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期刊目录|《中国哲学史》2022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

哲学中国 2022-04-16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社科期刊网 Author 中国哲学史



1980年创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哲学史学会主办。本刊是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的高端杂志。研究范围包括中国哲学的概念范畴、哲学流派、著名哲学家、思想家与哲学史家以及中国哲学典籍与文献的考辨、域外中国哲学史研究成果的追踪介绍和分析评论等。



目录



内容提要
乐喻的变迁——“金声玉振”说的诠释与比较王硕
内容摘要:在中国古代文化对抽象思想的建构与呈现中,音乐譬喻占有重要地位,其中最知名者即“金声玉振”。孟子用该乐喻表彰孔子的圣德,朱熹则以之阐发“致知在力行之先”的观点。俞樾重新掘发赵岐疏解,对朱注提出挑战,其说表明“金声而玉振之”是一句完整的引文,且具有另一种诠释的可能。竹帛本《五行》为俞说提供了支持,并从德性与德行、心灵与身体、工夫与境界、礼乐与社群等层面丰富了乐喻的思想意蕴。对“金声玉振”的诠释史进行考察,为管窥思孟学派的发展提供了独特视角,同时也有助于重审出土文献的学术意义。关键词:音乐 譬喻 思孟学派 出土文献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孟子·天下之言性章》再诠释:兼论孟子人性论的思想史意义卢涵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梳理早期人性论的思想脉络,说明早期以“习”描述“性”的普遍特征,由此引出孟子在《天下之言性章》中讨论“性”的特殊意义,文中首先讨论了学者目前关于此章争议情况,并进而对此章按分层结构的方式进行解释,以“故”“利”与“智”作为各层的核心内容,说明孟子对“性”与“故”关系的认识,并确定孟子在此章中所表达的态度。关键词:性 故 孟子 利 智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哲学系

礼乐化制作:从三皇叙事看儒家的制作观念吕明烜
内容摘要:通过对“三皇”观念的考察,辨析传统语境下“制作”的三重阐释路径:儒家重礼乐,将三皇制礼作乐标举为文明历史之开端;道家重自然,将先圣制作视作质朴天然走向人为造作的沦落节点;法家重事功,从早期人类发展存续的角度肯定先圣的发明创造。礼乐、自然、事功三重维度之交织,使得“先圣制作”成为一个颇富张力的话题场域。儒家学者一方面分疏制作的“法象天地”与“朝向礼乐”两重内涵,说明礼乐本乎自然而非背离自然;一方面调整三皇叙事,将圣王燧人统贯进“皇”的典型形象,消融来自事功维度的“威胁”。“制作”是儒家关于技术哲学的重要表达,对于我们理解人与技术的关系有重要参考价值。关键词:三皇 制作 儒学 礼乐 技术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

从认知之途到体悟之道——论庄子的感知、心知、气知徐广东
内容摘要:庄子的认识论思想可以说是一种自由境界的人生哲学,他所关注的是人在认识过程中生命的精神状态。庄子以“道”“物”二分为认识的逻辑起点,认为“形”和“精”的认识属于感官和理性的领域,而对于“道”的认识则属于主观精神的直觉。与三种认识活动相对应,庄子提出“感知”“心知”“气知”的认识途径。在具体方法上,通过对他人及自身的隐喻言说,提出接、谟、虚的概念与思维,揭示人类认知能力主观性与局限性,否定认识论中的独断论和狭隘的经验论,试图从更高的形上视阈去把握“小知”与“真知”关系,从而实现人的生命心灵与自然本相的感通契合。关键词:庄子 感知 心知 气知 真知作者单位:广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南宁师范大学研究基地

祭之在祠:祠堂空间的圣与俗——以朱子《家礼》为中心王雪梅
内容摘要:朱熹编撰《家礼》,希望将儒家的礼仪能够全面贯彻到士庶的生活世界。《家礼》创设祠堂制度,祠堂成为士庶举行礼仪的圣凡空间。透过《家礼》,可见朱熹礼仪世界的神圣维度:祭之在祠、祭之在时、祭之以物、祭之以诚共同构建了祠堂为中心的神圣空间;同时,在祠堂举行的冠、婚、丧人生礼仪以及日常礼仪则显示了祠堂作为凡俗空间的面相。通过仪式的践行与仪式的转换,儒家礼仪与日常生活结合,圣与俗在祠堂空间实现了共融。除了宗法现实的目标外,朱熹为士庶构建了儒家正统生活下的神圣世界,建构了作为儒者的神圣世界。关键词:家礼 祠堂 祖先 祭祀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哲学学院

