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品鉴丨方鸣:苏州吴门画派,明四家的月光

方鸣 新三届 2022-08-10
    

作者简历


方鸣,编审。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毕业。曾任职12年中国华侨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并兼任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馆长。此前曾在人民出版社、人民日报社任职24年。数十年来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艺术品的鉴藏、研究和推广活动,曾出任多家博物馆、美术馆和文物研究机构的掌门人和学术顾问。出版有个人专著《裁书刀》《曾是洛阳花下客》,作者还将出版散文新集《今夕何夕》。
原题

明四家的月光



作者:方鸣



一日之内,上午,午后,下午,黄昏,寻访明四家。

——题记




很多年没有去过苏州了,白墙黛瓦的记忆已渐渐褪去,小桥流水的印象也淡淡模糊。这次从南通绕行苏州坐高铁回京,顺道在苏州一日访古。

其实,仅仅是不想被滚滚的人流淹没,仅仅是不想看到一座古城搔首弄姿的时尚模样,所以,这么些年了,不去也罢。

但是,我心中却总有一个剪不断的情结——明四家的苏州。四、五百年前,苏州有一个著名的吴门画派,对画坛的影响巨大。其四个大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史称明四家,都生活在苏州。我翘望吴郡,观瞻吴门,心中总不免会惦念着明四家的苏州。

不要过吴门而不入,还是去看看明四家吧,这也算是我再访苏州的一个理由。

朋友驱车,携我从南通一路驶向苏州,寻访明四家的遗踪。

 - 上午 - 


明四家之首是沈周,恰恰我们的访古行程也是从沈周故里开始。

沈周


沈周的故园在苏州相城区阳澄湖镇。阳澄湖,这是一个蟹味飘香的名字啊,我们却不闻蟹香,只顾找路。路过了沈周村,驶上了沈周路,快哉!这莫不是我梦寻的地方吗?一片片农田掠过身后,一座座农舍映入眼帘,当年,这就是沈周飘然生活的乡里啊!

沈周的祖居名“西庄”,沈周的老友吴宽所筑的庄园名“东庄”,如今,这些旧时的名宅早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而不复见,只能是在沈周的画中怀古了。

沈周曾画有《东庄图册》,24帧小幅画页,描绘了吴宽庄园的清幽景致,帧帧精雅曼丽,令人珍赏不已。

《东庄图册》之一:耕息轩


垄上阅畊罢,北窗清卧风。
豳风读未了,梦已见周公。
——邵宝 《东庄杂咏诗》

《东庄图册》之二:全真馆

何处适余兴,寻师谈道经。
隔桥云满屋,钟磬晚冷冷。
——邵宝《东庄杂咏诗》

沈周在他的许多画作上,都曾题写过美妙的诗句,我记得有这样一首:

碧水丹山映杖藜,
夕阳犹在小桥西。
微吟不道惊溪鸟,
飞入乱云深处啼。

其实,沈周赋诗,大多是在吟唱他的家园。面对着家乡的清丽风光,他不禁题诗赞道:

嫩黄杨柳未藏鸦,
隔江红桃半著花。
如此风光真入画,
自然吾亦爱吾家。

车停下了,路边矗立着一座古墓坊,一条石道蜿蜒前伸,尽处便是沈周的墓冢。

清寂的湖水,萋萋的丛林,孤兀的碑亭,沉穆的坟茔,构成一幅凄美的绝世画面。

这画面,在沈周的山水画幅中,竟是如此的熟悉,恍惚间,似乎我并不是来拜偈沈周的墓地,倒是在观赏他的《吴中山水图》呢!

