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盘点2022年理财产品成绩单

周岳、周冰倩 岳读债市 2023-03-15

基本结论

  • 2022年为理财产品净值化元年,2022年11-12月的债市波动幅度在净值化背景下得到放大,本文梳理了2022年理财规模、结构演变,以供投资者参考。


  • 债市调整下理财规模有所下降。2022年11月,资金面边际收敛,防疫政策优化、民企“第二支箭”等政策出台导致市场对经济修复预期抬升,10年期国债收益率快速上行,理财产品净值下跌,产品赎回增多,且净值化加大了债市波动,“债市下跌-理财赎回-抛售债券-债市下跌-理财赎回”的负反馈效应蔓延,2022年末,银行理财市场产品存续只数为3.47万只,较2022年6月末下降5.14%,较2021年末下降4.53%;规模为27.65万亿元,较2022年6月末下降5.14%,较2021年末下降4.66%。


  • 理财产品仍以固定收益类产品为主,2022年末固定收益类产品存续规模占比94.50%,较2022年6月末增加0.70个百分点,较2021年末增加2.16个百分点。2019年以来,理财产品中固定收益类产品占比逐增长,2022年末,固定收益类、混合类、权益类、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存续规模分别为26.13万亿、1.41万亿、0.09万亿和0.02万亿,占比分别为94.50%、1.41%、0.33%和0.07%。


  • 债券为理财产品主要资产投向,2022年末信用债占比45.66%,相较2022年6月末,理财产品资产投向中现金及银行存款占比增加了3.40个百分点,信用债占比则减少了2.41个百分点。自2021年以来,理财产品投向债券及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的占比波动下降,投向现金及银行存款占比则呈上升趋势,2022年末,债券占比较2021年6月末分别减少6.44个百分点,现金及银行存款及同业存单占比则分别增加7.83个百分点和2.83个百分点。


  • 2022年11-12月新发理财产品只数环比上升,且封闭式理财产品数量占比大幅提升。2022年11月和12月,新发理财产品分别为2717只和2971只,环比分别增长26.73%和9.35%,其中封闭式理财产品只数分别为2322只和2584只,占比分别为85.46%和86.97%。2023年以来,新发封闭式理财产品只数占比进一步提升,达到90%以上水平。


  • 2022年,新发封闭式理财产品期限有所上升。2022年,新发封闭式理财产品期限较长,加权平均期限在339-581天之间,其中12月份全市场新发封闭式产品加权平均期限为498天,较年初增长3.53%。此外,1年以上的封闭式产品存续规模占比有所上升,2022年末占全部封闭式产品的比例为72.60%,较2021年末增加9.64个百分点。


  • 2022年11月以来的债市调整导致理财产品破净占比提升,不过2023年以来产品破净占比开始下降。2022年11月及12月,破净理财产品占比分别为14.41%和19.91%,环比分别增长12.00个百分点和5.50个百分点,2023年以来,破净理财产品数量及占比均有所下降,1月及2月占比分别为13.17%和6.48%。


  • 信用债市场回顾:本周信用债发行总额2,746.56亿元,较上周下降16.47%,净融资额364.35亿元,较上周下降71.51%,其中城投债净融资为582.82亿元,同比下降41.31%;本周产业债净融资额为-218.47亿元,由上周的净流入(285.74亿元)转为净偿还。本周信用债市场成交活跃度略有回升,1年期、3年期、5年期中短票据收益率均有所上行;评级调整为江西正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评级机构为东方金诚,主体评级从BB-下调至B。


  • 风险提示:数据更新不及时及提取失误的风险。


一、盘点2022年理财产品成绩单

2022年为理财产品净值化元年,2022年11-12月的债市波动幅度在净值化背景下得到放大,本文梳理了2022年理财规模、结构演变,以供投资者参考。


1、存续理财产品回顾

债市调整下理财规模有所下降。2022年11月,资金面边际收敛,防疫政策优化、民企“第二支箭”等政策出台导致市场对经济修复预期抬升,10年期国债收益率快速上行,理财产品净值下跌,产品赎回增多,且净值化加大了债市波动,“债市下跌-理财赎回-抛售债券-债市下跌-理财赎回”的负反馈效应蔓延,2022年末,银行理财市场产品存续只数为3.47万只,较2022年6月末下降5.14%,较2021年末下降4.53%;规模为27.65万亿元,较2022年6月末下降5.14%,较2021年末下降4.66%。


