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拾年丨黎劲风:小学生参与的“大辩论”

关注本号☞ 新三届 2023-12-15


  作者简历


黎劲风,生于1955年,1978年初考入中山大学数学力学系数学专业,1982年被分配到吴川县对外经委工作。1983年开始创作,发表作品800万字,先后加入广东省曲艺家协会、广东省作家协会。2015年在吴川市文联退休。2017年被聘为湛江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专员。


原题

小学生参与的“大辩论”




作者黎劲风



“大辩论”在所谓“四大”中排第三。据考证,由“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构成的“四大”,是伴随着上世纪50年代后期逐渐出现的“左”倾错误而产生的,在“文化大革命”中达到了顶峰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75年)在总纲中对“四大”加以确认,称“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是人民群众创造的社会主义革命的新形式”,国家保障人民群众运用这种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78年)则将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规定下来。


“文革”以前,我国曾经在文艺战线引发影响很大的大辩论。1958年, 反右派运动之后, 周扬等人撰写《文艺战线上的一场大辩论》, 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被视为文艺界反右运动的理论总结。



“文革”后期的大辩论,几乎遍布各条战线,影响较大的有教育战线上的大辩论,科技战线上的大辩论,哲学战线上的大辩论,等等。如《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5年6期刊登《文化大革命的胜利成果不容否定——谈教育战线上的一场大辩论》。文中说:当前, 教育革命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正在蓬勃发展。革命的新生事物如雨后春筍, 茁壮成长。形势一派大好。



而“文革”前期的大辩论,通常是“文革”两派之间的大辩论,是“文革”初期一种很普遍的社会现象,参与者遍布各阶层,数以亿计。作为五年级的小学生,我也是参与者之一,已过去半世纪多的大辩论经历依然留在我的记忆深处。


“文革”时期,大辩论与大鸣、大放、大字报,被列为“四大”,被曲解为“大民主”。“四大”排列顺序是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


大辩论的内容千奇百异,在各个时期、各个地方也不尽相同。当年在850平方公里、几十万人口的广东吴川县(今吴川市),“好得很”与“糟得很”之辩却贯穿于两派大辩论的始终。生长在吴川的四零后、五零后,绝大多数对 “好得很”与“糟得很” 之辩印象深刻并记忆犹新。


“糟得很”与“好得很”之说,曾出自毛泽东著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论及湖南农民运动的“打土豪分田地”时,毛泽东写道:“这是四十年乃至几千年未曾成就过的奇勋。这是好得很。完全没有什么‘糟',完全不是什么‘糟得很'。”


“文革”初起的1966年8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好得很》,“为北京市红卫兵小将们的无产阶级革命造反精神欢呼”,支持“红卫兵”小将们以毛泽东思想为武器,横扫一切剥削阶级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的灰尘。


此后,“好得很”与“糟得很”逐步演化为群众中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碰撞,成为文革热词。


据网友披露:当声势浩大的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风暴在全国掀起后,中央文革小组策动造反派把攻击矛头集中转向各级党政领导机关,在毛和中央文革小组极力支持和鼓动下夺权。1967年1月初,在张春桥、姚文元策划下,上海市的造反派组织夺取了上海市党政领导大权。上海市的夺权斗争得到毛充分肯定,张春桥、姚文元夺取上海党政大权的对立的两派被树立为样板。


毛随即向全国发出“无产阶级革命派联合起来,向党内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夺权”的“伟大”号召。在毛指引下,“文化大革命”迅速进入夺权阶段,迅速蔓延全国。随后,围绕对“夺权”的观点碰撞,全国许多地方形成对立的两派,通常一派叫“造反派”,另一派叫“保皇派”。对立两派围绕“夺权”也展开了盛况空前的大辩论,各阶层民众参与其中。大辩论成为“文革”初期一种很普遍的社会现象。