在这种亦幻亦真的感觉中,我默默地吟咏着沈周在去世的前一年写下的一首诗:

似不似,真不真。
纸上影,身外人。
生死一梦,天地一尘。
浮浮休休,吾怀自春。

沈周的曾祖父沈良琛是元代大画家王蒙的书画好友,祖父沈澄也是一个有名望的画家,父亲沈恒又是明代画师杜琼的学生,伯父沈贞也以诗文书画闻名乡里,并曾于宣德三年为宣德帝朱瞻基的画卷题款。沈家可谓书画世家,风雅满门。

沈周出生在明代宣德年间,那是一个风华千古的时代。宣德皇帝雅赏翰墨,是宋徽宗之后的又一个皇帝画家。

明宣宗朱瞻基

沈周早年承受家学,后出入宋元各家,特别是继承了五代董源、巨然以及元四家的绘画技法,兼善其长又自出机杼,终于突破了宫廷院体绘画及浙派绘画的籓篱,开创了吴门画派,成为新一代画坛领袖。

沈周画过许多小幅图册,如《虎丘十二景图册》《雨江名胜图册》《卧游图册》《诗画合璧册》《写生册》,等等,实为明代册页绘画第一家。小幅大作,雅韵清赏,尽现吴门画家的文人情致。

元代至正年间,大画家黄公望为无用道师画下了不朽诗画《富春山居图》。一百年后,沈周最先从无用道师的后人处收藏了这幅旷世名迹,并留下了一篇长跋,称赞此画的墨法笔法深得董源巨然之妙,说“此卷全在巨然风韵中来”。

膜拜之后,沈周还倾力摹写了《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从此,一先一后两本《富春山居图》便各自开始了漫漫的岁月飘零。

沈周平生画下了许多传世名作,有《仿董巨山水图》《烟江叠嶂图》《云际停舟图》《盆菊幽赏图》等等。然而,《庐山高图》却是我最喜欢的沈周山水画,也是沈周最重要的代表作。画面山势壮阔,层峦叠嶂,水帘高悬,草木茂盛,繁复而密实地描画了庐山的胜景,令人叹为观止!

但不可思议的是,沈周从未上过庐山,那么沈周是如何画出庐山的呢?况且沈周在此之前的画作也多是盈尺小景,恰恰他四十一岁时所画的《庐山高图》一变而为“高图”,也是从此以后,沈周的大幅画作才渐渐多了起来。

沈周《庐山高图》

只能说,《庐山高图》完全是沈周的神来之笔,是天启,是神意,如有神助!难道沈周本是一个画画的神仙?


文徵明就说他是神仙中人。


沈周在《写生册》上自题:“若以画求我,我则在丹青之外矣!”

问了路旁扫地的老师傅才知,很少能见到有人来访沈周墓,就是在轰轰烈烈的文革岁月,也没有人来挖坟砸墓。邻近的沈周村里也已没有沈周的后人,没有人去关心沈周是谁,只知道这是一座老坟,这里便成了一处隔绝的清世。

只是,今日我来了,似乎是和沈周有一个前世的约定。沈周五百年前的咏怀诗,宛若就是我此行才刚刚写下的:

去年人别花正开,
今日花开人未回。
紫恨红愁千万种,
春风吹入手中来。

沈周在世时,虽然声名显赫,却过着隐逸的遗世生活;沈周死后那么多年了,他的墓园依旧超然世外,不落凡尘,而他也早已成了真正飘然世外的神仙。

“沈周啊,他是唐伯虎的师父!”拿着扫帚的老师傅大声地说了一句。对呀,唐寅早年曾随沈周学画,只是,今人只知风流的弟子,却不认吴门的掌门师父了!


 - 午后 - 



文徵明是唐寅的好友,同庚又同为乡里。他早年观沈周画《长江万里图》,钦羡不已,因而也拜在沈家学画。

文徵明墓离沈周墓不是很远,也在相城区,位于元和镇文陵村,只是现在这里已经完全开发成一个现代大都市了,此地也已改名为“文灵路”。

我们的车在导航中转来转去,在滚滚的车马人流中缓缓而行,最后只得弃车徒步。在一个阔大的商业建筑背后,钻过一片杂乱的工棚区,踩过一片搁荒的泥洼地,再绕行一条已经污浊不堪的半月形的照池,在照池的内侧,一个树木葱郁的孤岛,便是文陵。

走过一条丈余长的条石,就上了小岛。顷刻,沸沸攘攘的都市噪音已全然不闻,古老的莲花菩提树下静谧清冷,肃穆森严。

踏上墓道,路过两侧相对而立的四尊石兽,迎面便是一巨大的墓冢。只见墓前石坪居中处竖立着一块高大的石碑,上面镌有“明公文徵明之墓”七个朱漆大字。当我一步步走近,突然,百鸟齐鸣,轰然贯顶,震耳欲聩,令人惊诧!

