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奚广庆:拓展与深化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浅见

中社学人 2023-08-28



拓展与深化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浅见
 


2022年3月16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研究部邀请奚广庆教授,围绕“拓展与深化世界社会主义研究”的主题,进行学术指导和交流。报告会由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研究部主任潘金娥研究员主持,共运部全体研究人员参加。



一、关于国际共运学科的研究传统和建议


奚广庆教授认为,用“现代社会主义”的名称才能够表达起源于欧洲的无产阶级运动丰富的历史内涵。1875年,恩格斯首次就“现代社会主义”做出界定:“现代社会主义力图实现的变革,简言之就是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以及通过消灭一切阶级差别来建立新的社会组织。” 这是对工人阶级的社会主义性质、使命与目标的简洁鲜明的经典表述。1887年,恩格斯把马克思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定义为:“现代社会主义的伟大创始人”。恩格斯使用“现代社会主义”“现代工人社会主义”等名称,就是重在阐明社会主义是现代工人的革命实践,淡化学理色彩,从而更易为广大工人群众理解和接受。当今,社会主义已经发展为世界历史运动,成为亿万人民活生生的社会实践,我们更应当深入理解恩格斯的思想。因此,奚广庆教授建议使用恩格斯“现代社会主义”的名称,恢复其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应有地位。



二、应深入研究20世纪现代社会主义的宝贵遗产


奚广庆教授指出,20世纪是现代社会主义凯歌行进、曲折发展的伟大世纪。在世界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剧烈、列强战争频发的20世纪,现代社会主义运动掀起了波澜壮阔的革命风浪,谱写了震撼世界的宏大历史篇章,但也遭遇了一些失误和挫折。现代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英勇奋斗、总结经验、把握规律、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中不断走向胜利的。我们要理直气壮地从错误和挫折中学习,提升理论认识,开辟现代社会主义新征程。


为适应推进现代社会主义、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要求,奚广庆教授认为有一系列意义重大的课题需要深入探讨研究。


第一,彻底从苏联教条式马克思主义中解放出来,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认为“21世纪的马克思几乎必然不同于20世纪的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但教条主义必须破除。中国共产党高举马克思主义大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人民为本,变革创新,正确反思经验教训,掀起改革开放伟大革命,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伟大胜利。


第二,要破除社会主义一成不变、定于一尊的僵化观点,推动现代社会主义多样化多元化多谱系的发展。苏共与共产国际推行的一条道路、一个模式、一种体制和一个中心的僵化思维已经被历史和现实所超越。多样化多元化多谱系是现代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规律。在新世纪,我们必须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结合时代条件,总结实践成果,深化认识、创新理论,推进现代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第三,顺应时代变革和运动发展,创新社会主义革命论,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社会革命。中国共产党总结经验教训,继承与发展列宁的思想,创造了全面改革开放的理论与政策,把改革开放定义为“伟大革命”,将生产力革命视为消灭阶级,建设共同富裕新社会的最根本革命。从历史和现实中创新社会革命理念,走改革开放之路,是20世纪现代社会主义在艰难挫折中毅然崛起的最大诀窍。


第四,要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克服“共产主义急性病”。应深刻吸取20世纪的教训,新世纪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冷静分析主客观条件,认识客观世界发展规律,充分估计运动漫长的艰难的复杂的斗争进程,防止急于求成、一步到位、一举成功的思维。


第五,坚持独立自主、平等联合原则,把国际主义提到新时代水平。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成为地球村等时代条件,要求我们把独立自主与同心协力、立足本国与平等联合结合起来,打造坚持国际主义的新途径新形式,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争取人类社会美好未来努力奋斗。



三、应深刻把握新世纪现代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新世纪现代社会主义变革正在进行新探索、创立新形态、提出新观点、制定新策略、开辟新境界,奚广庆教授认为要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现代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性认识。


一是加强对现代资本主义演变的进程、表现和影响对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基本矛盾和阶级关系,是现代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把握现代社会主义运动条件、进程、主体、近期目标的变化,要系统研究资本主义不停顿的变动。因而,我们需要不断揭示资本主义的结构性矛盾以及生产方式矛盾、阶级矛盾、社会矛盾等等,深入分析资本主义危机、资本主义演进过程、资本主义新形态及本质。


二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要深入认识现代社会主义变革的条件、进程、斗争方式和近期目标。历史表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社会革命的逻辑关系在变化。我们必须根据新变化不断认识新条件、提出新观点。我们应当研究分析新世纪社会革命的历史逻辑和时代特点,形成对于经济危机与社会革命关系的新认识,准确把握运动的条件、进程和路径,创新社会革命的理论与策略。