2022年末,理财公司产品存续只数及规模较2022年6月末均有所增长,其他银行机构则均下降。理财公司存续产品只数及规模占比最大,2022年末分别占比40.22%和80.44%,11月以来的债市调整导致城商行、农村金融机构、大型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存续规模有不同程度下滑,其中股份制银行环比下滑78.98%,而理财公司存续只数及规模则环比分别增长18.49%和16.23%。


2022年末,净值型理财产品占比为95.47%,较2021年末增长2.52个百分点。开放式理财产品规模波动增长,2022年12月末,开放式理财产品规模为22.87万亿,占比82.71%,较2022年6月末下降0.62个百分点,较2019年6月末增加15.22个百分点。


理财产品仍以固定收益类产品为主,2022年末固定收益类产品存续规模占比94.50%,较2022年6月末增加0.70个百分点,较2021年末增加2.16个百分点。2019年以来,理财产品中固定收益类产品占比逐增长,2022年末,固定收益类、混合类、权益类、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存续规模分别为26.13万亿、1.41万亿、0.09万亿和0.02万亿,占比分别为94.50%、1.41%、0.33%和0.07%。


债券为理财产品主要资产投向,2022年末信用债占比45.66%,相较2022年6月末,理财产品资产投向中现金及银行存款占比增加了3.40个百分点,信用债占比则减少了2.41个百分点。自2021年以来,理财产品投向债券及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的占比波动下降,投向现金及银行存款占比则呈上升趋势,2022年末,债券占比较2021年6月末分别减少6.44个百分点,现金及银行存款及同业存单占比则分别增加7.83个百分点和2.83个百分点。


从募集方式看,公募理财产品仍占绝对主力。2022年末,公募、私募理财产品存续规模分别为26.38万亿元和1.27万亿元,占比分别为95.41%和4.59%,其中公募理财产品存续规模较2022年6月末下降0.55个百分点。


理财产品投资人相对厌恶风险,二级(中低)风险理财产品占比最高。2022年末,二级(中低)及以下的理财产品存续规模为24.54万亿元,占比88.73%,较2022年6月末增加3.09个百分点.三级(中)风险理财产品规模占比持续下降,2022年末为10.89%,四级(中高)及五级(高)风险理财产品规模占比较小,不足1%。


投资人数量逐年增长,且仍以个人投资人为主。2022年末,理财产品投资人数量为9671.27万个,较2020年末增长132.34%,较2021年末增长18.96%;其中个人投资人和机构投资人分别为9575.32万人和95.95万个,较2020年末分别增长130.84%和567.25%,较2021年末分别增长18.69%和53.10%。随着机构投资人规模的增长,个人投资人占比呈下降趋势,但仍维持在99%以上的水平,整体投资人结构仍以个人投资人为主。


2022年,稳健型理财投资者占比进一步提升。理财投资者整体风格更趋保守,一级(保守型)和二级(稳健型)的个人投资者数量占比较2021年末分别增加1.10个百分点和0.55个百分点,三级(平衡型)、四级(成长型)和五级(进取型)的个人投资者数量占比则有所下降。


2、新发理财产品回顾

2022年11-12月新发理财产品只数环比上升,且封闭式理财产品数量占比大幅提升。2022年11月和12月,新发理财产品分别为2717只和2971只,环比分别增长26.73%和9.35%,其中封闭式理财产品只数分别为2322只和2584只,占比分别为85.46%和86.97%。2023年以来,新发封闭式理财产品只数占比进一步提升,达到90%以上水平。


2022年,新发封闭式理财产品期限有所上升。2022年,新发封闭式理财产品期限较长,加权平均期限在339-581天之间,其中12月份全市场新发封闭式产品加权平均期限为498天,较年初增长3.53%。此外,1年以上的封闭式产品存续规模占比有所上升,2022年末占全部封闭式产品的比例为72.60%,较2021年末增加9.64个百分点。


2022年11月以来的债市调整导致理财产品破净占比提升,不过2023年以来产品破净占比开始下降。2022年11月及12月,破净理财产品占比分别为14.41%和19.91%,环比分别增长12.00个百分点和5.50个百分点,2023年以来,破净理财产品数量及占比均有所下降,1月及2月占比分别为13.17%和6.48%。


3、小结

债市调整下理财规模有所下降。2022年11月,资金面边际收敛,防疫政策优化、民企“第二支箭”等政策出台导致市场对经济修复预期抬升,10年期国债收益率快速上行,理财产品净值下跌,产品赎回增多,且净值化加大了债市波动,2022年末,银行理财市场产品存续规模为27.65万亿元,较2022年6月末下降5.14%,较2021年末下降4.66%。


