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背影 | 夏玉和:给爸爸的一封信

夏玉和 新三届 2020-06-24


作者档案
夏玉和


夏玉和,1958年5月出生。1975年3月下放到湖南省益阳县槐奇岭公社新河大队综合场,以知青身份参加1977年12月高考,1978年3月进入湖南师范学院益阳分院外语科学习,1985年秋季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美国社会与文化专业读研究生,1988年毕业留校任教,2016年夏天退休。


原题

给爸爸的一封信





作者:夏玉和



爸爸:


       您在天国又一年。
       您好吗?


我以为,三年过去,我已接受了您的离去。可在键盘上打下这几行字时,没忍住,眼泪还是掉了下来。


只身在外几十年,我无数次这么想,家里四个孩子,我的命最不好,得到您和姆妈的关爱最少。


       我十七岁不到下放农村,然后上学,到北京求学,定居北京。相比两个姐姐和老弟,我在您和姆妈身边的日子太少了。


       三年前送走您后,我好多次翻看您的几十封亲笔信。



见字如面。打开一封信,我就能听见您说话的声音,看到您写字的神态,甚至看见了您戴着老花镜,想词儿时挠头把帽子弄歪的样子,还看见了您的表情,高兴、烦恼、忧愁、无奈、潇洒、淡定。


虽然,我没有像他们三个一样的福份,常年陪伴在您和姆妈左右。但是,我很庆幸,四个孩子中,只有我收到过无数封您的来信:从下乡当知青,延续到宁乡、长沙、北京上学,直至我和您的交流方式彻底被电话取代。


小时候在专署,后来在教育局,直到现在,总会有人对我说,你爸爸最喜欢你这个幺女儿,我曾不以为然。现在看来,他们说得对。这些信就是您专门给我的,一份我独自享有的遗产,看得见,摸得着,有质感,有温度,伴我终身。


遗憾的是,由于求学和生活的奔波,我只保留了您寄到北京的信。


1985年年初的您

重读这些信,尤其看到1985年九月我初来北京、直至这年年底的信,我感触良多。

这一年,您工作不顺。年届五十九岁,您却不知会在哪里退休养老。我从信中看出,您不想待在原单位,甚至愿意“屈尊”到一个级别很低的地方。

这一年,您得了癌症。我北上考研面试的同时,您也动身去了湖北省肿瘤医院。回湘时,我在武汉停留,看望刚做了手术的您。记得那天大雨倾盆,虽已五月,却有浸骨的寒意。您躺在病床上,强打精神,问我面试的情况。我对考试结果没信心,您安慰我说,考得上,考不上,都没关系。一颗红心,两手准备。

在那一年诸多不顺中,我考上研究生,是一件让您高兴的事情,给了您些许安慰。

我到北京上学时,正是您术后养病期间。但是,您在信中很少提到身体的不适。您像许多中国父母一样,默默地承受着疾病给您身体和精神带来的创伤,我也把您当成了永远都会耸立的大山。


1986-1987年间,您已退居二线
       
这段时间里,我太让您为我操心费力了:这一年全国工资改革,我的工资是否在原单位改;粮油肉食补贴是否由原单位发放;还有,国家这一年开始给知青算工龄,我的是否由原单位调整;等等,等等。


您一直在和我原单位接洽,不厌其烦地告诉我每一步进展,最终让我这些鸡零狗碎,在湖南和北京之间得以顺利对接。


在所有来信中,您只在几封里面谈过您的病。一封说,要去湘雅医院做CT复查;紧接着的来信又说,湘雅的机器坏了,只能先去省肿瘤医院。在下面这封信中,您告诉我省肿瘤医院的检查结果,寥寥数语,却是乐观满满。


        
1985年11月19日。我之前寄回了照片,您和姆妈觉得我瘦了,便有些担心。后面的内容,一个是省肿瘤医院检查的结果,另一个与我的工资有关。

您告诉我,您已经恢复了晨跑的习惯,每天坚持跑1000到1500米。


刚动完手术,您以坚强示人,尽力表现得像一个健康人;但很快,您就成了真正的健康人。大家似乎都忘了,您曾经是癌症患者。


退到二线,也就是手术后一年,您带着几位干部编益阳教育志;您65岁正式退休后,又开始了做教育公益,承担了市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和秘书长工作,还是市关工委(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主任。


