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每個詩人都是一個詩的世界 |「歐洲視覺」討論會

2017-11-25 香港國際詩歌之夜 国际诗歌之夜

 

  ◆  

I P N H K   2 0 1 7



IPNHK2017

討論會「歐洲視覺Ⅰ&Ⅱ」


討論交流是「香港國際詩歌之夜」的重要活動環節,11月23日下午2時及4時,六位歐洲詩人分成兩組,在香港中文大學接連展開了兩場關於「詩歌世界:歐洲視覺」的主題討論。來自德國、希臘、葡萄牙、俄羅斯、波蘭、敘利亞的與會詩人,站在歐洲的角度,暢談了如何看待歐洲文化和語言的多樣性,以及這種多樣性對詩歌創作和交流傳播的影響。




「歐洲視覺Ⅰ」


[德]安雅·烏德勒

[希臘]哈里斯·武拉維亞諾斯

[葡萄牙]努諾·朱迪斯

柯夏智(主持)



來自德國的烏德勒首先巧妙地引用了《舊約全書》裡,有關巴別塔的故事:上帝懼怕能說同一種語言的人類,以及他們意欲修建通天之塔的野心,於是便把人類的語言打亂,這樣他們就不能聽懂彼此說的是什麼了。烏德勒表示這樣的設定一方面讓她欣喜:在她居住的地方(多數時間在德國的雷根斯堡和捷克布拉格),每走過200-300里就能和另一種不同的語言偶遇並產生碰撞,她認為這樣的多樣性是珍貴且美麗的。但這種情況同樣有其負面之處:人們無法通過相同的語言,理解哪怕是鄰國詩人、作家的思想和習作。這種持續性的、理解上的失敗,給她帶來了沮喪。烏德勒認為,這種對於其他周邊國家的語言文化理解上的障礙,限制了歐洲國家對更廣闊國際事務的認知,以及他們看世界的視野。



談到歐洲語言文化的多樣性,希臘詩人武拉維亞諾斯可能是當中最合適的代表人物:因為家庭背景的關係,他自小輾轉生活于巴西、義大利、希臘,大學及畢業後的數年都在英國度過,後來又回到希臘生活,所以他能流利掌握葡萄牙語、義大利語、希臘語、英語這四門語言。雖然武拉維亞諾斯用希臘語寫詩,但很多人都看得出字裡行間其實有著濃厚的英語語法結構痕跡,對於詩人來說,他覺得很難用國籍來定義自己:「我不覺得自己是100%的希臘人。」他提到上世紀初期的希臘詩人其實交遊廣闊、足跡走遍各國,從外國帶回很多優秀的詩歌並翻譯成希臘語。但四十年代的希臘內戰後,下一代的希臘詩人眼界逐漸變得狹隘,他們很少出國遊歷,很少接觸到外國詩歌,自然也沒有引進翻譯的外國詩歌。因此當武拉維亞諾斯回國創辦詩歌期刊時,他和他的團隊面臨巨大的工作量,要把浩瀚的外語詩歌翻譯成希臘語。武拉維亞諾斯認為其工作的意義,是通過翻譯外國的詩歌,向國外的文學打開大門:「當你把國外的文學翻譯成你的語言時,它就成為了你們國家文學的一部分,這極其重要。因此不只是翻譯本身,通過引入別人的文學,你自己的思想也會得到豐富,你看待自己國家以前的詩歌的方式,也會發生轉變。」



葡萄牙的詩人朱迪斯認為他的母語葡萄牙語是一種對各種表達形式開放的語言,葡萄牙的地理位置和殖民歷史,決定了葡萄牙語的使用在各個大洲都有蹤跡可循,自然它也相容並蓄地融合了很多當地的語言特色。同時,很多葡萄牙作家、詩人有使用外語寫作的習慣,這些作品也難免帶有葡萄牙語的影子。朱迪斯表示他能從葡萄牙文學裡看到很多其他文化、很多不同的世界。



「歐洲視覺Ⅱ」


[俄]德米特里·維傑尼亞賓

[波蘭]悠莉亞·費多奇克

[敘利亞]馬蘭·阿勒瑪斯麗

馬德松(主持)



來自俄羅斯的維傑尼亞賓覺得祖國的詩歌很年輕,大概18世紀中期,詩歌這種文學形式才出現在當時的沙俄帝國。維傑尼亞賓認為「每個詩人都是一個詩的世界」,並認同那些身處共同歷史背景或語言環境的詩人和作家,他們所寫出來的作品肯定帶有某種相同的特性。維傑尼亞賓回憶起俄羅斯詩壇的兩個興盛時期,一是19世紀前40年,人稱「黃金時代」,代表人物普希金,「他太棒了,翻譯真的很難傳達出其作品的精髓,有了他,俄羅斯詩歌迎來了騰飛。」二是19-20世紀之交的「白銀時代」,代表人物有勃留索夫、謝維里亞甯、馬雅可夫斯基等,這批詩人帶來了不同的流派和思潮,舊的敘事方式被打破。談到詩歌在俄羅斯的現狀,維傑尼亞賓表示如今詩歌在俄羅斯很流行,每隔幾天就會有詩歌朗誦會在城市的各處舉辦,對現實的不滿促使人們在詩歌中尋找希望——有時他們確實能找到。



