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译论 | 胡开宝 张晨夏:基于语料库的“中国梦”英译在英美等国的传播与接受研究

敬请关注——> 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 2022-06-09

    要: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政治术语, “中国梦”一经提出便引起了英美等国媒体的广泛关注。本文以自建的英美等国主流报刊媒体“中国梦”新闻报道语料库为研究平台, 依据批评话语分析理论, 较为系统、深入地研究“中国梦”英译在英美等国的传播和接受。研究发现, 尽管“中国梦”有不同译名, 但英美等国媒体更倾向于应用“Chinese dream”。自正式提出以来, “中国梦”这一概念通过不同传播渠道在英美等国主流媒体中得到了有效传播。

关键词:中国梦; 英译; 传播与接受;


作者简介:胡开宝,语言文学博士,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现任上海外国语大学语料研究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翻译学,语言接触。张晨夏,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生。


(胡开宝)


基于语料库的“中国梦”英译

在英美等国的传播与接受研究


1. 引言


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浪潮愈演愈烈的当代, 国际话语权作为权利和实力的象征, 成为世界各国争夺的焦点。而政治话语因其能够“表达政治观点, 宣传政治理念, 形成舆论导向, 构建民众心理的重要作用” (窦卫霖, 2011: 1) , 成为国际话语权竞争最激烈的领域。要想在国际政治话语权的争夺中占据优势, 就要将本国的政治话语尽可能广泛地传播到世界。然而, 长期以来, 国际话语体系由西方国家主导, 国际传播格局一直呈现为“西强我弱”的格局。在这一历史语境下, 要想讲好中国故事, 积极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 全面加强中国的国际话语权, 研究中国政治术语在其他国家的传播和接受显得尤为重要。鉴于此, 本文以英美主流媒体中关于“中国梦”的英文报道为研究对象, 依据批评话语分析理论, 考察 “中国梦”这一极具中国特色的政治术语在英美等国国家主流媒体中的传播和接受。


2012年11月29日, 习近平总书记首次阐释“中国梦”的概念 (习近平, 2012) 。如今, 这一概念已成为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领导集体的重要思想。作为典型的文化负载词, 一经提出, 国内外媒体便对“中国梦”进行了井喷式的报道。在国内, 仅中国日报就出现约1 300余篇关于中国梦的报道。我们对新闻数据库LexisNexis中的英文报刊进行检索, 发现国外仅2013年就发表了2 400 多篇相关报道。目前, “中国梦”这一术语的英译尚未完全统一, 主要为China dream 和Chinese dream。部分学者认为, Chinese dream优于China dream (杨全红, 2013;陈国华、程丽霞, 2015;张顺生、葛陈蓉, 2015) 。也有学者认为, China dream更能体现“中国梦”的内涵 (Pattberg, 2013;赵玉宏, 2013;郑思萍, 2013) 。此外, “中国梦”还被译为China's dream, China's American dream, Xi'dream。为全面了解“中国梦”这一政治术语在英美等国的传播和接受情况, 本文以“中国梦”的上述英译名为检索项, 提取相关新闻报道语料并进行语料库考察, 并以2012年11月29日为重要时间节点, 分析该时间节点前后“中国梦”英译名应用的趋势与特征。


2. 文献回顾


长期以来, 政治术语翻译的研究一直受到学界的关注, Newmark (1991) 指出抽象的概念或术语是政治话语的核心, 涉及文化、价值观和历史条件等。这些术语的翻译给译者带来了巨大挑战。根据杨贵明、江烨 (2002) 的观点, 汉语时政新词的翻译既要遵循政治上忠实于原文的原则, 又要灵活处理, 不必字字对译。而且应从受众对象出发, 注意“内外有别”。Romagnuolo (2009) 以收录美国总统演讲及其意大利语译文的历时性平行语料库为研究平台, 分析了不同时期美国总统就职演讲词中政治术语的翻译策略, 以及译者翻译这些术语时在价值观、风格、修辞等方面所面临的困难。冯志杰 (2010) 通过分析“科学发展观”这一政治术语的现有英译方案, 提出了重大理论术语翻译的原则和标准, 即坚持信息等价性、信息传递性和源语取向的原则, 力争达到内涵再现、逻辑严密、哲学风范的目标。


