发展新技术和培育新优势放在重要地位,大学才有能力超越竞争对手,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新型大学的高成长性还体现在这些大学具有很好的发展未来和前景:一是新型大学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既是社会发展急需与世界潮流所趋,又有国家政策支持、主管部门强力推进与合格评估引领;二是新型大学面向新的发展愿景,学校社会贡献度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地方政府对学校的依靠和支持不断增强;人才培养模式和创新创业教育特色彰显;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形成了体系和规模;人才培养质量获得社会和学生满意(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2015147-151

综上对中国新型大学新样态的描绘,可以说,应用型是中国新型大学的办学类型定位,高水平是中国新型大学的发展目标定位,多样性反映了中国新型大学的院校群体生态特征,有特色符合中国新型大学的院校发展战略要求,开放型”“创业型”“创新性体现了中国新型大学的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路径特征,高成长性则描述了中国新型大学的未来发展空间生态特征,这些特征共同形成或勾画了中国新型大学院校群体的新样态与新形态。

面向未来,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中国新型大学的应用型定位不动摇,必须牢牢把握中国新型大学的新特质不动摇,必须牢牢把握中国新型大学的新样态、新形态的特性不动摇,始终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战略路径,始终坚持立足中国特色和高校实际深入研究、积极探索。我们预言并相信中国新型大学一定会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一种新类型、新范式(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2015152,中国新型大学建设也一定会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变革。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评论

作者简介

   顾永安,江苏南通人,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院长、应用型院校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应用型院校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和应用型本科教育研究。

点击标题阅读往期精彩

【论文】古代书院教育对现代大学精神建设的启迪

【论文】民国教育家学前教育思想研究的当代价值

【荐读】教育部直属六大师范大学历史学科介绍

【论文】古代书院教育对现代大学精神建设的启迪

【教育】大学文化的四个层次

【论文】欧亚大陆视野下的汉唐丝绸之路

【论文】丝绸贸易史上的汉匈关系

【论文】丝绸之路的宗教之魂

【原创】荣新江:粟特人的中国梦

【荐读】山川形便,犬牙相入——中国行政区划的划界原则

【论文】边疆、民族与国家:拉铁摩尔眼中的游牧帝国与古典中国

【原创】早期丝绸之路跨民族情爱与婚姻

【论文】汉唐长安城与生态环境

【笔谈】历史政治地理常用概念标准化举要

【笔谈】“人地时空学”的理论建构和现实思考

【笔谈】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笔谈】历史地理研究方法刍议

【论文】历史时期中国疆域伸缩的地理基础

【综论】2014—2015年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述评

【原创】中国历史城市地理学理论建设刍议

【原创】论历史地理学的学科交叉性及其学术价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