文徵明

我伫立在碑前祭拜,怀想着当年辉煌的文家气象。文徵明出身名重一时的文人世家,其父文林,本名梁,因崇尚元代书画大家倪云林,改名为林,并建怀云阁。文林曾在南京和温州做官,为政清廉天下传,著书立言十二卷。

其子文彭、文嘉,还有文氏家族的文伯仁、文伯汇、文元善、文从简、文淑、文震孟、文震亨、文从昌、文从忠,都是史上声名显赫的大文人和大画家。

文徵明的学友和弟子众多,王宠、陆师道、陆治、陈淳、钱谷、居节、周天球等都是颇有名望的杰出书画家。文家的文脉绵延深厚,可谓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文豪世族。

文徵明最为推崇元代画家赵孟頫、倪云林,将元代画风融入吴门画派,成为明代第一画家。文徵明的绘画兼善山水、兰竹、人物、花卉。

我家原藏有一幅文徵明的兰竹手卷,兰竹倚石,仙风摇曳,笔墨清润,雅逸舒展,父亲当年曾请启功先生赏鉴,启功看了后连声道:“这幅好,这幅好,其他的画都可以不要了!”

细观文徵明的山水,在春林深处,时而会隐现一个幽人,身着红衣,翩翩而至。静谧的山景,染上朱红一点,竟也份外清朗。

文征明书《洛神赋》,仇英绘本

我极珍赏文徴明的《听泉图》,只见一红衣高士踞坐石岩,静听泉音,心净若水,大化自然。

画史上有许多大画家都画过《听泉图》,宋人郭熙,元人曹知白,以至文徴明的老师沈周,还有明清画家陈洪绶、石涛等人,都有《听泉图》传世。惟文徵明的《听泉图》,只因高士身着的朱红衣杉,而显得格外高致。

我曾经思忖,这个幽人竟是何方人士?莫不就是文徴明自己?却终无求证。只是看了上海博物馆藏的《停云馆言别图》,才有了确切的心解。

此停云馆图画于文徵明五十岁时,画幅上有两位高士,一位素服;另一位,身着红衣。从画上的题识可知,这原是文徵明和他的好友王宠惜别的场景,而停云馆恰是文徵明的书馆。这就印证了这位身着红衣的幽人,果不其然,就是文徴明的自画。

文徵明一生不仕,澹泊澄明,他的身心只在粉图黄纸和春山秋水间。而那一抹朱红,分明是他生命的真色,心性的外显。

文徴明在晚年时曾多次画过赤壁。五十七岁时,他始画《赤壁赋图卷》;七十九岁时,他又画过《仿赵伯骕后赤壁图》;八十三岁时,他又画下《赤壁胜遊图》;而他去世前画的最后一幅画则是《前赤壁舟遊图》。也许,与苏子同遊赤壁之下,羽化而登仙,乃是文徵明的心之所往……

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遊于赤壁之下,……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文徵明《仿赵伯骕后赤壁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当然,文徵明会更执迷于描绘他所神往的天界仙境。他曾为王守、王宠兄弟作《仙山图》卷,历时八个月倾心而成。其子文嘉在画上题跋,言及文徵明作这幅画,“每下笔必以宋元诸公名画摹仿,故卷中树、石、人、马皆法赵松雪,屋宇则全学宋人”。

