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80年代丨金弢:诗人舒婷与莱茵河上的红草莓

金弢 新三届 2019-08-25


作者档案

1986年作者在西德


金弢 ,1974年杭州外语学校高中毕业,插队落户浙江桐庐县,77级考进北外德语系本科,81级北外德语系研究生。1985年1月进文化部,1985年3月借调中国作家协会,后任职于作协外联部,曾多次随中国知名作家出访欧洲诸国。1980年代末期获奖学金赴慕尼黑大学读博,现居慕尼黑。

          

原题

莱茵河上的红草莓

——诗人舒婷



作者:金弢




舒婷,中国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龙海市石码镇,祖籍福建省泉州市,居住于厦门鼓浪屿。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左起: 王蒙、马汉茂、金弢、鲍昌、刘剑青、舒婷、孔捷生、张国峰、西戎、付天玲、方冰、黄宗英、欧燕、张抗抗、谢素娟、德国邮政部长(汉学家)



1985年6月出席 “西柏林地平线艺术节“ 的中国作家代表团一行16人,那是男女老少老中青作家最齐全的一次。按年龄黄宗英最年长,往下就是西戎、方冰、刘剑青、鲍昌。王蒙属中年作家,但级别最高,是中央委员,我最年幼,才29 岁,又是全团唯一的翻译。再往上推算要算舒婷了,她大我三岁。团里其他的青年作家就是北岛、张抗抗、傅天玲、孔捷生,也把张洁算上,都是30 出头,40不到的人。我人小责任大,管着全团的嘴巴,重复着每个人的说话,替大家做翻译。在团里,跟着大家我斗胆地叫黄宗英也称大姐。


舒婷在出国访问前的集训时,我就觉得她比实际年龄显得要年轻的多,好像还是一个姑娘,没有脱尽学生气。那时的航班从北京出发要飞26 个小时,中途两次停留加油才能抵达法兰克福,不管走东线还是西线时间都一样,所以飞行中对她也略略多关照一点。


我们在西柏林有10天的会议,早餐包在饭店,虽说是五星级洲际大酒店,但早餐简单得可怜。大会组委会跟每个作家签下合同,买断柏林期间所有媒体音响视频的版权,除了大会安排活动负责用餐外,其他餐费一律自理。作为买断版权,每人得到现金一千西德马克。


那时马克兑人民币三块多一点。而在北京的一个大学毕业生月薪56 元,普通工人 39 元,一千马克相当于一个工人 6 · 8 年的工资。为了回国能买一个彩电,大家都很节省,因为这是外汇硬通货,有时为了省 20个芬尼,上厕所都得计划好。


离开柏林顺访西德的两周中,讲好的是食住行德方全包,但具体实施上没有专人负责,有时少安排了一餐,想想自己是被人邀请的客人,作家们也不好意思提,回旅馆自己想办法吃方便面解决。


到了波恩,中午外交部有一场规格比较高的活动,DAAD的领导也要来,王炳南的妻子王安娜也去了,团内还提醒了大家注意穿戴。大家想,今天这顿午饭一定靠谱,结果让人大跌眼镜。


聚会设在波恩外交部的 DAAD总部。来宾济济一堂,人多话多,但没东西吃,要抢才行,问问那个中餐馆送饭的,说没后续了,都送完了。中方很少有人去拿,一是不好意思去挤,二是个头小挤了进去也够不着,手短。一点点东西,连最后的一粒炒饭也被德人刮走了。张抗抗手里的那个盘子,也是我拿了因为要说话没时间吃,才给她的。


先前大家有了精神准备,指望着这顿饭,结果大失所望。舒婷很生气,说:我抢不过他们,也没什么好抢的,金弢你带我们回家,我不想再呆了。到了旅馆,舒婷拿出花生米招待我。晚上回黄老板的店大家好好地补了一补,一餐吃掉了两顿,多让人感激。


舒婷貌似小样儿,说话尖着声音,提高嗓子叫叫喳喳的,但具体小事里很显女性的柔情,我想她应该是一个很细心的的慈母。就这次我们没饭吃饿着肚子回旅馆,她一进房间二话不说地从高处翻腾出吃的,嘴里还说,金弢一定最饿,有吃的都没有时间吃,我看他刚才拿了吃的后来还是给了别人。


我们从黄凤祝先生位于莱茵河畔的香江饭店用完餐去游莱茵河,赶上六月的好天气,晴空万里,阳光明媚,上了游艇,汉学家马汉茂教授慷慨解囊,买了大大的一托盘红草莓请作家们,一盘中国作家从来没有见过的又肥又大的红草莓,引得舒婷诗性大发,即兴写下了诗篇《莱茵河上的红草莓》。


她独自坐在船头,我过去说,那么好的草莓怎么不去尝尝。她把手稿递给我,我以为让我翻译,她却说,金弢你再帮我改改吧。逗得我哈哈大笑。


舒婷在团里是最显小姑娘气的一个,也是叫唤我最多的一个。全团16人,就我一个翻译,总是没得停,这也显得她依赖性最强。因在德国四个礼拜的访问,事事处处、随时随地都需要翻译,习惯了。


访问结束回到北京,我陪外地作家去出国人员服务部买彩电,要先看墙上的价目表。舒婷大声叫:金弢金弢,快过来,给我们翻译翻译。我说,你都回到北京了,还要我给你翻译? 大家哈哈大笑,连她自己都笑得直不起腰来。


2019年2月9日晨

於德国慕尼黑



致橡树


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只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金弢专页

张洁:带着沉重的翅膀扑进无字的文坛

莫言先生"哭"倒了柏林墙

路遥在德国被偷300美金之后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表扬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文坛新世代

顾晓阳:纽约一年

顾晓阳:洛杉矶的家被盗,

阿城哥几个成了福尔摩斯

顾晓阳:洛杉矶,乡愁变成了数码的

顾晓阳:顾城最后的日子

顾晓阳:先锋小说家马原

1968年三月,郭路生写下《相信未来》

马雅:郭路生和他的诗人朋友们

戈小丽:郭路生在杏花村

信念使痛苦光辉,读食指的诗《相信未来》

潘婧:一个白洋淀女文青的心路历程

诗人芒克:我完好无损地活到现在

周舵:当年最好的朋友——记诗人多多

 北岛:北京四中那些事

我的战友王朔:一个人和一个时代的故事

史铁生:写作者的艰难和光荣

老鬼其人与《血色黄昏》

卢新华与"伤痕文学"的应运而生

《伤痕》幕后:生活比小说更曲折更神奇!

钟洁玲:责任编辑眼中的王小波

王家新:我的八十年代

黑马:1977文青们的春播秋收

张曼菱:被春雨洗浴的北大

查曙明披露胞兄鲜为人知的故事

高远东:在忌日纪念海子

海子诗九首

骆一禾:在目送海子中离去

骆一禾:在春天到来的时候 ,

他就是长空下 ,最后一场雪……

《歌:阳光打在地上》,海子对幸福的质疑

于慈江:回望诗的1980年代兼谈诗人海子

雪汉青:诗人已死,

我们进入先知沉默的时代了吗?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少达审读


公 号 征 稿

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童年  文革  上山

     当兵月   青工  高考

校园  浪漫  菁英

       职业  学术   追师长

教育  养老   兴趣爱好

……

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

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

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