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政党”概念的源流考释与语义演变

中社学人 2023-08-28





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政党”概念的源流考释与语义演变

摘要:“马克思主义政党”一词是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体系中具有重要标识性的概念。
从概念史的角度来考察“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术语,
专指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
是包括党的性质、纲领、立场等核心内涵的概念。
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概念的运用和语义形塑
经历了一个复杂演变的历程,

“无产阶级政党”“革命政党”

“领导全国政权的党”“执政党”“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

再到“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概念的历史演变,

“大政党”

“世界第一大执政党”“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等话语表述的变化,

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概念的中国化过程和特有的政治意蕴。
察“马克思主义政党”概念的历史流变和话语体系建构,
对于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本色”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政党;概念




自1847年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和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已历经17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之日起,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政党,在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不同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当前,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相关理论进行了多层次、多维度的研究和分析,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形成史、自身建设史、阶级立场、历史使命、指导思想、纲领、组织原则、优良传统等方面,而从概念史角度考察“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研究成果仍显不足。实际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正是通过一系列概念的中国化来推进和形塑的,而概念本身的语义变迁和话语建构也正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守正创新的另一面相。因此,系统考察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概念的历史流变和话语体系建构,既可还原其语义、内涵、理论的演变历程,也可呈现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本色”的历史图景。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无产阶级政党”概念


“无产阶级政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概念演化的理论原型。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著作对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基础、性质、纲领、组织原则、指导思想等进行了一系列的重要论述,形成了系统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理论。考察“无产阶级政党”概念的缘起和发展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原初语境的运用和分析,这就要求必须回到马克思主义的文本中进行阐释。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对“无产阶级政党”概念的使用主要集中在《共产党宣言》《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美国工人运动》《我们的纲领》《怎么办?》《进一步,退两步》《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等文章中。这些文章大量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概念的内容,是考察汉语“无产阶级政党”概念的语义缘起和理论源头。


一般认为,1847年成立的共产主义者同盟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无产阶级政党,正如列宁指出,共产主义者同盟“虽然很小但却是真正无产阶级的政党”1,但马克思、恩格斯此前尚未明确使用“无产阶级政党”概念。根据目前文献资料显示,马克思、恩格斯首次使用“无产阶级政党”概念是在《共产党宣言》中,为强调共产党人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异同点的特定语境中使用,“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和其他一切无产阶级政党的最近目的一样的: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2《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集中论述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策略原则等关键问题,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基础。关于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恩格斯致格尔松·特利尔信中说:无产阶级“必须(马克思和我从1847年以来就坚持这种立场)组成一个不同于其他所有政党并与它们对立的特殊政党,一个自觉的阶级政党。”3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是最革命的阶级,必须组成先进的、有觉悟的、自己阶级的政党,并在《共产党宣言》中通过分析无产者和共产党人的关系,深刻阐述了“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推动运动前进的部分”。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试图将“共产党”与“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政党”两个概念联系起来,阐述共产党是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工人政党、无产阶级政党或其他所有政党,揭示“共产党”与“无产阶级政党”两者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和逻辑必然性,表明“无产阶级政党”概念鲜明的阶级立场。