文徵明的传世画作很多,篇篇皆是妍美精雅之作。有一长幅焦石鸣琴图,画面上惟见一高士独坐在芭蕉嶙石前轻抚古琴。清谷弦音,高山流水,可在纸上听。然画上的题跋竟占了整幅的三分之二。文徵明用墨色密布的蝇头小楷题写了千字《琴赋》,笔笔工丽娟秀,字字雅逸清灵,真乃书画合璧之作也。

明书法《琴赋》局部

文徵明的书法同样名扬海内,他的小楷造诣极高,我最喜爱他的《前后赤壁赋》、《离骚经九歌册》、《落花诗册》、《西苑诗》几种。他九十岁时尚能书写小楷,笔力尤存,达到了人书俱老的至高境界。

文徵明不仅是一位伟大的书画家,还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一生写过大量诗歌,多为感兴、纪遊、题画之作,诗风悠然淳美,风雅清扬。我曾读过他的诗文集《甫田集》,书中一首《山行图》的题诗堪称诗画:

高涧落寒泉,穷岩带疏树。
山深无车马,独有幽人度。
幽人何所从?白云最深处。
出山不知遥,愿见人间路。

读这首诗,不就是在赏一幅画吗?真可谓,画家的诗入画,诗人的画如诗,文徵明乃是一位杰出的诗人画家。

据说,苏州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拙政园也是文徵明设计的,并曾绘图三十一幅。果真如此,文徵明就还是一位出色的园林设计家呢。

仁者寿,文徵明活到了九十岁。辞世前,文徵明正在为一逝者书墓志铭,还未写完,便置笔端坐瞑目了,俨然是羽化而登仙。

在文徵明的墓前,我燃上一柱心香,奉祀神明;又从坟茔上摘取三、四片草叶,感知仙灵。

明书法《琵琶行》局部

 - 下午 - 



虽然唐寅并不是明四家的魁首,但是,因了冯梦龙附会出一段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以至于有“凡有井水饮处,即能言唐伯虎”之说,故而唐寅在明四家中的知名度却是最高的,唐寅的墓自然也是修得最大的。

唐寅园是一个现代的仿古旅游景点,占地近万平米,每年都要接待一百万的游客。园里虽有几间唐寅纪念陈列室,却没有一幅唐寅的书画真迹。除了渲染一番唐寅的风流情史外,这里不知道还能让游客看到什么?真是无趣。

随着攘攘的人群拥进唐寅园,简单地看了看坟冢便出了园,算是到此一游。

唐寅才情横溢,诗书画俱佳,世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唐寅一生恃才不羁,放荡不经,平日饮酒挟妓,纵情声色,却并不得志,怀才不遇,屡受挫折,曾与他的好友文徵明失和多年,甚至还经历过牢狱之灾和丧子之痛,其实是个悲情才子。

唐寅


在绘画上,唐寅远法宋元水墨,近师周臣沈周,擅画山水、人物、花鸟,笔法俊秀雅致,潇洒飘逸,被称为“唐画”,名气很大。文徵明就评价他的画道:“知君作画不是画,分明诗境但无声。”

辽宁省博物馆藏有一幅唐寅的《虚谷听竹图》,为清代书法大家王文治所珍赏,并留下一段跋文。只见画面上一高士隐逸溪山,烟岚空灵,山竹出尘,竟完全是一片清幽仙境。诗为心声,画为心境。只是,唐寅本来的仙灵秀骨却被掩藏在其轻佻放荡的形赅之下,竟为世人所不识。

然而,唐寅的旷世才情,终不能为其风流所掩,以至于文徵明评他:“当为本朝丹青第一。”

唐寅《山水逸士图》

且不论唐寅那些众目睽睽的巨幅大作,只说他的那些少为人知的扇面小品,如《松荫高士图》、《临流倚树图》、《柳溪独钓图》、《枯木寒鸦图》,清旷辽远,萧疏寥廓,墨韵秀雅,焕然神明;还有《雨竹图》、《蜀葵图》、《葵石图》、《芍药图》,淡墨轻岚,气韵湿润,点染简素,不拘物象,都是唐寅心有纵逸之趣或意境苍凉抑郁的稀世之作。