三是以世界大视野、全球广包容的胸怀,观察和认识全球各地人民反对垄断资本的新斗争、新浪潮。社会主义先进政党必须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依据时代条件和本国国情,彻底脱掉自己穿着的外国衣装,走自己的路。新世纪强大的历史引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引领,把现代社会主义革命变革推进到新阶段;任何墨守成规的观点、悲观失望的观点、抱残守缺的心态,都是不可取的。


四是跟踪研究资本主义国家的左翼运动。在新世纪,一些发达国家左翼政团抓住社会撕裂、体制衰败的机遇正乘势而起。当前美国社会民主左翼政团已经有数十个之多。新世纪在最疯狂反共的美国,社会民主运动的广泛活跃是一件意义不凡的政治事变。这表明美国人民正在采取美国的社会主义方式开展反对垄断霸主和寡头政治的斗争,同时也折射出美国资本主义腐朽衰落、危机四伏的境况。当前,这些斗争还处于萌发阶段,要精心观察研究,尊重事实,尊重美国人民创造,不可以套贴标签,轻漫对待。


五是与时俱进发展工人政党建设理论,吸取现代政党文明成果,开拓先进政党建设之路。20世纪的两大革命(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都依据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打造了政治坚强、思想先进、组织严密、作风过硬的坚强政党,带领人民不断开拓进取、英勇奋斗,夺取了一个个伟大胜利。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现代政党日益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中国共产党不断总结百年党建成就和经验,借鉴现代政党文明成果,把自己建设得更加强大有力,为加强世界政党合作、共谋人民幸福、开辟现代政党文明发展新境界,提供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


奚广庆教授指出,现代社会主义植根于人民,植根于时代,是充满生机活力的、不断开拓创新的历史运动。现代社会主义变革在21世纪必将守正创新,实现新的发展和超越。我们的研究要登高望远、胸怀全球,立足实践和问题导向,锐意创新、求真务实。



四、应加强对新兴经济体社会主义运动的研究


奚广庆教授认为,在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和基本经验,对广大新兴经济体国家变革发展具有重要资鉴意义和引领作用,而新兴经济体已成为现代社会主义变革最活跃地区,应当把新兴经济体国家社会主义运动和思潮的研究摆在重要地位。


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源于新兴经济体国家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经济体制进行的一种扬弃和变革。它是开拓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和社会模式的变革尝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息息相通,而不应被理解为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从国际力量格局来看,它是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时代,从不发达世界成长起来的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他们不再是国际资本势力的附庸,而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推进世界和平、人类发展、各国合作,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事业的重要力量。


在新世纪,新兴经济体国家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主义变革思想形态、路线方略、手段方式不断创新的地区。当代中国是世界上第一大新兴经济体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与发展,以其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成就和榜样,彰显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现代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吸引力、影响力,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强大领军者。新兴经济体国家和民族探索自己独立发展道路中越来越重视中国的经验与做法。一些国家的工人政党和革命团体,制定实行独立的纲领,通过革命手段或民主、合法途径取得执政地位,坚持人民为本,独立自主、奉行社会正义,进行改革更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提高民生,发展教育文化,试图探索一种不同于欧美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和发展方略。


最后,奚广庆教授指出,斗争难免遭受挫折,但失败是成功之母,无产阶级和人类自由解放伟大革命胜利的曙光就在前头,系统总结和比较研究现代世界人民伟大社会革命的进程和经验,对我们党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到底具有重大意义。他说,国家社会科学院有全国最强大的国际共运研究队伍,只要用习近平同志坚持理论创新、独立自主、胸怀天下、敢于斗争的思想武装头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把握当今世界发展大变局,深化认识新世纪现代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就能够为不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在讨论环节,潘金娥研究员向奚广庆教授介绍了共运部的机构设置、人员组成和科研成果等情况,并感谢奚广庆教授倾其所有的学术指导,帮助大家开拓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研究的新思路,激励大家思考一些新问题。奚广庆教授还围绕国际共运研究的一些具体问题,回答了大家的提问。




相关阅读












本文作者:奚广庆,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研究员,教育部原社会科学司司长,中国人民大学原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所长、教授。

文稿:刘向阳整理

文章讲稿来源:《国际共运学术沙龙  简 报》2022年第1期  2022年3月17日

讲座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研究部

本站责编:曹野

转载请注明作者、来源等信息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
把时间交给阅读中社学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