此外, 近年来包括政治术语在内的政治话语的传播开始受到学界的关注。周明伟 (2014) 认为中国政治话语的传播存在4个方面的问题: 1) 国 际传播格局对中国政治话语传播构成严峻挑战。2) 话语构建与对外翻译脱节的状况影响中国政治话语对外传播的效果。3) 传播方式单一影响中国话语走出去。4) 人才队伍建设问题亟待解决。他建议加强政治话语传播的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 建立核心政治话语研究、外译和发布机制, 加强政治话语传播策略与方式创新。5) 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以及对外交流。严文斌 (2015) 指出中国政治话语对外传播的模式以及领导人言语愈来愈个性化的趋势等特征对国内对外传播工作者提出很大挑战。不过, 由于中国国家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某些“中式英语”的表达逐渐被外媒接受。窦卫霖 (2016)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调查了中国政治话语英译在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中的传播效果, 并提出“以我为主, 重视差异, 不断强化, 渐被接受”的中国时政话语对外翻译传播策略。


总体看来, 关于政治术语的翻译与传播的研究目前取得了一定进展, 但系统分析中国政治术语在西方的传播与接受的研究比较少见。事实上, 研究中国政治术语在西方的传播与接受, 对于提升我国软实力, 讲好中国故事, 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 本文采用语料库方法, 对“中国梦”英译在英美等国主流媒体应用的特征和趋势进行研究, 以探讨“中国梦”这一概念在英国和美国传播和接受的趋势与特征。


3. 研究设计


1) 研究语料


本文研究语料选自自建的英国和美国主流媒体“中国梦”新闻报道语料库。该语料库收录的语料为2008年到2016年间英国和美国主流媒体发表的所有包含“中国梦”英译名即China dream, Chinese dream, China's dream, dream of China, China's American dream和Xi's dream的新闻报道。这些报道均通过LexisNexis新闻数据库检索得到。LexisNexis新闻数据库收录近25年来全球2 500多种报纸、1 000多种期刊、300多个网络博客等类型的新闻文本, 且所有新闻均在其发行后次日更新。本文所建的“中国梦”新闻报道语料库中, 美国报刊包括《纽约时报》、《新闻周刊》、《今日美国》、《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洛杉矶时报》、《纽约邮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纽约杂志》、《好莱坞记者报》、《投资者商业日报》;英国报刊有《泰晤士报》、《卫报》、《每日邮报》、《每日电讯》、《每日镜报》、《新政治家》、《太阳报》、《都市日报》、《新科学家》、《前景杂志》、《国际银幕》、《旗帜晚报》、《独立报》、《律师》、《西部邮报》、《基础设施投资者》。本语料库中共有615篇英语新闻, 形符数 (token) 为685 867词, 其中美国新闻报道和英国新闻报道分别有327篇和228篇, 形符数分别为368 257词和317 610词。


2) 研究问题


本研究将回答以下3方面问题:


(1) “中国梦”英译在英国和美国主流媒体新闻报道中应用的趋势与特征是什么?

(2) 英国和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梦”的态度是什么?

(3) 英国和美国主流媒体如何理解“中国梦”的内涵?


3) 理论框架


本研究依据批评话语分析理论, 采用语料库方法, 分析“中国梦”这一概念在英国和美国的传播与接受。“批评话语分析是一种致力于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研究框架” (邵斌、回志明, 2014: 28) , 旨在“揭露意识形态对话语的影响, 话语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 以及两者是如何源于社会结构和权势关系, 又是如何为之服务的” (丁建新、廖益清, 2001: 305) 。批评话语分析以其跨学科的视角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 如Fowler (1979) 以系统功能语法为基础分析话语背后的意识形态;Fairclough (1989) 将社会学与文化和系统功能语法结合, 作为分析的基础; Wodak (2001) 采用话语历史分析方法分析话语。Van Dijk (2001) 指出, 批评话语分析主要回答两大基本问题, 即拥有权力的组织是如何控制公共话语的, 和这些话语是如何控制权利较弱团体的思想和行动以及这些控制对社会带来什么影响, 如社会不平等。新闻媒体因其能够主导舆论, 操纵人们的意识形态的特征得到国内外学界的关注。一些学者利用批评话语分析原理探讨其背后的权利因素和意识形态 (Baker & McEnery, 2005;Nerlich, 2012;钱毓芳, 2010;李娜、张琦, 2015) 。应当指出, 尽管批评话语分析理论的应用可以较好地考察话语背后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因素, 但它存在文本数量过小, 缺乏代表性, 对话语的解释缺少客观性和系统性的缺点, 而语料库作为一种自下而上的定量研究方法, 刚好能够弥补这些不足 (Widdowson, 1995; Fowler, 1996; Stubbs, 1996) , 为批评话语分析提供一种更加客观的研究方法。


