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往事丨杨万宁:农化班, "新三届"落榜生"训练营”

杨万宁 新三届 2021-01-05
 作者简介

        杨万宁,笔名宛凝,网名阿肯,1963年3月生于河北冀县呼家道口村,1979年6月毕业于冀县西沙公社高中学校,“新三届”落榜生,冀州首期农化班学员,务过农,打过工,业余进行文学创作,后通过自学成才进入党政机关,从事专职新闻报道工作。现供职于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委宣传部。


18岁时的作者


 

1982年8月至1983年7月,设在河北冀县(今衡水市冀州区)化肥厂的冀县农业化学服务中心,举办了冀州第一期也是全国第一期农化服务培训班(简称“农化班”),这一班的28名学员都是清一色的高考落榜生,而且“新三届”落榜生居多,可谓“新三届”落榜生训练营。之后,受国家化工部委托,冀县农化服务中心又连续举办了两期全国农化班。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副总理田纪云以及三任化工部长高扬、秦仲达、顾秀莲等领导人都曾来冀州视察农化服务工作,并给予高度评价。我作为学员之一见证了那段历史。

 

农化服务  应运而生


    1980年春天,一块在全国独一无二的牌子“河北冀县农业化学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农化中心”)挂在了冀县化肥厂的大门口,当时只是化肥厂的一个科室。时任冀县化肥厂厂长的顾二熊响亮地提出:“县级小化肥厂应该成为农业化学服务中心”。


当时,人们的思想里对“农化服务”这一名词还很陌生。理论上的解释是,农化服务中心的职责就是指导农民科学施肥,免费为他们化验土壤,根据不同作物、不同土壤和不同的产量需求,通过土壤测定和大量田间试验,进行数理统计,寻求适宜的施肥量和最佳营养元素配比,提出合理的施肥方法,以发布施肥预报建议的形式,向农民推荐最佳施肥方案,以减少盲目性,实现少投入高效益,既增产又增收。通俗的说法就是,教给农民如何科学施肥。农民风趣地称之为:“既号脉,又开方,还配药。”很快,作为全国第一家农化中心享誉大江南北,掀起了中国化肥行业的一场革命。


为使农化服务工作真正惠及千家万户,1982年6月,经冀县人民政府研究同意,由冀县农化服务中心举办农化服务培训班。学员招收从历年高考落榜生中筛选,采取乡政府推荐,县政府有关部门组织考试,毕业后回原乡镇政府担任农化员。


1983年8月冀州首期农化班毕业照,前二排中为顾二熊,最后一排右1作者

 

落榜考生  县城学农


1982年7月中旬,冀县科协牵头在冀县中学组织了招收农化员的考试,参加考试的大约有100人左右,来自全县27个乡政府的推荐,大多是农村1977年至1981年间的高考落榜生中的高分考生。据回忆,当时城关乡有10余人、柏芽乡有5人、魏屯乡有3人参加了考试。


考试过后,按平均每乡不低于一人录取了共计28名学员,其中,城关乡、西沙乡各两人,千顷洼乡无人,其余均一乡一人,年龄大至在17岁至25岁之间。南午照乡邓万玉、南午村乡周全明年龄较大,当时已经结婚生子;其余学员尚未结婚,李瓦乡李爱国、徐家庄乡王凤章年纪最小,当时只有17岁。


首期农化班学员名单如下:


城关乡:王致恒、李学雨

西沙乡:杨万宁、赵俊贤

殷庄乡:王庆钊

魏屯乡:邢志敏

新庄乡:谢英华

南午照乡:邓万玉

吴吕乡:崔培英

南午村乡:周全明

李瓦乡:李爱国

周村乡:张世达

堤里王乡:闫志清

徐家庄乡:王凤章

枣园乡:李世敬

北漳淮乡:张兰坤

小寨乡:李连奇

垒头乡:张洪水

南良乡:李占双

孙杜乡:邢纪民

官道李乡:谷英豪

王海庄乡:郭志明

门家庄乡:丁同钟

码头李乡:武来临

闫家寨乡:刘志通

付官乡:王怀玉

西王乡:王立国

柏芽乡:田世峰

 