债券为理财产品主要资产投向,2022年末信用债占比45.66%,相较2022年6月末,理财产品资产投向中现金及银行存款占比增加了3.40个百分点,信用债占比则减少了2.41个百分点。自2021年以来,理财产品投向债券及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的占比波动下降,投向现金及银行存款占比则呈上升趋势,2022年末,债券占比较2021年6月末分别减少6.44个百分点,现金及银行存款及同业存单占比则分别增加7.83个百分点和2.83个百分点。


2022年11月以来的债市调整导致理财产品破净占比提升,不过2023年以来产品破净占比开始下降。2022年11月及12月,破净理财产品占比分别为14.41%和19.91%,环比分别增长12.00个百分点和5.50个百分点,2023年以来,破净理财产品数量及占比均有所下降,1月及2月占比分别为13.17%和6.48%。


二、信用债市场回顾

1、一级市场:信用债净融资大幅下降

本周信用债净融资大幅下降。本周信用债发行总额2,746.56亿元,较上周下降16.47%,净融资额364.35亿元,较上周下降71.51%。本周共有13只信用债取消发行,涉及金额89.37亿元。


具体来看,企业债、公司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及定向工具净融资额分别为-15.32亿元、-43.01亿元、308.34亿元、128.57亿元和-14.23亿元,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净融资较上周有不同程度下降,定向工具仍为净偿还状态,但净偿还规模有所下行,中期票据净融资则有所增长。


本周城投债净融资为582.82亿元,同比下降41.31%;本周产业债净融资额为-218.47亿元,由上周的净流入(285.74亿元)转为净偿还。


2、二级市场:成交活跃度略有回升

本周信用债市场成交活跃度略有回升。本周信用债周度换手率为3.60%,较上周上行4bp。分券种看,企业债、公司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和定向工具成交量分别为394.51亿元、2,737.85亿元、3,034.57亿元、2,256.70亿元和961.40亿元,除公司债外,其他券种较上周均有不同程度上升。


本周1年期、3年期、5年期中短票据收益率均有所上行。具体来看,本周AAA评级1年期、3年期、5年期中短票据分别收于2.86%、3.22%、3.40%,较上周分别上行3.67bp、5.03bp和1.35bp。


3、信用评级调整情况

本周评级调整为江西正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评级机构为东方金诚,主体评级从BB-下调至B。


三、风险提示

数据更新不及时及提取失误的风险。


证券研究报告:盘点2022年理财产品成绩单

对外发布时间:2023年3月5日

报告发布机构:中泰证券研究所

参与人员信息:

周岳 | SAC编号:S0740520100003 | 邮箱:zhouyue@r.qlzq.com.cn

周冰倩(研究助理) | 邮箱:zhoubq@r.qlzq.com.cn

信用债周报:

担保利差是不是担保效力的刻度尺?

各地化债进展如何?

信用债潮起潮落,谁跌得多?谁修复快?

违约债券后来怎么样了?

永煤事件后,城投债是如何修复的?

2022年哪些城投股权有变动?

长按关注 岳读债市

特别声明

《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微信订阅号制作的本资料仅面向中泰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中泰证券研究所发布的研究报告为准。若您非中泰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请勿订阅、接受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


因本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烦请谅解!中泰证券不会因为关注、收到或阅读本订阅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中泰证券的客户。感谢您给与的理解与配合,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本订阅号为中泰证券固收团队设立的。本订阅号不是中泰证券固收团队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所载的资料均摘自中泰证券研究所已经发布的研究报告或对已经发布报告的后续解读。若因报告的摘编而产生的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请注意,本资料仅代表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的研究观点可根据中泰证券后续发布的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作出更改,本订阅号不承担更新推送信息或另行通知义务,后续更新信息请以中泰证券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为准。


本订阅号所载的资料、工具、意见、信息及推测仅提供给客户作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的最终操作建议,中泰证券及相关研究团队不就本订阅号推送的内容对最终操作建议做出任何担保。任何订阅人不应凭借本订阅号推送信息进行具体操作,订阅人应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所有投资风险。在任何情况下,中泰证券及相关研究团队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订阅号推送信息所引起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中泰证券及相关内容提供方保留对本订阅号所载内容的一切法律权利,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或机构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转载或者复制本订阅号推送信息。若征得本公司同意进行引用、转发的,需在允许的范围内使用,并注明出处为“中泰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