唐寅《枯槎鸜鵒图》

只是,唐寅的画名太盛,因而唐画的赝品极多,且不说唐寅生前死后都有一些人借他的画名欺世谋利,甚至当时唐寅就请他的老师周臣为他代笔,故而也常有人将周画的款印挖去再作伪唐画的款印钤上,冒充唐画了。上海博物馆有一幅唐寅款的《东方朔偷桃》,古书画鉴定大家徐邦达多年都未能断其真伪。

唐寅亦工书法。他取法元代赵孟頫,行笔婀娜有致,顾盼生姿,代表作便是《落花诗册》。沈周昔年曾悲吟十首《落花诗》,泣诉自己老年丧子的哀痛。唐寅为此和了沈周三十首《落花诗》,篇篇诗句催人泪下,哀婉凄绝;字也写得圆润秀雅,玉骨丰肌,是唐寅书法的最美篇章。

唐寅《落花诗册》原大高清宣纸复制细节 局部

如同他的书和画,唐寅的诗,也确实写得才情并茂,风流倜傥。

唐寅最仰慕苏轼的诗才,也许是惺惺相惜,或者是知音难觅,苏轼的诗句,分明是他隔世的诗情。他读过苏轼的七绝《春宵》:

春宵一刻值千金,
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人寂寂,
秋千院落夜沉沉。

如此春宵佳句,怎能不令唐寅触目伤怀?便依此字词和诗韵,摹写出了一篇诗意绵延的七律《花月吟》:

春宵花月值千金,
爱此花香与月阴。
月下花开春寂寂,
花梢月转夜沉沉。
杯邀月影临花醉,
手弄花枝对月吟。
明月易亏花易老,
月中莫负赏花心。

唐寅最喜桃花,他的堂宅名桃花庵,他也自号桃花庵主,还曾做过一首《桃花庵歌》:

桃花坞里桃花庵,
桃花庵里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
又折花枝当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
酒醉还需花下眠。
酒醉酒醒日复日,
花开花落年复年。

唐寅行乐之暇,画过许多仕女图,但欢娱之后,也写过许多悲戚的诗句,如《叹世》:

人生在世数蜉蝣,
转眼乌头换白头。
百风光阴能有几?
一张假钞没来由。
当年孔圣今何在?
昔日萧曹尽已休。
遇饮酒时须饮酒,
青山偏会笑人愁。

唐寅《孟蜀宫妓图》绢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唐寅五十岁生日时,回望往事,流水落花,风吹雨打,不禁唏嘘。他画了一幅《自寿图》,还写了一首《五十言怀诗》,且醉且饮,半疯半颠,又嘲又讽,自比神仙:

醉饮狂歌五十年,
花中行乐月中眠。
漫劳海内传名字,
谁信腰间没酒钱。
书本自惭称学者,
众人疑道是神仙。
些须做得功夫处,
不损胸前一片天。

唐寅晚年生活困顿,风催残枝,“春尽愁中与病中,花枝遭雨又遭风”,五十四岁便病逝了,临终前掷笔写下了一首绝笔诗:

生在阳间有散场,
死归地府又何妨。
阳间地府俱相似,
只当漂流在异乡。

唐寅生前饱受人们的非议,流言蜚语扑面而来,身后人们却只记得他的浪名与绯闻。世上有谁人能够理解他的郁郁苦闷,体会他的真实心境?又有谁人能够读懂他的诗书画,欣赏他的才情逸气?“多少好花空落尽,不曾遇着赏花人”,知音难觅,弦断有谁听!