1848年爆发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共产主义者同盟投入其中,但以失败告终。马克思和恩格斯撰写了一系列著作来总结革命经验,在《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者同盟书》中阐述了必须建立独立的工人政党,认为工人“应该谋求在正式的民主派旁边建立一个秘密的和公开的独立工人政党组织。”2马克思在《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中分析法国革命失败原因,提出了如何在斗争或失败中建立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任务,认为“通过和这个敌对势力的斗争,主张变革的党才走向成熟,成为一个真正革命的党。”2建立“独立工人政党组织”“真正革命的党”是马克思、恩格斯对1848年革命失败的总结,也是对“无产阶级政党”概念的独立性和革命性意义进行了再塑造。此后,马克思、恩格斯在多种场合强调要在各国建立工人阶级独立政党,并在1871年9月伦敦举行的国际工人协会代表会议的决议中指出:工人阶级只有组织成为“独立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4这一重要思想在各国先进工人中广泛传播开来。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也成为马克思、恩格斯关注的重点。1887年,恩格斯在《美国工人运动》一文中指出:“新的党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积极的纲领。”3作为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必须要有一个革命纲领,这是一个党成熟的表现。马克思、恩格斯在特定历史语境中形成了无产阶级政党理论,为“无产阶级政党”概念的发展和完善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语义内涵。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激化等状况,是列宁“新型无产阶级政党”概念形成的重要历史条件。1899年,列宁在《工人报》上发表了《我们的纲领》《我们的当前任务》《我们党的纲领草案》等文章,为建立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做了重要的准备。列宁在《我们的纲领》中阐明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对无产阶级政党建立的重要性和指导意义,指出:“我们完全以马克思的理论为依据”。5列宁分析了俄国革命形势后,认为迫切需要在全国组成一个统一的集中的党。但是,党内却有人将“党”和“组织”两个概念对立起来。1904年,为了驳斥以马尔托夫为代表的机会主义的谬论,列宁写了《进一步,退两步》重要文献,系统阐述了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学说,提出:“党应当是组织的总和(并且不是什么简单的算术式的总和,而是一个整体)”,“作为阶级的先进部队的党成为尽量有组织的”。6此外,列宁提出了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必须要有严格统一的组织纪律,并论述了党的章程的重要性,认为“章程是组织的形式表现”6。这些论述透露了三重含义,第一,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有自己的纲领和章程;第二,无产阶级政党是工人阶级有组织的部队;第三,无产阶级政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部队。可见,列宁根据革命新形势的发展,从党的纲领、组织纪律、指导思想等多个维度丰富了“无产阶级政党”概念的义项和内涵。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第一次精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为“无产阶级政党”概念提供了新的语义内涵。1918年4月,列宁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中提出无产阶级执政党要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认为:“当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任务解决以后”,“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7列宁根据政党角色的转变和实践形势的变化,明确把经济建设作为“无产阶级政党”概念的主要内容,并赋予其重要的意义。1920年列宁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一书中,总结了俄国布尔什维克胜利的经验在于其特有的“极严格的纪律”8,“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纪律”是靠无产阶级先锋队的觉悟和它对革命的忠诚、靠它善于同最广大的劳动群众联系、靠这个先锋队所实行的政治领导正确。8“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纪律”“无产阶级先锋队”等术语逐渐成为“无产阶级政党”概念凸显的主要内容。1921年3月,列宁在俄共第十次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只有工人阶级的政党,即共产党”,才能“领导全体无产阶级的一切联合行动。”9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发挥共产党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领导作用,这是列宁一以贯之的思想,也是“无产阶级政党”概念的核心内涵。此后,列宁强调执政党要不断地进行组织整顿,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党员的素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等,不断夯实“无产阶级政党”概念的基础和灵魂,使其成为立体多面的综合概念。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无产阶级政党”到“革命政党”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建立起来的现代史上新型政党,是继承马克思主义原初语境中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概念的重要论述建立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革命形势要求,对“无产阶级政党”概念的中国化经历了从“无产阶级的政党”到“中国无产阶级政党”“革命政党”“先进政党”等话语演变历程,形成了“工人阶级政党”“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真正的革命政党”等话语表述,其核心内涵在于表征中国共产党是代表工人阶级利益、具有真正革命性、先进性的无产阶级政党。