立志报乡    勤奋学习


1982年8月2日,冀县第一期农化班在县化肥厂正式开学。开学仪式上,冀县农化中心创立者、县委常委、县科协副主席、县化肥厂厂长顾二熊,县化肥厂副厂长王金州到会讲话。开学仪式由冀县农化服务中心主任杨锦义主持。


首期农化班班主任由冀县农化服务中心副主任齐广宁担任。王庆钊同学任班长,王致恒、邢纪民二同学任副班长。学员每人每月发30元生活补助,其中,25元发到学员手中,余下的5元按考试成绩进行奖励。另外,班干部每人每月多5元的操心费。教室就设在化肥厂工会教室,除正常时间学习外,还有早自习、晚自习,班主任齐广宁及讲课的几位老师都到教室辅导学员,查看纪律。顾二熊也经常到农化培训班听课、查纪律、看学员笔记。记得他说过,过几年,冀县化肥厂各车间的工作情况,都能在厂部办公室里观察到。当时还不知道什么叫电脑,什么叫监控,认为这是很奇妙且不可能实现的事儿。


首期农化班学期为一年,主要学习中等农业学校的课程,有土壤学、植物保护学、肥料学等十几门,内容涉及营养化学、肥料科学、土壤肥力、生产激素、增效剂、微肥等。学习教材,一部分为农业中等学校的教材,一部分为请专家自编。授课老师以衡水地区农业学校的教师为主,有张尔昌、韩新柱、马云生等老师,并聘请了省农科院吴仁顿、衡水地区农科所茜大彬以及中国农科院土肥所、上海农科院土肥所、河北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张尔昌讲土肥学,韩新柱讲栽培和植物生理,马云生讲昆虫学。马云生老师还教我们食用菌制种,并带领大家去新庄村一位姓孙的食用菌种植戶家中参观学习。


记得那时韩新柱老师在课堂上说,沧州化肥厂能出尿素,过几年冀县化肥厂也能出尿素。当时,冀县化肥厂只能生产碳酸氢铵和氨水,大家只当作一个美好的愿景而已,没想到十年后的1992年,冀县化肥厂真的生产出了尿素,梦想成了现实。


据丁同钟同学回忆,还有一个女老师叫刘哈丽,据说在国外留过学;有一个教农业气象严老师,曾经在国家气象局工作过,课堂上讲了尼克松来中国时关于气象的一些事,印象挺深。


我们培训期间,上海农科院土肥研究所所长奚振邦研究员多次来冀县化肥厂指导测土施肥工作,解决了在测试土壤中的NPK以及有机质含量时遇到的具体问题。王庆钊同学曾两次有幸为他服务,当场考问了他有关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实验操作等方面的知识,受到奚振邦研究员的称赞。


1983年夏天,农化班组织学员去位于邯郸市曲周县的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参观学习盐碱地土壤改良。1973年,遵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北京农大(现中国农大)成立了以石元春、辛德惠为首的盐碱土改良研究组,来到曲周县北部的涝洼碱地,建立了以张庄村为中心的旱涝碱咸综合治理第一代试验区,中国农大曲周实验站由此诞生,这是中国农大在黄淮海平原上建设的唯一大型实验站。大家参观了实验室、化验室、试验田,见到了许多先进的化验设备,见到了经过改良的植物种子,令我们大开眼界。


1983年麦收前,农化班放假,让我们在回乡麦收的同时取不同地块的土样。大家带回来许多土壤样品,逐一化验,然后给出不同的施肥方案,也是对我们学习成果的一次检验。


1983年6月中旬,我们用一年的时间学完了衡水地区农业学校两年的全部课程,还学习了部分农大的课程,如小麦棉花栽培管理、土壤肥料等。李学雨同学回忆说,农化班最后一堂课是在县招待所,顾二熊厂长讲的最低因子率,从“木桶效应”讲起,论述影响农作物生长土壤的短板,进而引出农化服务的必要性和急迫性。


