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叶芝《青春与暮年》

爱尔兰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A Man Young ang Old


I

First Love


Though nurtured like the sailing moon

In beauty’s murderous brood,

She walked awhile and blushed awhile

And on my pathway stood

Until I thought her body bore

A heart of flesh and blood.


But since I laid a hand thereon

And found a heart of stone

I have attempted many things

And not a thing is done,

For every hand is lunatic

That travels on the moon.


She smiled and that transfigured me

And left me but a lout,

Maundering here,and maundering there,

Emptier of thought

Than the heavenly circuit of its stars

When the moon sails out.


II

Human Dignity


Like the moon her kindness is,

If kindness I may call

What has no comprehension in’t,

But is the same for all

As though my sorrow were a scene

Upon a painted wall.


So like a bit of stone I lie

Under a broken tree.

I could recover if I shrieked

My heart’s agony

To passing bird,but I am dumb

From human dignity.


III

The Mermaid


A mermaid found a swimming lad,

Picked him for her own,

Pressed her body to his body,

Laughed;and plunging down

Forgot in cruel happiness

That even lovers drown.


IV

The Death of the Hare


I have pointed out the yelling pack,

The hare leap to the wood,

And when I pass a compliment

Rejoice as lover should

At the drooping of an eye,

At the mantling of the blood.


Then’suddenly my heart is wrung

By her distracted air

And I remember wildness lost

And after,swept from there,

Am set down standing in the wood

At the death of the hare.


V

The Empty Cup


A crazy man that found a cup,

When all but dead of thirst,

Hardly dared to wet his mouth

Imagining,moon-accursed,

That another mouthful

And his beating heart would burst.

October last I found it too

But found it dry as bone,

And for that reason am I crazed

And my sleep is gone.


VI

His Memories


We should be hidden from their eyes,

Being but holy shows

And bodies broken like a thorn

Whereon the bleak north blows,

To think of buried Hector

And that none living knows.


The women take so little stock

In what I do or say

They’d sooner leave their cosseting

To hear a jackass bray;

My arms are like the twisted thorn

And yet there beauty lay;


The first of all the tribe lay there

And did such pleasure take—

She who had brought great Hector down

And put all Troy to wreck—

That she cried into this ear,

‘Strike me if I shriek.’


VII

The Friends of his Youth


Laughter not time destroyed my voice

And put that crack in it,

And when the moon’s pot-bellied

I get a laughing fit,

For that old Madge comes down the lane,

A stone upon her breast,

And a cloak wrapped about the stone,

And she can get no rest

With singing hush and hush-a-bye;

She that has been wild

And barren as a breaking wave

Thinks that the stone’s a child.


And Peter that had great affairs

And was a pushing man

Shrieks,‘I am King of the Peacocks,’

And perches on a stone;

And then I laugh till tears run down

And the heart thumps at my side,

Remembering that her shriek was love

And that he shrieks from pride.


VIII

Summer and Spring


We sat under an old thorn-tree

And talked away the night,

Told all that had been said or done

Since first we saw the light,

And when we talked of growing up

Knew that we’d halved a soul

And fell the one in t’other’s arms

That we might make it whole;

Then peter had a murdering look,

For it seemed that he and she

Had spoken of their childish days

Under that very tree.

O what a bursting out there was,

And what a blossoming,

When we had all the summer-time

And she had all the spring!


IX

The Secrets of the Old


I have old women’s sectets now

That had those of the young;

Madge tells me what I dared not think

When my blood was strong,

And what had drowned a lover once

Sounds like an old song.


Though Margery is stricken dumb

If thrown in Madge’s way,

We three make up a solitude;

For none alive to-day

Can know the stories that we know

Or say the things we say:


How such a man pleased women most

Of all that are gone,

How such a pair loved many years

And such a pair but one,

Stories of the bed of straw

Or the bed of down.


X

His Wildness


O bid me mount and sail up there

Amid the cloudy wrack,

For Peg and Meg and Paris’love

That had so straight a back,

Are gone away,and some that stay

Have changed their silk for sack.


Were I but there and none to hear

I’d have a peacock cry,

For that is natural to a man

That lives in memory,

Being all alone I’d nurse a stone

And sing it lullaby.