建党初期和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党的性质、立场、奋斗目标、历史使命等方面赋予了“无产阶级政党”概念的中国本土内涵。1920年11月《中国共产党宣言》指出:“要组织一个革命的无产阶级的政党——共产党。”10这是目前中国共产党文献中,首次出现的“无产阶级政党”概念的语义原型。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公开宣称自己是无产阶级政党,代表的是劳苦大众、工人阶级的利益,是为人民谋幸福的真正革命党。1922年5月1日,陈独秀在《告做劳动运动的人》中指出:“劳动者所最应该亲近的,是革命的社会党——即共产党”,因为他们想“建设劳动者的国家劳动者的世界的。11“劳动者”“工人阶级”这些词成为“共产党”概念的基本政治意涵,用于表达党的阶级立场和凝聚工人阶级的社会力量。为了表明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的不同,中国共产党人则进一步阐述了党成立的目的和奋斗目标。1922年7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上明确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政党。他的目的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101923年1月25日,瞿秋白在《赤俄之归途》中表明:“共产党始终是真正为全体工人阶级奋斗的政党。”12“中国无产阶级政党”“为全体工人阶级奋斗的政党”等话语表述成为中国共产党初期政治定位的指称,也是“无产阶级政党”概念包含的普遍含义。对于党的历史使命和政治任务,1926年蔡和森在《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提纲)》上做出总结,指出:“组织各种各派反帝国主义、反军阀的群众,以使中国革命运动进行到底,并领导无产阶级得到解放,这即是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所应担负的使命。”131927年5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指出:“共产党根本是无产阶级的政党,其政纲政策的基本原则,系保障工人阶级的利益。”14这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党的阶级性质的相关论述,进一步丰富“无产阶级政党”概念内涵。1928年9月20日,《中国共产党对时局宣言》一文指出:“全中国的劳苦群众都应团结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周围!”15从“无产阶级的政党”到“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概念的表述变化,其实质上并没有区别,旨在表明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是无产阶级政党。此外,从上述历史文献的梳理来看,中国共产党的性质、立场、奋斗目标、历史使命等始终是围绕着“人民”来展开,并且在中共历史文献中,围绕着人民的论述非常之多。显然,“人民”与“无产阶级政党”概念有着紧密的联系,“无产阶级政党”概念的核心内涵是以人民为中心。虽然在党的早期文献中,经常用“劳动者”“工人阶级”“劳苦群众”“工农群众”“无产阶级”等词语用来指涉“人民”,其实在某种意义上这些元素也是“人民”的一部分,这也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始终是真正为人民谋幸福的政党。由此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对“无产阶级政党”概念的初期运用基本是沿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理论的内容,这既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脉相承,也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矢志不渝。


随着革命实践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共产党开始有意识地构建中国化的“无产阶级政党”概念,强化和凸显“无产阶级政党”概念的革命性,用“革命党”“革命政党”概念进行定位和阐释。“革命”是近代中国政治的重要词汇,具有凝聚民众力量的宣传性和动员性话语,成为不同政党争夺政治力量的重要术语。1905年,孙中山在同盟会筹备会上正式宣布说:“吾党为世界最新之革命党。”16“革命党”一开始指的是孙中山创立的具有革命性质的国民党,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走向了反革命道路,国民党已非真正革命意义上的政党,只有中国共产党是至始至终的革命政党。正如1927年10月24日,瞿秋白在《国民党死灭后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中指出:“中国现在唯一的革命党,便是无产阶级的政党——共产党。”171937年5月3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中再次指出:“革命的政党,便只剩下了共产党;革命的组织责任,便不得不落在唯一的革命政党共产党的肩上。仅仅共产党继续高举革命的旗帜,保持革命的传统。”18在中国革命实践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超越传统意义的“革命党”的局限,提出“革命政党”新概念,为“无产阶级政党”概念增添新的内容,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性”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保持的特性。1936年10月18日,张闻天在《关于白区工作中的一些问题》中,指出“共产党是最先进的革命的政党,它应该使用一切武器去对付敌人。”19此处用的是“革命的政党”来表述。1937年1月22日,毛泽东、周恩来在关于同蒋介石交涉问题给潘汉年的电报中指出:“我们是革命政党,自己确定的政策决不动摇。”20从“革命的政党”提炼为“革命政党”,省掉“的”字,使其成为更加精炼、简洁、坚定的政治术语。1941年7月7日,中共中央为抗战四周年纪念宣言中,再次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保卫祖国的先锋队,是言行一致的革命政党。”21从“无产阶级政党”到“革命政党”话语的变化有其重要的政治意义和象征意蕴。