1983年,作者(右1)和农化班同学王志恒(左1)、王凤章(中)合影

 

点滴回忆   温暖我心


农化服务中心办公地点位于化肥厂西南角的一个小院。办公室是一座二层小楼,铁楼梯在外面,一楼是办公室,二楼是宿舍;化验室是原来制造氨水的一个用水泥砌成的圆形大罐,像战争年代的碉堡,里面很宽敞,化验设备很先进,我们学员经常在那里上试验课。


这个小院紧邻厂区的西门,西门外有一条小河,小河西岸是农化服务中心的试验田,种有小麦、玉米、谷子等作物,由附近杨孔五村的一位老人负责看管,农化服务中心的技术人员和我们学员也经常去田里劳动和实验。


当时,王庆钊同学看到一种长得又粗又大的谷穗,便问中心的技术员巩师傅那是什么品种?巩师傅开玩笑说,叫“大闺女喜”,我们这些十六七岁的小孩子都不知所云,只是傻笑个不停。


短短一年的时间,大家学到了很多知识,获得了社会经验,同学们相处融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点滴的回忆令人心生温暖,现在想来还是历历在目。


记得开学的第一天晚上,化肥厂一个工人掉进井里去了,尽管素不相识,但大家还都跑过去救人,人拉人、人拽人形成一支强有力的队伍,把那个落井的工人救了上来。


刚入学不久,王庆钊同学的一篇广播稿就轰动了全厂。1982年9月下旬的一天下午,工人们陆续下班了,顾二熊厂长也行走在回家属院的人群中。路过煤场时,他遇到了几个垂头丧气赶着空小驴车的农民,一看就知道这些人没买上化肥。顾二熊厂长主动上前了解情况,得知他们是邢台地区新河县的农民,因为正是化肥销售旺季,买化肥的人较多,只开了出货票,化肥要等明后天才能来拉。


顾二熊厂长说:“你们往返一百多里地不容易,我帮你们想想办法。”于是,他联系了本厂几个职工买了还没拉走的化肥,凑够了这几个新河农民的数量,让他们拉走了。当时,王庆钊看到这一幕很感动,回到宿舍就写了一遍“心系农民的好厂长”的广播稿,投寄到了冀县广播站,没过两天广播站就播了出来。


厂部秘书张天义(后任衡水日报社副社长)来到农化班,找王庆钊了解核实了情况,并带他去见了顾二熊厂长。顾二熊鼓励他要多发现企业的闪光点进行宣传,令王庆钊备受鼓舞。


一年之中,我们农化班学员的宿舍换了好几次,都是在厂区内。开始是在化肥厂仓库的两大间库房里,上下铺,28个人挤在一起;后来又到北门岗、西门岗等地分散居住。但无论在哪里,都能听到车间机器的轰鸣声,开始不习惯,总睡不着觉,时间长了也就适应了。


我们吃饭都是去职工食堂排队打饭。张兰坤同学回忆说,他吃包子一顿能吃五个,二两一个,吃焖面得提前排队。条件虽艰苦,却也乐在其中。


农化班学员当中藏龙卧虎。李瓦乡的李爱国同学,人长得白净帅气,穿戴整齐利落,钢笔字写得漂亮潇洒,宿舍设在煤厂的北门时,常跟着一个姓方的门卫练十趟腿。门家庄乡的丁同钟同学,课余时间学习英语,吃饭时也背单词,睡觉前也背单词,大家都说他“着了魔了”。魏屯乡的邢志敏同学,爱吃细粮不爱吃粗粮,早晚能吃二两,中午能吃八两。柏芽乡的田世峰同学不苟言笑,有一种冷幽默。


而我,当时迷恋写诗,每天晚上写诗到半夜,第二天拿着一叠稿子去邮局寄信投稿;对农业技术不感兴趣,上课也不听讲,几次考试都不及格,至今还后悔不已,当时为啥不好好学习呢!


