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师道丨陈益民:恩师王连升,通古今之变,开风气之先

日知录新说 新三届 2023-12-15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作者简历

本文作者


陈益民,1960年生,江西人。下乡知青。南京大学历史系78级。曾任天津人民出版社总编辑。南开大学文学院客座教授。主编《中华博物通考·礼俗卷》。


原题

风气之先

——怀念恩师王连升先生




作者:陈益民


王连升先生


人生在世,常慨聚离无常,岁月如奔。倏忽间,恩师王连升先生仙去,竟已过去了十年!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多少次念及先生的音容笑貌,我总想提笔写下一些感怀文字,却又恐千言万语,不足以表达那份对于先生的敬仰与感念,终不免怃然搁笔,叹息而已,直至此时此刻。

先生是山东青州人,1939年生。学养深厚,1964年考取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师从名家白寿彝。白先生的学问优长在于贯通古今,其《中国通史纲要》等多部史学著作,深得学界好评。王先生显然受到白师较大的影响,他的史学研究也多在博古通今上着力。从其主编12卷本《新编中国历朝纪事本末》《中国宫廷政治》《简明中国通史》《中国封建王期兴亡史·秦汉卷》等等,以及招收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可以看出他对于历史研究的定位,就如司马迁所说的:“通古今之变”。

王先生主编的12卷本《新编中国历朝纪事本末》


正因为擅长于从宏观把握历史发展大势,也使他对于历史发展规律、影响中国历代王朝盛衰的根源,有了较深入的思考。而这也为他有一个时期能成为刘泽华先生的合作者,共同发表多篇震动史坛的论文,奠定了基石。

刘泽华先生是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大家,他提出的中国历史研究中的“王权主义”论题,已成为史学界重新认识中国历朝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和思想文化史的关键抓手。他在这一领域的起步,是从1977年开始的,而开启王权主义研究之初,王连升先生正是刘先生的一位很好的合作者。

刘先生在“文革”前期曾成为被边缘化的遥逍派,后来“复课闹革命”,需要传道授业的教师,而那时许多老教授被打倒了,刘先生遂成为教学的中坚力量,并逐步成为南开大学历史系的学术带头人。为振兴历史系,刘先生那时四处延揽人才,王先生正是在此时与刘先生结了缘。

王先生研究生毕业时,赶上“文革”如火如荼,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所学非所用。后来在南开大学附属中学供职,负责教学工作。大约1974年前后,在南开大学工作的刘先生夫人阎铁铮老师,有事去南开大学附中,遇见王先生,感觉王先生学识不错,回家向刘先生推荐。刘先生在与王先生相见后也很满意,遂将王先生调入南开大学历史系。王先生为此很高兴,那时经常到刘先生家里串门。俩人相谈甚欢,有许多思想火花的碰撞。思想观念的共鸣,历史视野的高度契合,促使他们二人在即将到来的历史转折年代,开始了数年共写史学论文的合作。

刘先生自1976年起就已开始深刻反思中国的历史与现实问题,随着“文革”结束、改革开放的到来,他的思维火花日益迸发出来。而得益于他开阔的思路和深刻的见解,王先生深受启发,于是积极参与执笔。数年间,俩人合作写下了一系列汪洋恣肆、名动海内的史学名篇——

《“四人帮"在史学领域招摇的一面霸旗——评罗思鼎“论秦汉之际的阶级斗争”》,载《历史研究》1977年第2期;


《颠覆无产阶级专政的反革命策略——评“四人帮”的“清君侧”》,载《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7年;


《关于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载《教学与研究》1979年第2期;


《论秦始皇的是非功过》,载《历史研究》1979年第2期;


《论刘邦——兼论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载《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2期;


《清官问题评议》,载《红旗》1980年第20期;


《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载《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4期; 


《先秦时代的谏议理论与君主专制主义》,载《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1期;


