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感恩 | 童润棣:还债

童润棣 新三届 2019-06-06


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


童润棣,1954年出生于南京,1966年小学毕业,1969年初中,1970年参加工作,7年间干过机械操作(刨)工、装配钳工,后调入科室,从事统计、设备管理和生产。1984年通过坚持5年业余学习日语,经社会招聘,调离原工厂从事专业日语翻译工作,直至退休,期间于1989年~1991年被特聘去香港某公司,专司对日贸易工作。


原题

还  债


作者 | 童润棣

 

父母结婚照


 

“还债”——这里不是说借钱还钱的债务,而是老辈南京人评价别家或自家儿女的一种形象的说法。与此相对应的是“讨债”,比如将不肖子孙称之为“讨债鬼”,后者表示的是一种无奈。

 

母亲老年行动不便后,我曾与保姆一道推着轮椅上年逾八旬的母亲出门看街景,顺道去了趟母亲娘家在颜料坊的老房子。当时那里还住着年近百岁的母亲的婶婶,我辈叫她“三婆婆”。两代耄耋老人相见,忆及陈年旧事,禁不住泪眼婆娑。


临分手时,三婆婆对母亲说:“你家即过(南京话:这个)娃儿好,还债。” 老人家两个字的赞誉,对我触动很大。是啊,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并含辛茹苦地把我们养大,儿女们为父母所做的一切,不都是责无旁贷的偿还吗?

 

母亲先于父亲患上了老年人常见的脑血栓和糖尿病,父亲自然就担起了日常照顾母亲的工作。原本健朗的父亲突被查出罹患重症后,我们便请来了保姆帮着照顾父母的饮食起居。为了给病中父亲多感受些亲情的温暖,我每晚坚持自己动手用热水为父亲泡脚洗脚,年逾八旬的老父总是说:“给你受累,添麻烦了。”听父亲如此说,泪水在我眼眶里打转。而一旁的保姆也显得局促不安地连声道谢,因为她认为我们花钱雇请了她,这些事本该由她去做的。


二哥推轮椅陪老父逛街


父亲住院期间,由我们几个儿子女婿轮流陪夜照料。一天,大哥在父亲病床边对我说:“我们找个护工吧。”我断然对他说:“不行!那样我不放心。要是你觉得累,你可以少来或不来,我们替你。”因为,和父亲病床相邻的是一位离休老干部,未见有子女来过。听说其包括护工费在内的所有钱全都是公家出的。我陪夜时看到护工夜里被叫醒助老人小解,他总是不耐烦叽叽歪歪、骂骂咧咧的,抱老人上床就像扔米袋子一样,弄得老人直哼哼。所以,我不放心让外人来代我们照看自己的父亲。

 

父亲病后半年多,便离我们而去了。失去了相濡以沫60载的伴侣,这对身体有恙的母亲来说,精神上无疑是雪上加霜。我每天早晨出门、下班回家,必先到母亲跟前绕一趟,叫一声“妈”,问几句好;也常听到母亲“天凉,多穿点儿啦?”“下雨天,骑车慢点儿噢”之类的殷殷叮嘱。晚饭后下楼陪着母亲看一会儿电视,逗着她找话说。我想,这样也许能给孤寂的老母一些心灵的慰藉。


坐在母亲的病榻边,抚摸着她的手与之说话时,我感觉她总会紧紧抓住我的手。这使我依稀记起幼时生病,母亲每每这样抓住我的手时,我的病痛似乎就得到了缓解。我想,我的手让老母攥着,要是也能减轻她老人家的病痛,那该多好!这样的亲情抚慰是保姆再怎样尽心也替代不了的啊!



母亲年轻时生活照  

 

年迈且患有脑血栓及糖尿病的老母,起初用尿布解决尿失禁的问题。后又不幸跌伤股骨而卧床不起,尿布的用量更大。遇上阴雨天,就得把烫洗过的尿布拿上楼,在我们的干衣机里烘干后,妻再把一片片尿布叠得整整齐齐送到母亲床前,换来的也是保姆忙不迭的道谢。

 

为自己的母亲做事,作为外人保姆为何总说谢谢呢?她说,她帮过很多人家侍候重病垂危老人,少有子女帮着整理收拾尿布的。保姆是个识事明理的人,她有些惴惴不安地说:烘干的尿布拿去给她整理折叠才是正理该当的。后来,给母亲改用了成人尿不湿,我们省却不少事的同时,自然也减轻了保姆的一点心理负担。

 

陪母亲走到最后的这个保姆,是我们家雇请的第十四个保姆。有人戏言“保姆比结婚对象难找”,此话一点不假。在这最后这个保姆之前,小妹和我一次次通过亲友介绍或去保姆市场寻寻觅觅,为了找个用心一点、能让我们放心,让老年母亲能过得舒适一点的保姆,将近一年的时间里,一个个来了,又一个个去了,最短的只待了一天,走马灯似的换了14个保姆。我们颇为无奈地自嘲戏谑“不到一年就当上了半个田教授”。因为,当年曾有有一部热播电视剧叫作《田教授家的二十八个保姆》。


