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家史丨张志鸿:我的姑姑在台湾

青山自牧 新三届 2022-01-14

作者简历

本文作者


张志鸿,湖南邵阳人,1978年考入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1982年7月毕业,曾在中学、中专执教17年,在某央企湖南公司工作多年,定居长沙。


原题

台  姑 

——故人系列之二





作者 :张志鸿


 
01
       
曾经,我在台湾有个姑妈。私下里,我们堂兄弟把她称为“台姑”。

大约读小学五年级时,从会同县来了一个堂姐,在我家乡读高中,因为这边的教学质量比较高。那时候,我才知道:在靠近贵州的会同县,我还有两个姑姑、三个叔叔,与我父亲同父异母。

知道在台湾还有一个姑妈,已是1982年左右的事了。伯父拿来几张彩色照片,说是台湾姑妈一家。那也是我第一次看见彩色照片,画面比黑白照片大很多,色彩鲜艳,真神奇。

后来我常常想:如果在文革中,别人也知道我们在台湾有亲戚,那我们家里该承受多大的压力?

台姑第一次回湖南,是在1988年。她坐火车到衡阳,我父亲带着一个侄子(我的堂兄)去接。从时间上推算,那是58岁的姐姐第一次见到53岁的弟弟,当时他们说了什么,是否流泪,我只能想象了。


中年时的台姑 


02

1990年,父亲因为重病在长沙住院,姑妈和姑父忽然就从台湾经香港飞到了长沙。

这是我第一次看见台姑。她身板结实,能吃能睡;化了浓妆,说话比较强势。

那一次,台姑带来了几大袋衣物,也有少量的小件金饰,亲戚们几乎是人手一份礼物。于是普大喜奔,都为有台姑这样的富豪亲戚而自豪。

台姑带来的方便面也让我们吃惊:世界上居然还有这样便于冲泡的面条,而且居然还有好吃的调料!

姑妈、姑父去省博物馆参观马王堆出土文物,我和弟弟作陪。姑父买矿泉水时,给我们也各买了一瓶。喝了之后,才知道与白开水无异,我和弟弟大呼瘪淡的,与2元/瓶的高价很不相称。当时,我一个月的工资也不过100多元啊。

后来,渐渐知道台姑的一些经历:她生于1930年,少年叛逆,没有少挨爷爷打骂,后又逃婚,远走他乡;在逃难中,一颗子弹从她的衣袖里穿过;1949年左右,她流落到了越南,辗转再去台湾;在台湾打拼多年,吃过不少苦。

她说话比较强势,原来是有原因的。

现在这个姑父是她的二婚丈夫,当过国军的下级军官。有次聊天,姑父说起“徐蚌会战”,我没反应过来,后来才搞清楚他说的是淮海战役。

台姑离开湖南时,我去黄花机场送行,看见一个老头坐在大厅一角,没有陪伴,身边只有一个廉价的塑料旅行袋。老头神情落寞,又像在微笑,一副听天由命的样子。

姑父小声告诉我:这应该是个台湾老兵,没有什么钱,又想回老家看看,估计老家没有亲人了,或者老家的亲戚也看不起他了。

至今,我还记得那个老头神情落寞、听天由命的样子,那神情让我震撼,可惜那时候没有手机拍下来。

1990年代前期,两岸交往的势头很盛,从台湾回来探亲的老人很多。姑父信心满满地说:要不了多久,台北和长沙也会有直达航班的。

姑父去世已有20多年了,但他的预言一直没有实现,航班还需要中停一次。
 
03

此后,姑妈多次回来,有时每年一次。多数时候,她把长沙作为回大陆的第一站,再去会同老家。每次回来,都要大包小包的带衣服,带一些值钱的小物件。

有一次,她带回几支大铅笔,长约一米,外形夸张,我儿子很喜欢。

起初,台姑和姑父的优越感比较强。有一次我和弟弟接机之后,与的士司机砍价,从50元砍到40元,姑父冷冷一句:“10块钱也砍价?”噎得我们说不出话来。

闲暇时,台姑给我们说过她在台北市忠孝东路有一所“豪宅”,说过她去欧洲、澳洲游历的故事,言辞中不无炫耀。那时候对大陆普通人来说,去外国旅游观光还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有一年,台姑请客,让伯伯第一次坐了飞机。据说,在广州的高档宾馆里,我那务农一生的伯伯大发感叹:城里人的厕所,比我们乡下人的房子还要高级!

那些年,台姑确实关照乡下的亲戚,竭尽所能地给予帮助。一个叔叔的儿子考上了大学,也是台姑出了4年学费。

还有一次,乡下的几个亲戚怂恿她请客,带他们去韶山玩,我也同去作陪。台姑在韶山看得认真,但一路上不苟言笑,若有所思。

姑妈不跟我们讨论时事。但她不讳言自己是国民党的铁粉,每当大选投票,她都会赶回去。

台姑在旅途
 
04

渐渐地,亲戚家有了矛盾,有的亲戚认为台姑厚此薄彼,一碗水没有端平。

台姑很恼怒,有一次当着我们的面打电话,坚决地说:你们再吵,我就不回来了!