來自敘利亞的阿勒瑪斯麗分享了一個小故事,有一天她看見一群八九歲的小孩子在念詩,她問他們:「你們希望你們的母親成為詩人嗎?」他們都點頭,她問其中一個孩子:「你的母親是做什麼的?」得到的回答是女傭,阿勒瑪斯麗說:「其實我也是一名女傭!我為人們打掃清理他們的內心,讓陽光照進他們的心房。」同理她也是一名律師,因為詩人總是嘗試為被遺棄、無人關懷的人發聲,她還是一名建築師,在她的筆下能建起一個她想要的世界,一個和平的、溫柔的、人性化的世界。人們當然會有自己的敵人,但她不恨她的敵人,她只是希望正義能夠得到伸張。作為一名來自敘利亞的女詩人,她無法忍受當地習俗對女性的壓迫,不能忍受女性被家暴虐待,她試圖通過自己的作品對抗這種壓迫,也為全世界所有被不公對待的女性呐喊。



波蘭詩人費多奇克不認為詩歌是政治的對立面,相反地,詩歌有時候還是一個有效的政治工具。以她的家鄉波蘭為例,當權者向為數眾多的未受過教育的底層階級人民發出的資訊是,他們不僅不需要為自己的當前狀況和受教育程度低這個事實感到不安或羞愧,他們還應該為此感到自豪;人民對他們從未體驗過的、由外來事物帶來的差異性感到懼怕。政府不會引導大眾明白這種差異性的存在,正是各種身份的人存在的基本價值,而是通過媒體樹立各種外在敵人,讓這種對外面世界的恐懼更加深入人心;政府還會為人們提供符合他們思想水準的所謂藝術和詩歌,以便讓大眾能從中找到這些「藝術」與自己的關聯,並為此感到心靈上的充實。所以詩歌存在的意義,在費多奇克看來,取決於詩歌是如何被運用,而它其實不具有天然的與政治的互斥性。


(錄音整理:舒暉)


 明天活動日程 

 11月26日(星期日)


- 1 -

活動世紀對話

詩人:阿多尼斯、谷川俊太郎

主持人:李歐梵

語言:多語

時間:下午2時30分

地點: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


- 2 -

活動閉幕朗誦會

詩人:阿多尼斯、谷川俊太郎、陳滅、悠莉亞·費多奇克

語言:多語

時間:晚上7時30分

地點: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





 香港國際詩歌之夜 


 香港 

2017年11月21-26日

 

 廣州、杭州、南京、武漢、廈門 

2017年11月27-29日


「香港國際詩歌之夜」是由著名詩人北島創辦的國際詩歌節。「香港國際詩歌之夜」每兩年舉辦一次,從二〇〇九年至今已邀請過近百位國際詩人來到香港及內地城市朗誦詩歌,並進行各種詩歌交流活動。目前「香港國際詩歌之夜」已成為華語地區最具影響力的國際詩歌活動。第五屆「香港國際詩歌之夜」將於2017年11月21-26日在香港舉辦,主題為「古老的敵意」,邀請超過二十位著名詩人和詞人參與,及後分組移師廣州、杭州、南京、武漢、廈門等五個中國內地城市進行分站活動。



主辦單位

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

香港詩歌節基金會有限公司


協辦單位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

香港大學文學院

香港科技大學賽馬會高等研究院

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

廣州時刻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活字文化

當當

簡書


贊助

中國會

先鋒公益基金會

北京匡時國際拍賣有限公司

卓爾書店

斑馬谷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馮鑫牟希文夫婦

蓮華書院

 

特別鳴謝

誠品書店

商務印書館

唐山書店


媒體支持

北京青年報、不激不隨、單向空間、讀首詩再睡覺、飛地、鳳凰讀書、鳳凰文化、活字文化、界面文化、今天文學、樂童音樂、馬家輝在香港、麥小麥愛讀書、南方都市報、南方週末、澎湃新聞、日刻、深圳講座展覽活動、詩歌島、詩歌精、十方藝念、騰訊文化、騰訊直播、文景、文化有腔調、香港中文大學深圳OSA、行走中的建築學、藝述英國、自在世界、中西詩歌

(按名字首字母排序)


點擊了解活動日程

 

IPNHK2017日程


點擊閱讀與會詩人作品

 

嘉貝巴·巴德倫

哈維爾·貝略

查爾斯·伯恩斯坦

約翰·伯恩塞

陳滅

陳東東

陳先發

周耀輝

洛爾娜·克羅齊

崔健

悠莉亞·費多奇克

傑閎·格庵

平田俊子

馬卓爾·傑克遜

努諾·朱迪斯

林舜玲

馬蘭·阿勒瑪斯麗

瑟梅茲定·梅赫梅迪維奇

文貞姬

喬治·澤提斯

馬克·卓狄尼

安雅·烏德勒

德米特里·維傑尼亞賓

哈里斯·武拉維亞諾斯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詩集推介頁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