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家史 | 海归父亲魏英邦,背负“作风不端正”冤屈离开北京

魏芳丹 孟美丽 新三届 2021-04-24


 作者简历

魏芳丹
魏芳丹,1956年生人,72届初中毕业生,后考入粮食局下属技校,结业后分配到北京市面粉二厂,2011退休。

孟美丽


孟美丽,1957年生人,76届高中毕业,1977年参加工作。2007年退休前在北京东安集团东安市场工作。在《鼓楼静语》发表散文诗歌《母爱永存心中》《弯弯》《姐妹联袂 诗画猫趣》等。


原题

百年魏英邦



口述:魏芳丹

执笔:孟美丽


 

父亲与母亲当年的合影

今年是我父亲诞辰100周年,也是我母亲去世周年,在家屋正中的书桌上,摆放着母亲的遗像,书桌左侧的镜框中镶嵌着父母年轻时的合影,这是母亲去世后我摆上的,因为母亲心中始终无法忘却与父亲的感情。照片上的母亲倚靠在父亲肩头,笑容灿烂,幸福之情溢于言表。那时的母亲年轻漂亮,父亲温文尔雅,二人都是典型的知识分子模样。

 从我记事起,父亲就在宁夏大学任教。母亲告诉我,父亲很英俊,一米八几的大个儿,会几国外语,翻译出版了好多书。父亲家经商,生意兴隆,爷爷魏生海捐资助学,参与赈灾救济,是个有名的绅士,解放后任地方商会会长。爷爷的五个儿子个个天资聪颖,成就不凡,在青海很有影响。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父亲公派出国留学,临出国前蒋介石亲自接见了父亲,蒋很看重父亲的才华,按其军事人才公派留学。

父亲魏英邦留学时

那时国内战事连连,且国际上正处于二战时期,战争带给人类巨大灾难,1940年法国战争时,难民饿死无数,我父亲也险些被饿死,是一位运奶粉的工人不小心把一瓶奶粉掉地上摔碎了,奶粉里混进了玻璃渣子和尘土,那工人见父亲饿得奄奄一息,动了恻隐之心,遂将那瓶无法再卖的奶粉送给了父亲,父亲靠这瓶奶粉维持了一个星期,算是活了下来。

父亲痛恨战争,所以从军事学院继续学习其它学业。先后学习了医学和历史等。并取得了法学博士和文学博士学位。父亲挚爱钻研,博览群书,为了掌握德语,不顾一切,只身前往德国,一年之后学成了才返回法国。父亲通晓几国语言,涉猎的知识面极广,所以在许多方面,都造诣颇深,被留在法国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父亲一心要回到祖国,立志用自己的知识报效国家。为此,父亲不惜结束了在法国的婚姻,那段婚姻没有留下孩子。父亲给中央写信,表明了自己的意愿,中央政府随即給父亲寄去了300美元做路费,然后由于若木同志通过组织帮父亲回国,父亲的好多书都留在法国没能带回来,这成了父亲的一大憾事。

父亲刚回来时被分配在新华社工作。四十多岁时经人介绍认识了我的母亲,母亲时年三十多岁,是奋斗小学的老师。

母亲是东北辽阳人,生于书香之家,家里姊妹九人,母亲排行老八。1947年东北解放战争时,母亲辞去了在银行的工作,与姥爷姥姥一起到北京投靠亲戚。母亲天生丽质,识文断字,在择偶方面绝不将就,直到认识了我的父亲。

当时他(她)们均已是大龄青年了。因为父亲海外归来的缘故,所以她们的婚礼办得很隆重,是在母亲学校的礼堂办的,校领导是证婚人。每每提及此事,母亲都很自豪。婚后父母很恩爱,父亲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还经常在家里翻译一些外文书籍,挣些稿费,母亲说那时我家就是小康之家了。

父亲书生气十足,不善修边幅。时逢建国大庆,周总理宴请归国知识分子,父亲居然穿着带有污渍的裤子,毫无察觉地去赴宴了,回来后被母亲批评不注意形象,有失礼仪。据说父亲当时挺尴尬。

