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议大象与人

鶽鴞 象语KTE 2021-06-11

察沃的雄象群

性格配对

        在野外,绝大多数的野生大象在某些特定的时段都有结伴的对象。处在家族中的大象,无时无刻都处在一种血缘关系的网络中,并不时会在族群、氏族、亚种群等流动性的社群网络中建立和维系近似朋友的关系。对于雄象,他们只有在发情时才会维持数天短暂的异性关系,和同性间的关系也多是高度动态的。但雄象间也有可以称之为朋友的关系,一对或几个长期维持、不定期聚合的组合(群体)。雄象从小就表现出和雌象不同的开放性,他们接触的玩伴更广、年纪跨度更大,是社交面更广的一方。雌象虽然能维持更紧密、长久的朋友关系,但脱离家族背景去交友的机会很小,正常情况下离开家族、加入好友家族的案例几乎没有。就像人一样,家族型的个体在自由交友方面会有更多的限制,雌象也是如此。除了离群象(Rogue这类缺少社交经历的野生象可能会有意回避同伴外,可以说大象都是需要社交对象的。

雄性非洲象Safaricom和Serena,是一对常在一起的雄象朋友,属于关系紧密的雄象组合。

学徒群,两头年轻雄象守卫并求学于大佬象Teresa这个知识宝库。

察沃的雄象群

        对于工作象或圈养象,它们没有机会去挑选自己喜欢的同伴,有些大象甚至几年、几十年见不到同类。从某种角度看,圈养象间的关系更像是同事,而孤独的圈养象更像是离群象。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是,当这些脱离流动性、离聚型社交体系的圈养大象遇见其他个体时,在彼此获得对方形态、气味、激素等信息后,在进行欢迎、交流仪式的过程中,它们的情感关系是如何建立的?毋庸置疑的是,大象都有独特的个性,性格配对在它们关系的建立中起什么作用?是互补还是同性相吸?

泰国某个象营的两头雌象,TuDao和Ot。她们的关系属于同事关系,每天的小矛盾频发。

        大象之间不是随意接触、同处一室就能成为朋友或是完成繁殖行为的,相互伤害、甚至杀死一方的事件发生过很多。即便是相处了几十年的两头象,也可能在某些时期发生冲突。所以,配对(paring)过程在大象管理方面显得很重要,其中一项重要的环节称为性格配对personality pairing)。性格配对需要有了解大象的相关人员参与到对大象性格的评分中,比如象夫和营地主。评分表中往往有几十个性格特征,包括一系列大象面对熟悉和非熟悉情况situations、事物objects和改变changes的反应(SOC)以及大象面对其他大象和人时呈现的性格,如大象的好奇性curious(表现为对SOC或大象的探索)、内向性fearful(表现为对SOC或大象的回避)、侵略性aggressive(表现为对其他大象的攻击行为)、保护性protective(表现为对其他大象的保护和安抚行为)等。在评分过后,研究人员会评估各评分人对性格评分的可靠性,称为观察者信度分析Inter-rater reliability test。性格特征被评分的差异性越大越不可信,需要被排除。比如一个评分人认为某大象没有自信confident1分),而另一个人认为大象极度自信(7分),那么自信这个特征就是不可靠的,需要排除。剩余的几十个性格特征再进行降维得到主要的性格类,然后再作后续分析。评分的过程不单融合了性格这一心理层面的因素,在评估的过程中,评估人在对目标对象比较的同时也会回忆它们过往的行为、事件和交互关系等,会融入如年龄、体型等很多生理层面的因素。

下为一份性格评分表的部分内容。在此表中可以同时对五头象的性格特征进行评分。

人与工作象的关系

        朋友是一个本用在人类之间的词,后也常被用在其他物种的个体间或是跨物种的情形。如果深入思考朋友二字,会感到其定义的复杂,以及朋友的稀缺。这是因为人都只能确定自己的感受。既然朋友是相互的,我如何确定对方是如何思考的?为了确定这一关系,我们常会问我能成为你的朋友么?你能成为我的朋友么?或者说我们是朋友吧?有时也会先确定这一标签,然后再发展其实质的内容。

        维基百科认为朋友是存在友情关系的人们,然后将朋友的联结基础—友情—视作对朋友的解释。而友情被解释为一种相互喜欢的关系。

Explanation of friendship from Wikipedia: Friendship is a relationship of mutual affection between people. Friendship is a stronger form of interpersonal bond than an association.