青春与暮年



初恋


虽然像飘行的月亮,

孵化于雄美而残酷的巢穴,

但是她步履轻盈,遇人腼腆,

有一天站在我的小径,

我方发现她血肉之躯

也长有一颗心。


可是自从我伸出了手,

摸到的竟是一颗坚如铁石的心,

我使尽了浑身解数,

皆是一事无成,

每次牵手都成了疯狂之举,

就像要登月旅行。


她莞尔一笑又让我多情,

捉弄得我愈加愚蠢,

这儿絮絮叨叨,那儿胡思乱想,

思想空虚郁闷

掩过了月亮消失后的

失魂落魄的星辰。




尊严


她的友爱像月亮,

要是我把这虚无空荡

也叫作友爱,

而且对谁又都一样,

这就像我的悲伤是一面布景

挂在粉刷好的墙上。


因此我像一块儿小小的石头

躺在一棵枯木下。

只要我向飞鸟嘶鸣抖落

我心中的伤痂,

我就可以忘记一切,

但为尊严我一言不发。




美人鱼


美人鱼发现了游泳的少年,

遂选中作为比翼,

与他紧贴似漆如胶,

欢乐着,向深水潜去,

可是忘记了这溺爱

会将情人淹毙。




野兔之死


我故意朝一伙追喊的人说,

野兔跑进了树林,

我的一句救美的奉承

使情人甚为欢欣,

羞愧地低下了眼,

脸上泛起红晕。


可是她突然的心烦意乱

让我的心抽搐,

我知道狂醉的热恋已走失,

我望着那片林木,

又慢慢走到那里停下,

看着死去的野兔。




空杯


饥渴的要死,

终于找到了一个水杯,

可舔着唇却不敢抿一口,

因想着月亮的诅咒而忌讳,

但还是终于喝上一口,

而心跳的快要裂碎。

去年十月我又找到这个杯子,

却发现已干涸枯萎,

我看到这个样子要疯,

整夜不能入睡。



记忆


我们应该躲开人们的视野,

但神却让我们一览无余,

身体像北风吹打的

荆棘伛偻缠绕在一起,

想到被埋葬的赫克托尔,

无人知其临终之举。


女人不知怎想多不肯相信

我的所做所言,

她们宁可离开其宠爱

去听一头公驴叫唤;

我的双臂像荆棘一样盘拧,

曾经是美人的梦弯。


部落之花曾躺在我的臂弯,

那是月下良宵——

她使英雄赫克托尔倒下,

她把整个特洛伊毁掉——

她在我耳边说,

“打我吧,我若尖叫。”




青年时代的朋友


是笑声而非时光毁了我的嗓音,

使我的嗓音变得粗哑,

一见月亮变圆像鼓起了肚子,

我就忍不住又要大笑了,

因老玛奇又抱着一块儿石头

从巷子里走出来了,

她总是用外衣包住石头,

不停地唱呀唱呀,

宝贝呀睡觉呀睡觉;

她的纵情放荡像破碎的浪花,

导致不能生育,

遂把石头当孩子了。


彼得是情场高手,

他精力充沛,不知疲劳,

他高喊,“我是孔雀之王,”

最后碰到石头,不再逞骄。

我笑的眼泪都出来了,

心都跟着怦怦跳,

我笑女人的高叫都是为了爱情,

男人的高叫都是为了炫耀。




春夏


我们坐在老荆棘树下,

彻夜长谈,

聊着我们从小的

那些天真烂漫,

当讲到长大成人,

我们知道两颗心曾天各一边

只要拥抱在一起

就会合为一团。

寻而彼得脸生醋色,

好像他们俩个

也在这老棵树下

说过儿时生活。

我们拥有整个儿夏天,

她拥有整个儿春天,

情窦初开,

怒放鲜艳。




老人的秘密


现在我知道了老妇人的秘密,

也就是她们年轻时的隐私;

玛奇讲给我一个故事,

我年轻气盛也不敢想此,

她说起来就像唱一首老歌,

她曾把一个情人淹死。


玛杰里顿时被震哑,

不敢想像她是玛奇会是怎番情景,

我们三人保持着缄默;

时至今日仍寂然无声,

无人知道我们知道的故事,

无人说我们说的事情:


这是怎样的一个男人

不争花逐香而情有独钟,

这是怎样的一对恋人

相爱多年水乳交融,

他们发誓无论贫穷还是富有

都要厮守一生。




狂野


啊,让我跃马飞上

那翻滚的云海,

多少女人丢掉了

她们硕壮英俊的最爱,

她们到了最后

总是拿钢铁换烧柴。


无人知我在云里,

我要像孔雀一样高啼,

这对不能遗忘过去的人来说,

当然是非常自然之举,

我要在孤独中抚育一块儿石头,

天天给它唱摇篮曲。

林 水 云 风 译



世 纪 交 替 时 期 的 文 坛 巨 子 德 莱 顿

17世纪另一位对英国散文风格起了决定作用的作家,是同班扬出身和教育有很大区别的约翰·德莱顿(John Dryden,1631—1700)。他是世纪交替时期最显赫的古典主义作家,几乎涉足了他那个时代所有的文学方面,既创作诗歌和戏剧,又搞文学评论,成为英国文学史上从17世纪向18世纪转换阶段中最有影响的人物,享有“英国文学批评之父”的美誉。
德莱顿出身于一个清教家庭,祖父曾是个准男爵,父亲是持有不多地产的乡绅。德莱顿先在西敏寺(即威思敏斯特)学校念书,后升入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于1654年毕业,在克伦威尔政府里任一个小小的官职,1657年前后他在伦敦定居下来直到去世。德莱顿虽受过良好的教育,却不是个学院式文人。他最初引起公众注意的是1659年发表的一首诗,名叫《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的护国公,奥立弗阁下之死》(A Poem upon the Death of His Late Highness, Oliver, Lord Protector of England, Scotland, and Ireland )。这首诗于同年收入他歌颂克伦威尔的诗集《英雄诗章》(Heroic Stanzas Consecrated to the Memory of His Highness Oliver, etc. )。德莱顿的诗歌很拘谨,而且他所写的诗歌几乎全部都取材于社会事件和要人,关注的内容是国家安危和稳定。比如他在歌颂了清教领袖克伦威尔之后,于1660年和1661年又先后发表了庆祝查理二世复辟斯图亚特王朝的诗《正义恢复了》(Astraea Redux )和庆祝查理登基的《致神圣的国王陛下》(To His Sacred Majesty, A Panegyric on His Coronation )。这几首诗用的是德莱顿娴熟的每行十个音节的五步英雄双韵体,诗句流畅,格式和词语准确,而且充满了17世纪流行的玄学派诗歌的奇思妙想(conceits)。比如,在《正义恢复了》这首诗里他写道,当载着查理二世的船驶入港口时,英国的国土向前移动去迎接国王的到来。由于家庭的影响,德莱顿早年持清教观点,反对王权。对于他这种从歌颂克伦威尔变为盛赞查理二世的政治态度的突然大转弯,评论界严者称之为没有骨气,阿谀媚上;慈者倾向对他理解和原谅,因为在克伦威尔去世后,原来支持他的人当中不少人都采取了欢迎查理二世重新上台的态度,那是解决分裂和内战的唯一途径。正因如此,18世纪的文豪塞缪尔·约翰逊用原谅的口吻评论道:“如果他(德莱顿)变了,他是随着全体国人一道变的。”从此以后,德莱顿一直效忠复辟王朝,缓慢但稳定地朝着唯信仰主义发展,直到1685年他终于改信了天主教,并于1687年写出了贬斥英国国教会而力赞罗马教廷的《牡鹿与豹》(The Hind and the Panther )。
1667年,德莱顿的另一首重要诗作《奇迹的年代》(Annus Mirabilis )问世,它歌颂了两件英国的大事:第一件是英国在海上抵制荷兰舰队的成绩,第二件是战胜了伦敦大火灾带来的混乱和困境。诗中德莱顿十分有效地借用了古典文学的意象,比如在描写伦敦火灾时,他把大火同神话里摧残人类的妖魔联系起来;国王在诗里被写成为民牺牲的关键人物,并且暗示他获得了上天的庇护,最后他用一个有神力的灭火器扑灭了大火。全诗终结处,诗人展示了伦敦修复后的美景,把她比作一位牧羊女出身的处女女王,受到全世界各国的尊敬和供奉。由于他的诗歌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1668年德莱顿荣获了“桂冠诗人”的称号。
