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出生率下滑无法逆转,90后直面人口峭壁

高瑞东 赵格格 高瑞东宏观笔记 2021-04-13

要点

事件:

2月8日,公安部发布《2020年全国姓名报告》,新生儿户籍登记人数为1003万人,较2019年下降近15%。民政部部长李纪恒也曾表示,我国总和生育率已跌破警戒线。我国人口拐点何时到来?劳动力群体何时达到峰值?哪代人口直面人口峭壁?少子化能否逆转,老龄化进程何时加速?


核心观点:


疫情冲击、二胎政策效应减弱,导致2020年出生率加速下滑,不必过度解读。

2020年新生儿数量大幅下降,主因疫情抑制民众短期生育意愿、二胎政策效应边际减弱。中国的出生率在次贷危机时也出现了大幅下滑,从2008年的12.14‰下降到2009年11.95‰,但2012年又恢复到12‰以上。出生率本身在各年份中存在波动,不需要过度解读。


总人口将在2026年达到峰值,提前于人口规划四年。

我们参考联合国对于生育率的假设,使用队列要素法预测我国的人口结构变动趋势。在中性情景下,我国人口会在2026年达到峰值14.19亿人,提前于2017年国务院发布的人口规划中提到的,中国将在2030年达到峰值14.5亿人。


青壮年劳动力峰值已过,人口结构从纺锤形演化为金字塔形。

建国后出现了两波婴儿潮:20世纪60年代的“建国一代”,及1985至1997年的“建国二代”。两代婴儿潮,推动劳动力规模在2010年前后达到峰值,成就了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房地产长期牛市。向前看,未来十年,40岁至60岁阶段人口构成了中国的主要劳动力群体,而30-40岁人口规模则持续下滑,劳动力年龄结构逐步从纺锤形演化为金字塔形。


90后直面人口峭壁,00后劳动力塌陷。

由于2000年前后新生儿规模出现塌陷,导致未来十年,20-30岁人口快速下滑,下滑速度明显快于30-40岁人口。这也意味着,90后身后,将出现青年劳动力规模的塌陷,这代人口将直面“人口峭壁”,养老问题凸显。30岁以下人口占比快速下滑,也会引导消费结构切换,单身公寓、刚需住房等消费支出占比会逐步降低,改善型住房、医疗、度假、养老支出等消费支出占比上升。


适龄生育女性规模下降,新生儿规模下滑难以逆转。

新生儿数量的下滑,一方面是来自于年轻人生育欲望减弱;另一方面,是源自于适龄生育女性(20岁到45岁)的总规模持续下滑,以及结婚率的下降,降低了生育的总基数。因此,仅提高生育率,难以逆转新生儿规模的下滑趋势。


2022年我国进入中度老龄化,2035年进入重度老龄化。

2022年,中国60岁以上老人2.88亿人,占全部人口20.4%,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2035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约占30%,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2046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约占35%,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正文

01

2020年出生率真的大幅下滑了吗?

2021年2月8日,公安部发布《2020年全国姓名报告》,截止到2020年12月31日,2020年出生并登记户籍的新生儿共1003.5万,相较于2019年的新生儿户籍登记人数1179万人,同口径下降了14.89%,降幅明显,一度引起热议。2020年12月1日,民政部部长李纪恒也曾撰文表示,受多方影响,我国适龄人口生育意愿偏低,总和生育率已跌破警戒线。

 

2020年,出生率真的出现如此大的下滑吗?这种下滑趋势是否会延续?


首先,疫情直接冲击下,未来经济、公共卫生安全的不确定性都大幅上升,抑制民众的生育意愿。事实上,在次贷危机冲击下,中国的出生率也曾出现过大幅下滑,从2008年的12.14‰下降到2009年11.95‰,至2012年恢复到12‰以上。出生率本身在各年份中存在波动,不需要太过恐慌。


其次,二胎生育高峰逐步结束,也加速了出生率的边际回落。2016年,我国“二胎政策”正式施行,前期积累的生育需求集中释放,出生率从2015年的12.07‰快速上行至2016年的12.95‰。到2020年,二胎政策刺激效应逐步回落,也会加速出生率的边际回落。


第三,公安部的户籍登记并不一定包括全部新生儿,尤其是2020年疫情防控形势较为严峻,可能也会影响一部分新生儿的户籍登记。

 