根据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用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正确性、证明其是真正为人民奋斗的“革命政党”,是代表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新式无产阶级政党”,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中国共产党,使其发展成为“大政党”。为了进一步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建立起来的政党,也是根据中国国情对“无产阶级政党”概念进行中国化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人用“大政党”“新式的无产阶级政党”“新式的革命党”等话语建构中国共产党的政党特色。1941年5月19日,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强调要注重系统学习,指出:“像我党这样一个大政党”,“对于国内和国际的各方面”,“我们的研究工作还是没有系统的”。211943年6月,任弼时在《共产党员应当善于向群众学习》中,指出:“二十二年来,我党已发展成为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政党。”22同年7月1日,毛泽东在《英勇斗争的二十二年》中,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在二十二年前举行第一次代表大会,到会的只有十二个代表,现在却已经成了这样的大政党。”22“大政党”不仅表现为中国共产党人员数量方面的“大”,还表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发挥伟大力量的“大”,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小政党走向成熟大政党的重要指称变化。1945年5月14日,刘少奇在《论党》中提出“新式的无产阶级政党”23概念,以表明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的不同。


显然,“大政党”“大党”等话语表述进一步丰富了“无产阶级政党”概念的政治意涵,从“无产阶级政党”到“革命政党”“新式的无产阶级政党”的语义演化,不仅能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继承,也能彰显出中国共产党在具体的革命语境中建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化的话语体系,表征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无产阶级政党”概念的理论认识与灵活运用。



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从“革命政党”到“领导全国政权的党”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执掌政权的合法政党,党在执政方式、执政理念和执政话语等方面经历了从“革命政党”向“执政党”地位和角色的转变。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共领导人的历史文献中较少使用“执政党”概念,而是用“领导党”“领导政党”“领导全国政权的党”“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工人阶级政党”等表述来代替,初步建构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概念的话语体系。


“执政党”概念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24有学者查阅党的现有文献中发现,毛泽东使用“革命党”概念直到1957年3月18日的一次讲话,但他一生都没有公开、明确使用过“执政党”概念。25这或许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较少使用“执政党”概念的缘由之一,而较多的使用“领导政党”“领导党”“领导全国政权的政党”等一系列政治意蕴基本等同的概念。1950年5月6日,朱德在《加强党的纪律检查工作》中指出:“我党领导中国人民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并成为这一政权的领导政党。261951年3月28日,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由于中国革命胜利,共产党已经成为领导我们国家的政党。27到了1956年党的八大时,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定位表述是“领导全国政权的政党”。28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国共产党没有使用过“执政党”概念。有学者考证,在党内领导人中,最早提出“执政党”概念的是任弼时。241949年3月1日,任弼时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批评忽视党务工作、放松党的建设,指出“纠正这种偏向,对于我们党将要在全国范围成为执政党的时候是特别重要的。”29新中国成立之后,率先提出“执政党”概念雏形的是周恩来。1954年周恩来在中共七届四中全会上提到:“我们的党已是胜利的党、执政的党。”30对于“执政党”概念论述较多的领导人是邓小平。1956年9月16日邓小平在《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阐述了对党的执政地位的认识,并强调要加强执政党建设,认为:“执政党的地位,使我们党面临着新的考验。”281962年2月6日,邓小平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是一个执政党。”31从“领导全国政权的党”“执政的党”到“执政党”概念的演变,表明了中国共产党逐渐由“革命党”思维向“执政党”思维的转变,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探索和实践。