在写诗的同时,德莱顿投入了更多的精力,以更大的兴趣进行着戏剧创作。虽然1642年伦敦剧院被下令关闭,但是在其后的18年内剧本仍然拥有一个广大的读者群,而且逃亡在外的查理二世及宫廷权贵们一直喜爱观看外国上演的戏剧。就在对戏剧极端不利的气候里,莎士比亚戏剧仍旧得到出版,1640年本·琼生(Ben Jonson,1572—1637)全集的第二版问世,1647年还首次出版了鲍蒙特(Francis Beaumont,1584—1616)和弗莱彻(John Fletcher,1579—1625)的戏剧集。这一切说明了英国戏剧在清教革命时期虽遭到公开禁止,却仍然在民间存活并得到一定的发展。不过,德莱顿的年代是法国戏剧影响极盛的阶段。复辟君主和他的宫廷流亡在外时就形成了对法国戏剧的偏好。在法国戏剧影响下,这个时期的英国戏剧以喜剧为主。以鲍蒙特和弗莱彻作品为代表的戏剧大多是法国和西班牙传奇里讲的英雄美人恋爱故事,加上许多传统喜剧的套数,深受贵族和市民阶层的欢迎。
德莱顿爱写戏。1663年至1681年之间,他几乎每年创作一出戏。但是,与其诗歌和文评相比,他的戏剧一直被许多人认为是他的薄弱环节。他把莎士比亚戏剧《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改编成无韵诗悲剧《一切为了爱情》。这成为他较有价值的古典剧代表作。他的剧大多效仿法国戏剧家高乃依的英雄诗剧模式,但缺少高乃依的激情和智识。《印度皇后》是查理二世登上王位后伦敦上演的第一出双韵体英雄诗剧,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这之后他又写了该剧的续集《印度帝王》。德莱顿写过不少喜剧,他的《相互竞争的情人》值得一提。这出戏是在他戏剧创作的头一炮《疯狂的豪侠》没有打响的压力下所做的第二次尝试,上演时终于受到了观众们的欢迎。
德莱顿不仅热衷于戏剧创作的实践,他还不断地从理论上对戏剧形式进行论述和探讨。在《论戏剧诗》中他提出了采用押韵诗句写戏的理由及长处。他还在自己的剧里试着用诗文来描写故事的主要线索,然后辅之以用散文写的次要情节和支线。在他的英雄悲喜剧中充满了浪漫传奇所特有的豪情壮举,十分理想主义和夸张。结果是人物常常很高大,了不起;每份激情都强烈得超出了寻常,以致只有英雄双韵体诗句能承载所表达的情操和内容。不幸的是,在他连续编写完了几出这类戏之后,观众就有些吃不消它们的过分和夸大。因此,德莱顿最终目睹了这个剧型的衰败和消亡。有关德莱顿的戏剧成就与功过,本卷第四章有详尽的评述。
作为一个诗人,德莱顿最著名的诗歌是几首政治讽刺诗,较重要的有《押沙龙和亚希多弗》(Absalom and Achitophel ,1681),《麦克·弗莱柯诺》(Mac Flecknoe ,1682)和《奖章》(The Medal ,1682),其中前两首值得详细的介绍,因为正是这些诗歌的成就使得德莱顿跻身于以贺拉斯为首的世界讽刺诗歌巨匠的行列里。《押沙龙和亚希多弗》的历史背景是这样的:查理二世没有儿子继承王位,他死后王权就会落入弟弟詹姆士手中,但是詹姆士是个虔诚的罗马天主教徒。这个前景令英国清教势力把握的议会十分担忧。他们在沙夫茨伯里的带领下推出查理二世的私生子蒙茅斯公爵来取代詹姆士,然而查理二世拒绝沙夫茨伯里让蒙茅斯身份合法化的建议,于是矛盾逐步白热化。1678年,当谣传保詹派策划了一个天主教的反击行动时 1 ,蒙茅斯在沙夫茨伯里的支持下试图叛乱。查理二世被迫在1679年把詹姆士(即约克公爵)和蒙茅斯公爵双方都遣离英国,暂时稳定了王权。 2 德莱顿发表《押沙龙和亚希多弗》时,英国全国仍处在这次危机的混乱和歇斯底里之中,他的诗适时地帮助查理二世稳定了局面,因而受到了普遍欢迎,并特别为诗人赢得了国王的恩宠。
在该诗的前言“致读者”中,德莱顿宣称道,托利党及辉格党在争斗之中互相不让咫尺,每派在对方的眼里都是恶棍或蠢货。然而,一首好诗却可以令整个世界接受它的观点,因为精彩的诗句充满了甜蜜,即便在刺痛读者的同时也让他们感到快乐和满足。他说讽刺诗歌的目的就在于纠正邪恶造成的恶果,只有害怕真理的人才不喜爱他的诗。《押沙龙和亚希多弗》用的是《圣经·旧约》里大卫王爱子押沙龙造反的故事来影射蒙茅斯公爵企图谋反夺取王位但却遭镇压的英国时政。押沙龙造反时依靠的谋士亚希多弗指的是坚定地维护新教利益的沙夫茨伯里伯爵。 3 沙夫茨伯里曾敦促查理二世同蒙茅斯的生母成婚,使蒙茅斯身份合法化,以便继承王位,但遭到国王的拒绝。于是沙夫茨伯里一边散布国王同蒙茅斯的母亲私下举行过婚礼的谣言,一边怂恿那年轻人起兵,进军伦敦。蒙茅斯胜利地杀过了英格兰西部,但查理向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借了一笔款,争得了独立于议会控制外的兵权,镇压了蒙茅斯。1681年他解散了议会,沙夫茨伯里被关进伦敦塔,指控犯有叛国罪。沙氏虽然最后得到释放,但大势已去。他离开了英国,不久死于荷兰,据说被人谋害。