您退而不休,又忙起来了。到2002年,您76岁的时候,才全身而退,过起悠闲的退休生活。


同时,您捡起了儿时的爱好,钓鱼。常常在信中看到您钓到了大鱼,由妈妈收拾好,腌上,最后做成腊鱼。您还会加上一句,给你留了,等你回来吃。

        

不过,您也不止一次唠叨,野鱼越来越少。于是,您的旧友学生邀您去养鱼场钓鱼。这样,您之后的许多次钓鱼就变成了捞鱼。


就这样,您该吃吃,该玩儿玩儿,该工作工作。直到您手术三十一年后,癌细胞再次兴风作浪,狠狠地向您扑了过来……


和许多湖南人一样,刚到北京时,我很不适应。在给您的信中,我免不了说北京这不好,那不好。


北京的饭菜肯定是我吐槽最多的。


我每月三十斤粮食定量,其中只有六斤大米票,剩余二十四斤都是面票。因此,北外食堂每天只在中午供应米饭。要想天天吃上点米饭,我一顿最多只能买二两。


食堂的菜不是太咸,就是太甜,还放很多芡粉,很多菜都是黏糊糊的。晚餐更惨,菜品种类少,还经常是中午剩菜的大杂烩。主食只有面食,没有米饭。


这一切的一切,我都写信跟您说了。华华来北京玩儿,回去也告诉您和姆妈,和姨在北京好苦,晚上没饭吃。

其实,我就是跟您和姆妈聊聊天而已,没别的意思。再说,华华就一小孩儿,对她来讲,或对湖南人来讲,米饭才是饭,馒头、面条、饺子,都不是饭。


您回信了,您没有像小时候那样说我,比如什么“骄娇二气”“害怕困难”“不能吃苦”之类的,我得到您这样的回复:伙食不好,只能忍一忍。您和姆妈会买肉买鱼腌好,趁出太阳晒干,熏好,做熟,寄到北京。


为了弄清楚寄包裹的规定,您还特地去邮局咨询:“邮局的赵同志讲,只要不流出水来,包装好是可以寄的。如有人来,会搭(带)点菜来吃。”



“猪肉、鱼都腌好准备。不给你寄来,我也无法处理,仅这次罢了。你在北京吃到家里的菜,当然会别有风味的。从邮局寄两瓶来,不日就可以收到。是用清油炸的,拌在饭里可以吃的。能蒸几次,当然更好。”

从1985年秋天开始,您没有“仅这次罢了”,我每个学期都会收到您寄来的包裹:腊肉或腊鱼,或腊肉腊鱼都有,装在麦乳精瓶子里,用塑料袋和绳子,包了又包,捆了又捆。为了多装一些,您和姆妈把肉和鱼使劲压紧。吃的时候,要把肉和鱼从瓶子里面拨出来,真得费点劲,压得太紧了。


我有没有告诉过您,一个外教把您寄的一瓶腊肉给“夺”走了的事儿?一次,一个美国老师和我一起在食堂吃饭,我带上了您寄来的“扑辣椒”炒腊肉”。我还担心这个老美吃不惯,没想到他直呼“好吃,培根肉真好吃!” 他把湖南腊肉当成了西餐的培根肉。我见他这么爱吃腊肉,还不怕辣,便忍痛割爱,把还有大半瓶的腊肉都给了这个外国吃货。


大概到了研三时,北京的粮食和副食管制没那么严了。北外三食堂,也就是教工食堂,晚上有了米饭,而且用面票就可以买。


这个食堂还开了一个灶,专门卖“小炒”,即一份份单炒的菜,像“鱼香肉丝”、“木须肉”、“蒜苗炒肉”、“油菜炒鸡蛋”、“芹菜炒肉”等家常菜。大锅菜八毛、一块一份,而“小炒”得两三块。我带工资上学,“小炒”还能吃得起。