4) 研究步骤和方法


首先, 我们以“中国梦”不同英译名为检索项, 对英国和美国主流媒体“中国梦”新闻报道语料库进行检索, 提取包含“中国梦”英译名的语句以及含有该译名的英国和美国主流媒体新闻报道, 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1月和2012年12月至2016年12月这两个时间段“中国梦”英译在英国和美国主流媒体新闻报道中应用的趋势。


其次, 我们以2008年至2012年11月和2012年12月至2016年12月这两个时间段发表的英国和美国主流媒体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 依据批评话语分析理论, 分析与“中国梦”英译名搭配的高频实义词汇, 揭示英国和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梦”的态度及其背后的意识形态。


最后, 我们以“中国梦”英译名为检索项, 提取英国和美国主流媒体新闻报道中包含这些英译名的全部索引行, 并在分析这些索引行的基础上, 深入研究英国和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梦”内涵的认知。


4. 结果与讨论


1) “中国梦”英译在英国和美国主流媒体新闻报道中应用的趋势


我们以“中国梦”的不同英译名为检索项, 提取英国和美国主流媒体新闻报道中包含这些英译名的语句, 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的2012年11月29日为时间节点, 统计该时间节点前后“中国梦”不同英译名的应用频数, 结果如表1所示。该时间节点前面阶段时间为59个月, 后面时间阶段为49个月。


表1 “中国梦”不同英译名的应用频数


“中国梦”英译名
总计
2008年1月—2012年11月
2012年12月—2016年12月

小计
美国英国小计美国英国
Chinese dream566572136509253256

China dream
33248262228420678

China's dream
249181578

dream of China
8541321

Xi's dream
9110835

China's American dream
1000101

总计
9401205367820471349


根据表1, “中国梦”所有英译名应用频数之和为940次。其中, “Chinese dream”的应用频数最高, 共计566次;“China dream”位居第二, 频数为332次;“China's dream”频数为24次, 位列第三。其他译名频数较低, 均不足10次。尽管一些学者青睐“China dream”, 但“Chinese dream”的频数之和是“China dream”的1.70倍。显然, 英国和美国主流媒体更倾向于应用“Chinese dream”。究其原因, 这是因为“Chinese dream”与广为人知的“American dream”形成结构和搭配上的类比关系, 易于记忆且更符合英语习惯。两者均为形容词+名词结构。值得一提的是, 自2008年1月至2012年11月, “中国梦”不同英译名的频数之和为120次。而在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11月正式提出“中国梦”这一概念之后, 这些译名应用频数之和猛增到820次。其中, “Chinese dream”的频数由57次猛增到509次, 增加了8.93倍, “China dream”的频数由48次增加到206次, 增加了4.29倍。“China's dream”的应用频数增加了1.67倍, 不过频数仅为24次。“Xi's dram”的频数虽然增加了8倍, 但只有区区8次。“China's American dream”的频数只有1次。


此外, 我们还统计了包含“中国梦”英译的英国和美国主流媒体新闻报道的数量, 发现自2012年11月29日“中国梦”正式提出后, 英国和美国主流媒体包含“中国梦”英译的报道数量均激增, 由2008年1月至2012年11月发表的105篇 (占包含“中国梦”英译的报道总数的16.9%) 迅速增加至2012年12月至2016年12月发表的506篇 (占83.1%) 。其中, 美国主流媒体发表的包含“中国梦”英译的新闻报道数量由52篇上升到275篇, 英国主流新闻媒体则从57篇增至231篇。相比较而言, 前者发表的相关新闻报道数量多于后者。


2) 英国和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梦”的态度


Firth (1957: 11) 提出“由词之结伴可知其意”。许多研究发现有些词吸引着具有明显消极含义的词项, 有些词吸引着具有积极涵义的词项 (Louw, 1993; Partington, 1998, 2004; Sinclair, 1991, 2003) 。这些具有特殊含义的词项, 反复地、习惯地与节点词共现, 使得该节点词表现出明显的语义韵特点 (王海华、王同顺, 2005) 。为此, 我们以“中国梦”的不同英译名为检索项, 提取以这些英译名为节点词的索引行, 通过考察英国和美国主流媒体中“中国梦”英译前后搭配的词汇, 分析英国和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梦”的态度。