北京市郊区农村大鸣大放大辩论


1967年初,“夺权”风暴刮到了距离北京数千里之遥的广东省吴川县。


1967年1月中旬,吴川县一些中下层干部以上海的王洪文为榜样,成立吴川县无产阶级革命派联合总部(简称县总部),并在1月25日勒令吴川县委、县人民委员会(现在的县政府)把一切权利交给他们,由他们来掌握全县的一切大权。


对此,《吴川县志》记载为:1967年1月25日,“造反派” 向县委、县人委夺权。


此后,“由于这批夺权的‘造反派’在群众的威信低”(反对派之言),引起部分群众反对,从而在群众中形成两派:赞成“造反派”夺权的为一派,也叫县总部派,标志性口号是:一二五夺权“好得很”!而反对“造反派”夺权的为另一派,因后来成立了“批资站”(全称是吴川县批评资产阶级反对路线联络站),又叫“批资站”派,标志性口号是:一二五抢权“糟得很”!


一时间,在吴川县城,围绕“好得很”与“糟得很”之争,大标语、大字报铺天盖地,大辩论不绝于耳。


当时我在县城实验小学读五年级(已停课),最初是支持“县总部”这派的,还在教室里用毛笔写下“一二五夺权好得很”的大标语,准备贴到校园里。大标语刚写好,就引发班上支持“批资站”的同学与我的大辩论,争得面红耳赤。


经过几分钟的大辩论,我转变了立场,变成支持“批资站”派,当即把标语“一二五夺权好得很”的“好”字改成“糟”字,把“夺”字改成“盗”字(“盗”字与众不同,是我别出心裁。其实当年“夺权”是公开行动,从字面上说,“抢”字比“盗”字更准确),然后把标语“一二五盗权‘糟得很’”贴到学校的墙上。


当天中午,我回到家,围绕对“夺权”的观点碰撞,又引发与邻居(成年人)的大辩论。经过一番大辩论,我又重新接受“县总部”派的观点,“一二五夺权”在我心目中重新变成“好得很”。


当年,许多家庭也分为两派,夫妻、父子、兄弟、姐妹因两派大辩论失去亲情者累见不鲜,反目为仇者也有之。像我这样十一二岁的小孩子,当年加入或支持哪一派都成不了气候,对自己、对家人影响也不大。可一些大人,甚至大孩子,却因加入不同派别招来杀身之祸或避开横祸。


如我撰写的纪实文章《九死一生的吴川人》中提到的李老师,当年因加入“批资站”招来横祸被活埋,活埋后幸得好心人搭救才避免命丧黄泉;而我父亲在吴川蹲“牛棚”失去自由之际被原籍广东省阳春县(今阳春市)某村庄列入“乱杀”“黑名单”,幸亏正值“县总部”人士掌权,加入“县总部”的父亲才避免被带回原籍,幸运地躲过阳春县1968年发生的“乱杀”,多活了40年。


1967年5月4日,吴川县城发生学生到县委大院静坐、绝食事件,共持续36天。

1966年以前,我全家五口还在吴川县委大院内居住,后搬到吴川县中医医院宿舍楼居住,我没能见证学生静坐的实况。据了解当年静坐、绝食事件真相的网友披露:学生到县委大院静坐、绝食事件,是由两派纷争引发。

当年吴川县第一中学的文革组织有对立的“反对派”,而“反对派”组织红卫兵与一中文革对抗,于1967年2月7日封掉“不可一世”的一中文革,恢复了学校行政组织。而对一中文革被封,当时吴川的最高临时领导机关吴川县人民武装部发表“3.17”声明,指出封吴川一中文革是反革命事件。

“反对派”为挽回局面,深入县内一些中学串联,成立行动联盟,联合发动轰动湛江地区15个县市、要求撤销吴川县人民武装部"3.17声明”的5.4静坐、绝食行动。行动从1967年5月4日开始,一直坚持在吴川县军管会所在地(原县委大院,现吴川市委市政府大院)静坐,一度升级为绝食,直到6月9日湛江地区军管会作出决定撤销吴川县人民武装部的“3.17”声明为止。