我把这些好事儿都在信中告诉您,您也慢慢不再给我寄腊肉腊鱼了。


后来我留在了北京。回湘过年返京前,您都会把大块腊肉包好,把整条的腊鱼剁成小块,打包,放进我的旅行袋。


您走了以后,姆妈不再做腊肉腊鱼。平平过年时会给我一、两块腊肉,是她特地托人从安化买来的,山里人火塘上熏的腊肉。但是,我总觉得不如您和姆妈做的,吃起来没有那种恰到好处的咸香,更没有干净讲究、金黄油亮的品相。


此刻,我脑海里又浮现出您蹲在地上为我剁腊鱼的样子……


从我记事开始,到离家去当知青,您永远在外面工作。家中四个孩子的衣食住行,全部由姆妈打理。所以,姆妈成了女汉子。您回家休假,除了帮姆妈干些体力活,就是辅导我们的功课,逗我们开心。


记得一次我太顽皮,您很恼火,要揍我。您的手扬到空中,我没躲,看着您。您,居然笑了。本应该落在我身上的巴掌,也软了下来。姆妈在一旁很无奈,说,你想打,要管,就别笑。你这一笑,还有什么用?你要这样,他们几个都不会听你的话。的确,从小,姆妈脸色稍稍不好看,我们几个都会紧张。可您,我们从来就不怕。


所以,咱们家是慈父严母。加上姆妈认字不写字,从我离家在外起,写信的任务自然就落到了您的身上。


您总是事无巨细地告诉我家里的一切:姆妈文革中因为您丢了工作,现在已经平反,办好了退休手续,大姐姐和大姐夫工作调动了,平平和魏国安在努力考职称,外孙华华和魏来都长大了,很健康,雷它的婚姻大事依然没有着落,这让您和姆妈蛮伤脑筋;还有教育局新宿舍楼马上可以入住了,您参加了老干办组织的香港、澳门游,北大老同学回湘省亲,留下了电话号码,我可以联系……


我到北京时,已经是奔三之人,但您在每一封信中,都要嘱咐我生活中要注意这,注意那;同时,您也想能为我的工作和未来提点意见,当个参谋。


每封信的最后,您都会叮嘱说,有病要看病、吃药;没病,要预防。您的信让我想起来,上学时,我的胃曾经闹过两次毛病。一次是吃了西红柿炒鸡蛋,还有一次是吃了豆腐。也许是食材坏了,胃不舒服了很久,一吃豆腐就难受。想到姆妈是一个老胃病,经验丰富,我便写信回家咨询。于是,您马上给我寄来了各种胃药。



您每次来信都会嘱咐我多多锻炼,还现身说法。不过,上学期间和后来工作的那些年,我没太听您的话。您的四个孩子中,只有我是吃母乳长大的,体质最好,身体一直不错。当然,现在我也到了您给我写这些信时的年龄,在尽力以您为榜样,坚持锻炼。



“你一个人远在北京,生活等等,我与你妈就不可能照顾。你自己对身体要好好爱护,经常感冒是不好的。有预感就要服药,不要等重病来了再治。感冒也能成大病,这一点要注意。生活要有规律,也要注意锻炼。这一点,我是有点体会的。我现在之所以比同龄人身体要好一些,主要是几十年来,基本坚持了运动——主要是晨跑。这在年轻时不觉得怎样,到了老年就明地看出成效,运动是长期起作用的问题。校外教课的事,要尽力而为,不要过多。身体感到负担不了了,就减少些。你虽三十多的人了,但不在我们身边,我们总是惦记的。……”

 

上面这封信,让我很过意不去。如您所说,我都三十多的人了,还让您和姆妈如此操心,如此牵挂,真是罪过。


1992年,学校计划派我去澳大利亚进修,这与我原来所学的“美国社会与文化研究”专业毫无关系,我心心念的是美国啊。我写信给您,对去澳洲犹豫不决。


以您的生活经验和对“八九”多事之秋以来的局势判断,您劝我接受这个安排,机不可失。您说,虽然澳大利亚不是理想的国家,但“毕竟能有机会学习一年,总有好处,开阔眼界,增长知识……至于美国,以后再说吧。”


