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真实女性反抗之声:“我希望不用恐惧9点后的夜晚”

日刻 日刻 2021-02-27




作者:61


「直到1991年,在英格兰强奸妻子都是合法的。」


惊讶吗?


这条法令后面,是众多面目模糊的妻子们。艾薇也是其中一员。



艾薇用平静而压抑的语气,表达自己面临的困境。这一幕出现在BBC的独白剧《她说:女性人生瞬间》里。

这部剧一共8集,每集都是一个场景、一位女性、一段独白,是BBC为了纪念英国女性获得选举权 100 周年所做的特别节目。独白灵感,来自于那些往往以极大的个人成本公开发表意见、挑战现状或做出反抗的、敢于突破「寒蝉效应」的女性。

整部剧聚焦于百年间不断变化的女性生存现状,展现了她们曾遭遇的压抑、痛苦以及她们勇于反抗的「声音」

看完剧,我明显感觉到,她们明明只是在那里坐着,说着话,我却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作为人的权利,女性好像被排除了

乍一看,这个快百岁的黑人奶奶,就是个再慈祥不过的长辈了。

但仔细听,屋外是游行的人群,她在向孙女回顾自己反抗的一生——关于她是如何在常年遭遇忽视后,选择掀桌而起走上街头,站在了抗议游行的前线。

年轻时候,她最好的朋友是女同,还是个白人,人们禁止她俩来往。那时候,人人对同性恋嗤之以鼻,认为只有同性恋会得艾滋病。但她说:“我们都是人啊。

15岁时,她谎报年龄加入过空军预备队,二战开始时,军中依然存在着种族歧视。“就连军队都不想我们为它而战”。但她还是无怨无悔的站在了窗外,就像女战神戴安一样。


原因听起来似乎挺无关紧要。因为在她还未出生时,母亲为了能够一张选举票,怀胎九月也要上街投票。

这很不容易,那时候人人默认窗外的世界与“她们”无关。所以母亲甚至没有告诉父亲,因为“他一定会让她好好坐在家里”。

我们如今习以为常的“人人生而平等”,在当初“窗外的世界”里并不存在。于是,在1840年到1925年期间,爆发了一场特殊的女性运动。

那时的女性思想家们,在启蒙思想家和法国大革命提出的人性和人权思想激发之下,发现基于天赋人权的人的权利,在法律条文明确后,作为女性却被排除在外了。人们默认了女性是没有类似的权利的。

所以那时候,运动的主要目标就是:争取与男性平等的政治权利,包括选举权、受教育权、就业权等等。争取作为一个人,应该享有的权利。

窗外的这个世界需要反对,如果它无法给所有性别和种族以公平,那就应该被反对,被改变。如果那些高高在上的人不在乎,那就通过反抗来告诉他们,这个世界有人在乎。


如果连出门看星星都做不到,那追逐星辰有什么意义?

对女性权利的侵害和规训,有时是直接的,有时是以保护女性的名义开始的。

1977年利兹,又有一个女人在晚上被开膛破肚,这已经是第六个了。人们把藏在黑暗处的凶手叫做,约克郡开膛手。

你猜怎么着,警察逐门逐户通知了一件大事儿:晚上九点后女性不能出门。如果要出门,必须有信任的男性陪同。

于是,伊娃被嘱咐在出门时必须由同事盖瑞护送,那是一个常年哮喘的体弱男性。伊娃忍不住问警察:“为什么,女性做错了什么?”

伊娃认为,这事儿应该反过来才对。她不应该在9点之后的街上,遇到任何一个没有女性陪同、担保的男性,谁知道这个人是不是杀人犯。

犯错的是一个男性,后果却由女性来承担。这种看似保护性的条款,实际上限制了女性的自由。

人们没有把维护社会治安看成是整个社会的责任,没有把不伤害他人教育成每个人的责任,而是把女性出门要学会自我保护作为问题的解决方案。和之前的滴滴顺风车事件如出一辙。

这样看似“为你好”的思路,还会带来一个后果:女性是娇弱的,是弱势群体,需要男人的保护。在这种氛围和想法下,男女平等的观念也会受损。还是打着正义的旗号。

这件事虽是发生在40多年前的英国,但和国内的现状极其相似。在有关女性安全的讨论中,我们总是能听到剧中警察的建议,告诫女性尽量减少夜间出行。

在剧中,因为杀死的是妓女,不完美的受害人身份,仿佛暗示了受害者本身才是“受到伤害”的根源,那个不能被确定的丧心病狂的杀手,只是案件里有危险的道具而已。

于是,和伊娃一样的很多女性,不愿接受这样带有性别偏见的宵禁,她们发起了夺回夜晚的游行活动,用实际行动宣扬自己的心声,维护自己的权利。


“如果将来我有女儿,我希望她的夜晚九点是美丽的,没有恐惧。如果连连出门看星星都做不到,那教育女孩们追逐星辰又有什么意义”。


女性是弱势群体吗?

