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信用收加货币宽,2018重现?

刘郁 肖金川 郁言债市 2022-06-26










郁言债市数据平台

https://www.yuyanzhaishi.com

区域、城投、地产数据一网打尽

欢迎关注使用!


摘 要   


回顾2018年,与2021上半年进行比较,发现以下相似点:(1)社融下行的趋势相似;(2)拆分社融来看,2018年和2021年上半年同样都是在压缩非标融资;(3)控制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基础设施贷款需求同比均为负;(4)货币政策预调,可能在对冲去杠杆带来的影响;(5)2018年和2021年的两次“意外”降准,央行表述也具有较高相似性;(6)信用收敛+宽货币的组合,使得2018和2021上半年都出现企业存款增幅较小、非银金融机构存款增幅较大的情况。


与2018不同点:(1)2021上半年信用环境,整体不如2018年紧以季度社融增量除以现价GDP的视角来看,2021年一二季度分别为41.3%和26.3%,高于2018年一二季度则分别为30.0%和24.9%;(2)2021和2018年降准的空间不同。2018年4月央行降准前,大行法定准备金率为17%,中小行准备金率为15%。而2021年7月央行降准前,大行法定准备金率为10.5%,中型银行为9.0%,小型银行仅6.0%;(3)外部因素存在差别,与此同时进入2021年,市场逐步接受国内货币政策“以我为主”。


从利率的起点来看,2018年初开始的利率下行,起于一轮利率高点,10年国债收益率从接近4.0%的位置下行,比当时的1年期MLF利率3.25%高出70bp,至2018年末降至1年期MLF利率附近,下行幅度约75bp。2021年初则较为接近常态化的利率水平,一季度10年国债收益率高点3.28%,相对1年期MLF利率2.95%高出约33bp。因而2021年利率下行空间,可能也相应会比2018年小一些。


10年国债利率接下来要进一步向下突破,可能需要降息预期发酵。不过尽管2021年利率下行空间可能不如2018年,但货币宽松预期给利率提供保护的逻辑类似,利率整体趋于下行。


核心假设风险。国内政策出现超预期调整。



1


与2018的相似点:

紧信用+宽货币组合



回顾2018年,与2021上半年进行比较,发现以下相似点:

社融下行的趋势相似。2018年末社融存量同比10.3%,相对2017年末的14.1%下降3.8个百分点(新口径),而6月末相对上年末下滑2.3个百分点。2021年情况也类似,6月末社融同比相对2020年末也下滑了2.3个百分点。因而这两年社融同比都反映出信用收敛的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社融口径进行两次调整,分别是7月将“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支持证券”和“贷款核销”纳入统计,9月起将“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纳入统计。通过这两次及2019年两次口径调整,社融趋近于实体经济的债务存量指标。


拆分社融来看,2018年和2021年上半年同样都是在压缩非标融资。2018年末相对2017年末,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票据三者的存量,相对2017年末减少了2.92万亿元。而2021年6月末这三项存量,相对2020年末减少0.84万亿元。2018年4月27日资管新规发布,针对表外非标业务的监管措施落地,开始压缩非标融资。2018年按照降幅排列,依次为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票据(占比依次为55%、23%和22%)。进入2021年,针对信托的“两压一降”,房地产信托等融资类产品受限,通道类业务规模压缩。因而2021年上半年非标压缩规模按降序排列为信托贷款、委托贷款和票据(占比依次为83%、15%和1%)。


控制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基础设施贷款需求同比均为负。2018年和2021年二季度,贷款需求指数同比均出现明显下降。并且2018年基础设施贷款需求指数的同比降幅,大于整体指数。反映到基建投资完成额的同比增速上,2018年末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累计同比仅3.8%,较2017年末的19.0%出现大幅下行。这背后是中央在遏制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增量,地方政府部门经历去杠杆过程。2021年上半年基础设施投资所经历的情况,与2018年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上半年基建投资两年几何平均同比持续低于3%,5月下旬开始水泥价格出现超季节性下跌。政策层面,202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抓实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工作”,2021年3月15日,国常会提出“政府杠杆率要有所降低”。