这首长诗有1031行,可以分成三大部分。头上149行交代历史背景,中间部分描写亚希多弗其人,他的政治目的,他如何说服押沙龙夺取王位,押沙龙的思想反复,亚希多弗又进一步出谋划策,最后押沙龙装扮成人民的代表,揭竿造反。第三部分写的是大卫王如何被置于十分危急的处境,但是大主教此刻挺身相助,而且所有主持正义的人都站在国王一边,大卫终于粉碎了叛乱阴谋,巩固了统治。
德莱顿写这首诗的任务很艰巨,他需要使出全身的解数,才能在提及国王追欢寻乐、对妻子不忠、私生子成群而没有一个合法接班人等一系列毛病时,不触犯龙威。同时他还得小心地处理对蒙茅斯批判的调子,因为查理仍旧爱着自己的儿子。德莱顿一开篇就正视了蒙茅斯的私生子问题,但却采用了调侃的语气:
在教士开始玩弄权术之前的虔诚年月,
一夫多妻尚未成为罪行;
那时男人通过许多女人传宗接代,
哪像如今局限于令人诅咒的“一对一”婚配。 4
诗里描述了在这种性自由的黄金年月里,大卫王得到了勇敢又漂亮的私生儿子押沙龙。接着德莱顿毫不含糊地把大卫王和儿子的斗争描绘成了弥尔顿《失乐园》里那种善与恶之战。辉格领袖沙夫茨伯里率领着他的党羽,在诗中被表现为弥尔顿笔下的撒旦和他那群堕落的天使;而押沙龙受诱惑时就让人想起夏娃被变成蛇的撒旦引诱,最终拖下了水。特别是诗里对造反众生的形象勾勒更是惟妙惟肖。当时,白金汉公爵是追随沙夫茨伯里的一员干将。在诗里,德莱顿把他那副腐败、挥霍、不讲信用的花花公子模样刻画得入木三分。在结尾处,德莱顿让大卫王获得上天灵感,致了庄严的结束语。他的话大意是:谋反者把他的仁慈心肠错当成胆怯;现在他的儿子造反生事,他这个父亲必须承担罪过及后果,但是他仍旧爱押沙龙,对儿子充满了怜悯之心,要慎重地量刑。大卫王在欢呼雷动声中结束了讲话,最后的诗句是这样的:“天神般的大卫王再次恢复了他的权威,所有臣服他的国家又有了它们的合法主宰。”
押沙龙反大卫王的故事同蒙茅斯造反事件的雷同之处,在德莱顿同时期也有别人注意到了,而且在事发之后,不少布道说教及政治文章里都做过类似的比喻。但是,只有德莱顿的长诗《押沙龙和亚希多弗》成功地以犀利的笔锋,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精湛的英雄偶句技巧把历史永久地镶嵌在文学的宝库中。比如他对亚希多弗,即沙夫茨伯里,有这样的描写:
Of these the false Achitophel was first;
A name to all succeeding ages cursed:
For close designs, and crooked counsels fit;
Sagacious, bold, and turbulent of wit;
Restless, unfixed in principles and place;
In power unpleased, impatient of disgrace:
A fiery soul, which, working out its way,
Fretted the pygmy body to decay,
And o'er-informed the tenement of clay.
A daring pilot in extremity;
Pleased with the danger, when the waves went high,
He sought the storms; but for a calm unfit,
Would steer too nigh the sands, to boast his wit.
Great wits are sure to madness near allied,
And thin partitions do their bounds divide;
Else why should he, with wealth and honour blest,
Refuse his age the needful hours of rest?
Punish a body which he could not please;
Bankrupt of life, yet prodigal of ease?
And all to leave what with his toil he won,
