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MoreThanEat 到 MEET&EAT,比褐对“社区商业”的理想与现实

RQ 高和畅 2023-03-14



上海巨鹿路More than Eat项目,小畅曾在此前详细介绍过,这次RQ商业观察室带来了操刀该项目的团队——比褐商业的深度访谈,一并分享给大家。

如想回顾该案例,也可点击《赋能与孵化——社区商业的正确打开方式》进行阅读。


如需回顾其他案例,可点击以下链接


以高陵集市为代表的3.0菜场
看传统大卖场如何变身,吸引社区居民?
社区商业,从拥有人心开始
2000名会员每周人均到访1.5次,与用户共建的社区图书馆




采访 | RQ

编辑 | 锐裘


在我刚入行时,行业里开始兴起“复合空间”,其中一家,是在靠近静安寺商圈的巨鹿路,一家专注于“餐饮集合”的商业空间——More Than Eat。
 
在今年上半年,比褐团队在彻底抛开More Than Eat之后,将目光放在最近炙手可热的成都,在“宇宙中心”太古里商圈开出了新一代商业空间产品——MEET&EAT,同样在当地获得了很大的关注。在开业当日,我恰好在成都出差,与创始团队碰头并相约在上海再次相聚。

△ MEET&EAT 成都太古里店

于是,一个月后,我们来到了比褐正在筹备的第三个项目——TBC比邻古北(比褐邻里中心),参观了这座正在改造当中,却已充满想象的创新空间。

本期内容为我与比褐创始人陈杰克对话的部分整理,将近两个小时的访谈里,我们聊了过往经历的项目,聊了即将于年底在上海古北地区开业的新项目,也聊了比褐对社区商业运营的感触。
 


△ More Than Eat 巨鹿路  图据网络
 
每个商业产品,从规划到落地,都多多少少会经历不同程度的挑战和波折,More Than Eat就是这样的产品。
 
今天我们看到的More Than Eat,就是一个主打美食与社交的商业集合空间,商户多为来自不同菜系的商户,而在一开始拿到项目时,团队是希望做成带有零售及其他业态的多元化生活方式集合空间,奈何因为一些限制,最后只能专注做餐饮。

△ More Than Eat 巨鹿路路口  图据网络

而在之前,团队其实参与的是JULU758的整体改造,当初也是误打误撞做的集合空间。
 
“一开始被定下这个先决问题,对团队来说是个蛮大的挑战。”陈杰克说,“其实餐饮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而我们团队里面没有任何人做过餐厅,也没有厨师,就算做过餐厅也不是厨师,但餐厅最重要的还是‘好吃’,其他点缀都只是辅助。”
 
比褐团队成员皆为商业地产人出身,有丰富的商业操盘者经验。思来想去,团队还是决定还是回归空间,创造的是一个氛围,“我们是要的是一个空间和服务,我们能提供一个好的舒适空间,把来到这里的人都能服务好。”于是,便有了More Than Eat的产品雏形,而且,这个空间一定是“集合式”的。
 
 
   集合店不新鲜,但注意力不能只放在“业态”
 
放到今天来看,More Than Eat 在当时推出,绝对属于一次实体商业里的模式创新,而“复合式集合空间”在2016年时,也几乎是在行业内闻所未闻。
 
但‘集合’这个概念并不新鲜。十多年前,人广来福士有一个NOVO,它开创了一种潮流品牌集合店的先河,像运动100,也算是集合店,不过它更像是百货;再看餐饮,也是有先例的,就是大食代。
 
但陈杰克认为,属于这个时代的集合空间,不能只是强调“业态”本身,“空间附加值”需要被放大:“现代年轻人,不论是去一个新地方还是常去一个地方,它原动力一定是认为这里舒服,这是空间要解决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我们需要创造一个更舒服的地方,让人从早到晚都待得住。”

△ MEET&EAT 成都太古里店 美啫啫

舒服,待得住,这两点平实的考量,却能辅助让人们愿意来,愿意常来,愿意久待。
 
于是,在More Than Eat空间内,我们看到了一些十分重要的空间设计与布局,一是沿街面被打开,飘窗两边都设有座位;二是在室内放置长桌,它类似Social Table的作用,打破人和人之间的阻隔。而这些公共区域都被放在了空间里动线最好的位置,这是为了让顾客在此获得最好的权利和体验。

△ More Than Eat 被打开的沿街面,长桌附近年轻人当做开阔的“临时工位”
 
如此对空间设计的考量,还有背后团队思维模式的转变。要知道,传统意识形态下的商业运营,位置最好的地方,一定是留给主力店的,这样才是利益最大化。
 
而比褐在做这样的决定时,也同样需要征得入驻商家的意见。好在,大部分来More Than Eat开店的商家,都赞同这样的理念,并选择在这家“有开面、阳光、空气、年轻人”的地方开店——其实这些也是价值,是把对的人留在这里,产生更多消费的价值。
 
 △ MEET&EAT 成都太古里店


不论在More Than Eat,还是在成都的新店MEET&EAT,比褐所连接的商户伙伴们都有种近乎一致的画像:掌柜气质、年轻活力、洋气,更重要的是好吃不贵这又和上海一直以来的“街区小店”文化十分相近。

 
   创造一个有邻里关系的社区
 
“我相信一个城市里面应该都会有这么一群人,分在各个角落里,临近的小店实施自发的形成邻里或者社区,但是其实在中国大部分的城市是缺这样的环境,正好可以让这些人聚在一起的环境是没有的,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做起这个角色?创造一个相似的商户联合在一起的社区。”