首先, 我们对英国和美国主流媒体“中国梦”新闻报道语料库进行检索, 按照2008年1月1月至2012年11月时间段, 提取包含“中国梦”英译名的索引行, 将跨距设定为10, 选取与“中国梦”英译搭配的前十个搭配实词。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


表2与“中国梦”英译搭配的前十个搭配实词 (2008年1月—2012年11月) 


排序
搭配实词MI值频数

1
end14.26112

2
book12.7965

3
China12.2512

4
fear12.2415

5
people11.6284

6
American11.0627

7
world10.8073

8
car10.5783

9
middle10.4683

10
military9.1363


根据表2, 在2008年1月1月至2012年11月阶段, 与“中国梦”英译名搭配的高频实义词汇中, “end”位居首位, “book”和“China”分列第2、3位。其中, end一词出现的12次全部指向英国政策分析专家Gerard Lemos所写的名为The End of Chinese Dream一书。在该书中, 作者指出中国民众每天面对严重的社会问题 (Every day people are beleaguered by immense social and community problems as well as personal, family and financial anxieties) 。出现频数为5次的“fear”均提及中国人对未来的恐惧 (Chinese people fear the future) 。由此可见, 在该阶段, 英国和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梦”所持的态度较为消极。“book”一词出现的频数为5次, 均指向中国刘明福教授在该阶段出版的题为The China Dream一书。不过, 对包含该词的相关索引行进行分析, 可以发现英美主流媒体均通过对此书的报道渲染中国威胁论及极端民族主义 (ultranationalist) 的思想, 如“with the publication of his book ‘The China Dream, ’ an ultranationalist tract”, “Liu Mingfu writes in a newly published book, ‘The China Dream’. This dream could rapidly become America's nightmare”。“military”出现的频数也为3次, 包含该词的索引行均渲染了军事威胁论的思想 (books like “The China Dream” which urges China to launch a military buildup in preparation for a coming conflict with the U.S.) 。


对包含“中国梦”的索引行进行分析, 可以发现“American”在这一时段的语料中与“中国梦”英译共现7次。英美主流媒体认为“中国梦”与美国梦并没有什么不同 (the Chinese dream looks like nothing so much as the American dream) , 甚至是美国梦激发的产物 (“It's inspired by the American Dream”, “‘China dream’-China's answer to the American dream”) 。有报道直接将美国梦的内涵, 即通过努力实现个人成功, 植入他们自己想象出的中国梦, 如“as an exemplar of the Chinese dream: the son of a lowly sunflower vendor who reached for the stars”。


此外, 英国和美国主流媒体常常强调“中国梦”对世界 (leads the world) 和人民的影响 (people here pursuing the “Chinese Dream”) 。而位居第8和第9位的“car”和“middle”的应用表明“中国梦”的英译名并没有特定的所指对象, 可能仅仅指代某个或某类中国人的具体梦想。其中, “car”出现3次, 均用于描写中国家庭买车的愿望 (“the car has become a vessel for Chinese dreams”, “Chinese dream of a car, but not any one will do”) , “middle”则指中国中产阶级的梦想 (“The Chinese Dream”:“A lot of middle-class people in China”, “fighting for your piece of the middle class Chinese dream is a daily fact of life”) 。


其次, 我们选取2012年12月至2016年12月这一时间段, 提取包含“中国梦”英译名的索引行, 选取与“中国梦”英译搭配的前60个高频搭配实词, 跨距为10。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


表3与“中国梦”英译搭配的前60个高频搭配实词 (2012年12月—2016年12月) 

