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家】樊志民:在陕师大学位点合格评估会议上的发言


今天来参加陕师大科技史学科评议,我谈一些感受。我要说的第一句话是,陕西师大西北环发中心现在仍然是一个历史地理研究的重镇;我要说的第二句话是,在这里科学技术史学科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在这一点上,我认为陕西师大应该感谢我们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我们无私的奉献,让卜风贤教授从我们乡下进了城(笑),成为贵校的学科带头人。

国内历史地理研究者虽然不少,但知名单位大概只有复旦、北大、陕师大三家,谭其镶、候仁之、史念海先生是为三巨头,呈鼎立之势。谭先生搞历史地图,那是我们老师与同学都用的东西,有好多本,那是最基础、最见功力的东西。侯先生实际上是侧重于城市地理与沙漠历史地理研究,我上大学的时候有幸在兰州大学听过侯先生的课。那个时候,那些知名教授到兰州大学来不是做一场报告,有时候一来就呆个把月时间,一直给我们讲下去。我现在印象很深的是当时讲给我们的安徽芜湖花桥镇“九女墩”传说故事与历史地理考证。史先生固然是历史地理大家,但在我们这些科技史农业史学者来看,他的最高成就或在于他和他的学生坚持数十年搞的历史农业地理研究(我们农史界一般叫农业历史地理)。史先生对辛(树帜)老执弟子礼,并在农业历史研究方面多有学术唱和,他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农业历史地理大家。陕西师大在历史地理方面做了那么多有成绩的东西,但我估计成效最大的可能仍然是史先生和他的数十个学生都在做的农业历史地理研究。陕西师大如果把这个东西总体整理出版出来,单就体量而言都是令学界感到震撼的,让人都刮目相看。所以我的感觉是,陕师大固然是一个历史地理研究的重镇,但是是以农业历史地理研究见长的。现在各位同仁的学术研究的侧重与领域虽然各不相同,但是总体上还是循着史先生指引的路径前行的。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的命名,已经基本界定了你们所要做的事情与要解决的问题。西北环境发展变化的历史研究,不能少了西北农牧业历史、西北历史地理和西北生态环境历史的研究,这也是由史先生思想不断向前发展的一个必然。这种必然其实为科技史在这里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如果顺着这个路线朝下走,实际上科技史设点不设点,这个工作都是大家最重要的事。而且西北和其他地方相比它的生态环境问题可能更为严重一些,缺少了农牧科技与生态变迁的科技史研究,单纯的历史地理研究也难以落到实处并有用社会经济发展。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历史地理与科技史的结合是合理的一种发展模式,彼此之间的关系也缘此而基本厘清了。

当然就陕师大西北研究院而言,前面更多的是科技史依托了历史地理。如果说历史地理学科是一棵大树的话,我们的科学技术史研究其实比较多的是背靠大树好乘凉。但是现在历史地理学在陕西师大、在全国有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机构都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等构成史学门类的一级学科,而历史地理学属于二级学科。现在博士学位点一般都按照一级学科设置与审批,那么历史地理学的位置就有一点尴尬了。我们固然是历史地理的重镇,固然是陕师大的一流学科,但它的未来何去何从将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如果我们能未雨绸缪的话,着力于科技史的发展壮大或不失是一个好的办法之一。所以我认为,如果说过去是科技史比较多的依赖历史地理的话,现在倒需要互相帮衬、相互搀扶了。科技史它是一级学科,他和历史学中的中国史、考古学、世界史一样,是一级学科大类。这样的话,它的存在可能要比历史地理现在这样尴尬的局面要好些。陕西师大如果在这个问题上不做战略调整,很可能会遇到一些难以应对的问题。适当调整学科布局,可能是陕师大西北研究院重逢生机的一个机遇。不要因为科技史学科相对弱小而不重视它,它很可能由附庸将蔚为大国之势并将撑起一片新的天地,这是我想说的又一个问题。