长辈的事,我们做晚辈的搞不清楚,也不便过问。

后来,台姑回来探亲的频率降低了。即使回来,也不再大包小包地带衣服、带礼物了。

原因有很多,上面的矛盾算是第一个。

第二个原因,是姑父去世时没有给她留下多少遗产。

第三个原因,是她年纪大了,拖不动大包小包了。

第四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随着经济发展,大陆的这些亲戚(包括我们家)也慢慢地脱贫了,台姑带来的衣物也不再稀罕、值钱了。

相对台湾,大陆经济的发展更快一些,看着看着就追了上来。
 
05

2004年年初,我搬了新家。那年,台姑到长沙,不再住宾馆,而是住在我家。看得出,她对我们的居住条件很满意。

第二年,她带着在澳大利亚悉尼定居的大女儿(老二)来了长沙,也住我家。

第三年,她带着在台南工作的儿子(老大)来了长沙,仍住在我家。

我有一种感觉:台姑认为我的新家够宽大、舒适,让她在自己的子女面前也很有面子。

她的大女儿回来那次,我陪她们游长沙烈士公园。走在年嘉湖和跃进湖之间的林荫道上,台姑不经意地说:台湾还是太小了,在台北,找不到这样开阔的一个公园。

后来才知道,台姑曾经炫耀过的台北忠孝北路的“豪宅”,其实也只有100平米左右。又过了几年,这房子也卖掉了,换了一套偏僻些的。

她带儿子回来那次,是她最后一次回湖南。


台姑和她的大女儿在长沙
 
06

再后来,台姑回大陆,只去过中山、深圳等地,与关系较好的一些亲戚见见面。

2009年底,她到深圳参加一个侄子的婚礼,我母亲、弟弟还有中山、会同的一些亲戚也去了。恰逢她的生日将至,亲戚们聚在一起,热热闹闹地为她庆祝了80大寿。

见到台姑的,都说她老了。

台姑确实老了。张媛摄
 
07

2015年,听说台姑病了。是肾病,需要经常透析。

台姑没有去美国或澳洲投奔她的两个女儿,因为一旦离开台湾,就无法享受台湾的低保医疗了。

她也没去台南投奔儿子,听说儿子愿意收留她,但可能送她进养老院。

大陆的亲人离得远,也帮不上。

台姑应该很孤独。据说,她每次爬上六楼的家,都要花一个小时。

2017年9月,我弟弟和一个堂弟(受台姑资助上大学的那位)专程去台北看望台姑。台姑只是出来见了面,连饭也没有吃。她的身体已经很衰弱了。

到了12月,台姑病危。她的两个女儿分别从美国、澳大利亚回到了台北,跟她最亲近的一个侄女(我的堂姐)也携女儿从中山去了台北。

次年元月,88岁的台姑终于走了。她应该走得很平静,因为她的两个女儿、她最亲近的侄女都守在她的身边。

在亲属微信群里,我的同辈中有人献花,有人献哀乐,有人献出祝福。晚辈们大多没有吭声,因为,他们对台姑没有什么印象。

08


在时代的洪流中,普通人渺小如沙砾。

但沙砾之为沙砾,正是拜洪流冲涮所赐;沙砾的身上,遍布洪流掠过的深深的印迹。

每当海峡两岸有什么大新闻,我就会想到台姑。

如果姑妈还在,她会怎么看?她该怎么办?

毕竟,她是我爷爷的女儿、我父亲的姐姐。
                             

2019年8月17日  改定


张志鸿写字楼

913事件,秋天里的一声惊雷

张志鸿:探访黄冈林家大湾

韶山火车站:五十年沧桑的见证

张志鸿:湖南人不能忘记的一个军人

张志鸿:怀念一个日渐高大的身影

张志鸿:为“四人帮”殉葬的那些人

40年前那场战争的硝烟与回声

张志鸿:走访茶陵潘汉年流放地

张志鸿:“方方日记”说明了什么?

1980年一场"激动人心"的演讲

张志鸿:大学逃课记

1977年高考的一篇奇特作文

我的乡愁,那些正在远去的明师

袁隆平与他起家的安江农校


文图由作者许可本号分享
原载作者微信公号青山自牧
给老编续杯咖啡
请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两岸往事

李杭:我爹居然是台湾归来的地下党
陆伟国:他从台湾归来,用铁条自杀
金科:俩舅舅在台湾,
弟弟灰头土脸被退兵了
严家汉:我把赴台湾68年的老爸接回家
冯印谱:38年后,他们从台湾回家!

李榕:在台湾拜见抗美援朝志愿军老兵

唐翼明,在台湾传播传统文化十八年

鲁迅孙子周令飞出逃到台湾后说了啥
我是杜月笙的女儿,跨越万水千山归来

蒋蓉:爷爷地主外公赴台
我居然成了知青先进典型
章仁缘:那年巴黎,
那台湾女孩天使般的爱心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家国……40后、50后、60后的光阴故事这一代人的苦难辉煌与现实关怀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