“工人阶级的政党”是中国共产党强调的阶级属性。“无产阶级的政党”和“工人阶级的政党”在中国共产党话语建构的历史语境中,其实差别不大,两个概念经常混合使用。通过查阅党的历史文献发现,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使用较多的是“无产阶级政党”概念,“工人阶级政党”或“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使用相对较少一些。其实,这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画出革命的最大公约数,找到革命依靠的最大力量,使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概念适合中国具体国情。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工人阶级政党”概念的使用频率高于“无产阶级政党”。1951年4月29日,李维汉在《进一步加强政府机关内部的统一战线工作》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工人阶级的政党。”271957年6月26日,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上,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真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人阶级政党。”32当然,“无产阶级政党”概念仍在使用。1958年5月5日,刘少奇指出:“从来没有一个政党能像我们无产阶级政党一样,把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唯一利益。”33“工人阶级政党”与“无产阶级政党”概念的交替使用,且“工人阶级政党”概念逐渐得到强化,表征了中国共产党对各阶级的成功改造和坚定的为人民谋福利的政治立场,而其背后正是马克思主义阶级理念的中国体现。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随着中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娴熟运用,逐渐用“马克思主义的政党”“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概念与“无产阶级政党”“革命党”和“执政党”概念交替表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概念形成的过度阶段。早在1945年5月14日,刘少奇在《论党》中指出:我们党“是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就是我们不仅在思想上、政治上从来不受任何死的公式束缚,而且从来不把党的组织形式以至任何组织形式,看成是不可改变的死的公式。”23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除了经常用“革命党”来定位中国共产党之外,还时常使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概念。1956年9月15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上,指出:“我们的党是一个政治上成熟的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党。”28随后,毛泽东在《吸取历史教训,反对大国沙文主义》中,再次强调:“中国党是个马列主义的政党,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341962年1月27日,刘少奇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的报告上同时使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党”“无产阶级政党”“革命政党”“执政党”等政治术语表述中国共产党的定位,认为:“共产党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起来的、最革命的、战斗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就是这样一个具有无产阶级的雄心壮志的革命政党。”31指出“发扬成绩,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是一个严肃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所必须采取的态度。”31其实,这一时期频繁使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概念跟国际环境有关。正如1963年9月6日,《苏共领导同我们分歧的由来和发展——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一文中写道,“这是以苏共领导为代表的修正主义者向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发动的一次大规模的进攻。”35并指出:“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来说,在解决兄弟党分歧的时候,坚持原则,坚持斗争,坚持团结,是完全必要的。”35这是站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角度使用“马克思主义政党”概念,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号召世界上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团结起来同苏共修正主义作斗争,引导世界共产主义运动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概念的政治意蕴。


从上述的历史文献分析中可以看出,“无产阶级政党”概念中的“执政党”建设话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了诸如“领导政党”“领导全国政权的党”“执政党”等概念定位。中国共产党人用“马克思主义的政党”“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来表达鲜明的政党特色,是从“无产阶级政党”概念的意义中演绎出来的,这也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从“学习”无产阶级政党理论向“发展”无产阶级政党理念转变,开始探索一条适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执政方式和执政理念,在实践中丰富“马克思主义政党”概念的多义内涵。



四、改革开放新时期:从“领导全国政权的党”到“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我们党对执政意识、执政理念、执政角色逐步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开始重提“执政党”概念并多次提及“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等概念,赋予其丰富的语义内涵和政治意蕴,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富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话语体系。


1979年1月,陈云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讲话中重提“执政党”概念。1980年2月29日,邓小平进一步提出执政党的类型、党员和执政方式等问题,指出:“我们党是执政党。”36“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才合格,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36同年12月25日,邓小平提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36此后,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中都设置“执政党”建设的常规议题,并且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提出了“执政党的党风”“执政水平”“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式”“执政考验”“执政使命”“执政本领”等一系列相关概念,形成了以“执政党”为中心的概念谱系,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概念的内涵。党的十三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考验的问题,指出:“我们党处于执政地位,必须经得起执政的考验。”37党的十四大和十五大报告中,中国共产党逐渐深化执政党建设理论,要求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党的十六大提出“长期执政的党”概念,指出:我们党“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38党的十七大报告继续深化执政党理论阐释,提出“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39“执政党”一词的内涵较之前扩大了很多,但强调执政党建设的基本内涵没有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执政理论的认识又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执政党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执政使命”概念,指出:“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是“实现执政使命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40党的十九大提出:“全面增强执政本领。”41“执政使命”“执政本领”等术语为“执政党”概念注入新的内涵,也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概念的基本指涉。