疫情冲击叠加二胎生育需求边际减弱,推动2020年新出生人口出现边际加速回落。我们认为,参考2009年次贷危机时的经验,生育率在2021年,预计会随着疫苗接种持续推进,经济生产恢复正常,得到一定恢复。但是,不要高估短期的冲击,也不要低估长期的趋势,人口峭壁渐行渐近,可能会成为未来影响中国宏观经济和政策的最大变量。因此,我们采用了目前学术界通用的队列要素法(cohort-component method),并纳入本次新冠疫情对人口的冲击,对远景人口增长模型做最新预测。



02

2026年人口到达拐点,大幅早于人口规划

队列要素法(cohort-component method)是学界中进行人口预测的主要方法之一,先估算每一期的新生人数、死亡人数及净迁入人数,之后滚动向前计算。考虑我国每年的净迁入人数较少,且预测难度较大,故暂且忽略不计每年的移民人口变化。


核心设定、假设及参考:


第一,人口规模的计算基期为2019年,出生男女性别比自1.11逐步下降至2031年的1.07后维持不变。


第二,我们的基本假设,参考联合国人口司于2019年6月发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19)》报告。报告参考各国人口增长的历史规律,对中国2020-2100年期间各年龄段人群,乐观、中性及悲观三种情况下,生育率、死亡率以及出生性别比做出了详细预测。


第三,联合国给出了乐观、中性、悲观三种生育率预测,中性情形下,总和生育率约为1.7‰。但是,民政部部长李纪恒于2020年12月表示,“中国总和生育率已跌破1.5‰的警戒线”。因此,我们认为联合国的乐观情况过于乐观,将联合国的中性预测(总和生育率1.7‰)作为乐观预测,将联合国的悲观预测(总和生育率1.25‰)作为悲观预测,取两者均值作为中性预测。


第四,针对2020年的疫情冲击,我们将2020年生育率的中性预测下调为原本的悲观情形,并对其他两种情形进行相应的调整。

 

最终,我们得到了三种情景下中国人口的远景预测结果。


情形1:中性情形,生育意愿受到新冠疫情冲击,出生率自2019年的10.48‰下滑至2020年的9.8‰,并且在2021年小幅恢复至10.3‰,之后持续下滑。人口在2026年达到峰值14.19亿人。


情形2:乐观情形,经济快速复苏提振生育意愿,出生率在2021年达到高峰11.10‰,之后持续下滑。人口在2028年达到峰值14.29亿人。

 

情形3:悲观情形,生育意愿受到新冠疫情冲击,出生率在2021年小幅恢复,达到峰值9.50‰,之后就持续下滑。人口在2024年达到峰值14.11亿人。


可以看出,无论是哪一种假设,人口拐点的来临,都早于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2017年的人口规划中提到,人口总量将在2030年前后达到峰值14.5亿人。我们认为人口拐点可能会先于人口规划来临,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参考民政部部长李纪恒的表态,认为近期总和生育率已经出现了大幅下滑,另一方面,2020年的疫情冲击也对人口总数造成了影响。


03

中国何时面临人口峭壁?

1、青壮年劳动力峰值已过,人口结构从纺锤形演化为金字塔形

 

相对于人口总量的下滑,预测青壮年劳动力人口何时到达峰值,何时快速下滑,更为关键,因青壮年劳动力人口数量会直接影响房地产销售、工业生产、消费结构等方方面面。

 

观察21世纪前10年的人口规模走势,我们发现,40-50岁人群和20-30岁人群数量自2000年后持续上升,在2010年前后达到峰值。这两个年龄段出现人口高峰,是因为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一轮生育高峰,我们将其称之为“建国一代”。“建国一代”在1985年至1997年进入生育年龄,带来了第二波婴儿潮,即为“建国二代”。在21世纪前十年,40-50岁人群(“建国一代”)和20-30岁(“建国二代”)人群快速增长,恰逢中国加入WTO,劳动密集型产业快速增长,推动中国经济腾飞。

 

但是,在这个期间(2000-2010年),我们可以看到30-40岁人口规模在持续缩减。这是因为1970年至1980年,新出生人口出现了塌陷。直到进入2016年,随着“建国二代”逐渐迈向壮年,30-40岁人口规模才持续回升,并且到2020年前后达到峰值。配合限购政策在2014年及2015年的放松,30-40岁人群人口的购房需求快速释放,配合二胎政策放开,推升了一轮波澜壮阔的房地产大牛市。