        以上只是从人类自身角度抛出引子,本文并无意讨论人类间的友情。

        接下来思考一些问题:人类和动物间存在友情么,如人的野生动物朋友?大象朋友?如何定义动物对人类的喜欢,他爱它所以它爱他?如果动物和人类相互依赖就是朋友的话,我见过一大群“残忍”的人。这些人喜欢他们养的家畜,喜欢家畜的幼崽。幼崽崽也会向他们乞食、索求抚摸。这难道不是相互喜欢?但在它们长大后人们还是会亲手或转交他人杀死它们。人和动物联结建立的基础(或称先决条件)应该是食物和水,除了极少的一些动物如狗,精神需求的意义同等重要。

外人和工作象的关系都是建立在与象夫的关系之上的。任何与工作象的合影都是在象夫、象主保证人的生命安全和大象康乐等基础上完成的。所以,笔者在与大象的合影时通常希望象夫露面参与,因为他们是背后辛劳的、可爱的人。

        对狗来说,主人能从它的角度看出它对他的依赖和爱,所以人们确定性很高地认为他们和狗是朋友,甚至是亲人。这至少有一方是很确定的。到猫身上,可能这种确定性就低多了。按照上一段的逻辑,可能圈养象接纳某人靠近、不踢不甩鼻就是喜欢了,野象远远地好奇嗅闻就是喜欢。

        言归正题,圈养或半圈养的大象和人应该是什么关系?这里的人特指的是和大象休戚相关的人,如象夫。笔者将人和圈养象的关系定义为依赖性的工作关系,或称之为依赖性的劳役关系依赖性指的是大象严重依赖人的食物、体表清洁和健康护理等,而人类在生理上依赖大象的劳动,在精神上依赖对大象的信仰;劳役和工作指的是人类命令大象进行非自愿工作的这种关系(或称为动物奴隶制)。所以,这些大象都可以被称为工作象working elephant。国际上还有一个惯用的词为captive,表达那些被人捕获劳役且囚禁在圈养环境中的大象。Captive一词本身充满负面性地包含关押、非自愿、俘虏等多种含义,而中文翻译对应的圈养二字仅仅表达出了被关起来的意思,且没有负面含义,可谓是相差很远。工作象一词虽然涵盖了大象与人的关系,但远没有还原出captive一词的本意。可能劳役象(奴役象)是更恰当的词(如果有更好的翻译请告知笔者,非常感谢)。准确地说,圈养象只适合形容生活在围栏中的那一类工作象(展示象),如动物园的大象;而传统的劳役象属于拴养象或是半圈养象。

根据大象工作的性质可以分为:

·伐木行业logging industry(如伐木行业拖拉和运输木头的拖拉象skiddingelephant、驮运象pack elephant,装载木头的loading elephant,清场用的拔根象uprooting  elephant…);

·娱乐行业entertainment industry(如马戏团的表演象performing elephant、大象营的娱乐象、动物园的展示象exhibited elephant、城市游街的乞讨象beggingelephant和驮运客人的游街象street elephant,和完全充当宠物的宠物象等);

·林业forestry(起围捕其他大象、狩猎和研究野生动物作用的狩猎象hunting elephant);

·领导力作用leadership(如能照顾引导其他被捕获大象guider、新生象的姨母象allomother或驯导象,领导一只象队的首领象leading elephant等);

·宗教行业religious industry(参与宗教活动中的仪式象ceremony elephant或仪装象,万人敬仰的、稀少的圣象sacred elephant)。

另一方面,根据工作状态可分为:

·不具备技能阶段(如伐伽阶段的伐伽象、学口令的口令象和训练工作技能阶段的学徒象);

·休养状态(养病的病假象、待产和产后的产假象以及雄象性高峰期的狂暴象);

·退休状态(暂时退休的休假象,劳动力被阶段购买后免除的合同象和永久购买的退役象retired elephant)。

        和人一样,每头大象都有简历,有血统。它们有从事的工作,有工作的级别和状态。对于每一头工作象,人们都应该知道它的背景,当下的工作状态和性质,以及既往工作史和事件。这里加一句,愿天下大象都能在健康的岁月被退役

