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旅日物语丨杨莉莉:​​大门朝外开,不请客人进门来

杨莉莉 新三届 2021-04-24


作者简历


杨莉莉,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分配到江苏电视台新闻部。1987年赴日本名古屋大学研究生院留学,获文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在日本大学教书至今。


原题

大门朝外开

(外一篇)



文字:杨莉莉
图片:万晓光

    
在日本,除了纯粹和式推门以外,家家户户的大门几乎都是朝外开的,跟中国大门朝里开正好相反。据比较说,朝外开便于自己走出去,朝里开则便于把人请进来。日本人的确没有随便串门的习惯,即使有事上门一般也不进门,大门一开就站在门口把事情说完走人关门,如果遇上三两句完不了的事情,关系紧密的则进到门里站在门厅说,关系一般的干脆把大门关上站到门外去说,反正家里是轻易不能让人进来的。

当今的通联方式除了电话手机和Mail,大门口还设有可以通话显图像的电话电视门铃,直接面对面交往的必要性也日益递减。门铃一响,如果是收报费的来了,对话筒说声“等一下”就去开门交钱,如果来的是推销的传教的等等毫不相干的人,那么连门都用不着开,说声“对不起”扣下电话不理睬就可以了。总而言之是自己走出去的时候多,把人请进来的时候少,不过这究竟与大门朝外开有什么因果关系还有待专家们探讨。

无论如何,大门总免不了要打开,一打开外边的人就总能看见里面,于是在日本门厅就成为代表一家的脸面,因而日本人十分讲究把门厅装饰摆设得漂漂亮亮。受此影响,我家门厅左右两面墙上分别挂着一幅油画,一面穿衣镜,橱柜上摆着花篮瓷器等,正面靠墙站着一个落地大钟,一开门让人在外首先一眼就能看到时间。

试想如果大门朝里开的话,门要占据一大块墙,门厅的可用面积也就会随之减少,橱柜的门会跟大门打架,而且从整体上看,大门朝里开跟门厅的装饰摆设不协调,很煞风景。所以我情愿认为大门朝外开是为了合理利用空间,非常科学。

当然,日常生活时大门朝外开的确便于出门,不便于进门,特别当买菜购物两手拎满物品时就会深感开门进门麻烦,如果按门铃叫家里人帮忙,大门猛地从里往外打开,你不赶紧后退一步就可能被大门撞上。有事去按别人的门铃,里边有了应答,你在外就得退避三舍等着,给大门外开留够地方,不能紧靠门口,否则门一开,你还得倒吸一口凉气。


日本人成家以后家庭之间的交往主要是太太们的交往,先生们很少介入。太太们的交往其实也很少上门进门,据一个局部的小统计,太太们的交往方式70%是在外边聊天,在哪儿碰到了就聊天,彼此串门聊天是极少的,也可以说开门走出去交往是主流。我跟近邻们的交往也是在外聊天为主,在路上在书店在超市碰到了就因地制宜聊大天,聊得尽了兴说声拜拜,各回各的家,各进各的门。

多年前有个夏天的中午,我在孩子学校的游泳参观时碰到了一个很要好的日本太太,我们便站在游泳池边上聊天,几乎没看孩子们的游泳表演,直到孩子过来拍了我一下,我们才如梦初醒。这时参观结束,我们边往家走边聊,走到她家楼外,我们就驻足停下,一聊又聊了两小时才打住。

其实我家也在附近,但是我们彼此都不请对方进门坐下慢说,而是在路边这么干站着,饱尝盛夏的日晒,以致于当晚我的脖子和肩头就红肿疼痛起来。连我先生问清原委、给我抹完药膏也没怪我不把人请进家门来聊天,只怪我说:“你们俩为什么不挪到树荫下聊天呢。”确实樱花大树近在咫尺,而我回答道“要挪到树荫下,那就非聊到天黑去了。”

这样的交往方式是不是大门朝外开带来的派生现象,无从考证。假如真有关系,我觉得这值得提倡,不进家来省心省事,人和人的关系也不近不远,恰到好处。

大门朝外开也并非就永远不请人进来,真正请到家里来的则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即便能进到客厅你也许还是客人,因为客厅早就有所准备,都收拾得窗明几净、一尘不染,让你看到也不算什么,老师的家访啦,钢琴的调弦啦,保安设备的定期测试啦,人家都会进到客厅来的。在日本,朋友彼此要能进到厨房,看到锅碗瓢勺坛坛罐罐这些没有粉饰的生活场景才算是真正的好朋友。