序号搭配词MI值频数序号搭配词MI值频数

1
rejuvenation18.7365131Strengthening13.1339

2
Xi17.82426732pursuit13.036

3
Jinping17.31311233call12.8713

4
nation17.3136934Revival12.75215

5
President16.8068935living12.65412

6
slogan16.7643036called12.64126

7
national16.1344737patriotic12.51410

8
phrase15.9111438leader12.32218

9
forbidden15.8771339book12.30914

10
realizing15.251440party12.27638

11
concept14.9572341posters12.029

12
great14.7863742power11.93127

13
vision14.7832843term11.90411

14
achieve14.741744state11.75519

15
achieving14.741345campaign11.53216

16
echoing14.718746powerful11.40714

17
prosperity14.3611847reform11.2510

18
people14.2156548country11.2429

19
pursuing14.003849military11.22217

20
game13.9391450strong11.21310

21
realize13.9231351official11.11929

22
promoting13.7851252officials11.11913

23
signature13.77553communist10.99820

24
calls13.6561654world10.82819

25
said13.5997955growth10.7559

26
Striving13.4811056idea10.73910

27
new13.4584257propaganda10.38214

28
talked13.1971158public10.17514

29
harmonious13.192559Beijing10.00217

30
American13.1852660Internet7.70711


根据表3, 在与“中国梦”英译搭配的前60个高频实义词中, “rejuvenation”、“Xi”和“Jinping”位居前3位。这些词汇与“中国梦”英译搭配, 说明英国和美国主流媒体使用“中国梦”英译时基本上指向习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由此可见, “中国梦”这一概念一经正式提出便得到英国和美国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slogan”, “concept”, “vision”, “campaign”, “reform”和“idea”等词汇分别位居第6位、第11位、第13位、第46位、第48位和第57位。应当指出, 在“中国梦”提出的初期, 英国和美国主流媒体大多将其视为抽象而陌生的概念。随着这一术语的不断传播, “中国梦”的内涵已不仅仅限于最初的概念 (concept) , 而是扩大至口号 (slogan) 、愿景 (vision) 、运动 (campaign) 、改革 (reform) 和观念 (idea) 。英美主流媒体对于“中国梦”内涵的理解愈来愈多元化, 既有负面的理解, 如口号、运动, 也有正面的理解, 如愿景、改革和理念等。在英国和美国主流媒体看来, “中国梦”是中国国家及民族的梦 (nation、 national、country、 state、people) , 是在中国共产党 (party、communist) 的领导下 (leader、leadership) 实现民族复兴 (rejuvenation、revival) , 促进世界共同繁荣 (world、prosperity、harmonious) , 而且“中国梦”由官方提出 (official、government) 、公众皆知 (public) , 具有新颖 (new) 、伟大 (great) 、又具有弘扬爱国精神 (patriotic) 、强大 (power、powerful、strong) 等特点。


在表3所列的高频词中, 14个高频动词采用了一般现在时, 这表明“中国梦”在西方媒体的视野中属于比较新颖的概念, 仍在发展中。“achieve”、“achieving”、“realizing”、“realize”、“promoting”、“living”、“striving”、“echoing”、“pursuing”和“strengthen”等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均为需要通过共同努力方能完成的动作。这些动词的应用传递出积极向上、脚踏实地和充满活力的内涵, 折射出英美主流媒体对于“中国梦”内涵语义肯定的态度。


American”和“Beijing”分别位居第30位和第59位。这些词汇之所以与“中国梦”高频搭配是因为英国和美国主流媒体常将“中国梦”与美国梦联系起来。此外, 与“中国梦”英译高频搭配的词汇还包括书 (book) 、海报 (posters) 和网络 (Internet) 。分析含有这些词汇的索引行, 我们发现这些词汇涉及大众传播的主要渠道, 表明“中国梦”正通过这些渠道得到全方位的传播。


最后, 我们对“中国梦”正式提出前后英国和美国主流报刊含有“中国梦”英译的报道进行分析, 发现“中国梦”正式提出之后, 英美主流报刊对“中国梦”持明显消极态度的报道不断减少。具体而言, “中国梦”被正式提出之前, 在含有“中国梦”英译的105篇报道中, 表达出明显消极态度的话语占此阶段的33.3%, 多达35条, 如一些报道认为“中国梦”旨在谋取世界霸权, 让世界处于极度压力之下 (extreme anxiety) 。而在“中国梦”正式提出之后的511篇报道中, 明显消极的话语仅占10.5% (共54条) , 其余索引行都没有表达出明显的消极态度, 而是中立 (376条, 占73.5%) 或积极 (81条, 占15.9%) 的态度, 如一些报道认为“中国梦”不仅能够使中国人民受益 (benefit the Chinese people) , 更能造福各国人民 (benefit people of all countries) 。但值得注意的是, 尽管有些报道在讨论“中国梦”所面临的问题时比较客观, 但另外一些报道却幸灾乐祸。针对中国存在的环境问题, 有报道以讽刺的口吻指出雾霾会使“中国梦”窒息 (China dream smothered by smog) 。


