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郑振铎《我是少年》

郑振铎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我是少年》是现代作家、诗人郑振铎于1919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此诗是郑振铎早期的一首慷慨激昂、充满激情和活力的诗,诗中非常简明直白地说出少年青春鲜活,热血沸腾的气质,表达了一种进取前进的意志和追求光明新生活的信念。全诗像一部进行曲,虽然直白、粗糙,但它恰好在这粗糙的气势上,充满了一往无前,青春进取的热烈精神,显示了一代觉醒了的新人蓬勃的朝气,融入了当时的民族最强音。
现代作家刘扬烈《“五四”新诗的艺术特色》:“这个时期的创作一般都做到了明白晓畅,意境翻新。他们大多采用经过提炼的口语,读起来明晓畅,令人感到亲切、清新。……无论是直白地说理或浓厚的抒情,都很注意诗的真实感;那时,在说理诗中往往注入一种哲理,给人以启迪或警醒,这也是一大特点,如……郑振铎的《我是少年》等等。”
现代作家叶圣陶《〈郑振铎选集〉序》:“振铎兄的这首《我是少年》可以说是当时年轻一代觉醒的呼声……跟他结交四十年,我越来越深地感到这首诗标志着他的一生,换句话说,他的整个生活就是这首诗。”
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王宏印《意象的萌发·新诗话语释读》:“郑振铎写于1919年的《我是少年》,就是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意愿的。当时诗人还是一名二十岁出头的大学生。诗人与言说者的统一性表现在二者之间全无矛盾,即言说者不能超出诗人个人的身份而说一些自己无法承当的话做一些自己无法承当的事。可以说,诗中每一句都是诗人郑振铎可以做到的,即便是在理想的状态下。”



郑振铎《我是少年》


我是少年! 我是少年!

我有如炬的眼,

我有思想如泉。

我有牺牲的精神,

我有自由不可捐。

我过不惯偶像似的流年,

我看不惯奴隶的苟安。

我起! 我起!

我欲打破一切的威权。


我是少年! 我是少年!

我有腾的热血和活泼进取的气象。

我欲进前! 进前! 进前!

我有同胞的情感,

我有博爱的心田。

我看见前面的光明,

我欲驶破浪的大船,

满载可怜的同胞,

进前! 进前! 进前!

不管它浊浪排空,狂飙肆虐,

我只向光明的所在,进前!进前! 进前!




《我是少年》是郑振铎正式发表的第一首新诗。当时,他正是刚刚二十出头的青年,一名大学三年级的学生。郑振铎于1918年考上北京铁路管理学校高等科。当时,《新青年》编辑部已迁至北京,古城正酝酿着一场震撼整个中国的暴风骤雨。而郑振铎则在课余如饥似渴地阅读介绍新思想的书刊和俄国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不久又投入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并与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李大钊、陈独秀等建立了联系。他在该年11月1日与瞿秋白等创办了《新社会》旬刊。在他写的发刊词中豪迈地表示要创造一个“自由平等,没有一切阶级一切战争的和平幸福的新社会”,这首《我是少年》即发表在该刊创刊号上。

这首诗,首先让人感受到的是强烈的五四时代精神。通篇竟用了二十个“我”字,令人想到三个多月后郭沫若发表的《天狗》:“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 /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 /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 /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 ……”也许,郑诗没有郭诗那样“狂”;但其反抗叛逆的思想无异,热烈进取的精神则一。郑振铎与郭沫若分别是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这两个不同流派的新文学社团的主要负责人与代表作家,但他们最早的诗的风格竟这样相似,这说明形势所趋,潮流所向,对于一切进步的文学青年来说,有着超乎文学流派、创作方法之上的强大影响。
从艺术上看,这首诗没有巧妙的构思、美丽的修辞,在形式上似乎是略嫌粗糙的。但是,它以气势取胜,以激情动人。一往无前,先声夺人。它的第二段竟一连用了九个“进前”,犹如吹响了嘹亮的进军号角。它像一篇豪迈的宣言书,坦露了少年郑振铎的壮怀豪情。诗中的“我”,是诗人自己,同时又是当时整个朝气蓬勃的觉醒了的一代人。可以说,郑振铎一放开诗喉,便向内融入了当时民族的最强音;同时,也向外汇入了时代的金鸡的晨唱。六十多年后,叶圣陶说过:“振铎兄的这首《我是少年》发表在‘五四运动’之后不久,可以说是当时年轻一代觉醒的呼声。这首诗曾经有人给配上谱,成为当时青年学生普遍爱唱的一支歌。……跟他结交四十年,我越来越深地感到这首诗标志着他的一生,换句话说,他的整个生活就是这首诗。他始终充满着激情,充满着活力,给人一种不可抗拒的感染。”

该诗是否被谱过乐曲,待考。但当时在美国哈佛大学任教授的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曾为该诗配过朗读用的表谱,并亲自朗诵,灌成唱片,广泛流传于国内外。他在所编《国语留声片课本》中说:“这一首的节律颇复杂”,“念起来要照意思变通”,指出了该诗在节奏韵律艺术上的特色。



推荐阅读:

杨炼《大雁塔》

朱自清《小舱中的现代》

公木《我爱》

陈梦家《一朵野花》

痖弦《山神》

李大钊《山中即景》

金克木《年华》

殷夫《别了,哥哥》

古苍梧《二十五岁见雪》

公刘《上海夜歌》

骆一禾《灿烂平息》

彭燕郊《读信》

刘湛秋《中国的土地》

郭小川《乡村大道》

邵洵美《季候》

王尔碑《南河》

辛笛《再见,蓝马店》

杜运燮《井》

杨唤《二十四岁》

鲁迅《人与时》

胡风《为祖国而歌》

周梦蝶《菩提树下》

周梦蝶《十月》

食指《相信未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