上文提到,比褐在起初做空间设计时就已经对商户有了第一层天然筛选:认同空间氛围营造的重要性,价值认同成了商户与比褐走在一起的第一步。接下来,便是协作。
 
按照这个逻辑,比褐更像是开了一个大店,各种店主来这里开小店,前者完成空间氛围色剂,做好顾客导流,商户更专心做好自己的产品,服务好客人。

△ MEET&EAT TBC比邻·古北 效果图

   从纯租赁,到联合经营,到孵化
 
在谈到商户时,陈杰克一直强调的是“突破”,这指的是原来传统商业体系里“房东租客”的关系。如果只是房东收租,空间运营商很难与商户产生共情,站在他们的角度想问题,当然,在传统系统里,这样的角色很难被改变,这恰好是比褐这样的团队可以突破的。
 
联合经营是目前比褐与商户伙伴合作时常用的方式,固定租金的合作模式是很少一部分,而“孵化”是比褐从当下到未来都想努力达到的目标。通过孵化更多有潜力的小团队,在其相对成熟后扶持它向外发展,从而形成一个新的商业生态。
 
△ MEET&EAT TBC比邻·古北 效果图

这一关系的转变,也体现了比褐商业发展的转变:从房东、到伙伴、到新商业投资者。为了这一目标,团队现在还在跑通对商户的后端服务:包括财务、运营、培训等,尽可能解决商户伙伴的后顾之忧,专心于业务的打磨。
 
“很多小商户是有资金困难的,但团队有潜力,我们在这层关系上,有种天使投资的感觉,让它尽快上正轨,一点点资金的扶持就可以让团队有很强的加速度。”陈杰克说到。
 
这种重视客人的关系、重视与商户伙伴的联合,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团队落实到空间产品的打造上。
 


从目前已有的两个项目的名字中,我们就能感受到两者的不同:More Than Eat,重点落在“Eat吃”,而MEET&EAT,重点显然落在“MEET”,相遇、遇见,可见团队期望在第二个商业产品中更加突出“人与人之间的社交”,这在和陈杰克的对话中也得到了印证。
 

“选择将MEET&EAT落在成都,我们很珍惜这个机会,它没有一线城市的高压,人和人之间距离更近,同时市政条件没有那么限制,这帮助了我们加速对‘社交落在空间上’的进一步探索。”在MEET&EAT里,我们看见了酒吧业态,这是之前所没有的。酒吧并不好做,需要有氛围,也需要私密,现在我们要把酒吧与公共区域做融合,这是一个挑战。”
 
MEET&EAT在公区上也做了进一步迭代,外部的阶梯座位被放大,突出了社交感,也与成都街巷文化融合。同时,这里也加入一部分零售业态,陈杰克心中的“集合式空间”在这里获得进一步的探索。


     “在市中心旁的小马路做商业”

有意思的是,MEET&EAT的选址,放在了成都太古里商圈,位于远洋太古里的北部,尽管这里此前并没有商业覆盖,但因靠近核心商圈,它日后的客流吸引潜力是无穷的。
 
写到这里,不知道你有没有留意到两个项目的共通性:选址考量
 
陈杰克和我分享比褐在三个项目选址都会考虑一个逻辑——在市中心旁边的小马路,周边有居民。不论是静安嘉里中心背后的巨鹿路富民路,还是成都太古里背后的天仙桥,都是两个城市中心相当热闹的区域,可以形成“具有消费力的社区商业氛围”,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商业空间的客流量与客群质量。
 
同样的选址逻辑,也体现在了第三个项目TBC比邻·古北上。
 
△ TBC比邻·古北 外立面效果图

    新产品,新的社区实验
 
项目位于长宁区古北商圈,毗邻高岛屋,亦是上海城市副中心区域里相当有消费实力的社区之一。国际社区氛围浓厚,外籍人士超过了50%。建筑本身也很有故事,前身为一座解放后的工厂,国有制转型后由上海知名的餐饮品牌鲜墙屋承包,成为当时古北区域颇为流行的餐厅。
 
2021年初,比褐接下了这座建筑,决定打造一个“集餐饮、文创、时尚和艺术”为一体的人文生活社区,结合原有的建筑浓厚的海派风格,融入时尚线下元素,期望通过空间设计和长期运营,营造“品质、健康、可持续”的舒适生活空间。

 
相对以往,TBC比邻·古北的空间完整度更高。据透露,在4层楼的空间内,1、2楼将是 MEET&EAT餐饮复合空间;而3、4层则是比褐正在探索的新产品模块MEET & CREATIVE 文创复合空间。
 
因为比褐拿下了整栋建筑,团队也因此在其中发挥更多“集合业态”的创造力和实践,更是希望通过这样的项目,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前行。而也得益于这样的空间先决优势,我们也相信比褐在这个产品中,跑出更多“社区商业”与“社区生活”连接的实验
 

 
 
我们总是听到过这句话:“这个时代不缺好点子,缺的是执行和落地。” 我和创始人陈杰克的对话过程中,他也总是绕不开类似“最重要的是做出来了”的话语。一路跌跌撞撞,前路也是艰难险阻,但做下去,做出来,是始终不变的目标。
 
回想在More Than Eat初开业时,它被外界和市场戏称为“网红”,收获的评价褒贬不一,结果它一开就是四年,显然要比大部分当时同批的“网红空间”要长寿很多。背后团队的专业度和执行力,以及对社区商业运营的正确的理念,功不可没。
 
再回到本文,我们从三段来谈论比褐与外部不同角色的关系,其实也是在证明,当我们要做社区商业时,团队无法把自己当做是一个个体去看。商业始终是社区共同体的一部分,只有把自己放在这个整体里思考生意,才会形成更持久的生命力。


眼下,TBC比邻·古北也将在下半年逐步开业,我们也期待比褐能为城市社区生活注入更多有价值的空间运营思考。




 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小资管星球
“一个专注社商创新的社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