母亲中年旧照

 

父母共养育了我们六个子女,那时虽然日常家务有祖母、外祖母帮着料理,但一家人衣物的缝补浆洗都是母亲在工作之余必须完成的。母亲远去后,整理母亲遗物时,在一只抽屉的角落里,找出一只袜底板儿(缝补袜子的专用工具)来。睹物思人,更使我眼前浮现出我们儿时,母亲晚间除下近视眼镜,在昏黄的灯光下一针一线缝衣裤、纳鞋底、补袜子的情形。

 

在母亲的葬礼上以及从殡仪馆去墓地送母亲下葬的过程中,我对葬仪乐队吹奏的曲子提出了要求,乐队的头儿说我是“头次见到的第一人(为逝者点歌)”。我指定他们只反复吹奏两首曲子,一是《相见时难别亦难》,因其原歌词中有李商隐的千古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可作为母亲为我们子女无私付出的真实写照。还有一支曲子是《苏武牧羊》,歌词里有“白发娘,望儿归”的词句——母亲生前最后几年,常常坐在一楼窗前藤椅上,等着我下班回家之外,也盼着其他儿子的前来探望。而母亲此一去将山高水远,我们再也没有了白发亲娘的守望,再想为父母做些什么已没有了机会……

 

离南京仅有80公里路程的母亲的三儿,他经济好转迁居新家后,地址和电话均采取了保密措施,母亲病故我给他单位和他岳父(以前与之有往来)住处发了两份电报,他最终竟未来参加母亲的葬礼,未为老母奔丧。


老年母亲在看报


就在母亲离世前的两三年间,母亲流露过想去镇江三儿购置的独院二层小楼看看的意愿。他数次对母亲有过许诺,冬天时说“等春暖了我来接你去”、夏日里说“等秋凉了接你去”。一次次的失望,让母亲无奈地叹息说:“我不知道,我还能有几个春暖和秋凉呢?”她也没想到会带着更大的遗憾离去。

 

我的这位三哥,有些惧内我们是知道的。“惧内”不只因为其妻强势,和他在酒色财气方面出了偏差不无关系。对于儿媳的告状,母亲从来不护儿短且有过批评和劝诫,但她曾要求早前经济上略好于三儿的我和二哥,对这位兄弟“宽让窄”地帮帮他,好让他在媳妇面前增加点底气,我和二哥(后因病先于母亲两年去了天国)都遵母嘱而力行地去做了。


三嫂曾有感触地对我说过:“你和阿勾(镇江方言——“二”说成“阿”发第4声;“哥”说成“勾”)对我们帮助最大,我们晓得呢。”如此这般,他怎么还会因母亲对他失当行为不予支持、有过训诫便种下怨恨而不愿送老母最后一程呢?生而为人、身为人子,怎么可以这样!

 

金钱债可以子代父还,可以妻代夫还。而亲情债、良心债,不是花了钱就可以让别人代为偿还的。有道是“子欲孝而亲不待”、“一生难偿父母情”,如今父亲母亲都已离我们远去,所欠父母的养育之情,真的是无法还清了! 


父母合照


初稿于2005.12

补充修改完稿于2018.11.22

 

延伸阅读

童润棣:父亲被造反派封为“三开分子”

童润棣:那个口水四溅专唱高调的指导员

童润棣:我家遭难时收获的邻里真情

童润棣:家有千万,补纳一半


图文由作者提供本号推送




喜欢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长辈的往事

李榕:爸爸的故事

杜欣欣:回忆史家胡同

父亲马洪: 坎坷人生赤子心

郭凡生:父亲需要什么

父亲特赦后第一次见面喊我"同志"

陈昭宜:爸爸消失在无边的黑暗中

李南央:爸爸李锐究竟是怎样的人?

陆兰沁:女儿心目中的饶漱石

葛有彦: 父亲从兵荒马乱中一路走来

陈小春:给天上的爸爸问个安吧

珊伊:美国传教士与一位中国孤儿的故事

李大兴:歧路和和解——个人记忆

杨立伟:父辈的战争——抗美援朝时的父亲

吴畏:我给父亲洗头

冯印谱:父亲一生的悲喜剧

孟小灯:追忆父亲,我能写成一本厚厚的书

郭慕萍:父亲遗留的那盒没拆封的药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征 稿


新三届公号向新三届朋友征集稿件

主题一:新三届人的高考之路

主题二:新三届人的大学时光

主题三:新三届人的文革经历

主题四:新三届人的上山下乡

主题五:新三届人的当兵岁月

主题六:新三届人的爱情故事

主题七:新三届中的菁英人物

主题八 新三届人的职业生涯

主题九:新三届人关注的话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