To that unfeathered two-legged thing, a son. 5
这段诗文的大意是:
虚假的亚希多弗在这帮人中为首,
他的名字千年万代遭人诅咒。
精明大胆、头脑狂妄,
阴谋诡计数他最棒;
他不知约束,野心勃勃,
不满现有权利,又受不得失宠。
那焦躁的灵魂片刻不得安宁,
不停地折磨侏儒般的躯体,
超负载地激励那泥塑之躯。
他是个肆无忌惮的领航员,
迎着风暴,在浪尖上铤而走险;
当出现了不习惯的平静时刻,
他反倒愚蠢地把船驶近沙滩搁浅。
聪明之极肯定连着疯狂
两者之间只相隔一张薄板;
不然,他有钱又有名,
为何不甘于安享老年?
惩罚那永不知足的肉体,
尽管生命衰竭,却丝毫不顾休息。
这一切为的就是把辛苦所得,
留给一个乳臭未干的两脚玩意儿,儿子。
德莱顿尖利刻薄,诗中充满了泼辣生动的讽刺,词语雄浑有力,因此这首诗的效果远远超过了作者应时政之急而执笔的政治初衷。沙夫茨伯里早已死去,蒙茅斯只不过是历史上的过眼烟云,然而他们却以德莱顿赋予的生动形象永远活在《押沙龙和亚希多弗》这首诗中。
《麦克·弗莱柯诺》是一首戏仿英雄史诗的滑稽史诗。理查德·弗莱柯诺(Richard Flecknoe,?—1678)是个爱尔兰诗人和戏剧家,1678年辞世,其作品单调无味,被德莱顿认为是个庸才。“麦克·弗莱柯诺”的意思是“弗莱柯诺的儿子”,其嘲讽目标是德莱顿同期的新教诗人、辉格党人托马斯·沙德威尔(Thomas Shadwell,1642?—1692)。他与德莱顿在政治、宗教及文学观点上的一系列分歧导致两人之间长期不和。沙德威尔声称自己继承了本·琼生在戏剧中刻画那种由生理和心理某个特点来驾驭其言行的类型性人物(characters of humors),并且不断公开批评德莱顿的戏剧如何有负众望,贬损了本·琼生的传统。德莱顿的这首诗就是他们之间多种矛盾的产物。不过,德莱顿避免了在诗里纠缠两人的各种争端,而是成功地把对手与罗马天主教信徒,被玄学派诗人安德鲁·马韦尔 6 称之为劣质诗歌作者的弗莱柯诺挂上钩,让他做了那治理着整个混沌无为世界的统治者弗莱柯诺的继承人。
德莱顿在诗开始处描写了愚伯之国的国王在垂暮之年要从儿子里面挑选一个接班人,这接班人必须是在蠢笨和愚顽上最得他真传的一个,其生活必须单调和庸碌到终身没有阳光和欢乐,而这个被选中的儿子就是沙德威尔。诗的主体和精华是对加冕典礼的描写。首先,盛大的行进队伍从训练年轻艺人的学校里接出沙德威尔,穿行了只有半英里长的街巷,到达加冕典礼的场所。这儿戏般的半英里庆典行程暗示了沙德威尔的名声及影响都十分可怜和有限,只是在一个斗大的圈圈里绕来绕去。出席庆典的嘉宾之中有欺诈成性的出版商、罗马公侯贵族和征服者,诸如此类,他们都排列在弗莱柯诺的两旁。庆典过程中,人们头顶上飞着12只猫头鹰,代表那12只给罗马最早的统治者指明罗马城址的鹫鹰。弗莱柯诺左手端着一个地球仪,右手握着权杖,主持了加冕仪式。仪式上他吹嘘自己那辽阔却空洞无物的疆土,并叮嘱沙德威尔在执政期间定要让所有的作家追随他们倡导的低能和平庸。最后,在弗莱柯诺表扬沙德威尔的诗作和戏剧时,德莱顿用嘲讽的口气写道:
像我的作品一样,
你那温吞吞的诗行无力地爬行着,
你的悲剧诗神引人发笑,
你的喜剧诗神让人睡觉;
不论你抖起多大的胆子来挖苦,
你那不痛不痒的讽刺从来都毫无效果。 7
在全诗结尾处,德莱顿借用《圣经》里先知伊利亚的故事来描写弗莱柯诺之死,从而把全诗的讽刺推向了高潮。《圣经》中伊利亚死时,一辆冒着火的马车从天而降,载上伊利亚之后,驾着一阵旋风升入天堂。而伊利亚的袍服就从空中飘下来,落在接班人伊利沙身上。然而,弗莱柯诺没有升入天堂。相反,他堕入了地狱,把袍子留在了地面上。而后,一阵来自地底下的阴风把袍服吹起,落在沙德威尔的身上。国王、僧侣和诗人三位一体的弗莱柯诺就这样把王位传给了沙德威尔,一个比他自己还要愚笨低能的文学继承人和政客。亚历山大·蒲柏后来创作的《群愚史诗》里写了一群愚伯,德莱顿的这首诗可谓是先驱。不过后来者居上,蒲柏在讽刺力度和对英雄双韵体把握技巧上都远远超过了他的前辈。
德莱顿的文学评论盛誉主要来自他的《论戏剧诗》(Of Dramatic Poesie, an Essay ,1668)。正是由于他的这篇著作,塞缪尔·约翰逊称他为“英国文学批评之父”。他认为在德莱顿之前的诗人里,莎士比亚是凭着天才来写作的,从不顾及什么规则,而其他的诗人即使本人知道法则,也没有把它们教给别人。到了德莱顿的时代,文学批评的原则只是少数人运用的武器,并没有得到传播和普及。这批人从古希腊、罗马及当时意大利和法国的作家那里学来一些文学批评的准则,但是并没有力图向群众宣传、令社会建立起优劣的标准。这样,他们的赞赏和欢迎都有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和偶然性。德莱顿不同于他们,他不仅从国外引入了文学评论的种种看法,更重要的是他通过自己的思考加工,制造出了一套适合英国需要的戏剧理论。
