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帕觉柯诗4首

墨西哥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帕觉柯(José Emilio Pacheco,1939)是墨西哥新一代文学创作者的中坚,诗与小说兼擅。第一本诗集《夜之元素》出版于一九六三年,被认为是他最好的诗作。他的诗充满暗示,企图捕捉宇宙的根本事理。




历史之加速


我写下一些字

一分钟后

它们有了别一种

含义

不相同的指向

它们已经驯服于

碳14

一个

在暗中找寻文字,非常非常

久远的

民族的密码




庞贝


在此处这可畏的高山

不毛的脊背上

毁灭者维苏威火山啊……

——GiacomoLeopard金雀花

火之暴雨在交媾中抓住我们。

我们并非毙命于溶岩之流。

是窒息于瓦斯;灰烬

是我们的尸衣。我们的身体

仍然连在一起,在岩石里头;

无穷尽化石的痉挛。




谜之镜:猴子


猴子是人类的活讽刺。

——W.H.Beecher


当猴子在注视着你时,

想到我们

可能是它嘲弄的小镜子,是它的

小丑

多叫人震惊!




蚊子


它们生于无眠的沼泽。

一团黏着、鼓翼而飞的黑。

未着盔甲的小吸血鬼,

蜻蜓的劣译本,

魔鬼的

小鬪牛士。

陈 黎 张 芬 龄 译



诗 歌 的 原 始 样 式

诗歌是从人类隐秘的心灵深处传来,如险峻的悬崖下面,深渊底部升起的叫喊。诗人逝去,他留存于世间的声音,让活着的人在千年之后神经震颤。就象是看不见的手指,拨响了生命的琴弦。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样式,诗歌不借助于语言之外的任何材料,连韵律也只是在一旁助兴的仆从。
追溯到时间河流的源头,古老典籍的记载可以证明,最早的诗歌是口传耳闻的艺术。“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这首据传是黄帝时代的谣曲《弹歌》,寥寥几个字所表现的动作,正是先人们的生存境况。“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上古歌谣《击壤》),我们可以清晰地想到看到,那些拍击土壤放喉歌咏的男男女女,是在歌唱自己,为自己感叹不已。娱乐、游戏、赞美或者敬畏,古老的诗歌是疼痛的叫唤,喜悦的欢叫,忧伤的悲泣,绝望的呐喊。诗歌的本质是抒情,不是记录、描述,中国的诗歌的《诗经》时代,没有出现通常所说史诗样式的叙事诗,恰好说明诗歌的资源是人类的抒情需要。我相信拨开诗歌传统的迷雾,抒情的光芒始终照彻真正的诗歌,使一些化妆成诗歌的文字喑然失声。
任何一种艺术样式都可以扩展出另外的功能,比如绘画可以分化出工艺美术。罗马时代的荷马英雄史诗,是到处传唱的口头叙事文学总结,称之为叙事性英雄史诗的原因,在于其中保留了传唱过程中必要的抒情。盲目的吟唱艺人荷马唱到无限感慨处,他会情不自禁地加入抒情,发出数声仰天浩叹。之所以说荷马是吟唱艺人,是因为《奥德修》和《伊利亚特》不能指称是荷马个人创作,而且从来没有出现过专事诗歌创作的诗人。很难设想,一个人可以与现实生存疏离,整天专事写作诗歌。头戴诗人桂冠远离生活的结果,必然是诗歌的枯竭。诗歌的业余性决定了诗歌是具备诗歌器官的幸运者的感叹,是爱过恨过之后歌唱。作为叙事文学的荷马英雄史诗,是加入了抒情的叙事文学。在这里,抒情是叙事间歇的歌唱,是一个叙述者说到悲哀处啜泣、是说到兴备处哗笑、是由衷的赞美。
因此,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诗歌状态,排拆任何脱离原始抒情本质的修饰。《诗经》中诗篇,自然万物信手拈来,咏叹歌吟,完全出自天然的“清水出芙蓉”。“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其雨其雨,杲杲日出。”女子盼望夫君的归来的心情,就象期待下雨却偏偏出了太阳。“比”与“兴”的景物,在生存现场的周围随处可见,看不见刻意的搜寻,一切都在不经意之间,在足够生存经验之上,诗歌以抒情翅膀飞翔。
最近,朋友肖毛从他读到的讲述古埃及文化的书中摘抄了十首埃及古诗,送给我看,阅读之后使更加相信诗歌的抒情本质,同时也体察到诗歌语言来自于生存的现场经验,看到了诗歌长河在源头的清澈景像。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首“死亡今天就在我面前/像没药的香味,/像微风天坐在风帆下。/死亡今天就在我面前/像荷花的芬芳,/像酒醉后坐在河岸上。/死亡今天就在我面前/像雨过后的晴天,/像人发现他所忽视的东西。/死亡今天就在我面前/像人被囚禁多年,/期待着探望他的家眷。”诗中疼痛到极致,大彻大悟之后的清醒,出人意料、诡异的比喻,微妙的传达通过阅读浸透到全身,让人嗅到灵魂的芬芳。在第一小节中比喻死亡像没药的香味,深刻地剌激阅读者联想起伤者的痛苦,对死亡的回归感。没药据说是没药树的树脂,结成块状或颗粒状,呈赤褐色或黄褐色,是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的药料。从没药的香味中,抒情的主角的形像立刻出现在面前,风帆下吹过的微风、水面上盛开的荷花、酒醉后坐在河岸边,雨过天晴,种种景像纷至沓来,诗歌阅读浮想联翩的效果被简简单单的数句挥发得淋漓尽致,生存的痛苦在诗中得到最大限度的解脱。
“死亡今天就在我面前”一诗,直接取材于现场的比喻形成的氛围,笼罩在阅读者上空,消除了时间空间的距离,犹如身临其境。没有繁复的修辞几乎是所有古代诗歌品质,从技术的层面看,这首诗中比喻需要的“像”字事实上可以忽略,抒情的强烈覆盖住仅有的修辞。而天然、非凡的比喻,往往是从自身的生存体验中获得。没有切肤之痛的模仿写作者,动用种种要达到这种令人震撼的程度显然是勉为其难的。诗歌的原始样式再次证明抒情的原始力量,古代诗歌所具备的品质摧毁一切非诗的芜杂逼近阅读。当然,任何经过翻译的诗歌,由于空间、文化的客观距离,对阅读者容易产生陌生的剌激,有益的误读常常形成出奇不意的惊人效果,“死亡今天就在我面前”一诗同样也不例外。从庞德开始,欧美国家诗人对中国古典诗歌某种程度的误读,给欧美现代诗歌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也必须看到,庞德从误读中得到的恰恰是从生存现场去体验,不过是体验角度、方式的变换,《地铁车站》一诗绝非模仿现有、既存的诗歌写作。只有回到诗歌的原始,才能得到本质的诗歌。陈腐语言的灾难,是由写作者虚伪的抒情造成,失去现场体验的写作,不可能具备发现的目光,只有从阅读中偷盗。由此,我得出的结论是,真正的诗歌,就是原始样式的诗歌。( 沈 方 )