我听从了您的建议,接受了学校的安排,去了澳大利亚,收获不小,从此与这个国家结了缘。


我在北京的工作生活逐步稳定,您来信的数量和频率也渐渐减少,更多地用电话互报平安和问候。


我多么想咱俩的通信一直这样写下去,我曾想,咱俩不再通信,完全是因为电话的普及。


再次仔细读了您的来信后,我发现,早在1992年的一封信中,您就告诉我,视力有些模糊,医生说是白内障的早期症状。原来,随着年龄的增加,您写字也开始变得困难。


其实,家里装电话好几年了,您依然给我写信,一直坚持到1994年11月12日。这一天,您写了一生中给我的最后一封信。


七十多岁的您,依然满头黑发

我多次翻看您的信,还有一个原因:我喜欢看您写的字。在我看来,您的字体流畅、娟秀、灵动,既不锋芒毕露,也不软绵无形。一如您的性格,温和,谦和,随和。很少自夸的您曾对我说,你们四个,要有一个的字能写得和我一样,就算不错了。当时,我还暗自有小小的不服。到今天,事实证明,您有先见之明。我们的字都不如您,而且永远也赶不上了。



您还说过,您的毛笔字写得不好。文革中,在专署机关院子里,我见过铺天盖地批判您的大字报。您是挨斗的,没有资格写大字报批别人。所以,我没见过您的毛笔字。文革后期,教育战线又开始批林批孔,反复辟回潮。您是教育局的领导,必须带头写大字报。您以毛笔字不好为由,给地区教师辅导站一位老师的高中生儿子布置了一个作业,写一篇文章,署您的名字,抄成大字报贴出去了事。


说到写字,我想起了您的老同事贾斌芳叔叔。他的字和您的非常像。如果把您和他的字分开看,真会以为出自一人;只有放在一起,才能分出彼此。文革中,年轻的贾叔叔写过您的大字报,批判会上斗过您。但文革结束后,他专程到家来,为他在文革中的所作所为,向您道歉,请您原谅。


贾叔叔登门致歉的故事,是平平讲给我听的。我对他的字,他的人品,充满了敬意。


但愿先您离世的贾叔叔也给他的孩子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字,也愿您和贾叔叔在天上能够相遇。


爸爸,九年多的时间里,您往北京寄了六十多封信。在您写完最后一封信二十五年后的今天,您的三周年祭日,我向您奉上这一封回信。


祈盼您在云端能够看到。


您的女儿和和

2019年11月15日

完稿于北京



延伸阅读

夏玉和:宁乡求学之虚度光阴

夏玉和:走进心目中的大学我跋涉了八年
夏玉和:有了这些,这个世界变得好懂了
夏玉和:美国帅哥把我的眼镜腿儿掰折了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表扬小号
就摁下二维码打赏吧


父辈的背影
耿志远:父亲耿飚,耿直坚毅风风火火的一生
汪林珊:父亲汪洋与崔嵬苏叔阳的电影往事
刘玉民:CBA改革受委屈时,爸爸默默支持我
父亲刘建章两次运动中蒙受不白之冤
父亲马洪: 坎坷人生赤子心
马雅:父亲马洪在改革开放年代
项苏云:我与父亲项英,两代人的沧桑往事
田力:从延安到东北,父亲起伏跌宕的人生轨迹
阎明复:"阎家大院"就这样瓦解了
马小冈:老人家一生握笔,晚年"返老还童"
彭小莲:我的父亲彭柏山
徐永清:父亲徐明,戎马关山镌诗行
王永刚:70年前父亲在滚滚洪流中南下贵州
李榕:爸爸的故事
李杭:我爹居然是台湾归来的地下党
乔冠华龚澎儿女忆父母:30年婚姻恩爱如初
父亲王近山与母亲离婚后的命运纠葛
葛佩琦之女葛希平:回眸一甲子,风雨故人情
彭小莲:爸爸妈妈的岁月,终于就这样结束了
任正非:我的父亲母亲
我是杜月笙的女儿,跨越万水千山归来
严家汉:我把赴台湾68年的老爸接回家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少达审读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童年  文革  上山     当兵月   青工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       职业  学术   追师长教育  养老   兴趣爱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本号只接受微信公众号首发投稿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