《关于专制主义经济基础与君主集权形成问题的商讨》,载《南开史学》1984年第1期。


《论先秦的人性说与君主专制主义理论——关于先秦思想文化质的探讨之一》,载《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历史研究》1979年第2期,刊有刘泽华、王连升合撰的《论秦始皇的是非功过》


如果说前两篇还不免带着深深的时代烙印、颇有“大批判”色彩的话,那么从关于历史动力问题的研究、关于秦始皇的评价两篇文章开始,二位先生合作的各篇论文,便有了很高的立论视野和很强的学理分量,从而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瞩目。

一是他们敢于质疑“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唯一动力”说,勇敢向一二十年来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治国方略发难,依据马克思主义原理,提出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今人看来这一说法也许不足为奇,可是回到40多年前,提出这一论点却是需要很大的打破枷锁、走出误区的勇气的。

二是认为秦始皇是历史功过集于一身的人物,他有他的历史功勋,也有违反历史发展规律、做了许多破坏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事情。这样的看法,让秦始皇回归了历史的本真,同时有助于世人重新认识和评价“文化大革命”。当时社会上一度有人认为他们这样评论秦始皇的是非功过,无疑是“砍旗”行为,可见是刺痛了一些固守“文革”思维的人的神经。

三是对君主专制有了新认识,并将其视作影响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关键性因素。这对于后来“王权主义”反思学派的形成,实发为了先声。

此前十几年,因政治运动需要,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之类的宏论横行,影射史学成为全民介入、共同学习与批判的领域。因而,新时期史学界打碎枷锁、拨乱反正,其影响所及,就不只局限于史学领域本身了,而是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触及社会各阶层的思想观念。刘先生与王先生当时合作发表的上述论文正是这样,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震撼力。

刘先生思想深邃,观念超前,常常言人所不言,广受学界瞻望。而他愿与王先生合作那么多年,共同写下那么多重头论文,亦可见他对王先生的史识和文笔是认可的,他们二人的合作,也成为那时史学界的一道眩目风景。后来,刘先生与其门生苦心经营,在反思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反思王权主义方面,成果斐然,形成了“王权主义学派”(刘先生自认为叫“王权主义反思学派”更妥)。而追根溯源,这一学派的开山之作,则正是当年刘先生与王先生合作写下的那一系列重要论文。因而,王先生之于这一学派的产生,亦可谓启无疆之鸿烈者矣!

由此看来,王先生在历史转折年代参与的启蒙思想传播,留下了他此生在史学界光彩夺目的一笔。这是他人生的高光时刻,作为一个历史学者,曾有过这样的奋斗经历,产生过这样的影响力,那也是相当令人敬佩并值得世人仰视的!

王先生主编的《中国宫廷政治》一书


王先生在教学方面也很有成效。他给学生授课,内容严谨,气氛活泼,深受学生们欢迎。他给本科生讲授中国通史和政治制度史课许多年,曾五次获得南开大学教学质量优秀奖。中国大学的教育方式,多是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模式,而在80年代后期我读硕士研究生时,王先生却时常采用开放式教学方法。那时正值思想解放、文化反思达到高潮的年代,思想争鸣的氛围非常浓厚,王先生给研究生上课,有时也采用独特的方法:他提出一个史学论题,让在座的各位同学就论题各抒己见,鼓励争论。因同学间观点不同,课堂的气氛便活跃起来。而正是在那样的争论中,极大地促进了同学们对一些历史问题的思考。当年那样上课的热烈情景,至今想来仍历历在目,其中所体现出的“子曰盍各言志”之风,让我非常感念王先生的为师之道。

王先生还曾让我与另几位同学一起,参与他主编的历史著作的写作。我们那时的水平固然无足称道,而王先生给予了我们很好的指导,所写的著作后来也正式出版了。这种写作对于锻炼个人的学术研究能力和提升学术写作水平,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王先生在学业上的引领,于我而言,实有黑夜仰望星斗,粲然指南也。

