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80年代丨金弢:文化部长请客,服务员嫌弃消费标准太低

金弢 新三届 2020-02-26


作者档案


本文作者摄于北京双榆树


金弢 ,1974年杭州外语学校高中毕业,插队落户浙江桐庐县分水公社儒桥村,77级考进北外德语系本科,81级北外德语系研究生,1985年1月进文化部,1985年3月借调中国作家协会,后任职于作协外联部,曾多次随中国知名作家出访欧洲诸国,1980年代末期获奖学金赴慕尼黑大学读博,现居慕尼黑。

          

原题

时光无声,岁月有痕




作者:金弢

               


每一张旧照,都是一截往事,

一个回忆,都是一段故事

——题记



前排左起:扎西达娃、本文作者、Vogel 先生;后排左起:袁和平、德国作家、Vogel夫人、王愿坚、德国名作家 Lenz、路遥


部长王蒙请客


上图,笔者蹲在那里,手里举着 Lenz 的新作,我左手边的那位德国人,汉堡文化局的领导 Vogel 先生,他同时分管德国电视一台的工作,我们中国作家代表团 (王蒙团长), 1985年在汉堡访问期间,他全面负责,全程陪同。


第二年,中国广播电视部邀请他访华,广电部外事局电话打到中国作协找我,说汉堡的 Vogel 先生正在京访问,是他们的客人,他提出要见中国作家协会的金弢。我一听电话马上明白,这是Vogel先生的外交手法,我不算什么人物,他要见的是王蒙。王现身居部长要职,日理万机,他怕提出求见被拒有失面子,西德人是很讲脸面的,提出见我是个托辞,无非是让我向王蒙传递他在京的信息。


我要了他下榻的饭店名、房间号及电话号码,问清此行是什么形式的访问,有多少人同行,其他团员为何人。王蒙当了部长后我们收到的海外贺电贺信最多的是来自汉堡,而我们每次出访西德,汉堡方面的接待总是最完美最热情的,投资也最大。汉堡是我改革开放后开展西德文学交流的突破口。我一方面向领导提出接待方案,一方面联系 Vogel 和夫人下榻的燕京饭店,表示下午5点前去饭店拜见他,并跟他谈在京别的安排,同时联系王蒙办公室,希望他能抽时见老朋友一面,由他出面请人吃个饭。


王蒙


王蒙同意了,称既然是去年的老朋友,不以部长名义,以作协副主席的身份出面为妥。此事由我们安排,定好了时间地点通知他就是了。我家住西城,单位在东城美术馆西侧沙滩北街文化部大院,每天来回穿越天安门广场,风雨无阻。文革时日日“三忠于” ,现在上下班,改成了每天“两忠于”; 早上路经天安门城楼向伟大领袖敬个礼;晚上下班路过时道个安,时光虽然过去几十年,但心中一直怀念。


平常骑自行车上下班,但今天见外宾蹬车去不合适。我知道 Vogel 此人非常友好,事毕一定会送我出来,见我骑车而来也不得体,我怎么也该要个车,有个派。加之北京的春天风沙弥漫,耳朵里灌满了沙尘见外宾也不符外事礼仪,我决定到司机班要车。


我们外联部虽然有调车的权力,但出车时的速度就无法左右司机,懒驴上磨屎尿多,碰上情绪不好时且拖你呢。为了预防这种情况,我有备在先,平时就已朝贡到位。每次出国回来,司机班、后勤组、收发室的男同志每人一包洋烟,秘书处、打字室、财务科的女同志每人一双丝袜子,这样有了急事叫车就顺当;尤其是打字室,搞好了关系,碰上急件就不怕,上午送去的文件,下午就打印好了,还送货上门,不用自己去取。我写这些,记录下来的都是咱们当年的国情,是我们自己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没有这种传承,年轻的一代,或将永远不知,也将永远无法想象。


决定了王蒙出面请客,但这不是什么重大宴请,请老朋友吃个便饭,外事请客每人标准也就在20到25元之间,因卖了王蒙的面子往上靠,封顶也就25,就是部长也没得超标。请客安排在前门饭店,是我事先去订的餐,我想要个单间,经理说:35 以下没有包间,只能坐大厅。因为是部长,坐在乱哄哄、你挤我攘、汤水飘洒的大厅里,还是请老外吃饭,真让王蒙失尽脸面。


然而这种礼宾分寸是我们外事的责任,我找来经理,指指远处的王蒙,说那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之长,还在宴请外宾。经理说没办法。后来千乞万求总算找来一张屏风,把我们拦在一个角落。上菜时,服务员手抓一把筷子放在我跟前。我说请分一下,她说,标准太低,自己分。我滴妈,我一边绕着圆桌给大家分筷子,一边不停地给整张桌子当翻译,还真是有点中国特色!