1983年7月底或者8月初,我们领到了结业证。结业时,已升任衡水地区行署专员的原冀县化肥厂厂长顾二熊特意赶回来,与我们拍照,合影留念。


1985年,国家化工部长秦仲达(中)视察冀县化肥厂农化中心

 

星星之火  大地燎原


农化班结业后,全班28名学员中,我和殷庄乡的王庆钊同学留在县农化服务中心工作,筹办农化服务处,其余26人均回原籍乡镇担任乡镇农化技术员,将农化服务的触角向全县27个乡镇的412个村庄延伸。他们像种子一样散布到960平方公里的冀州大地上,对30万农民进行科学施肥示范,传播农化科技知识。很快,在全县形成了四级农化服务网络,即县有农化服务中心、片有农化服务处(3个)、乡镇有农化服务站(27个)、村有农化服务员(412个)。


1985年,在全国小氮肥工作会议上,冀县农业化学服务中心被国家化工部授予“全国第一家农业化学服务中心”的奖杯。为尽快在全国开展农化服务,会议之后,受国家化工部委托,冀县农化服务中心先后举办了三期全国农化班,学员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化肥厂、农业局,共计117名。


1986年5月15日至20日,化工部全国小氮肥工作会议选在衡水市召开,将冀县的经验在全国推广,冀县化肥厂农化服务中心被时任国家化工部部长秦仲达誉为“农民的掌上明珠”。1988年6月和9月,李鹏总理、田纪云副总理先后视察了冀县农化服务中心及试验田,并给予高度赞扬。


因为农化服务这一新生事物,冀县化肥厂好几位领导人都得到升迁。先说冀县农化服务中心创始人的顾二熊。顾二熊原本是浙江省宁波人,“文革”前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土壤化学专业,1964年9月在河北冀县参加工作,曾任县农业局农业技术员、门庄公社农业技术员、县化肥厂副厂长、厂长。1980年创立了全国第一家农业化学服务中心。


1981年,在国家化工部部长任上退居二线,而后就任河北省委第一书记的高扬莅临冀县化肥厂视察,对顾二熊创建的农化中心高度赞赏。1982年,顾二熊升任冀县县委常委、冀县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并兼任冀县化肥厂厂长。1983年7月,副处级的顾二熊一跃提升为正厅级的衡水地区行署专员,这在中国政坛是极其罕见的。之后,他相继担任秦皇岛市长、秦皇岛市委书记、河北省副省长、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副主任。


此后几年间,冀县化肥厂主管农化服务中心的两位副厂级领导,一人升任深县(今深州市)县长,一人升任冀州市委书记。1992年下半年,曾经是冀县化肥厂一个科室的农化服务中心被独立出来,与县农业局、县生产资料公司有关科室合并,组成了正科局级的冀县农业化学服务中心,冀州农化服务工作掀开新的篇章。


1998年的化工部统计数字表明,在冀县农化服务中心的带动下,全国已建起农化服务中心957家,使农化服务的星星之火燃遍神州大地。


1988年6月16日,李鹏视察冀县化肥厂农化试验田

 

一年学习  受益终生


农化班是我们这些农村青年走入社会的第一课,正是这“第一课”,使我们掌握了人生的第一门技能。


回到各乡镇的农化员,开始由冀县化肥厂发工资,后来纳入乡镇序列,但一直没有解决这部分人的编制和身份问题。乡镇工作千头万绪,有的农化员还兼任其他工作,有的调整了工作岗位,都成为农村工作的中坚力量。