《论戏剧诗》是以对话形式写的,其中四位讨论者叫做尤吉涅斯,克利提斯,利西狄亚斯,和尼安达。 8 在英国击败荷兰舰队的纪念日这天,这四位诗人泛舟泰晤士河上庆祝节日,自然地讨论起英国与法国,以及新的与旧的戏剧的优劣,所涉及的都是当时文坛十分关注的问题。对话的形式为德莱顿提供了表达自己观点的便利条件,他可以出入自由地对其他三人的意见进行评论,而且,用对话形式也是追随柏拉图和西塞罗做出的古典样板。在讨论中,德莱顿通过人物之口先表明要维护由法国戏剧家和评论家提出的新古典主义戏剧原则,但是他接着就表现了对英国戏剧的偏爱,特别赞扬了莎士比亚、本·琼生,还有鲍蒙特和弗莱彻。他在这篇论文里还捍卫了以他自己为代表的英国诗人所创立的悲喜剧和用押韵诗来写悲剧的做法,并设法把法国新古典主义戏剧理论和17世纪初期英国剧作家们的实践协调起来。首先,他按照古典三一律的原则察看了英法戏剧。在情节方面,他认为只要所有次要线索都服从于主要情节,就应该认为基本遵循了情节单一的原则。他指出,正因为法国戏剧在这个原则上太死板,他们的剧情往往显得很单薄和抽象,不如英国戏剧丰实。在时间方面,他强调古典三一律法则对时间的限制在悲剧里仍不可少,然而对通俗戏剧则不必过分计较。虽然三一律原则会有助戏剧的严谨,但绝不应该束缚戏剧作家的手脚。对于地点,德莱顿觉得不必过多讨论,因为它与情节和时间是分不开的,只要前两方面有了限定,地点自然也就照顾到了。特别是在英国,戏剧从伊丽莎白时代就没有什么场景,所以更不必考虑换景对观众会带来什么影响。这样,德莱顿实际上毫无顾忌地否掉了法国新古典主义对三一律应用时过分狭隘的做法。除去三一律外,《论戏剧诗》畅谈了戏剧创作中无数巨细议题,比如戏剧的审美问题,如何看待和运用行文中的机敏(wit),戏剧中是否该保留暴力和恐怖场面等。难怪约翰逊称《论戏剧诗》为“关于创作艺术的第一部正式的、珍贵的文献”。他的某些主要见解在本卷第四章讨论德莱顿与复辟时期戏剧的关系时还会提到。
《论戏剧诗》是德莱顿早年的作品,可以看出他当时已经实力雄厚。他在这篇著作里交错地提出了对立的论点,然后用大量的比喻和实例来论证自己的主张。文中对于英国各位剧作家的特点描述细致,史料翔实,语言生动,观点大胆独到,可以算得赞颂批评的典范。比如他对莎士比亚的评论就做到了准确而不琐碎,热情但无浮夸,用了寥寥数笔就把莎翁最本质的特点勾画了出来,即莎士比亚虽然有不少局限性,但他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是极为广阔的。请看他借尼安达之口对莎士比亚的评论:
莎士比亚在现代或者古代的诗人中具有最博大而又悟力最强的才智。他的心灵随时洞悉宇宙万象。他能轻巧地刻画出它们而不露斧凿痕迹。他描写人物栩栩如生,像有实体可触一样。有人疵其学识贫乏,实赐予更佳的称誉。他天才卓越,能直观宇宙万物,无需博览群书以知自然。他只需内窥其心,即可发现宇宙真理。
他又说:
每有伟大论题,莎士比亚常作雄文以施其艺。这样便无人敢说莎士比亚在处理与其天才相称的题材而不能超过其他诗人,“有如翠柏(高耸)于篱边匐生着的枝条之间”一样。因之他的声名无匹于当时。在查理一世当政本·琼生文名鼎盛时,莎士比亚亦为朝中多数文士所崇敬而被远列于本·琼生之上。
约翰逊在《德莱顿传》里说,德莱顿对莎翁的评价真可以说是增一分嫌太长,减一分则太短的千古定论,而后来的人赞扬莎士比亚都只不过是在变换字眼地重复德莱顿的见地。虽然约翰逊在评论这位世纪更替期的文学家时似有些过分推崇,但是我们还是要同意他的总体看法。这就是:德莱顿的批评不是外行话和空泛之词,它是一位追求真理、热爱诗文的大师对文学的独到之见。
德莱顿选择了纪念打败荷兰舰队的日子作为文章的背景,说明了他的爱国意识,但是更重要的是他那洋溢于纸面的、对英国戏剧传统的热爱和推崇。他把自己放在这个伟大的传统之中,在申述个人的戏剧理论的同时,有力地捍卫了英国戏剧的发展和成就。他指出,英国戏剧作家们从不盲目跟从。他赞美莎士比亚包罗人生万象,而本·琼生则博学、机智,并把前者比为荷马,后者称作维吉尔,整篇文章充满了“我敬仰他(本·琼生),但我热爱莎士比亚”这种真知灼见。因此,《论戏剧诗》不愧为英国文学评论发展里程中一个承上启下的划时代文献。