我总体感觉现在设置的这个地图学史、减灾科技史、水利科技史这三个研究方向,实际上是量身制作的结果。也就说在西北环发中心,历史地理学科和科技史做到了比较好的交叉与融合。风贤这个人和我认识多少年了,他是一个喜欢揣摩喜欢钻研的人,他在这个课程设计上,看起来是动了心思的。而且课程的设置也适合科学技术史的基本要求,也与我刚才谈的新发展思路相契合,所以是相当不错的。如果要提一点建议的话,我建议我们现在再不要纠结于历史地理学与科学技术史间的史学和理学差异,而要着力于打通,它只要能结合在一起那就是好的。前几天在院士大会上都讲了,这个问题恐怕是专家尤其是科学家才有发言权。学校研究生院和西北环发中心要做的另一件事,是要在这两个学科里面做好师资力量和生源名额的调配问题。就是说,在确保历史地理学一流学科的建设的同时,把科学技术史相应的扶持一下,如果后面在一级学科这个问题上历史地理学出了问题的时候,科学技术史马上能顶上来,这是你们要做的一个通盘的规划。因为与陕师大距离比较近、人比较熟,所以我到这里说话就比较直率一些,不对的地方大家可以批评指正。(2018.6.15)

来源:樊志民新浪博客 上郡农夫的博客

点击标题阅读往期文章精选

【荐读】贺奕:中国知识分子的世纪病,是无休止的精神逃亡

【赞叹】我国47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分布图

【书讯】史红帅《近代西方人在西安的活动及其影响研究(1840—1949)》出版

【书评】人人有路通长安

【荐读】从小学到博士,一位学霸总结的学习感悟!

【荐读】当北大博士都去了三流大学任教

【大家】余英时:如何读书——做一个真正有知识的人

【赞叹】29岁当教授,30岁成博导,入选国家优青,这位学术女神有多牛?

【大家】来新夏:我的学术自述

【观点】邓晓芒:中国人为什么没有信仰

【荐读】刘震云北大演讲:有远见的人走的一定是笨路

【大家】许纪霖:中国学术为什么做不好?

【大家】邓广铭:从北大旁听生到北大教授、史学大家

【赞叹】北大教授斗胆谈了个天大问题

【荐读】白岩松:请认清崔永元的嘴脸

【荐读】“蠢货”崔永元的本来面目

【视频】北大教授猛烈大胆的演讲!

【点赞】一“砖家”在节目现场辱骂复旦大学教授,老教授的反击太漂亮了!

【赞叹】连个秀才都没考上,他却是历史上第一个发表Nature的中国人

【荐读】复旦最牛毕业生:我是如何在5年之内同时攻下1个博士、3个硕士学位的

【荐读】博士毕业论文悲情致谢引女友回应:学术是一场超越金钱的修行

【观点】“博士大跃进”是国家的耻辱

【荐读】一位市委书记的高考回忆,看哭无数人!

【荐读】再这么玩下去,中国的科研就真没戏了

【荐读】范美忠:点评北大历史系诸先生

【荐读】那些读博的女生,怎样通过“九九八十一关”?

【大家】贾二强:追忆我眼中的史念海先生

【大家】周振鹤:我是如何买书的

【大家】韩茂莉 : 我如何教授“中国历史地理”

【荐读】听韩茂莉老师聊聊爱情

【大家】辛德勇:学术问题要少“谈”慎“讲”

【大家】辛德勇:雇农之家里的“学二代”

【大家】辛德勇:研治古代文史的必备入门书籍

【大家】朱士光:术有专攻终生以之,学以致用家国情怀

【大家】刚健有为朱士光

【大家】唐晓峰: 历史地理离每个人都不远

【大家】李毓芳:退休后的2003-2013年

【大家】史念海老先生的人格魅力

【大家】陈桥驿对环境保护及区域发展研究的贡献

【大家】访法国著名汉学家魏丕信教授:历史学家必须冷静、客观

【大家】汤一介:真诚做人做学问


看完记得点ZAN!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