应当指出, 英美主流报刊对于“中国梦”日趋客观的报道, 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大幅上升的客观现实改变了英国和美国主流媒体对于“中国梦”的认知和看法, 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国政府对于“中国梦”主动、积极的宣传, 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系统阐述, 显见, 我国大力宣传的“中国梦”话语对于英美主流媒体关于中国梦的认知或意识形态产生影响, 使得他们关于“中国梦”的看法日趋理性、全面, 进而导致英美主流媒体关于“中国梦”话语发生变化。


3) 英国和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梦”内涵的认知


(1) 中国梦与美国梦


前文述及, 英国和美国主流媒体讨论“中国梦”时常常提及美国梦。美国梦的提出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是指每一个人机会均等, 只要努力奋斗, 都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 (朱继东, 2013) 。在“中国梦”正式提出之前, 含有“中国梦”英译的7条索引行同时包含“American dream”。这些索引行均认为“中国梦”和“美国梦”并没有什么不同 (nothing so much as) 。不过, 对包含“American dream”的全部12条索引行进行分析, 不难看出在“中国梦”正式提出之后, 英国和美国主流媒体都逐渐认识到“中国梦”和“美国梦“之间的差异, 并对“中国梦”充满希望。在这些媒体看来, “美国梦”强调个人通过努力得到成功, 而“中国梦”更看重集体主义 (“Unlike the American Dream, in which the individual can achieve success, Mr Xi's Chinese Dream is about collectivism.”) ;与“美国梦”相比, “中国梦”没有那么遥不可及 (“Unlike the American Dream, the Chinese Dream is not beyond reach.”) 。


(2) 对“中国梦”内涵的多元化理解


在“中国梦”正式提出之初, 鉴于西方读者对于“中国梦”内涵不太了解, 英国和美国主流媒体常常对其进行解释。仅在2013年, 解释“中国梦”内涵的新闻报道就有103篇, 占全年“中国梦”报道总数的60.6%。这些报道均将“中国梦”的内涵简单概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不过, 随着“中国梦”的不断传播并在一定程度上被接受, 对“中国梦”内涵进行解释的报道数量递减至2016年的20篇, 仅占全年相关报道的24.6%。不过, 英国和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梦”内涵的理解呈现多元化趋势, 相关报道将“中国梦”的内涵视为经济发展 (economic growth) 、依法治国 (rule by law) 和反腐败 (fight corruption) 等。


此外, 英国和美国主流媒体常常将中国重要事件的发生与“中国梦”联系在一起, 如载人飞船的发射、《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审议通过和股市动荡等, “中国梦”的内涵因而显得具体、生动。


2013年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迅速的一年。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 嫦娥三号探测器成功落月。当时英国和美国报刊媒体的5篇报道均强调探索月球 (lunar probe) 是“中国梦”的空间探索部分 (Exploration Part of Chinese dream) 。


2015年2月27日, 《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审议通过, 随后出现5篇谈及足球的报道, 称“中国梦”包含重振足球事业 (revitalise soccer) , 将中国建成一个体育强国 (sporting powerhouse) 。


同一年, 西方主流媒体不约而同地关注到中国股市在半年内从疯牛到股灾的动荡局面, 发表了7篇相关报道。这些报道称将体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牛市 (a bull market that would embody China's dream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碎成了泡沫 (burst bubble) 。


(3) 英国和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梦”的误读


尽管英国和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梦”的消极报道数量减少, 对于“中国梦”内涵的认知日趋全面, 但一些媒体仍然误读“中国梦”的内涵。一方面, 这些媒体将“中国梦”歪曲为追求世界霸权之梦, 将强军梦视为军事威胁。在英国和美国主流媒体的“中国梦”报道中, 强调中国威胁论的新闻报道共57篇, 占9.3%, 而传递中国军事威胁思想的新闻报道共20篇, 占3.3%。在这些报道中, military在标题中出现了12次, 在“中国梦”这一节点词附近出现的索引行多达10条。这些报道实际上强调“中国梦”会带来军事威胁, 认为中国大力发展军事是为了统治世界。实际上, 中国始终提倡和平发展, 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崛起的道路, 不是要成为世界霸权, 更不会对世界其他国家产生威胁, 反而有助于其他国家实现国家梦想。而“中国梦”中的强军梦是为了保卫国家安全, 捍卫国家权力, 为世界提供和平发展的环境, 不会走上军事扩张之路。另一方面, 这些媒体认为“中国梦”是在鼓吹民族主义。在以“中国梦”为节点词的索引行中, “nationalism”、 “nationalistic”和“nationalist”的出现频率分别达到100、75和21次。通过检索相关索引行, 可以发现这些报道认为“中国梦”具有很强的民族主义倾向 (“‘China dream’, a vision that combines economic prosperity with a strident new nationalism”, “signaled strong nationalist leanings”, “ratchet up the nationalism inherent in Xi's ‘China Dream’”) , 诉诸于民族主义意识形态 (appealing to nationalist ideology, such as the “China Dream”) , 强调“中国梦”只以中华民族的利益为基础, 排斥其他民族或国家的发展。