最懂唐寅的,莫过于文徵明。唐寅死后,文徵明悲戚不已,写了一首挽诗《怀子畏》,思念他的同年至友:

曲栏凤露夜醒然,
彩月西流万树烟。
人语渐微孤笛起,
玉郎何处拥婵娟。

在文徵明的冥望中,唐寅已经从桃花仙人真的变成了一个天上的神仙了。

唐寅《陶榖赠词图》


 - 黄昏 - 



日近黄昏,已访了沈周、文徵明,唐寅。其实,明四家中,我最想访的,还是仇英。


因为,我对仇英知道得最多,也因为,我对仇英了解得最少。

其实,没有人真正了解仇英。

仇英


没有人知道他准确的生卒年月,只知他大致生于明弘治十一年。那一年,沈周已七十二岁,文徵明和唐寅也都已二十九岁。所以,仇英是明四家中的晚辈。

仇英去世的时间大概是在明嘉靖三十一年的秋冬之际,离世前他刚刚画完《职贡图》,然后就从这个世界悄无声息地消失了。无人知晓他死后葬在什么地方。

我曾经在故宫博物院馆藏的《职贡图》前驻足良久。这是一幅近六米的长幅手卷,画面上绘有十一路向朝廷朝贡的藩国车马在蜿蜒的山间驮宝行进的场景。画幅的后面还有文徵明的跋文,说明当时仇英的前辈文徴明还在世,不过好像就是此后不久两人就都先后辞世了,不知这其中有没有什么玄秘的因果勾联。我直想从这画幅的隐秘处寻出仇英悄然离世的天机,但只见群山连绵,白云缭绕,簇拥的猎猎旌旗在滚尘中渐渐远去……

仇英《职贡图》局部

天地茫茫,我只能去寻访一棵老银杏树。

在苏州城阊门内下塘街十七号,我找到了这棵在夕阳下扶摇的老银杏树,叶片已经落尽,枝桠依然挺拔。这竟是仇英当年亲手植下的明朝古树啊,披历岁月风霜,阅尽历史苍桑,却还在做着一个几百年的旧梦,守望着那个植树的故人。萧萧风声中,我依稀能够听到古老的树神一声声的呼唤:仇英,魂兮归来!归去来兮!


明四家中,仇英的出身最为低微。他原本是太仓县的一个小漆匠,十五六岁时只身一人跑到繁华的苏州城学画卖画,又先后寄寓在几个大收藏家中作画。他在苏州街头作画时被文徵明赏识,两人由此成为忘年交,许多画作也都由文徵明父子题识。

仇英没有更多的生平事迹,他来到这个世界似乎就只有作画这么一件事。他应天而来,他要画的画想必是有定数的,他把他来到世间必须要画的画都画完了,他就离开了这个世界,无影无痕。

沈周、文徵明、唐寅都是诗、书、画俱佳,但仇英只擅绘画。仇英没有写过诗,他不是诗人。仇英没有留下书法,他不是书法家。他既不是显人,也绝非隐士。他不是名士,他甚至不是一个文人。他就是一个纯粹的画师。他的全部生命都是绘画,他的画作就是他的生命的基本观照。

仇英早年曾为文徵明画过一幅《梧竹书堂图》,明显地表现出吴门文人画的画风对他的影响。画图中,梧桐高阔,丛竹青翠,用笔工整细密,风格简淡从容。但此后,仇英却是以青绿山水的高古画法在明四家中独树一帜,卓而不群,蔚为大家。

仇英《梧竹书堂图》

青绿山水的主要矿物颜料石青、石绿原由西域传入中原,晋唐时期多用来绘制宗教画,其纯净、明亮、重彩、凝厚的颜色,尤其适于表现天界高远的氛围和森然的气息。仇英的青绿山水,仙逸曼丽,妍雅至极。有明人评他:“发翠毫金,丝丹缕素,精丽艳逸,无惭古人。”

仇英的青绿山水多为大幅,而他的《清明上河图》则为十米长卷了。仇英的《清明上河图》摹写了宋人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虽然同是描绘清明时节的市肆街景,但殊有不同。