推荐阅读:

周邦彦《片玉词》

洪亮吉《北江诗话》

叶申芗《本事词》

董弅《严陵集》

江顺诒《词学集成》

夏敬观《忍古楼词话》

晏几道《小山词》

张翥《蜕岩词》

杨湜《古今词话》

赵师秀《众妙集》

张炎《词源》

苏轼《东坡诗话》

仓央嘉措诗集

黄氏《蓼园词评》

纳兰词全集

钱振锽《谪星说诗》

赵炳麟《柏岩感旧诗话》

曾季狸《艇斋诗话》

黄昇《散花庵词》

史达祖《梅溪词》

悦心集

广州四先生诗

吴曾《能改斋词话》

冯延巳祠集评

吴士鉴《清宫词》

海纳川《冷禅室诗话》

杨恩寿《续词余丛话》

环溪诗话

詹安泰《无盦词》

蔡绦《西清诗话》

魏诗

汉诗

齐诗

宋诗

梁诗

晋诗

陈诗

隋诗

北魏诗

北齐诗

北周诗⑴

北周诗⑵

顾城旧体诗选

说辛弃疾词

说李清照词

李白《峨眉山月歌》

李白《长相思》

杜甫《兵车行》

杜甫《望岳》

白居易《长恨歌》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少年行》(其一)

李商隐《夜雨寄北》

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李清照《如梦令》

苏轼《沁园春》

辛弃疾《念奴娇》

王安石《元日》

辛弃疾《满江红·汉水东流》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声声慢·滁州旅次登楼作和李清宇韵》

辛弃疾《汉宫春·立春日》

辛弃疾《水调歌头·寿赵漕介庵》

辛弃疾《满江红·建康史帅致道席上赋》


新人操阳春 故人操白露 新人日以驩 故人日以悲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