我跟我的日本好友之间当然是彼此可以站在灶台聊天,打开橱柜找调料,甚至互相交换因“冲动购物”买了又用不着的家什。即便如此,请日本客人友人到家里来,家里总是要打扫收拾一番。在日本待客除了客厅以外,厕所和洗脸间是整顿的重点,不仅要清洁芳香,还要换上平时不用的名牌毛巾,印花的手纸,新的香皂等等,总而言之一切要向大酒店的水平看齐。


这些请人进来的礼貌和规矩带来多少繁杂琐事可想而知,所以大门朝外开,轻易不让人进来也是一种自我解脱。想见面,我和日本朋友有时也干脆互不进家,走出去约会,一起逛逛街,找个饭店或咖啡馆吃吃喝喝聊聊天,这样彼此都很轻松,何乐而不为!只是泡饭店咖啡馆时间有限,最多个把小时,否则影响店家生意。要想痛痛快快畅叙一番,有时还得把朋友请进家门来。

写于2004年8月

修改于2020年9~10月



卖车乐




买车乐是天经地义,卖车怎么乐?你家又不是车行卖车发财乐,一定把买卖二字写错了吧。我想亲朋好友看了题目就会这么向我发问质疑。且慢,我要说的就是卖车,卖车当然不是为了抵债,卖车的原因十分简单:车是摆设很少用,养它亏得慌。

几年前一旦认识到这一点,我先生就决意要卖掉他的爱车。为什么说是他的,因为我不会开车,并且对汽车一类庞然大物毫无兴趣,要是我梦到自己开车,那绝非一场美梦而是非把我吓醒不可的超级恶梦。他的爱车星期一到星期五闲置,星期六开到牙医那儿去一趟,星期天一般也就开到超市或Shopping Mall去,骑自行车仅10分钟以内的距离,最近的超市只需走3分钟。市体育馆游泳池图书馆中央公园都在家门口,各走几分钟就到。从本市这样的Bedroom Town坐轻轨电车十几分钟就能到繁华的大城市,那里大型商业设施很多,应有尽有。我家离车站不远,车票单程一张二百多日圆,如果购买有优惠的车票还要便宜一些。而开车去,不堵车起码半小时,还难找停车场,在时间成本上都处于劣势。

  
以前我们住在郊区,商业网点少,加之那时孩子们幼小,很多情况离不了汽车,搬家到市中心居住以后车就成了摆设,或者说是一种Life Style。孩子们也长大了,各有各的朋友和事儿,很少跟我们一起开车出门。当我先生一说卖,我和孩子们都马上表态,坚决支持卖车。

他的第一辆爱车几百万日圆开到最后分文不值,单算养车的费用,平均每月喂车几万日圆,每年也是一笔可观的支出。这辆爱车又是几百万,才开了一年半,按日本行情当时大概仅能卖半价左右。算下来真是养车不如租车,租车不如坐(公共交通的)车。花钱买教训,把车卖掉从今往后不仅可省下养车的钱,更重要的是不再耗用汽油,不再污染环境,还可以逼人锻炼身体,出门就走路,以步代车,返璞归真,真是一举多得的大好事,何乐而不为!想到这些,我们乐得在家连喊自行车万岁。  

为了能卖个好价,我先生到洗车场把车里里外外打扫干净后再送去查定价格。结果几个估价人都说这辆车养得好,跟新车一样,公里数少,车内干净(我先生不抽烟)。自然,车就卖了个很理想的价,签了合同,已有买主等着,说好一星期后来取车。大局定下,那个星期我们家天天回响着被我替换了歌词的邓丽君的歌儿:Good-bye my “car”(原词为:love),我的爱人,再见。