依据批评话语分析理论, 话语体现了意识形态的影响, 同时又反作用于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特殊话语, 英国和美国主流媒体对于“中国梦”的曲解报道一方面反映了英国和美国对于中国崛起的种种疑虑和担忧, 体现了英美国家对中国制度和中国发展固有的怀疑甚至敌视这一意识形态的影响, 另一方面又会对英美社会关于中国的认知产生影响, 不仅会对西方读者产生误导作用, 而且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中国的国际形象, 从而对于“中国梦”的传播与接受产生负面影响。

5. 结语


本文采用语料库方法, 依据批评话语分析理论, 研究“中国梦”概念及其英译在英国和美国的传播和接受。研究发现, 在“中国梦”的不同译名中, 英国和美国媒体更偏爱使用“Chinese dream”。“中国梦”自正式提出后通过不同渠道在英国和美国主流媒体中得到卓有成效的传播。英国和美国主流媒体对于“中国梦”内涵的理解越来越具体, 呈现多元化特征。关于“中国梦”的正面报道数量不断增加, 负面数量逐渐减少。事实上, 我国大力宣传的“中国梦”话语使得英美主流媒体关于中国梦的看法日趋理性、全面, 英美主流媒体关于“中国梦”的话语因此发生变化。然而, 英美主流媒体仍然对“中国梦”内涵进行误读和歪曲, 错误地将“中国梦”与霸权、军事威胁和民族主义倾向联系在一起。我们认为这些媒体对于“中国梦”进行误读的话语不仅反映了他们关于中国制度或中国发展的消极认知, 而且对英美社会关于“中国梦”和“中国发展”的认知产生负面影响。鉴于此, 我们应当采用多种方式, 准确全面地宣传“中国梦”及其他重要政治术语的内涵, 推动我国政治话语在西方国家的传播和接受, 以促进西方国家媒体和民众对于“中国梦”乃至中国制度和中国发展形成理性而客观的认识。

(本文摘自《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9年第01期,参考文献略,侵删)


【译论】专题回顾:
  1. 译论|马晓冬:外来启迪与本土创造:傅雷的翻译思想研究

  2. 译论|孙乃荣 史耕山:文化自觉视野下的民俗文化英译研究

  3. 译论|袁丽梅:全球史视野下的翻译史研究——关系梳理与参考借鉴

  4. 译论 | 蓝红军:从学科自觉到理论建构:中国译学理论研究 (1987-2017)

  5. 译论 | 孙艺风:翻译研究与世界文学

  6. 译论| 罗迪江:翻译研究中的问题域转换: 生态翻译学视角

  7. 译论 | 周红民:认知视域中汉诗意象的文化属性和可译性限度

  8. 译论| 副文本视角下16至19世纪古典汉诗英译翻译话语研究

  9. 译论| 中国文学“走出去”之翻译策略——以美国汉学家华兹生的禅诗英译为例

  10. 译论|岳中生:译者生态位与“译者中心”

