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东京事变:明星的囧境

tRutHzzz 斗量 2022-09-11
按:本文来自文艺评论家土佐有明的文集《Work 1999-2008》。译者,tRutHzzz,现居重庆,英语老师,喜欢听歌,业余时间主持一档介绍音乐的重庆话电台《理响谈》,全平台都可搜到。本文由两张唱片的评论组成,标题为编者所加。

翻译习作,如有不妥,欢迎指正。

《教育》

读了关于椎名林檎的文章之后我就在想,相比起聊音乐,大部分都只在讨论歌词和视觉背后的逻辑(说是幕后也行),不是吗?事实正是如此,而这也是必然。有时椎名林檎会因为“耍小聪明”或者“太过于像政治犯”这样的理由被批判,但反过来讲,她卓越的舞台表现力又为无数的深度解读创造了可能性。再说了,椎名林檎本身就是耀眼的存在,这也是其中一部分啊。

然而在这样的风潮下,椎名林檎渐渐感到厌烦了。舍弃了cosplay的浓妆艳抹,完完全全暴露出了本我。不是当一个端庄得忸怩作态的公主殿下,而是试图直白地表现出市井的自己。但至今她一直作为主角,视线也终究还是集中在自己身上。她不想再这样继续下去了。为了分散这些视线,椎名林檎试图寻找一些有才华的人,可以与她在对等的立场上产生“竞争”关系。也正因为这样,她与选拔而出的四位成员结成了“東京事変”。
東京事変

虽然乐队成立是基于以上原因,但如果将这一切置于椎名林檎压倒性的存在和声音面前,即便乐队演奏技巧再扎实再成熟,也总是让人觉得平庸和实诚。当然了,正如她为友坂理惠写的歌“少女ロボット”所证明的那样:虽然歌曲旋律属于歌谣(也可以说是八十年代偶像歌谣遗留下的味道),声音却可以是grunge/alternative,如此奇妙的平衡竟可以神奇地同时存在。诸如此类的作品完成度依然相当高。然而,即便是以“乐队”为大前提,焦点依然只集中在椎名林檎身上,就连DVD中也是如此,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東京事変

这样说的话,我在2004年富士摇滚音乐节里看到的東京事变就有点儿奇怪。奇怪的不是他们在舞台上的演奏,而是台下的粉丝挤作一团,一边怪叫一边试图用手机记录椎名林檎的一举一动。如此残酷的画面,便是她如今所面临的窘境最具象征性的体现。

《娱乐》

我看到作曲的名单时着实有点儿吃惊。之所以有这种感觉,是因为作为乐队的第三张专辑,椎名林檎并没有包办关键的作曲:吉他浮雲写了七首,键盘伊澤一葉五首,贝斯亀田誠治一首。林檎则专注于演唱以及大部分的作词。

東京事変

虽然在乐队刚成立时,椎名林檎反复重申“我一直以来都想做一支乐队”,但她像“女主角”一样的风格,不仅写了所有的歌,连CD和现场也毫不意外地变成了她一个人的舞台。这种事情让人感到心烦,東京事変已经不是椎名林檎一个人了,不是吗?所以这次,她选择把作曲全部交给乐队成员,因为需要证明東京事変始终还是一支“乐队”啊。
这些成员写的东西,一点儿问题都没有。不仅有大众接受的那种摇滚乐,也有轻快的流行曲调,甚至演奏的完整度也相当出色。然而正如我在听翻唱专辑《唄ひ手冥利》时想到的一个问题:无论唱谁的歌,只要有椎名林檎的声音,就没法去掉她的烙印。决定東京事変风格的,果然还是这位天生的歌手啊。

相关阅读:
椎名林檎:梦回巴洛克
Little Creatures:呼吸吐纳心自在
ROVO:音乐的祭拜
POLYSICS:我从小盲目冲动
HALCALI:夏日将尽,且听歌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