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卡尔·克罗洛夫诗选

Karl Krolow 星期一诗社 2023-01-02

卡尔·克罗洛夫(Karl Krolow, 1915- ),二十世纪德国重要诗人、文学评论家,生于汉诺威,1935年至1942年在哥廷根和布列斯劳等地攻读语言文学、哲学和艺术史,后来参加二战,1956年成为职业作家。他先后著有诗集《无形的手》、《不同的季节》、《感觉》、《在门前歌唱》等多卷;他还翻译过阿波里奈等大量法国超现实主义诗人的作品。 克罗洛早年深受德国诗人莱赫曼和爱希等人的影响,抒情性较强,后来转向超现实主义写作,成为最注重诗歌实验的超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擅长于用超现实主义画面来描写风景和自然界,因此被看作介于神秘派和形而上派之间的诗人。他的诗介于自然风景、日常生活及人类精神活动之间,暗示出人类的精神状态及其联系,其意象迅速转换,内在冲突不断发生,语言平和流畅但却具有十分深奥的内涵意义,有时想象惊人,有时又以描述性的平稳语势向前递进,使其在二十世纪德语诗坛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董继平译]




沉默


最后一位顾客

离开咖啡馆之前

他默默拥抱门厅中的

旧照片上的

女人。


正午,植物的陈尸所,

从外面无声地闯入。

它抓攫那

如同照片

徒劳自卫的乳房。


沉默随着蜘蛛

降临到餐桌上。

它给旅行者

指示错误的路

致使他们在光天化日下迷路。


他们那被夏天裸露的躯体

吊死在

一棵胡桃树的影子中。




塑像


树叶间的雄性塑像

前一夜就倒下了。

你可以从那边

它的胸膛上读到名字。

迹象预兆不祥。


枪口从那时起

就从树林间

瞄准了它。

人人都在期待

某种事情发生。

但那塑像中的人

已经走了。

那里即将没有人

记得他的力量。

狙击手

将离开其岗位

而只有女人

将在晚上上床睡觉之前

拉上她们的窗帘......




夜之血


黑色之血

源于一个

影子打翻的瓶子--

夜之血!


幽幽的提灯越过街道

上下跳动着。

尘埃

从人造花朵上

落进沉默的

过大的眼睛之中。


飞离死亡的航程中

无人掉头看。

最后的脚步闷死在

风儿那松开的头发里。




墙的神话


墙的神话

被八岁儿童

或黑色时刻的手所创作。


我们走过去对我们的

思想致意。

我们的女人出现在

烧过的砖块里。


我们那在墙上的梦幻

年迈于我们。

那垂死的白色粉刷层

在其皮肤上承受它们。


我们走过去。

而许多人转身,

当他们背对它之际

这堵墙已经

被月亮和狗所纹身。




当黄昏降临

“夜啊,怀念的女人的一群瞥视!”

——阿波里奈


当黄昏降临

就没有被丧失的时间。

有人已经在远处歌唱

计程车在薄暮的

雨中打滑。

一个明亮的躯体带着不可表达的目光

和迟到的时辰的手势

伫立在空气上面

当黄昏降临。


当黄昏降临

你必须匆忙并且

忘记玻璃水瓶和鱼的罐头

如同那刚刚

把它们端出来的手。

下午的名字已经

在墙上渐渐冷却。

黑暗是文盲。

它带着嗓音而来

当黄昏降临。


当黄昏降临

你必须迅速行动起来。

一双双眼睛的

忧郁的冲突

已经在餐桌边开始

而爱情在手指之间

碎裂如一块矿石。

有人端着盘子四处走动

收集着那依然独自

相互愉悦着的梦幻

当黄昏降临。


而寒冷的夜晚

带着它分分秒秒的孤独来临......




未预见到的事件


某种不期的事情总是发生。

谁脱下一件衬衣

谁就得再脱三件

两棵榆树之间的一次散步

在丛林中结束。

谁看着一个女人

谁就迷失了

因为时刻在她

为了描述而呼唤

他的瞥视时来临。

甚至连玄学

也难以察觉到

激动着的心灵开始。


惊诧为那不可理喻的

事物铺成道路。

未预见到的事件

死去之前

赎回时间。

就连一条大麻成制的绳子

也允许种种不同的规定。




克罗洛夫:用眼睛测量风景的人

董继平


  20世纪上半叶,德语诗歌似乎大多沉浸在表现主义诗风之中,诞生过许多优秀的诗人,如贝歇尔、贝恩、特拉克尔等。但在表现主义之外,还有一些诗人另辟蹊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发出了具有鲜明个性的声音,如莫尔根斯腾、里尔克、布莱希特……而到了20世纪中期,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新的政治、社会格局的形成,德语诗歌也迎来了一个新的局面,开始呈现出流派纷纭、风格繁复的景象。无论是在西德、东德还是在奥地利,都有一些优秀诗人脱颖而出——胡赫尔、策兰、格拉斯、波勃罗夫斯基、巴赫曼等。这些诗人追随自己的缪斯,用自己的嗓音说话,逐渐成为当时德语诗坛的主流。而作为其中重要一员的卡尔•克罗洛夫,虽然对于大多数中国读者较为陌生,却以超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实验诗歌作品独步于战后德国文学界,在20世纪后半期的德语诗坛上占有一席重要之地。