经典的无限性意味——张栻“维经无穷”理念新解吴亚楠
内容摘要:传统儒者对于经典以“笃信”为首要原则,对其的诠释不能违背它的本意,这种缺乏批判视角的立场似乎将经典意涵的诠释封闭在了一个“有限性”的空间之内;但是儒家经典还具有“无限性”的一面,它是通过“言外旨”和“知行互发”的思考共同打开的广阔意义空间,张栻将其称之为“维经无穷”。这个理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一,它要求诠释主体创造性的参与过程,因此张栻对经典的阅读者和注释者分别提出了具体的不同要求;其二,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涵咏体味”、“拈出眼目”等经验性的经学思想表述实有其背后深刻的学理依据;其三,它揭示出诠释者的“气习”直接影响着经典“无限性”空间的丰富开辟方式,这对反思经学诠释与中国哲学创新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关键词:张栻 言外旨 维经无穷 经学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哲学院

“中和旧说”与朱子早期思想的关系及其理论困境李健芸
内容摘要:朱子的“中和旧说”是对其早期思想的延续和深化。在“中和旧说”中,朱子以生生不息的变化和心灵的不息活动为已发,以使得这一活动得以不息的本原为未发。为了通过已发把握未发,朱子将工夫指向了把握不息之流的一念、瞬间,但这一工夫方向却带来了支离、急迫的难题。为了克服这一困难,朱子调整了对生生变化的理解,在生生变化中确立了本原的相对稳定的完足的呈现形态,这一调整体现在心性关系上就是心灵在未发时节呈现自身具足的天命之性。这一转向既是朱子对延平静中体验未发之教的安顿,更是他本人致思生生变化的思想结果。关键词:中和旧说 中和新说 未发已发 朱子 延平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

明宗与辨异:李材对何为儒学的思考李璐楠
内容摘要:面对晚明三教混杂的现象,正学与异端问题成为晚明儒者的共同关注。李材立足于《大学》的“知止”和“修身”观念,重建儒家心性、经世合一之学,并以此作为区分三教的标准。因此,李材提出的“止修之学”具有三重意义:回应心学流弊、严明儒释之辨以及重思心性与秩序的关系。关键词:李材 《大学》 止修之学 三教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哲学系

从刘宗周对经典的诠释看明末新王学的发展康宇
内容摘要:刘宗周依傍经典诠释提出“慎独说”,建构出一套颇有新意的心体学理论。他劝导儒士读书治学,将求吾心与读经典有机联结成一体,并因“得心”之故,将朱子设计的读“四书”次第进行了改变,且重释了“虞廷十六字”。通过深入解读《大学》《中庸》等文本,刘宗周又将“慎独”发挥为“诚意”,提出二者互为本体工夫,在“心性归一”的理路中,大力倡导儒学的“心志”实践。他借经典文字读修正阳明良知说,批判程朱理气说,重新界定“四句教”,着力发挥心学中“情”的作用。其目的明显,要收拾人心,解世道之弊。关键词:经典诠释 刘宗周 蕺山学 新王学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嬗变与不变:华夏女神谱系在道教的成立及其文化意蕴沈文华
内容摘要:女神崇拜是世界各古老民族共有的一种文化现象。通过对《山海经》《墉城集仙录》《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后集》等经籍的整理,可初步分离出独立的中华女神谱。在上古神话中,以女娲和西王母为代表的众女神母养群品、教化众生,女神谱系已略具雏形。道教继承了史前女神崇拜,形成了以西王母为尊、墉城为治,以昆仑——上清系为主脉,并融摄民俗女神和历代成道者的神谱。通过考察华夏女神谱系在道教中的成立,从其嬗变中揭示其始终不变的内涵,此文化意蕴将超越历史和性别,或可从中发现中华文明的本初精神与不朽智慧。关键词:华夏女神谱系 嬗变 不变 文化意蕴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哲学/宗教学系

道“悦”与道“救”:老子之道的情意性特征李健
内容摘要:学界通常把老子之道理解为无情感、无意志的道,而难以整体自洽打通全文,而《老子》文本里多处原文涉及超越性的意志存在。道不是无生命的死道,作为情意性存在,具有情感性与意志性。楚简《老子》里,作者用“悦”(“敚”)来规定道,具有喜悦之情感性,可以理解为喜神(老子还用“谷神不死”言道,道是一种神性存在);今本《老子》里的“以慈卫之”也是道的情感性,用“道亦乐得之”来论述情感性的人·道关系;今本《老子》的“天将救之”“有罪以免”“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等系统体现了天道的意志性,可以解读为天道的救赎性与终极价值性。道有情意性,同时又不干预人的主体性,“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这具有人文主义色彩。关键词:老子 道“悦” 道“救” 情意性 神性 道母作者单位:西安外事学院老子学院