推荐阅读:

吕特伯夫诗2首赏析

阿拉玛农《破晓歌》

加米涅夫《梦》

德米特里耶夫《一只灰鸽在呻吟》

汉斯·埃贡·霍尔特胡森《里尔克传》①  

克尼亚日宁《黄昏》

勒热夫斯基《诗章》

康捷米尔《致智慧》

里尔克俄语诗6首

博尔赫斯《雨》

歌德诗12首赏析

罗蒙诺索夫诗4首赏析

席勒诗6首赏析

赫尔蒂诗2首赏析

赫尔德诗2首赏析

博尔赫斯《献给贝阿特丽斯·比维洛尼·韦伯斯特·德布尔里奇》

丽泽·穆勒诗6首

希尼《挖掘》

希尼《在外过冬(1966-1996)》41首

克劳狄乌斯诗2首赏析

莱辛《卫生》

马丁·路德《上帝是座坚实的城堡》

维兰德《哀悼玛丽雅·泰莱希雅女皇 1780年11月29日》

采尔提斯《致阿波罗,诗歌艺术的创造者,愿他从意大利莅临德国》

博尔赫斯诗2首

雷沙德·卡普钦斯基诗2首

哈菲兹诗6首赏析

格吕菲乌斯诗4首赏析

胡腾《一曲新歌》

胡什哈尔·哈塔克《雄鹰第一次刚冲出窝巢》

哲利尔《昨天拉米斯带着一个坏消息》

波莉·克拉克诗3首

博尔赫斯诗5首

斯坦尼斯拉夫·巴朗扎卡诗2首

鲁达基诗4首赏析

瓦尔特诗4首赏析

阿塔希叶《善与恶在习惯与欲望中间连为一体》

哲米勒《布赛娜!你占有了一颗忠贞的心》

马杰农《有人对我说》

沃尔肯施泰因《我心在极度快乐中年轻》

赛莉玛·茜尔诗4首

尼约丽·米里奥斯凯特诗7首

内扎米诗5首赏析

萨迪诗3首赏析

艾德温·摩根诗11首

博尔赫斯《IN MEMORIAM A.R.》

戴夫·史密斯诗4首

琳达·格蕾格诗5首

普希金《寄西伯利亚》

雅努什·苏伯尔诗9首

阿米亥诗27首

杰玛·戈尔加诗9首

瑾·瓦伦丁诗2首

亥每·沙丙士诗5首

迈克尔·朗利诗6首

帕斯卡·葩蒂诗8首

沙比尔·巴努海《are you the river oram i》

约翰·古什洛夫斯基诗5首

弗兰克·奥哈拉诗17首

唐纳德·霍尔诗30首

帕斯卡·葩蒂诗2首

乔伊·哈尔乔诗2首

莎朗·奥兹诗2首

塔杜施·鲁热维奇诗9首

约翰·海恩斯诗2首

汉斯·马格努斯·恩岑斯贝格尔诗7首

佩索阿诗22首

托尼·巴恩斯通诗10首

唐纳德·霍尔诗歌8首

卡罗尔-安·达菲诗3首

弗兰克·奥哈拉诗5首

布罗茨基《静物》

扎加耶夫斯基诗3首

马克因·森德茨基诗7首

谢默斯·希尼诗29首

帕韦泽诗4首

尼娜·凯瑟诗3首

罗伯特·明希尼克诗4首


石城一曲歌未足 日出天空江水绿
含啼送客更多愁 肠断烟波万里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