  卡尔•克罗洛夫(Karl Krolow, 1915-1999),是德国二战后的重要诗人和文学评论家,他生于汉诺威的一个公务员家庭,1935-1942年间,他在哥廷根和布列斯劳等地求学,先后攻读过语言文学、哲学和艺术史等。在那个年代,纳粹已经夺取了政权,德国举国上下都处于一片狂热之中,跟那时的大多数德国青年一样,他在1934年也参加了“希特勒青年团”,后来还在1937年参加了纳粹党。1940年,他开始在一些报刊(如《克拉科夫报》)上发表诗作,从此崭露头角。从1942年开始,他作为自由撰稿人生活在哥廷根,以写作为生,随后的几年里,他在周刊《帝国》等刊物上发表诗作。不过,从当时德国的形势来看,二十多岁的青年诗人克罗洛夫随了大流,也是可以理解的。

  二战后的1952年,他从哥廷根移居到了家乡汉诺威,1956年又定居达姆施塔特,作为独立的职业作家在那里生活到去世。从1951年开始,他成为前西德笔会的会员,1953年成为达姆施塔特德国语言诗歌学院院士,还一度担任过该院院长;从1960年开始,他又成为设在美因茨的科学与文学学院院士;1962年成为巴伐利亚美术学院院士;1972-1975年间,他担任达姆施塔特学院院长。此外,他还在其他一些学术机构中担任过要职。由于他对现代德国诗歌的贡献,他先后获得过多种文学奖项和称号,其中包括“格奥尔格•毕希纳奖”(1956)、“大下萨克森艺术奖”(1965)、“黑森州歌德奖章”(1975)、“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大勋章”(1975)、“雷纳•马利亚•里尔克诗歌奖”(1976)、达姆施塔特技术大学的荣誉博士、“黑森文化奖”(1983)、“巴伐利亚美术学院文学大奖”(1985)、“巴特洪堡荷尔德林奖”(1988)等。

  克罗洛夫的创作以诗歌为主,他先后出版了二十余部诗集,主要有《世界的预兆》(1952)、《风与时间》(1954)、《日日夜夜》(1956)、《异域的躯体》(1959)、《无形的手》(1962)、《夜》(1964)、《适合我的风景:新诗》(1966)、《我的冬季战役》(1968)、《日常诗篇》(1968)、《只不过是生命》(1970)、《时间的流逝》(1972)、《死亡》(1980)、《跟黑格尔在一起的秋天十四行诗》(1981)、《在零与无穷之间》(1982)、《世界的另一边》(1987)、《如其发生》(1988)、《我听见自己说》(1992)、《第二次》(1995)等。另外,他还翻译过法国诗人魏尔伦和阿波里奈以及一些西班牙诗人的作品。他在晚年还写过一些散文作品,包括《另一种生活》(1979)、《梅勒妮》(1983),另有一卷回忆录《夜生活或保存童年》(1985)。不过,仅次于诗歌的重要文学作品,当属他留下的大量文学评论,其中主要有《当代德语诗歌的方方面面》(1961)、《作者在实验诗歌中的角色》(1962)、《影子之战》(1964)、《诗歌日记》(1966)、《当今长诗与短诗的问题》(1966)、《在我们读者之间》(1967)、《诗与诗意文本》(1985)等,均为研究20世纪后半期德语诗歌走向的重要文献。

  在20世纪后半期的德语诗坛上,克罗洛夫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人物,他从50年代开始,就被认为是德国战后文学中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不过,跟很多诗人一样,克罗洛夫早年受德国“自然抒情”诗人奥斯卡•洛尔克(1884-1941)和威廉•莱赫曼(1882-1968)等人的影响,因此他的早期诗作的自然画面感和抒情性都较强,也较为传统,甚至还有些“学院”。到了50年代,欧洲各地掀起了一场现代主义诗歌潮流,于是他融入其中,开始摆脱德语诗歌的一些老传统的束缚,转而借鉴超现实主义诗歌的一些表现手法,渐渐成为德国最注重诗歌实验的超现实主义诗人。

  克罗洛夫之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德语诗歌的传统,是因为他对当时的德语诗坛感到不满,他曾经这样评价当时的德语诗歌:“德语诗,似乎总是需要得太多——对于我来说,它们趋向于太沉重,或者太人为造作,或者无论如何也不够谨慎。”因此,他开始对诗歌进行探索和实验,慢慢形成了一种自己独有的风格。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克罗洛夫的诗作又呈现了新的风格——在深化自己诗风的基础上,传达出他对自己的生活世界的反讽、忧郁的个人经验。这个时期,他擅长用超现实主义画面来描写风景和自然界,因此被许多评论家看作是介于神秘派和形而上派之间的诗人,为20世纪后半期的德国诗歌带来了一种新的诗风,因此影响过不少后来的德语诗人。