然而,随着经济机制的不断变革,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农化员”这个称谓也已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当初的学员们大都改了行,有的成为区、乡或区直部门领导干部,有的回村担任了村干部,有的去外地工作或参军入伍,还有一部分人回家务农或经商。目前,首期农化班28名学员中,8人从政,8人经商,10人回乡务农,2人故去。


本号获许可推送,图片由作者提供



卌年:恢复高考记忆

杨万宁:那年高考,我与"孙山"差六分

陈家强:一个高考落榜生的大学梦

徐瑞清:蜜月里,新娘送我上大学

孟国治:高考那年,从打入另册到跃过龙门

郑忆石:我看到考场赶出去一个作弊者

袁晞:1978年那个炎热的夏日

赵晓明:我家世世代代没有一个识字人

张俊杰:我把新三届高考题虐了一个遍

周荐:拿到录取通知书,我头一次喝醉了

刘会军:1978年复习高考时的衣食住行

文家渠:好事得干三遍、三遍、三遍

张晓岚:那一年我差点没过政审关

蒋国辉:一个煤黑子的高考逆袭

罗国萍: 我没报任何志愿, "坚决服从分配"

刘万玲:我差点被漏计一科成绩

葛有彦:两老师监考我一个俄语考生

夏春秋:蓦然回首往事并非如烟

杜欣欣:我差点失去信心中途弃考

林侃:求学之路跌宕起伏梦碎梦圆

张建田:团里准备放弃的名额被我争取了

高宽众:我考上了政法界“黄埔一期”

侯建刚: 歌乐山下的"西政78级神话"

周大伟:高考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周大伟:同桌的你,你在天堂还好吗?

雷飞志:猪肉、香烟及那年高考

马申,他多要一张试卷把答案誊抄一遍

刘亚谏:录取通知书错了两字投了三条村

夏玉和:走进心目中的大学我跋涉了八年

明瑞玮: 我被高考撞了一下腰

邓天雄:我的高考一波三折

汪瀰的故事:坎坷求学路

蒋蓉:啼笑皆俱的高考往事

梁志全:那次火车旅行让我茅塞顿开

吴畏:我的高考,1978

王治平:我的大学时代

吴工圣:我和我们宿舍的七条汉子

吴工圣:一路走来  知恩感恩

陈锡文:人民大学78级报到第一人

管士光:回望来时路

李秋零:机会来了就要抓住

北大教授牛军口述当年高考经历

骆小元追忆上大学:生命复苏,心灵飞扬

张河:我的“自助式”高考复习

庞松:我们共同经历的年代

何平:毕业时黄达老师给我题词

宋家宏:高考,让我此生与书为伴

小学毕业的四哥,

连续三年高考成绩过了重点线

徐小平:生命中那盏明灯

周振华:拼搏三年走进心中圣殿

小学毕业的四哥,

连续三年高考成绩过了重点线

谢迪辉: 其实我们学的都是“屠龙术”

曹放:感恩时代的幸运

应亚平:默默自学机会终于降临

王俐:高考第一天我迟到15分钟

于泽俊:我的一个同学被父母逼迫退学了

陈中惠:我推迟半年拿到报到通知书

李杜:一张小饭桌送走四个大学生

陈海林:拿到录取通知书前一天,

我在杜甫草堂见到邓小平

段英贤:保存40年的一张准考证

杨鹏程:跨越13年,我参加过两次高考

赵凡:那年16岁,我跳级参加高考

陈平原:再也写不出比“高考作文”

更有影响的文章了

陈海贤:17岁那个炎热的夏天

张效雄:1977年兄妹三人同赴考场

盖生:1978:入学记忆回放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关注新三届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征 稿


新三届公号向新三届朋友征集稿件

主题一:新三届人的高考之路

主题二:新三届人的大学时光

主题三:新三届人的文革经历

主题四:新三届人的上山下乡

主题五:新三届人的当兵岁月

主题六:新三届人的爱情故事

主题七:新三届中的菁英人物

主题八 新三届人的职业生涯

主题九:新三届人关注的话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