张择端画的是汴梁城,是一幅宋代的风俗画;而仇英画的是苏州城,却是一幅青绿山水,是明代最伟大的史诗巨作。

仇英的青绿山水多为仙境。而他的《清明上河图》,既画出了清明时节的民俗万象,又笼罩以一种仙灵宁和的天界气息;既描绘了苏州城的市井繁华,又烘托出一种隐秘虚幻的神幽意境,将人间诗化,幻化,虚化,仙化,化为一片丹青仙域。







仇英《清明上河图》局部


观仇英的画,总觉得他是在天上俯瞰人世,他的画都是在天上画的,他画的是天界,也是人间,是天界的人间。他能让天界的幻象和人间的万象融汇于他的笔墨之间,映现在他的青绿山水的漫漫画幅中。

访明四家,如访仙人,如入仙境。沈周是飘然世外的神仙中人,文徵明是羽化而登仙,唐寅也是桃花仙主,而仇英~~神逸,灵致,旷世,超绝,看他的画,看他的人生,他更是真正的天界仙人。

仇英,字实父,我原不解他为何偏偏自号十洲。近读清人顾复《平生壮观》,原来顾复早已言之:十洲,仙境也,焉知仇英不是从蓬莱仙府中降落人间来作画的呢?顾复甚至还说:因为仇英号十洲,所以他至今未死,只是他的魂魄又归去了仙府。

也许,仇英仙逝后真的没有陨落世间。问仇英魂归何处?其实,就在他的《清明上河图》的漫漫长幅中。

展开这幅青绿山水长卷,时时可以对视到仇英幽然的目光,处处可以感受到一个艺术的神灵还在搏动的脉息。大鸟在天空折翅了,清明时分,他的生命的灵羽就散落在这丝丝缕缕的笔触中。

于是啊,再过若干时日,迎着清明的纷纷细雨,我真的还会再来,探看仇英手植的银杏树,神游仇英青绿山水画幅中的苏州城,寻访苏州城中飘逸的仇英的仙灵……

再来写,仇英。

仇英《汉宫春晓图》

 - 夜晚 - 



夜幕降临,月出皎兮。抬头举望苏州城的明月,不禁想起唐人张若虚的诗句: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又想起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把酒问月》:

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

这一夜,我眺望着苏州城的月亮,心中总是在遥想苏州城的明四家。今月呵,几百年前就曾经照见过明四家的濛濛绿水,褭褭青衫。那时,那月,也一定是如此清澈明亮,银华流苏。

只是,今人却真的不能穿越时空,望见明四家的古时月吗?

虽不能“一日看尽长安花”,我却是一日尽访明四家。这一日的寻访,这一夜的凝望,也许,已让我望见了,明四家,那古时的月光。



方鸣美文经典

方鸣:庚子年的夏天(上)
方鸣:庚子年的夏天(下)
方鸣:纸上的花园
从此东篱下,应忘归去来

云中君,一位翦云制砚的男神

方鸣:手机上写作的文字雕琢者

原载微信公号荟萃苑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阅览室

袁晞:加缪笔下的我们与瘟疫
刘苏里:疫病与社会变迁
王家新:灾难岁月的艺术,读《鼠疫》
反乌托邦三部曲:焚书年代的奇品
陶海粟:奥威尔《1984》出版70周年
巫宁坤:董乐山和《一九八四》
《一九八四》是如何在中国出版的 ?
钱江揭秘中国援越抗法战争
王友琴:读《一滴泪》中文版
王友琴:巫宁坤先生的《孤琴》
乌合之众:群体癫狂的五大特征
弗洛伊德30句名言,没有所谓玩笑,
所有的玩笑都有认真的成分
徐浩渊:"地下读书沙龙"的秘密
秦晓:草原阅读,走出黑暗的启蒙之旅

魏光奇:"文革"时期读书生活漫忆

陈幼民:陕北窑洞里的煤油灯
邹坚峰:我在文革年代的课外阅读
革命时代的少年,荷尔蒙何处安放?
苗棣:从"夺门之变"到《赤龙》传奇
日本真正崛起,从清洗爱国贼开始
中国人该把日本当做一面镜子
刘再复:五千里恒河的苦行与游思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追师长……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