  克罗洛夫的诗,多半介于自然风景、日常生活及人类精神活动之间,暗示出人类某些隐秘的精神状态及其内涵和外延,时显神秘、朦胧,又时见清晰、明了。在朦胧与清晰之间,其诗歌意象迅速转换,一层层推进,推进中内在冲突不断发生,虽然语言平和、流畅,却颇具深奥的内涵意义,有时其想象惊人,有时又以描述性的平稳语势向前递进:

    很多人屈指计算

    这些没下过雨的

    日子。

    风,像一条蛇

    久久栖息在树叶间

    咀嚼着果实。

    爱情现在只跟

    非常年轻的人

    在河里做游戏。

      ——《干旱》

  在《干旱》中这个片段里面,克罗洛夫用很具体的语言、很形象的意象来描写自然中或自己脑海中的风景:“风,像一条蛇/久久栖息在树叶间咀嚼着果实。”这样的意象不仅画面感很强,而且还特别形象,可以引发诸多内在联想,至今读来,依然显得独特,给人以启发。但紧接着的“爱情现在只跟/非常年轻的人/在河里做游戏”,则显示出其诗歌神秘的一面。正是在这种清晰与神秘交叉之间,克罗洛夫创造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意境。下面再看一个意象迅速转换的例子:

    人们分发陌生的

    花束或老树的

    影子。

    而美,在长长的眼睫后面

    消逝。

    看见植物的视野

    使乳房和臀部

    多余。

      ——《得胜的植被》

  以上这个片段,结合了超现实主义的动感与静态,呈现出一种安静的美:前3行具有一种动感,但内容是模糊的,介于可解与不可解之间:“人们分发陌生的/花束或老树的/影子。”在这里,人们分发的“花束”是具体的,而“老树的影子”在整个句子中则是抽象的。这类具体和抽象的结合与搭配,在克罗洛夫的诗里层出不穷。

  不过,克罗洛夫的诗歌色调大多是比较“冷”的,或者是比较“暗”的:

    下午的名字已经

    在墙上渐渐冷却。

    黑暗是文盲。

    它响着嗓音而来

    当黄昏降临。

    当黄昏降临

    你必须迅速行动起来。

    一双双眼睛的

    忧郁的冲突

    已经在餐桌边开始

    爱情如同一块矿石

    在手指之间碎裂。

    有人端着盘子四处走动

    收集着那依然孤独地

    相互愉悦的梦幻

    当黄昏降临。

      ——《当黄昏降临》

  上面这个描写黄昏的片段,在克罗洛夫的诗歌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随着一个个意象的转换,诗意不断加深,仿佛诗人带着读者在梦游自己的梦:从下午开始,“黑暗”就开始来临,不过它是“文盲”——这种把人类的文化特征赋予“黑暗”,让它有了一种身份,在这里超越了一般的拟人手法。接下来,随着“黄昏降临”,一系列意象展开:眼睛忧郁的冲突、爱情在手指间碎裂、有人端着盘子收集梦幻,都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类模糊不清的精神意识。

  从这些片断中,我们不难看到克罗洛夫诗歌语言的质朴和流畅、语感的新颖和独特、意象的鲜明与怪异,在读者眼前犹如一幅幅超现实主义绘画,构成了一片片从诗人的眼里过滤之后再折射出来的风景,给人以新鲜的启示。

半个世纪以来,克罗洛夫都活跃在德语诗坛上。他出版的二十余部诗集,每一部都有其特色,反映了二战后德语诗歌的发展进程——在这段时间中,德国诗坛上的所有主流动向,克罗洛夫都或参加、或引领、或追随、或反对过。而且,他作为自由撰稿人,一直以写诗和撰写评论为生,并获得了成功,的确让人感动。

 

  2014年9月于重庆云满庭


推荐阅读
 歌德诗选
 克洛普斯托克诗选
 君特·格拉斯诗选 葛瑞夫诗选
 法勒斯雷本《毋忘我》 艾兴多尔夫诗选
 冈特·艾希诗选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屠岸译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梁实秋译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辜正坤译
 尼古拉斯·纪廉诗选 西蒙·达赫《塔劳的安馨》
 李立扬诗选 丘特切夫诗歌-飞白译


超越自我
孜孜以求
继承突破颠覆重构
个性先锋自由开放
理念
星期一诗社

豆瓣:https://www.douban.com/group/xqyss/

部落:https://buluo.qq.com/p/barindex.html?bid=346217

微信:xu_zhi_ting 邮箱xzt886@vip.qq.com QQ群58987806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