吴川的学生静坐、绝食事件,影响极大。就连远在100多里外的湛江水产专科学院红色革命造反派联合总部也在5月9日举行“5.9静坐”行动,到6月9日与吴川5.4静坐行动同时结束。

《吴川县志》对此记载为:1967年5月4日,学生到县委静坐、“绝食”,持续36天。

文革期间的书籍

吴川的两派大辩论历时1年多,从开始时两人、几人的辩论,发展到两派的辩论;从开始时的口头辩论,发展到两派用高音喇叭辩论。大辩论越演越烈,后来竟然逐步演化为“县总部”和“批资站”两派的大型武斗,在吴川大地乃至周边上演了惨烈的一幕。这是后话。

两派大辩论虽然属于文斗的范畴,但造成了社会动乱,并成了引发两派武斗的导火线,在文革时期留下不光彩一页。

改革开放后,于1980年9月举行的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同意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的关于建议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五条的议案,取消原第四十五条中公民“有运用‘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权利”的规定。

实践也证明,“四大”的做法,作为一个整体,从未产生过积极作用,它只能助长动乱,妨碍现代化建设,不利于国家的稳定,而且也与言论自由有重复之义。因此,取消这一对民主和法制有破坏作用的规定,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黎劲风专列
县城小学生经历的“停课闹革命”
11岁小学生的革命大串联
黎劲风:毕业分配婉拒进京,
 回家乡遭遇“不靠谱”


文章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插图选自网络,版权事务请联络编辑

给老编续杯咖啡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昨天的记忆
齐放:兵工厂的坦克都开进城了
潘士弘:写反动标语的孩子
张曼菱:体育委员被诬写“反标”,
教室里被警察拷走了
吴景勤:一条"反标",一场飞来横祸
黎劲风:11岁小学生的革命大串联
余祥明:超龄生,小学66级的特殊群体
尹呈忠:大串联在上海,患上急性肺炎
失踪55年的黄炎培孙女黄可青在哪里?
陈新华:追忆读书无用的岁月
王其康:学生抽一耳光,要老师的命
汤晓华:“小三届”的中学时代,
第一堂课“忆苦思甜”
张曼菱:被放逐的少年,悲伤与升华
谭丹柯:投错胎的我,
与共青团绝了缘分
陶正:碍着谁了?我的五六十年代
 陶洛诵:我在圣洁美丽的女十二中
马雅:云中之鹤,革命时代另类少年
马雅:教导主任说我不像干部子弟
李薇薇:我那半疯半傻的少年时光
陶洛涌:青春绽放在师大女附中
陶洛诵:师大女附中的同学们
张大青:小提琴之殇
杭雪:荒芜年代和我的第一个闺蜜
萧蔚:东八楼,我儿时的记忆
田沈生:我们到中科院偷吉普
 田沈生:那些忘不了的儿时旧事
于光远长女于小红:白花丁香树
于小红:石榴花开人无语
顾晓阳:儿时的夏天
张亦峥:少年诗酒如浮云
杜欣欣:看电影灌了"迷魂汤"似的
杜欣欣:拍婆子的考证
刘索拉:女生为加入红卫兵苦练骂人
北京顽主们的血色青春
北京"老莫",梦开始的地方
王宗禹:我目睹毒打老师父母野蛮暴力
夏新民: 我的沙湖记忆
余琼琼:肥腊肉,瘦腊肉,永远的痛
蒋蓉:革命洪流中的小水滴
周初:我那淘气惹祸捅娄子的童年
邱炜煌:一个少年眼中的革命时代
我们那一代人的奇葩芳华
邹坚峰:文革中的无聊往事
郝寒冰:革命时代工宣队荒唐事
曾昭宏:我的初中班和我的同学
郝田鹢:同学王朔,他动不动就脸红
胡晓东:中学的劳动课,
春播秋收挑粪开荒挖矿……
萧象:为了告别的三人晚会
吕大渝:女十二中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家国……40后、50后、60后的光阴故事这一代人的苦难辉煌与现实关怀都是新三界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点击分享赞在看,是对我们最佳鼓励☟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