货币政策预调,可能在对冲去杠杆带来的影响。2018年1月央行实施普惠金融降准,释放约4500亿元资金。但这次属于常规的定向降准考核完善,未被视为货币政策拐点。2018年4月17日央行意外宣告降准1个百分点,释放1.3万亿元资金,对冲MLF后净释放约4000亿元。此次降准大超市场预期,表现为次日10年国债收益率下行15bp,10年国开债收益率下行22bp,这次降准往往被视为货币政策转向宽松的拐点。从当时的经济环境来看,2018年4月17日发布的一季度经济数据实现良好开局,GDP同比初值6.8%,持平2017年四季度;3月工业增加值同比较1-2月有所放缓,而服务业生产指数则有所加快。2018年经济放缓的迹象,在三季度才逐渐明朗。因而央行降准,在当时往往被视为应对外部的贸易摩擦和内部的去杠杆,而并非完全针对经济放缓。同时,值得注意的是,降准之前,2018年3月22日,美联储加息操作之后,央行还曾调高逆回购利率5bp,从而在2018年3-4月出现了“加息+降准”的组合。

类似地,2021年7月9日央行宣布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在这之后15日发布的二季度经济数据整体呈稳中向好,并不弱。而对于地方政府杠杆率的约束,与2018年也具有相似性。至于2021年7月的降准,是否属于预调,目前还停留在市场预期阶段,需要下半年数据才能揭示。


两次“意外”降准,央行表述也具有较高相似性。流动性方面,两次降准都强调总量基本没有变化或者基本稳定。
2018年4月17日央行宣布降准后,流动性曾一度趋于紧张;而2021年7月15日降准落地后,银行间的7天和隔夜资金利率也未明显转松,流动性的实际表现似乎也支持这种表述。而支持实体方面,都强调了对小微企业的定向支持。


信用收敛+宽货币的组合,使得2018和2021上半年都出现企业存款增幅较小、非银金融机构存款增幅较大的情况。这其中隐含的可能情景是,非标融资压缩,企业偿还对应的非标债务资金,给非银金融机构。这种偿还资金的来源,或来自企业自身的盈利(城投平台可能来自财政补贴等资金),或来自企业从银行的借款,但都会表现为企业存款转化为非银金融机构存款的过程。

2021年上半年流动性较为宽松,同时央行逆回购和MLF的净投放为负,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非银金融机构融出资金、以及购买存单为银行输送资金。而2018年流动性整体较为宽松,央行曾在4月、7月和10月进行三次降准,持续为银行系统补充长期资金;非银机构是否对当时的流动性宽松形成助力,并未获得较多关注。2018年季初月央行持续进行降准的情况,是否在2021年四季度重现,这也是债券投资者重点关注的问题。仅从相似点的角度出发,政策可能先于经济拐点。



2


与2018不同点:

信用环境、降准空间、外部因素



2021上半年信用环境,整体不如2018年紧。如果我们观察社融同比,2021年上半年社融同比降幅,确实与2018年相差不大。但同比增速要考虑基数差别,2021年社融同比面临的是相对更高的基数。换一个角度,以季度社融增量除以现价GDP的视角来看,2021年一二季度分别为41.3%和26.3%,甚至高于2019一二季度的39.6%和24.9%,也高于2018年一二季度则分别为30.0%和24.9%。因而从新增社融/GDP的角度来看,2021年上半年的信用环境,比2018年上半年、2019年上半年都要更宽松一点。


2021和2018年降准的空间不同。2018年4月央行降准前,大行法定准备金率为17%,中小行准备金率为15%。而2021年7月央行降准前,在三档两优的框架下,大行法定准备金率为10.5%(符合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政策),中型银行为9.0%,小型银行仅6.0%。2021年7月央行全面降准,针对已经享受法定准备金率5%的县域银行没有再降准,5%似乎可以视为法定准备金率的下限。而考虑法定准备金率三档两优的差别型政策,也不可能所有银行都享受5%的准备金率。据此而言,小型银行准备金率再降0.5pct就到5%,全面降准的空间可能也仅剩下0.5pct。
从流动性来看,2018年流动性从2017年的紧转松,而2021年上半年除1月中下旬外流动性整体较为宽松,7月降准之后也是从宽松到宽松。


外部因素差别:重点在于美联储政策对国内市场和货币政策的影响。2018年三季度,债市投资者担忧美债收益率上行向中国国债收益率传导,主要是2018年4月易纲行长曾表示中美利差维持80-100bp,处于比较舒服的区间。而2018年9-10月10年美债收益率一度升至3.22%附近,债市投资者当时担忧中国央行跟随美联储加息,以维持中美利差,等待美联储加息操作之后央行的反应。