蕅益智旭“一念心”净土思想探赜彭鹏
内容摘要:蕅益智旭继承并发展天台宗的“一念心”思想以开演净土教理,完善了净土宗的心性观,并以其融摄佛教诸宗而归于净土念佛法门。智旭发挥天台智顗的“一念三千”论,充实了净土宗的理论内涵;进而以天台的“一心三观”为基础,在“信仰式”念佛与“心性式”念佛之间开展出自他俱念、理事圆融的“中道圆修式”念佛之法。智旭的“一念心”净土思想,实现了唯心净土与佛国净土、自力与他力、智慧与信仰、精英化与大众化的深度融合,并具有统摄佛教各宗派、辐射生命各领域的理论深度与广度,此种理性与包容的精神对净土宗和中国佛教均产生了深远影响。关键词:蕅益智旭 一念心 净土宗 中道 心性观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哲学学院

五四学人论佛教与中国文化传统王颂
内容摘要:五四一代学人如何看待佛教与他们如何看待中国文化传统有关。本文打破了既往西化派和传统派的分析框架,通过对钱穆、梁启超、陈寅恪、胡适、汤用彤、熊十力、冯友兰、张岱年、任继愈等具有代表性的学人观点的剖析,揭示他们在佛教中国化、佛教的历史贡献、佛教与中国哲学的关系等重要问题上的观点异同。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五四以来的各种思潮对与佛教相关的中国历史以及中国文化传统的不同认识。关键词:钱穆 胡适 陈寅恪 冯友兰 张岱年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

形上与本体的相逢——中国形而上学建构的历史与问题秦际明
内容摘要:现代中国哲学形而上学建构经历了于中国哲学中寻找形而上学,认识到中国形而上学具有独特的形态和特别的文化意义,融会中西思想综合创新,反对中国形而上学观念等环节。现代中国哲学的“本体论”包含了两个有待进一步澄清的问题,一是中国思想中本有的道论是不是一种本体论?二是中国古代的本体论与西方哲学的本体论是什么关系?只有将中国本有的道论、中国佛教产生以来的体用论与西方哲学中的本体论的关系分辨清楚,中国哲学形而上学问题才得以澄清。关键词:形而上学 本体 本体论 道器论 中国佛教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

“理性”的诞生:重探1920年代梁漱溟的心理观念之转变及其政治意涵张振
内容摘要:梁漱溟于1920年代中前期发生了一次关键的思想转变:他关于人类心理的认识,从“本能—理智”转变为“理性—本能—理智”。哲学上的这一转变也紧密联系着梁漱溟在政治思考上的推进:经由这一转变,“理性”、“民族精神”以及乡村建设理论等梁漱溟的核心思考得以最终生成。梁的这一转变来自当时思想论争、时代困局以及自身理论的内部矛盾的催迫;以“理性”为核心的新框架,为一系列难题与矛盾提出了解决方案,也使梁摆脱愁闷、走向乡村。梁的“理性”是一种“主体”哲学,也是一种包含着普遍性色彩的政治伦理——它不但针对“中国民族自救”,更包含着克服西方现代危机、再造未来新文明的意识。关键词:梁漱溟 心理 理性 本能 政治作者单位: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

立善与明伦——刘咸炘《内书》伦理思想探要李天伶
内容摘要:善与伦常是刘咸炘《内书》诸篇涉及较多的两个重要主题,两者在理解传统与反思现代方面具有特殊的意义。刘咸炘基于天地生生之自然阐明善,明确善为人的本性,来自于天地生物之德,又参照天地分合之道,阐明伦常以天地为典范,为人群之根基。从刘咸炘的论述中可以看到,一方面,他是朱子理学传统的继承者和阐发者;另一方面,正是通过对理学传统的继承和阐发,刘咸炘有力地批判了新文化运动以来脱离自然而言善的现代思路和基于个体自由与平等而片面反对伦常的西方观念。关键词:善 伦常 自然 生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哲学系





文章来源:“社科期刊网”微信公众号(2022.2.19)



推荐 · 看点

期刊目录 | 《中国哲学史》2021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
期刊目录 | 《中国哲学史》2021年第2期目录及摘要
期刊目录 | 《中国哲学史》2021年第4期目录及摘要
期刊目录 | 《中国哲学史》2021年第5期目录及摘要
期刊目录 | 《中国哲学史》2021年第6期目录及摘要
回顾 | 2020年《中国哲学史》总目录

哲学中国

扫码关注|服务科研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哲学中国”微信公众号


快捷入口

中国社科院


哲学研究所


稿件系统


稿件系统


稿件系统


投稿邮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