  11. 译论 | 胡开宝:数字人文视域下翻译研究的进展与前景

  12. 译论| 王运鸿:描写翻译研究及其后

  13. 译论 | 于德英:翻译之喻的历史化:钱锺书的“人化”译文观

  14. 译论 | 邓科:中国当代译论话语场中的生态翻译学:基于理论发展的视角

  15. 译论 | 王家义、李德凤、李丽青:大数据背景下的互联网翻译——开源理念与模式创新

  16. 译论 | 方梦之:建设中国译学话语:认知与方法

  17. 译论 | 单宇、范武邱、蔡万爽:数据时代翻译家研究方法论

  18. 译论|胡庚申:翻译研究“生态范式”的理论建构

  19. 译论 | 王智锋、王和平:翻译的“道”与“器”——对我国翻译理论构建之建议

  20. 译论 | 马会娟:走出“西方中心主义”:基于中国经验的翻译理论研究

  21. 译论 | 刘甜:翻译学的批判和批判性的翻译研究——读《当代译学批判》

  22. 译论|隋晓冰 宋馨培:汉英翻译的女性主义翻译策略探索

  23. 译论| 蓝红军:关于翻译技术伦理性的思考

  24. 译论 | 黄宗英:“晦涩正是他的精神”——赵萝蕤汉译《荒原》直译法互文性艺术管窥

  25. 译论 | 鲁迅译论在当代(1949-1966年)——兼及文学翻译的当代转型

  26. 译论|斯皮瓦克翻译思想解读与反思

  27. 译介学专题 | 谢天振:译介学——理念创新与学术前景

  28. 译介学专题 | 廖七一:译介学与当代中国翻译研究的新发展

  29. 译介学专题 | 宋炳辉:外来启迪与本土发生:译介学理论的中国语境及其意义

  30. 译介学专题 | 傅浩:叶芝在中国:译介与研究

  31. 译论 | 王向远:“翻”、“译”的思想——中国古代 “翻译”概念的建构

  32. 译论 | 夏登山:对古代翻译史上“翻”、“译”之别的再思考

  33. 译论 | 冯全功:翻译研究学派的特征与作用分析——以生态翻译学为例

  34. 译论 | 黄勤 刘晓黎:译者行为批评视域下《肥皂》 中绍兴方言英译策略对比分析

  35. 译论 | 许钧:试论中国文学外译研究的理论思考与探索路径——兼评《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的译介与接受》

  36. 译论|胡卫伟:明末清初传教士科学翻译之社会学考察——布迪厄“场域”理论视角

  37. 译论 | 王祖华:也谈陆建德论林译“二三流者”作品的非凡意义

  38. 译论|张丹丹:译出-译入模式下中国文学英译修改过程研究 —以《海上花列传》英译为例

  39. 译论 | 覃江华、许钧:许渊冲翻译语言观释解

  40. 译论|罗新璋:化境说的理论与实践

  41. 译论 | 王东风:五四以降中国百年西诗汉译的诗学谱系研究断想

  42. 译论 | 高胜兵,王娟:利玛窦的文化身份与其翻译策略和效果

  43. 译论 | 林嘉新 李东杰:系统中的竞争、冲突与创造:当下世界文学视域中的翻译研究模式

  44. 译论 | 刘云虹:关于新时期中国文学外译评价的几个问题

  45. 译论 | 夏登山:对中国古代翻译大潮的重新认识

  46. 译论 | 赵稀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从西方到中国

  47. 译论 | 廖七一:《新青年》与现代翻译规范

  48. 译论 | 陈琳:从生态译诗论翻译建构性

  49. 译论 | 张丹丹 刘泽权:葛浩文中国文学英译风格新探——基于历时、量化与文本细读的视角

  50. 译论 | 吴冰 朱健平:阿瑟·韦利英译《道德经》中的历史文化语境重构

  51. 译论|徐敏慧:汉学家视野与学术型翻译:金介甫的沈从文翻译研究

  52. 译论 | 左岩:讲述故事的阿连壁《诗经》译本研究

  53. 译论 | 丁水芳 杜泉贵:《牡丹亭》英译研究述评——基于 CNKI 2000—2017年期刊文献的共词可视化分析

  54. 译论 | 许多、许钧:中国典籍对外传播中的“译出行为”及批评探索——兼评《杨宪益翻译研究》

  55. 译论 | 陈小慰:中国文学翻译“走出去”:修辞形势及因应之策

  56. 译论 | 潘文国:中国译论与中国话语

  57. 译论 | 王建开:文学翻译:西方观念影响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媒介

  58. 译论 | 韩子满:再论中国特色翻译学——基于《中国翻译》和 Babel 的研究(1987~2016)

  59. 译论|孙子尧:多元性别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60. 译论|胡作友 刘梦杰:《文心雕龙》英译的陌生化策略分析——以宇文所安英译本为例

  61. 译论|潘文国:文章翻译学的名与实

  62. 译论|方梦之:中外翻译策略类聚——直译、意译、零翻译三元策略框架图

  63. 译论 | 苏艳:翻译中的男性自恋考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