进入2021年,市场逐步接受国内货币政策“以我为主”。美联储后续缩减QE,可能给国内政策和市场带来的影响,央行货币政策司孙国峰表示“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的讨论对中国货币政策、金融市场的影响是比较小的”。因而后续美联储即使转向,预计给国内债市带来的影响较小。

除以上几点外,2021与2018所处的工业品价格周期也存在差别。2018年工业品价格整体处于下行通道中,在二季度曾出现小幅反弹但不具持续性。这轮PPI同比周期的“双顶”出现在2017年2月和9-10月。而2021年1-5月PPI同比持续上行,5月出现阶段顶部,6月小幅回落,后续PPI同比可能有所下行,但下行速度预计相对缓慢。2021年工业品价格走势,一定程度上受到2020年疫情冲击所造成的特殊基数、以及部分大宗商品供需收缩的影响,因而与2017-2018年工业品价格周期的形态存在差别。



3


2018对当前的启示:

空间不同,方向相同



2018年紧信用+宽货币组合,与2021年颇为相似,不过比较起来,2021年紧信用的程度并不如2018年;后续准备金率连续下调的空间可能也不如2018年。


从利率的起点来看,2018年初开始的利率下行,起于一轮利率高点,10年国债收益率从接近4.0%的位置下行,比当时的1年期MLF利率3.25%高出70bp,至2018年末降至1年期MLF利率附近,下行幅度约75bp。2021年初则较为接近常态化的利率水平,一季度10年国债收益率高点3.28%,相对1年期MLF利率2.95%高出约33bp。因而2021年利率下行空间,也相应会比2018年小一些。10年国债利率接下来要进一步向下突破,可能需要降息预期发酵。

尽管2021年利率下行空间可能不如2018年,但货币宽松预期给利率提供保护的逻辑类似,利率整体趋于下行。参考2018年,从宽货币到宽信用再到经济反弹预期,传导速度相对较慢,因而对于2021下半年,长端利率出现趋势上行的概率较小。即使地方债发行等因素给利率带来一定压力,可能也只是短时的阶段调整。


风险提示:

政策出现超预期调整。


债市周思录系列

之一:《杠杆低、久期短,利率能下否?》

之二:《10Y美债又上1.6%,外资会从债市流出吗?》

之三:《4月债市怎么看?怎么配?》

之四:《国企债务风险演化路径猜想》

之五:《“资产慌”与“资产荒”》

之六:《2016-2021,山西煤企债的轮回》

之七:《地方债发行高峰,央行怎么对冲?》

之八:《税期流动性意外宽松,能否延续?》

之九:《这一轮城投政策收紧不一样》

之十:《地方债,等不来的发行高峰》

之十一:《流动性正在起变化》

之十二:《从流动性起变化到阶段性防御》

之十三:《2021下半年,城投“抱团”进行曲》

之十四:《城投政策收紧,万变不离其宗》

之十五:《从超预期收紧到超预期宽松,越来越窄的利率区间》



   

已外发报告标题《债市周思录之十六:信用收加货币宽,2018重现?》

对外发布时间:2021年7月21日

报告作者:

刘   郁,SAC 执证号:S0260520010001,SFC CE No.BPM217,邮箱:shliuyu@gf.com.cn

肖金川,SAC 执证号:S0260520030002,邮箱:xiaojinchuan@gf.com.cn



法律声明


请向下滑动参见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有关微信公众平台推送内容的完整法律声明: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供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广发证券”)客户参考,相关客户须经过广发证券投资者适当性评估程序。其他的任何读者在订阅本微信号前,请自行评估接收相关推送内容的适当性,若使用本微信号推送内容,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解读及指导,广发证券不会因订阅本微信号的行为或者收到、阅读本微信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
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广发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完整报告所载资料的来源及观点的出处皆被广发证券认为可靠,但广发证券不对其准确性或完整性做出任何保证,报告内容亦仅供参考。
在任何情况下,本微信号所推送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非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在任何情况下广发证券不对因使用本微信号的内容而引致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读者不应以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做出决策。
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反映广发证券研究人员于发出完整报告当日的判断,可随时更改且不予通告。
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的版权归广发证券所有,广发证券对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保留一切法律权利。未经广发证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否则由此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及法律责任由私自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者承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