父亲很乐意授知于人,羡慕母亲的教师工作,后来居然还妇唱夫随,自愿申请到中央民族大学当了一名教师。每天骑着辆大生产牌自行车,乐此不疲地往返于学校和家中。1956年我呱呱坠地,起名魏芳丹。


我小时候白白胖胖的,很可爱,长得像父亲,以至于现在的相貌就是父亲的翻版。母亲休完产假后就上班了,雇一保姆在家照看我。母亲一心扑在工作上,家就全交给了保姆。

父亲有时在家工作,久而久之一些风言风语就传了出来,母亲听说后一下乱了方寸,不听父亲解释,抱起两岁多的我就回了娘家。

那个年代,绯闻让人不齿,所以仅仅是捕风捉影、道听途说就毁掉了父母的婚姻。二十多年后,深谙此事缘由的人告诉我们,是嫉妒我家生活条件好的人,故意胡说八道的。

话说母亲抱我回娘家后,向她父母姊妹哭诉了听来的事情经过。他的家人也懵了,认为是有辱门风,对母亲更是奇耻大辱,一致决定诉诸法律——离婚!

那时有些事情需要单位出面,母亲和学校领导一起到法院告父亲作风不端正,生活不检点;当办案人员得知父亲是从法国回来的后,更是直言“一个在资本主义国家生活了十几年的人,骨子里已经完全资本主义化了,生性就是浪漫。”

当时在法庭上,所有人的发言一致是倾向母亲,指责甚至是批判父亲。父亲刚一张口,立刻被法官制止,不允许他说话,因为他是从资本主义国家回来的人,就不是好人。

父母都争着要我,但法院怎么可能把我判给一个浑身上下充满了资本主义气息的人。判决完全维护母亲利益,父亲净身出户,每月负担我30元抚养费。

离婚对母亲打击很大,母亲身心俱疲,仅剩6g血,以至于经常晕倒在讲台上。父亲背着作风不正的骂名无处申诉,事实上也没人允许他申诉。

父亲觉得颜面尽失,心灰意冷,于1958年自己提出回青海老家,离开了这块伤心之地。父亲后来去宁夏大学任教,按月寄来抚养费,我则由母亲娘家人帮忙照看。

魏芳丹与母亲

1962年父亲来京看望我们母子,当时我已经六岁了,父亲见到我很高兴,提出和母亲复婚,母亲很愿意,因她还爱着父亲,但在与家人商量时被一致否决。父亲无奈,提出带我走,大姨当时就带我躲了起来,藏了几天,直到父亲回去。我上学后,父亲又给我的抚养费增加10元。

1966年文革开始,我的抚养费断了,母亲意识到父亲肯定受冲击了,那是个“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的狂热年代,母亲唯恐我受到波及、伤害,遂给我改成现在的名字(魏宁)。我和母亲小心翼翼地生活着,人前人后都不敢提及父亲。

1972年的一天,我放学回家,见屋里坐着一个男的,母亲告诉我这是我父亲,经过几年的牛棚生活,父亲的容貌已然全变了,我已找不到儿时记忆中那个父亲了。

父亲在民族大学招待所住了几天,每天都过来看我。我那时家住复兴门,我们一起在民族宫门口散步,一起去西单。父亲刚刚恢复自由,许多政策还没来得及落实,就迫不及待地来京看我,可想在牛棚这几年,他是多么地魂牵梦绕地惦念他的儿子。

父亲幽幽地对我说:“我也没有什么钱,只有好多书,就留给你了,我回去后就办退休,退休后回家养牛去。”我那时只有16岁,对很多事情不是很懂,也看不出个所以然来,其实父亲当时是很伤感的。

父母之间的谈话内容我不全知道,但看着还是很愉快,父亲问候了母亲家所有的人。临回去时跟母亲要了我的学校地址,说要亲自给我写信,当时的政治形势还很紧张,母亲怕影响我,给了一个别的学校地址。

那是个令人恐惧的年代,经过几年的变故,母亲已经变得神经质了。父亲想单方面用写信的方式跟我联系。很快来了两封信,还寄了些钱,都被退了回去。父亲直接给母亲写信,很生气地质问母亲为什么骗他,并说以后再也不会相信母亲了。

年轻时的魏芳丹

这些是我后来知道的。即便这样,父亲还是拜托来京的老师上家来看我,父亲学校的盖老师告诉我,父亲经常很自豪地对同事说:“我在北京还有个儿子!”