        工作象知道工作是换取食物、免受各类痛苦的唯一方式,知道象夫和极少的一些人是唯一获得食物的来源。所以大象与象夫、与给予食物的人存在依赖关系。如果撒开脚链、敞开围栏,大象基本都会离开。从工作象的角度思考,它们是绝不需要人的,更不需要游客、志愿者。但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相当部分的工作象已不具备自我清理的能力,极少部分的大象缺乏识别和取食野生植物的能力,它们的后半生都不太可能离开象夫和兽医了。大部分劳役大象的传统部落,都将大象视作自然、野性、神性等的象征。他们不会非常残忍地对待大象,劳役时间也不会过长。他们从自身认知水平出发认为自己是爱、保护和尊重大象的,但他们的那种方式很可能比虐待还要残忍,尤其是当他们以传统医学或是误用现代产品治疗大象的时候,如印度人用一些迷信式的巫医方式治疗大象(参考大象电影where the elephant sleeps),东南亚有些当地人用雷达杀虫剂处理大象体表的寄生物。人是不会劳役自己的亲人和朋友的。所以无论从人的角度看,从大象的角度看,他们和它们都不是朋友。

上为EVP刚出狂暴期的雄象Hen

        和工作象没有依赖性关系的游客、观众、公众可以被称为客户,是被服务的对象,是收入的来源。而工作象是服务的主体。与工作象近距离接触的游客需要履行不妨害健康、不侵扰精神的责任。比如用涂满化妆品的手接触大象的口腔,这是妨害健康的;比如一群人大声吵闹这是侵扰精神安宁的。但侵扰、妨害的标准是什么呢?如果以大象在自然状态下的行为作为标准,游客、公众是很难履行这一责任的。或者说能自主意识到自身责任的游客极少。所以对于工作象来说,象主制定的规则就成为了游客的责任,即不违反象主的规定。而此外的所有能让大象享受自然状态的行为都成为了义务。在泰国的一些大象营,大象最多只能裸背承载两人,且在正午最热的时段不在无阴凉的区域进行活动;这就是规定,是游客应该履行的责任。而不用充满化学制品的手去触碰大象口腔、不大声喧哗成为了义务。这里提一句笔者在泰国象营的观察,按比例来说,以色列人自主发觉并履行责任和义务的人很多,这与其宗教文化有关;大部分人在被告知规定后均能履行责任和义务;而一些国人喜欢破坏规则,比如在没有象椅的营地要求加装象椅,不让进入象栏强行进入,行为被禁止后还辱骂营地人员在柬埔寨的大象谷EVP,游客被规定只能在6米以外的区域观察大象,不能做出一切干扰大象自然行为的活动。这个规定的意思是退役象要尽可能处在自然自由的状态。EVP规定的责任实际上是公众所应尽的义务,达到了绝大多数大象收容所不能达到的高度。所以,从某种层面上看,规定越少、越浅薄的大象旅游地,往往越是不人道的。

在EVP游客被要求和大象保持6米的距离,这个距离大概是在人快速反应范围内,大象用象鼻能够的距离(猜测)。所以为了保证人的安全和观赏的效果,有这样一个距离规定。

解释一下上图,在笔者志愿当象夫的象营有一头爱舔、咬的雌象Ot,有时会像狗一样舔人的手。这其中是否有舔食汗液盐分等的原因不知。笔者在接触大象的过程中几乎不用化学品清洗手。