还记得艾薇吗?那个受困在法律支持“婚内强奸”的艾薇。

她曾经挣扎过报警,可是没有用。


她还说,如果要选择被陌生人还是被丈夫强暴,她宁愿选择前者。后者,是当初她爱上的人,是她时时刻刻都要面对的人。在这样的绝望里,她选择把丈夫看作一个畜生。

后来,法律终于改变了,但这并没有一下子让艾薇的生活变好。因为在法律改写之后,艾薇不得不面对自己的一个新身份:强奸受害者

法律将婚内强奸明确定义出来之后,艾薇的自我幻想彻底破灭,她不得不承认丈夫是强奸犯,而自己是强奸受害者。她害怕自己的新身份会影响工作,害怕别人在背后议论,因为人们对于“强奸”这样的词仍然有着很多偏见。

所以波伏娃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男人的极大幸运在于,他,不论在成年还是在小时候,必须踏上一条极为艰苦的道路,不过这是一条最可靠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则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她不被要求奋发向上,只被鼓励滑下去到达极乐。当她发觉自己被海市蜃楼愚弄时,已经为时太晚,她的力量在失败的冒险中已被耗尽。


在部分国家争取到了女性作为人的权利后,波伏娃还发现,很多女性的遭遇正是由于她们“作为女性“不得不面对的处境。她发现:“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变成的。

在这样的思考下,1949年波伏娃出版了《第二性》,被看作是第二波女性运动开始的标志。

只是,这场斗争还远远没有结束。

直到2005年,韩国才废除了裁定男性为一家之主的制度。仅仅在十多年前,韩国女性在离婚后的6个月内不能再婚,而男性再婚的时间不受法律限制。结婚之后,妻子和孩子都像附属物一样记入丈夫的“户籍”,日常生活中,如果需要签名,比如家庭交费、银行取款、小孩申请入学等,都需要有丈夫的签名才能生效。

在印度,迄今为止仍然有女性被“荣誉谋杀”。被杀害的原因多半是因为被家人视为:“失贞”和“不检点”。更常见的情况是:被强奸,被怀疑通奸,打扮时髦举止轻浮,拒绝被指定的婚姻,想要离婚……

在中国,每天都有大量受困于文化规训的受害人出现,尤为明显的是性侵受害者。即使有受害者打破了寒蝉效应,她们还将面对无端的谩骂和压力,以及法律的空白。受害者们站在了一起,而社会却无视了她们。

但就像这部剧里,不同年龄、不同时代的女性都在做的事情一样:要抗争,要发声。

发声的人成为了某种意义上的旗帜。这些声音让被社会规训,被性别文化压迫而不自知的女性觉醒,来到窗外。脱离开个体的原子化局限,她们聚到了一起,形成了一股不容忽视的声浪。她们一起抵抗男权主义的价值观,推进人权价值的实践内涵。

她们让女性的处境在整体上逐渐变得好了一些。大部分女性拥有了受教育的权利,可以属于她自己,可以相对自由地从家庭走向更广阔的职场。

这些如今看起来稀松平常的事,正是一代代人通过持续不断地“发声”,努力争取而来的。

即使在当前的诸多领域和无数的生活细节里,男女平权依然没有得到充分地实现。但是人们应该追求那个“女性属于自己,不论是性、还是自由、爱情、婚姻,如何生活都应该是自己选择的”的世界。 

以及更为重要的,托住那些“到窗外来”的人。



参考:
日刻课程《性别之尺——19堂思想课解读我们时代的女性问题》


我们建了【日刻】粉丝群

用于活动分享、知识交流等

也有许多小福利,比如送书

欢迎加助手微信(juicycry)

备注“微信群”申请入群


【日刻】其他文章:盘点2010年代最糟糕的十大流行趋势,网络一代该如何安置自己的生活? | 外卖员行凶事件|我们需要拨开冰冷的算法,看见被去人格化的外卖员 | 这个世界或许没有那么糟糕,从20条大数据中感受世界的积极变化 | 和斯嘉丽的婚姻故事开始前,亚当·德莱弗的非典型直男演员生涯 | 冰岛为何能蝉联全球性别平等第一名11年?



ID:reknow24

日 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