在德国汉堡合影。左起: 王蒙、马汉茂(Helmut Martin)、本文作者、鲍昌、刘剑青、舒婷、孔捷生、张国锋、西戎、傅天琳、方冰、黄宗英、欧燕、张抗抗、谢素娟、汉学家Christian Schwarz-Schilling(后曾出任过德国邮政部长)


冯老 “委身” 当翻译


这句话“标准太低”,宴请外宾时我听过好几回了。一次,德国石荷州来了一个作家,要见一些中国同行,据说是德国外长根舍小时候穿”开裆裤“ 的朋友。根舍给德国驻华大使馆的文化参赞海顿写了信,让他关照一下。海顿手里当然没有我们作家的联系方式,便来找我。


我们的作家平时怕受打搅,都躲起来写作,藏在哪里不为人知,但我们外联部是个例外,一旦有外事活动他们一定个个踊跃参加。


我们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在选派某个作家组团出访前,先会把他拉出来练练兵,见见外国人,适应适应。见外宾可都是美差,少不了吃香喝辣,而且有了这种召见,意味着出国的机会为期不远了,家里的彩电有谱了,所以这种好差使是一呼百应。


海顿为两国的文化交流竭尽全力地工作,两口子又都是很善良的人,一次在北京新建的音乐厅听交响乐,我们双双碰上了他夫妇俩,事后我糟糠不禁感言,德国人的礼貌真是让人感动。加之前一年我作家团出访西德前,他在家举行了隆重的饯行仪式。这次他有求于我,作为感谢,我们不光要配合帮他找作家,约了北京的刘绍棠、李陀等,还准备宴请他们一次。这是给海顿的一个面子,辅助他的工作,让他任务完成得出色,在外长面前有个好交代,这会对日后的工作有利。


冯至


也是在饭店请客,也是普通的餐标,那时,冯至刚获得西德联邦十字勋章,我们决定让他出席,授勋一事正好是个话由,他又是我们作协的副主席。同样是在上菜的时候,那个女服务员手抓一把黑乎乎油腻腻的筷子,在我跟前往桌子一拍,筷子也没有拿筷套包一下。我说,请帮助分一下。又是那句话:标准太低,自己分。


为了节省外事经费,不到万不得已,请客有时就不配备外事秘书,出现杂事都由翻译承担。那天晚餐,一边是使馆加作家六位外宾,我方是我跟冯老加两个作家。我一看架势,放在圆桌中间的那盆汤今天得由我来分。


30多年过去,现在回望往事,我们当年的工作确实是认真负责,既能干,也有眼力,碰到不测情况应变能力强,让领导放心。来德留学两年后,一次电话里部主任还说:回来吧,我们太需要你们这些得力的年轻干部,你们出国留学生是最爱国的。


席间的交谈不能停下来,刘绍棠和李陀的话都得由我替他们翻译。我站起身来,一边翻译一边小心翼翼地替大家打汤,打完汤后发现没给调羹。我一看周围没有服务员,自己又走不开。好在外事活动节奏慢,而且德国人又有足够的耐性,先聊着吧,谁也没有开喝。这时服务员出现了,我要调羹,她说,喝汤你们不是有筷子吗?我说今天有外宾。她说,要调羹自己去厨房拿。


我想冯老听了这话心里一定很生气,但他不动声色,很坦然。冯老是个很憨厚的长者,有次我陪德国驻华前大使 Erwin Wickert 去家访冯老 (就是德国电视一台Mr. Tagesthemen ,Ulrich Wickert 他爸,Ulrich 的出生地还是北京呐)。冯老和夫人姚可昆(我们北外德语系文革前的教授,资格比我的读研指导老师祝彦还老), 他俩憨态可掬,差点儿没把 Wickert 感动得五体投地。在参赞眼中,冯老是一位获得联邦勋章、形象高大的人物。


碰到了今天晚上这种场合,冯老处事不惊,好像什么事情也没发生,很自然地拿起碗来对着嘴喝,样子好像我们中国人本来就都是这么喝汤的,不让工作暴露出一点破绽。海顿虽然听不懂,但他马上明白了场景——他非常崇拜冯老——他也举起碗来直接喝。


我注意到了参赞夫人的尴尬心态,她见丈夫跟冯老都举碗喝了,怕不随和有失礼仪,但她欲行又止。我想这位西德外交官夫人一定是生平第一次碰上喝汤不给调羹,她难为极了。我跟冯老说,我去厨房拿。冯老轻轻一句:去吧。然后很自然地用两种语言把两边作家的对话又连接了起来。


2019年6月18日

易稿德国慕尼黑


金弢专页

金弢:诗人舒婷与莱茵河上的红草莓

张洁:带着沉重的翅膀扑进无字的文坛

莫言先生"哭"倒了柏林墙

路遥在德国被偷300美金之后

金弢:家访冰心老人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表扬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大家

李辉:听冰心谈巴金

李辉:陈寅恪先生为何归葬庐山?

李辉:念念不忘梁思成

李辉:难以忘怀的沈从文往事

到咸宁“五七干校”看看沈从文

黄永玉:我的表叔沈从文

何砚平:我眼中心底的沈从文与湘西

夏衍谈周扬:有些事,他得告诉毛主席

钱理群:鲁迅笔下的九类知识分子

阿城:鲁迅这"硬骨头"为什么老要走?

闫长贵:鲁迅手稿遗失问题真相

陈原:鲁迅怒怼的“三一八”谁是主使?

陈原:我与冯其庸先生的半世纪交往

陈原:与于是之交往的岁月

张宝林:袁水拍的两封信

张宝林:黄苗子郁风和“二流堂”的老友们

张宝林: "徐老大"怕给朋友惹麻烦

丁聪1980年代的政治漫画,尺度令人惊讶!

吴晔:忆丁聪先生与舒乙的一次合作

方成走了,留下了这些最幽默的画!

陈原:人民日报的"讽刺与幽默"

在乡愁的那头,诗人余光中走了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少达审读


公 号 征 稿

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童年  文革  上山

     当兵月   青工  高考

校园  浪漫  菁英

       职业  学术   追师长

教育  养老   兴趣爱好

……

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

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

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