可以说,“建国一代”和“建国二代”,在21世纪初规模快速增长,给中国的制造业发展带来了重大贡献,同时也享受了经济发展的红利。在这两代人之后,生育率持续下滑,这也使得随着“建国一代”和“建国二代”年纪增长,中国在2014年达到了青壮年劳动力高峰之后,劳动力同比增速持续快速下滑。

 

向前看,青壮年劳动力(20-60岁)规模的下滑趋势无法扭转,不过,在21世纪20年代,30-40岁人口和50-60岁群体依然能维持在峰值左右,形成庞大的劳动力资源。但是,由于20-30岁人群规模在2016年至2020年加速下滑、到达低位,这导致随着“建国一代”和“建国二代”之后,再难以出现大规模的人口波峰。新生儿出生占比的下降,会使得人口年龄分布结构从2019年的纺锤形(30-50岁的青壮年劳动力占比最大),逐步演化成为2060年的金字塔形,青壮年劳动力占比持续下滑,劳动力群体内部年龄结构老化。



2、90后直面人口峭壁,00后劳动力塌陷

 

2000年后,新生儿数量出现塌陷。1982年,我国将计划生育政策定为基本国策。但是因为“建国一代”人口基数庞大,新生儿出生数量在1985年至1997年均保持了较高规模,也即“建国二代”。进入千禧年后,一方面,因为1970年至1980年出现了一轮新生儿数量快速下滑,适龄生育妇女人员基数较小;另一方面,“建国二代”受到计划生育政策、教育年限提高、城市住房问题开始显现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生育意愿下降,导致新出生人口在2000年后出现了塌陷(参考图7)。

 

千禧年的出生人口塌陷,也导致20-30岁人口自2015年达到峰值后,在2015年至2025年出现快速下滑。与此同时,30-40岁人口规模还在增长,与20-30岁人口呈现相反趋势。这表明,90后身后,出现了青年劳动力规模的塌陷,这代人口将直面“人口峭壁”,养老问题凸显。80后虽然也面临了同样的问题,但80后身后依然还有较为庞大的90后群体,所面临的“人口峭壁”问题没有90后那么严峻。

 

青年劳动力率先塌陷,不仅导致我们看到沿海地区出现越来越多的“用工荒”问题,还会导致消费结构出现切换。比如,青年人口对于医疗、度假、养老支出较少,但是对于单身公寓、刚需性住房的需求相对较多,中老年人口则相反。而随着青年人口(20-30岁)规模率先出现回落,也会推动消费结构的切换。



3、适龄生育女性规模下降,新生儿规模下滑难以逆转

 

新生儿数量的下滑,一方面是来自于年轻人生育欲望减弱,另一方面,是源自于适龄生育女性的总规模持续下滑,以及结婚率的下降,拖累了生育的总基数。从政策角度来看,单纯的提高生育率,难以逆转新生儿规模的下滑趋势。



4、2022年进入中度老龄化,2035年进入重度老龄化

 

根据1956年联合国《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确定的划分标准,当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时,则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当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10%,表示进入轻度老龄化社会,超过20%为中度老龄化,超过30%为重度老龄化,超过35%为深度老龄化。

 

根据我们的预测,2022年,中国60岁以上老人将会达到2.88亿人,占全部人口20.4%,我国正式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2024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就会超过3亿人,占全部人口22%。2035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约为4.1亿人,占全部人口30%,我国正式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2046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约为4.6亿人,占全部人口35%,我国正式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在2020年至2030年,也就是“十四五”至“十五五”期间,老龄化进程(65岁以上占比)会明显加快。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建国一代”(1960年至1970年婴儿潮)开始在这个阶段进入60岁的老年阶段。而在之后,由于1970年至1980年出生人口出现“塌陷”,叠加1985至1997年的“建国二代”婴儿潮的高度明显低于“建国一代”,使得后期老龄化进程出现放缓。


04

队列要素法的进一步介绍

队列要素法,人口增长预测过程为:

第一步,预测t期各年龄段女性的生育率和该年度的出生性别比例,结合t期15~49岁的女性人口结构数据,计算t期的新生儿数及新生儿的性别比例。

第二步,由预测的各年龄段的死亡率和t期的人口结构,计算t期各年龄段各性别的存量人数。

第三步,根据出生人数以及t期各年龄段各性别存量人数,按下述公式计算t+1期的人口结构;之后重复上述步骤,滚动计算各年度的预测结果。


因此还需要预测各年度15~49岁女性的生育率、各年龄段各性别的死亡率以及新生儿性别比例。报告中,我国女性生育高峰期由25~29岁逐渐后移至30~34岁,总和生育率稳定在1.5(即每位女性在生育年龄段内的平均育儿数),出生男女性别比由2020年的1.11逐渐下降至1.07并维持稳定。


相关研究报告合集

【全球朱格拉周期开启】

20210307-1.9万亿法案参议院闯关成功,投向哪里,有何不同

20210304-美国财政刺激步入最后一公里

20210302-“碳中和”下的中国方案

20210223-全球朱格拉周期开启:碳中和、美国更新、供应链再造

20210223-先复苏,后通胀,周期王者归来

20210222-美国版四万亿基建来袭,A股如何布局


【经济观察】

20210314-十二大行业联合解读“十四五”规划

20210306-两会亮点:实际财政超预期,推动基建强势反弹

20210209-房价背后的隐形杠杆有多高?


【月度点评】

20210315-出口旺、地产强、社零暖,一季度继续强复苏

20210311-信贷数据淡季不淡,企业融资需求旺盛

20210310-通胀进入上行通道,但难以成为货币政策掣肘

20210308-欧美消费复苏快于生产,消费品出口继续上行

20210301-疫情冲击2月PMI数据,但业务活动预期大幅好转

20210221-疫情影响显现,服务业PMI大幅下行

20210119-全球共振,迎接2021上半年中国经济强复苏

20210114-供需缺口仍在,中国未来出口强劲势头不改

20210112-结构性刺激背景下,价格变化“冰火两重天”


【周度观察】

20210321-开局充满火药味,中美关系未来如何演绎?

20210314-美国通胀怎么看

20210308-欧美消费复苏快于生产,消费品出口继续上行

20210301-疫情冲击2月PMI数据,但业务活动预期大幅好转

20210217-春节期间海内外要闻回顾——光大宏观周报

20210124-美国新一轮政治周期如何开启

20210117-肆无忌惮的补贴,无处停放的政府杠杆


【疫情观察】

20210226-连接牛津一线医生,直击英国疫情解封

20210205-疫情发展向好但严控不改,疫苗接种提速但供应承压

20210204-连线美国医药专家,直击美国抗疫现场

20210129-全球疫苗接种加速,区域不平衡性凸显


【海外观察】

20210317-议息会议召开在即,美联储如何控制美债收益率

20210223-拜登背后的“金主”都是谁

20210127-拜登“三支箭”蓄势待发,射向何处

20210125-罗斯福航母又入南海,中美关系如何演绎

20210119-拜登排兵布阵与特朗普有何不同?

20210113-美联储副主席讲话释放了哪些信号?


文章来源

本报告摘自:2021年3月23日已经发布的报告《出生率下滑无法逆转,90后直面人口峭壁——《人口峭壁》第一篇》


高瑞东  执业证书编号:S0930520120002

010-58452003; gaoruidong@ebscn.com


赵格格  执业证书编号:S0930521010001

0755-23946159; zhaogege@ebscn.com



免责声明

本订阅号是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所(以下简称“光大证券研究所”)宏观研究团队依法设立、独立运营的官方唯一订阅号。其他任何以光大证券研究所宏观研究团队名义注册的、或含有“光大证券研究”、与光大证券研究所品牌名称等相关信息的订阅号均不是光大证券研究所宏观研究团队的官方订阅号。

本订阅号所刊载的信息均基于光大证券研究所已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仅供在新媒体形势下研究信息、研究观点的及时沟通交流,其中的资料、意见、预测等,均反映相关研究报告初次发布当日光大证券研究所的判断,可能需随时进行调整,本订阅号不承担更新推送信息或另行通知的义务。如需了解详细的证券研究信息,请具体参见光大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任何投资者不应将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作为投资决策依据,本公司也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订阅号所载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版权仅归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所有。任何机构和个人未经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转载、刊登、发表、篡改或者引用。如因侵权行为给光大证券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损失,光大证券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