意识到要分别,我们还跟车拍了很多照片,滑稽可笑地摆出开车坐车的样子,这倒并非出于感情深厚依依不舍,只不过是作个纪念。感情深厚的是第一辆车,它真是一匹忠实的老马,跟我们风雨共济近十年,孩子们从小称之为“パパのブブー”(意译:爸爸的车车),最后却成了无异于垃圾的废物。星期天晚上,人家就要来把车开走。在此之前,我先生下午最后开一次车,带我和孩子出门兜风一趟,并没什么要去的地方,纯粹是为了完成Last Drive的仪式。因为第二天就开始No My Car生活,回到自行车时代。


日本市内道路一般大路分汽车道和人行道,自行车是在人行道上骑,路上行人很少,还是很好骑的。小路有的用白线划出“路侧带”,有的没划白线。总的来说小路行人更少,自行车可以随便骑,很惬意。当然,我家幸亏住在平坦地区,假如住在山坡丘陵地带(日本有不少这样的地区)那就无法骑自行车,非养车开车不可。

兜风归来车终于驶到终点,我们全家下车从此是“路”人——在路上走路的人。来取车的人再三鞠躬,然后坐进驾驶座把车开走。看着车远去,我们心里却没有任何预想的伤感和留恋,我先生说心情比嫁女儿要简单得多。晚饭后我们照常去散步,除了我家的停车场空了以外,世界没丝毫变化,明天还会有明天的太阳。我一边望着晴朗的夜空,一边叮嘱我先生明天把停车场退了(大约一个月后生效,下月还要付半个月的停车场费),另外把跟汽车有关的保险契约解除。办完这些手续,我们终于如释重负彻底轻松了。

车就这么痛快顺利地卖掉了,但跟车有关的话还没说完。当时估价人先问我先生还有多少"残債"(日语汉字一样),我先生一时没反应过来,等弄明白是问还欠多少汽车贷款没还,他答曰压根儿没借债。估价人惊讶之余一个儿劲儿赔礼道歉,说像我先生这样用现金一次付清车款、汽车名义是自己的几乎没有,一般都是贷款(分期付款)买的,汽车其实并非属于开车人所有,汽车名义都是贷款公司的。这话也许有几分恭维的水分,不过确实有很多人买车如买房,基本靠Loan。

听了估价人说的情况,再看那满街的汽车,川流不息,似乎在展示超前消费的那种海市蜃楼般的虚假繁荣。相比之下,二十多年前我骑凤凰26女车,我先生骑永久28男车,我们过去在中国的那种活法,真可谓是踏踏实实无车无债一身轻。中国好,最忆自行车。

写于2004年5月

修改于2020年9~10月



杨莉莉写字楼

杨莉莉:称呼的纠结,

谁也不甘当欧巴桑欧吉桑

杨莉莉:以心传心,

送礼只是好意的传达

杨莉莉:伊藤印象,

感受日本传统女性的精神力量

杨莉莉:风从四方来
杨莉莉:红叶时节忆海波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日本观察

周小六:在日本的苦乐年华

李奇志:中日友善的民间力量
王大建:银发单身女老师小池先生
高文军:在日本放歌《恶魔的饱食》
马立诚:中日关系发生哪些微妙变化?
荣剑东京大学演讲:怎么看中日关系?
中国人该把日本当做一面镜子
日本真正崛起,从清洗"爱国贼"开始
马雅:日本能做到的,中国做不到?
李凡:日本明治维新是如何产生的
我们忘记邻居日本是一个发达国家
科技:中日企业实力大对决
日本尖端医学在攻克哪些疑难杂症?
日本农业为什么会走在世界前沿
李扩建:日本树立"正确地恐慌"意识
马小冈:以邻为壑半世纪,日本须自省
周初:日本天皇与靖国神社绝缘
周初:日本新年号的由来
周初:谈谈日本天皇退休的事
梅长钊:日本导游竹内真子
佐尔格的墓和731部队
日本人怎么倒垃圾?市政怎么管理?
日本"与众不同"的一组照片
日本和尚斩获亚洲设计大奖:
"我只是为了看到孩子们的笑容"
日本五星级酒店"打扫卫生"
被全程拍了!真相令人吃惊
日本最大养老院逆天了!
印钞票、办赌场、老人们都抢着去
日本公主:接受你穷,不接受你骗
日本人长寿的秘诀在这里……
为何日本人寿命最长、心脏最健康?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追师长……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