人与野生象

        人和野生象不存在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人们要在消费野生象美学价值的同时,履行自身的生态责任和义务。人是这对关系中的责任主体,要负起保护人象双方、缓解冲突、保护栖息地、廊道等多方面的责任。对于保护区、国家公园、景区等处能高频度、近距离接触野生象的人员,他们是责任的最直接承担者,应将从游客、科研机构、保护组织、商业性机构等获得的绝大部分资金支持,回归到履行责任中去。对于生活在森林周边的当地人,他们往往面临着极大的人象冲突,包括生命安全、经济损失等方面的威胁,他们的责任是在最大程度保护自身利益、生命安全的同时,驱赶且不伤害大象,保护当地森林的可持续性关于责任和义务这一点,由于人类的过度扩张,导致森林的丧失、人象冲突的加剧,似乎一切恢复生态的措施都是理所当然,都是义务。但在人自身温饱非满足的情况下,这种义务是不现实的,也是非人道的。按照深生态学理论,人应该具有更广泛包容性的“生态中心主义”。很多传统民族拥有着深厚的宗教信仰,这些人是满足生态中心主义的,他们的自我体系是囊括了自然和动物的,是大“自我”,生态自我。这种有着自然信仰的民族与唯物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民族不同,他们会保护自然、保护信仰。所这一点出发,生存在在森林周边的民族可能会经历一次因文化变革造成的迁徙,那些没有信仰的会离开,不管是否利用森林实现了其自我价值;而另一批坚信“生态中心主义”的外来人会来到森林区域,为了实现他们的生态自我价值,来保护森林、保护大象。

大象朋友

        回到大象朋友这个层面,大象之间是存在友情的,存在朋友关系的。与人不同,大象对交友对象的选择性极强,不喜欢或不接受就倾向于表现出攻击行为。所以,通常只要两头象可以相安无事便能称为朋友。和人一样,大象也有社交型孤僻型的,社交型的母性很强,能包容接纳其他大象的性格和习惯,而孤僻型的大象可能对自我空间的大小很看重,距离感强,排斥许多大象而只与一头大象交好。大象间是有不同的自我距离需求的,比如有的大象不喜欢太接近取食,有的大象在仪式行为中表现出较少的触碰,有的大象在浴水时不喜欢另一头太靠近。

上为近似母女关系的Ning Wan和Pearl;下为紧密联结的Sambo和Ruby

        以笔者观察了3个月的EVP大象为例,SamboRuby70.8%的时间是处在5米以内的,说明二者都需要紧密的联系。NingWanPearl也有55.0%的时间处在5米以内,且彼此形成了母女般的紧密联结。在过去,当RubyNingWanPearl还在一起的时候,RubyPearl必然会产生矛盾,它们都渴望和NingWan靠近。而Pearl视自己为NingWan的孩子,比Ruby更亲近。在它们相处了近四年后,矛盾终于爆发,在17年,Pearl撕裂了Ruby的耳朵。

两头大象的关系图,上为Ruby,曾和Pearl与Easy Rider(蓝线)发生过肢体冲突;下位Sambo,只接触过Ruby和另一头包容性极强的Milot

        再看另一对比较特殊的组合,Easy Rider(为主要决策者)和GeeNowl。它俩是很和谐的一对,45.2%的时间相距20米以上,说明二者是有距离要求的,习惯于远距离的交流。而作为母性、领导力强的NingWan是需要保护对象活动在身边的,而不是保护一个习惯保持距离的“个人主义者”。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NingWanEasyRiderGeeNowl是产生过矛盾的。而Ruby也与EasyRider有矛盾。

上为Easy Rider,和多头雌象有过冲突;下为Easy和Gee Nowl,能和平共处。

        EVP还有一头已去世的雄象Bob,从关系图中可以看出,他能跟所有接触过的大象和平共处,即便是需要亲密联结的Ning Wan或是需要距离的EasyRider。在雌雄象互动的过程中,生理原因如何作用,因其引发的相互吸引所占的比例,均并不清楚。倘若只考虑心理原因,可能说明Bob是一头包容性很强的大象,或者说很绅士。又或者是雌象均对高大的雄象Bob很包容。按营地人员开玩笑的话说,Bob可能认为自己是一辆卡车。每天和卡车在一起,一样的运输木头,看不到其他的大象。

下为能和众多雌象和平共处的雄象Bob的关系图

上为已经去世的Bob,图片来自于EVP网站

        本文简单探讨了一下人和象、象和象的关系,没有深入,浅尝辄止。过去的一些观点发生了变化,也一直在改变。

参考:

大象影片1——Where the elephant sleeps

大象影片2—Last of the Elephant Men

译文—满足大象的需求 Meeting the Interests of Elephants

大象朋友故事1——EVP Sambo&Ruby

大象收容所1——Elephant Valley Project

圈养象营地4——游客篇

圈养象2——关于人道与福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