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中国共产党除了使用“执政党”概念之外,还经常使用“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学习型政党”“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概念来定位。对党的十二大以来历次党代会报告统计显示,十三大报告“执政党”概念出现2次,十四大“执政党”概念1次,十五大提出“马克思主义政党”概念,十六大同时出现“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和“马克思主义政党”概念,十七大提出“学习型政党”概念,十八大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表述,十九大的提法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七次党代会关于“执政党”概念的话语表述,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执政党建设理论的认识深化和灵活应用,不断增添“马克思主义政党”概念的语义要素,进一步丰富“马克思主义政党”概念的话语内涵。1993年12月26日,江泽民在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是在政治上、理论上成熟的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42理论上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还体现在话语建构和理论创新上。2000年2月25日,江泽民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深刻论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我们党要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43“三个代表”“两个先锋队”概念理论的提出和阐释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语境中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是一个成熟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体现。随着执政党建设水平的提高和改革开放实践的深入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概念的学习层面的意义内涵逐渐凸显和高涨,促使“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发展,成为这一阶段“马克思主义政党”概念表达的主要意义。正如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44


上述分析表明,“马克思主义政党”概念本身就包含有“执政党”“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学习型政党”“使命型政党”建设的内容,并随着政治实践和理论发展,其隐藏的内涵和意义逐渐显现和强化,这也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概念具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发展成熟等语义特征和多维功能。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到“世界第一大执政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执政党”到“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从“世界第一大执政党”“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到“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等话语演变,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在特定历史时空中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判断,表明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概念的运用面临新的理论环境和实践诉求。随着党的自身建设的深入推进,“先进性”“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概念本质属性的意义逐渐兴起。2016年7月1日,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中明确指出:“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45显然,中国共产党对于“先进性”和“纯洁性”的话语表述正是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概念内在本质的承继和塑造。此外,中国共产党根据实践发展需要,从理想信念层面进一步扩充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概念的语义内涵。2016年2月4日,习近平对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作出指示,“使我们党始终成为有理想、有信念的马克思主义政党。”45中国共产党将“理想信念”与“马克思主义政党”联系起来,并赋予其明确的信仰意义,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概念所蕴含的信仰力量,也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自信自强和守正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融入到特定历史场域和社会文化形态中,创造了一系列伟大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并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理想信念、人民立场等多角度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不断建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使“马克思主义政党”概念走向规范成熟。


随着世界局势的发展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共产党逐渐拓宽“马克思主义政党”概念的理论视域,不断建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政党话语。从新民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大政党”到今天“具有重大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的话语演化,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的成长轨迹和具有国际视野的政党意识,也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不仅仅改变和影响了中国,还在影响和改变着世界。2014年1月14日,习近平在《严明党的组织纪律,增强组织纪律性》中,指出:“九十多年来,我们党栉风沐雨、历经坎坷,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执政党。”402017年,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462021年2月,习近平在党史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47同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只有50多名党员,今天已经成为拥有9500多万名党员、领导着14亿多人口大国、具有重大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48这些论述表明,中国共产党是站在世界政党的角度审视自身发展得出的客观结论:第一,中国共产党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第一大执政党;第二,中国共产党是具有丰富的执政经验,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第三,中国共产党是有能力、有自信、有胸怀为世界的发展进步、为全球治理做出中国贡献的伟大政党。诚然,“世界第一大执政党”“世界上最大的政党”“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等术语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概念注入了新的内涵和增添了新的议题。可见,“马克思主义政党”概念是处于不断建构和形塑的动态过程。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政党”概念的内涵将在更深层次上不断丰富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概念的运用与发展,从“无产阶级政党”“革命政党”“领导全国政权的党”“执政党”到“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世界第一大执政党”概念的话语演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真正继承和发展,并结合特定历史语境成功构建了一套科学、系统、成熟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体系。总之,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坚守者、践行者和推进者,是为“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本色”而勇于自我革命的伟大政党。


注释略



相关阅读



作者简介:黄晓娟,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胡国胜,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广州510631)

基金项目: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共产党基本政治概念的源流考释与语义形塑研究”(项目编号:21ADJ003);2021年度广东省委宣传部关于党史学习教育研究课题项目“进一步深化对党的性质宗旨的认识,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本色”;2020年度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课外科研项目“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概念的历史演变及其话语研究”(项目编号:scnumks202001)的阶段性成果

文章来源:科学社会主义2022(01)

终审:“中社学人”责编曹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