1988年我要结婚了,表姐和我都觉得应该通知父亲,但家里亲戚还是不允许。亲戚们甚至指责表姐若再提我父亲,就不要再来这个家了,而母亲之所以拒绝也是因为父亲已重组家庭。我经常看到母亲暗暗垂泪,却不知该怎么去安慰。

1989年孩子出世,由母亲看着,孩子日渐聪明伶俐,母亲开心了许多。孩子咿呀学语,时常会数着“家里有宝宝、爸爸、妈妈、奶奶……”

我觉得是时候让孩子见见爷爷了,且我也很思念父亲。我试想着当天伦之乐呈现在眼前时,曾经的一切都会灰飞烟灭。我把意思向母亲讲明,母亲没再反对。我随即给宁夏大学去电话,被告知父亲退休后又应聘去了别的单位,辗转几个来回后,得知父亲已于一年前离世。

法国历史学家勒尼·格鲁塞名著《草原帝国》,魏英邦译,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刹那间,我的心落入冰底。盼望祖孙见上一面的美好愿望,永远也不会实现了。

我曾问过母亲,为什么不再找个爱人,母亲说此生不会再遇上像父亲那么优秀的人了。母亲承认自己太执拗,仅凭听说就断送了二人的婚姻,但木已成舟,悔之晚矣。

母亲的心中始终爱着父亲,以至于一直没有再婚。2012年10月,母亲平静地走完了她九十一年的人生。

母亲去世后,我在整理母亲的遗物中看到了父亲指责母亲的那封信,字迹很潦草,像是在很生气的情况下手哆嗦着一气呵成的。

爸爸妈妈:在另一个世界,你们相互见面了吗?你们彼此原谅对方了吗?天堂里不再有人世的纷扰噪杂,你们可心无旁骛尽情相诉,再续前缘,共享芳华。天上人间,此生不灭的亲情不会淡忘,缕缕的思念常会萦绕心头,儿子想你们!愿天堂里的你们,重拾幸福,快乐永远。

儿子爱你们!

完稿于2013/08
更新于2019/12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表扬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父辈的背影

 汪朗:父亲汪曾祺,老头儿的随和与固执
孙冰:父亲孙泱,倒在黑暗中的黎明前
马小冈:老人家一生握笔晚年"返老还童"
李榕:爸爸的故事
李杭:我爹居然是台湾归来的地下党
葛佩琦之女葛希平:
回眸一甲子,风雨故人情
苏斐:怀念父亲
安小宁:我的父亲,一个没进过校门的手艺人
龙友松:一根老山参,绵绵两家情
成小秦:父亲与他的同学和同事
成小秦:父亲与他的西南联大同学们
夏玉和:给爸爸的一封信
刘玉民:改革受委屈时爸爸默默支持我
父亲刘建章两次运动中蒙受不白之冤
父亲马洪: 坎坷人生赤子心
马雅:父亲马洪在改革开放年代
汪林珊:父亲汪洋与崔嵬苏叔阳电影往事
张芸芸:父亲认准一条道就一直走到底
白而强:我和发小,父辈们的运动生涯
田力:从延安到东北,父亲的人生起伏跌宕
徐永清:父亲徐明,戎马关山镌诗行
王永刚:父亲在滚滚洪流中南下贵州
我是杜月笙的女儿,跨越万水千山归来
严家汉:我把赴台湾68年的老爸接回家
成惠琳:父亲与荣毅仁的友情
彭小莲:爸爸、妈妈,他们的岁月
彭小莲:我走进了胡风分子圈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少达审读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童年  文革  上山     当兵月   青工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       职业  学术   追师长教育  养老   兴趣爱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