王先生待人从来都是和颜悦色,平易近人,并且与学生打成一片。我的一位同学这样赞叹:“王老师健硕而俊朗,全无困守书斋的冬烘气,是可以深交并时时请益的师辈。他也常和我们一起打篮球。虽才气横溢,却从不端师长的架子。”上世纪90年代初,我曾带内人拜访过先生,向先生介绍了内人的名字。而多年之后,先生犹记得这个名字,我自己前去拜访时,先生还总会顺便问及。可见先生记忆力好,也很关注我们之间的细微末节。


毕业之后,每到过年,我会上先生家拜年。但2012年初我因父亲病重,归老家照护,那年过年我就只好在电话中给先生拜年了。然而没想到的是,那竟是我最后一次给先生拜年。


那年秋冬之际,先生因病去世。真是天道何在?夺我哲师!自此不复面对先生慈颜,不复聆听先生睿言。挥泪太息,抱憾无已。尔来又十年过去,追忆先生,感喟无限。敬奉一瓣心香,对长空祷祭,谨语:


风气之先,未尝远去。人间不曾忘却先生!


2008年2月,笔者与王先生合影


陈益民专列

陈益民:南大历史名师轶闻录

陈益民:南大历史系78级集体记忆

陈益民:我们同学我们班,

时光带不走的历史印痕

时代缩影:一个新三届班级的群像
陈益民:高华的班级与同学们
流金岁月,大学时代日记抄注
陈益民:等待命运判决的日子
南大轶闻,女同学翻大门不让须眉
考古实习,在夏都陶寺“挖祖坟”
陈益民:琅琊山打架记,
考古专业学生的自我考证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原载微信公号日知录新说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南京大学新三届
应海康:从小铁匠到文物专家

王虎华:踏进大学校门,
从此过上吃饱饭的日子
何平:扒地主富农祖坟的
哪个学过考古?
胡友祥:从理科转考文科
堵晓东:数学弱项变高分
我有一个“秘密武器”

张庆松:我在南京大学读书的独门捷径
孙铭:来世我想再考一回!
我的上学、下放与高考

卜幼凡:走出乡村那场决定性考试
薛恒:时代的一滴露,
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股奔涌的泉
唐立鸣:我们宿舍的“小六子”
留学生和武林高手
周连春:食堂的卤猪蹄与校外的小馄饨
郑会欣:美国留学生挤住中国学生宿舍
李科威:去国的悲凉
这块土地不再有容身之所?
张正涛:77封"两地书"铺垫校园之恋 
张正涛:“东山兵变”,考古实习秭归行
张华:南大青春往事,再见灿烂的忧伤
程晓中:一不小心,我成了古董鉴定家
郑会欣:人大政审“放鸽子”
高分考生险些落榜
魏鸣:贪恋"小日子"差点误了终生大业
刘云舟:我与南京大学的偶然“约会”
沈建钢:我是村里第一位考上大学的 
高鸣:我就是吃到天鹅肉那个“蛤蟆”
陆华:数学考了99分的文科生
陆华:常跑资料室,险传花边新闻
周连春:走进1978年的南京大学
张正涛:“扎根派”知青
北大放弃我,南大截留我
王为崧:高考有"贵人"相助"小人"使绊
唐立鸣:吃了降压药参加高考体检
杨亚非:高考结束之夜我梦见一条鱼
李晓华:毕业前叩开匡亚明校长家门
高华,历史守夜人
杨冬权:厕所捡三分把我送进南大
孙鸿:阴差阳错成了高华同班同学
徐瑞清:蜜月里,新娘送我上大学
王虎华:五兄弟见证高等教育史
刘金田:错过"工兵"误了中专跨入南大
李友仁:如果填报北大是否能被录取?

不想与您失联

请关注备用号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家国……40后、50后、60后的光阴故事这一代人的苦难辉煌与现实关怀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点击分享赞在看,是对我们最大鼓励☟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