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帕斯捷尔纳克《哈姆雷特》

帕斯捷尔纳克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哈姆雷特》是前苏联著名诗人帕斯捷尔纳克的小说《日瓦戈医生》最后一章附录的二十五首诗中的第一首。就像借日瓦戈医生之口表达对个性尊严的理解一样——只有拯救自己,才能拯救世界;只有维护个人的尊严,才能维护人类的尊严,该诗借助哈姆雷特的形象,以诗的形式再度发出了对人性尊严的吟唱。尽管这种吟唱是那样苦闷,尽管这种吟唱是那样微茫。
这种尊严是在个体对终极未来的探询中飘忽地生存的。依着那打开的门/我试图探测回声中/蕴含着什么样的未来……似乎有所期待,似乎有所自信,甚至似乎有所激情!就像古希腊先哲对浩瀚宇宙的探询一样,带有神圣的憧憬、带有自然的渴望。可是,一种莫名的力量让“我”不能纵情地施展拳脚,我只能小心翼翼地“试图探测”。于是,一旦知晓“整个剧情已定/道路的尽头在望”,探询的那点憧憬、那点激情、那点欲望就一下子全被封杀了,个体只能融合在群体规定的剧情之中,不能有丝毫的逾越。因此诗人悲叹:生活并非步入田野!不难想见,那是诗人心目中满蕴着生机,舞荡着色彩,贯穿着神秘诱惑的田野!可是因为预设,因为既定,那种迷人的生机、色彩和诱惑全部消失了,作者步入的恰恰是死寂的荒原!在小说《日瓦戈医生》中,作者甚至觉得“俄罗斯灵魂是黑古隆冬的”一座地狱,一座“由于不能再爱而受到的痛苦”而自铸的地狱。原因也正是透过社会主义的缤纷图景,他看到的是社会主义背后的人性缺失,以及个性尊严的泯灭。
缘于此,诗人的苦闷像不尽长江滚滚而来。事实上,诗人开始就被苦闷浸染了!“语静声息/我走上舞台”,诺大的舞台在寂静中延展,而上面只有我一个人,这让人不由自主地会想起登上幽州台,面对苍茫时空,寥廓大地,“独怆然而涕下”的陈子昂,还有古诗中许多只能和自然对话,月下凄然徘徊的幽人!可悲的是“我”的未来表演不能得到现场观众的热情支持,他们只能凭着夜色,借助望远镜在遥远的地方默默观看,是好奇,是冷漠,还是胆怯?不管怎样,都令人不寒而栗!于是“我”渴望“这就让我离去”,离开这阴森的舞台,离开这冷酷的舞台!但偏偏又无法离去,因为整个剧情已定,而且一种不可忤逆的力量让“我”明白:演下去是唯一的选择!而且是按别人的要求演下去。“是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在这里被演绎成了“演还是不演”的问题,同样令人震撼。这不能不加重“我”的苦闷!史载:帕斯捷尔纳克被斯大林称为“天外来客”,被肖洛霍夫说成“寄居蟹”,被某些评论家指责为脱离人民,他的声音“经常被时代的进行曲和大合唱所淹没”。从这个角度说,哈姆雷特的苦闷正是诗人帕斯捷尔纳克命运的自况!
究其原因,这种苦闷来自不能直面自我的心灵,任情而演。“我”必须带上面具,且扭曲自我的心灵,和伪君子们打成一片,方能合法地演戏。可是,“我”的灵魂在呐喊:“我不是这样的人!”所以,“我在伪君子中很孤单”。一个“很”字将“我”的苦闷渲染到无以复加,令人落泪的地步。
但是,“我”依然坚持探询。“我喜欢你固执的构思/准备演好这个角色”。这是从演员的视角对哈姆雷特探询精神的赞许,也是诗人帕斯捷尔纳克心灵中对美好未来和真诚人性的永恒的呼唤。即使路已经走到尽头,即使所有的人都不认可,即使“我”无比孤单,但“我”依然没有轻言放弃!( 汲 安 庆 )



哈姆雷特

诗|帕斯捷尔纳克

译|北 岛


语静声息。我走上舞台。 

依着那打开的门 

我试图探测回声中 

蕴含着什么样的未来。 

夜色和一千个望远镜 

正在对准我。 

上帝,天父,可能的话, 

从我这儿拿走杯子。 


我喜欢你固执的构思 

准备演好这个角色。 

而正上演的是另一出戏。 

这回就让我离去。 


然而整个剧情已定, 

道路的尽头在望。 

我在伪君子中很孤单。 

生活并非步入田野。 




哈姆雷特

诗|帕斯捷尔纳克

译|李 莎


喧嚣静止。我走上舞台。

斜倚着门框,

我从远处的回声中知晓,

在我的时代将发生什么。


数千个望远镜连成一轴,

形成夜的晦暗对准了我。

如果可能,阿爸父,

请取走这杯苦酒。


我爱你偏执的构思,

也同意出演这个角色。

但现在正上演另一出戏码,

这一次请允许我离场。


但场次已经排定,

路的终点不可更改。

我独自一人,一切都沉入虚饰。

活过人生——而非穿越田野。



诗歌《哈姆雷特》正是《日瓦戈医生》最后一章附录的二十五首诗中的第一首,成为小说的一部分,帮助读者解读小说。同样地,我们也在他的诗歌中看到了不一样的“哈姆雷特”,也看到隐含在字里行间的诗人的情感与感叹,看到了关于人生的某些认知。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帕斯捷尔纳克也有一个“哈姆雷特”。
首先,从时代背景上来说,20世纪的俄国处于复杂的社会动荡时期,知识分子的命运与社会环境紧紧相连。这与诗歌《哈姆雷特》中的“我”可以说相互吻合,又或者与诗人本身的经历相契合。诗人想借日瓦戈、哈姆雷特之口来表达他的傍徨痛苦与无奈。其次,从诗歌的艺术性上来说,他的诗歌富有艺术性。这首诗虽然是演员的内心独白,但是整首诗依然很有画面感,就像我们也是这场戏的观众,只不过我们能读懂演员的内心状态,我们仿佛能看到饰演哈姆雷特的演员在舞台上的孤独无助。在这首诗中,“诗人把音乐美真正落实到了诗歌上,这样就形成了文字美转换为音乐美,形成了内在与外在的统一”。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而,帕斯捷尔纳克的这首诗除了表述一定的隐含的现实以外,更向我们传达了人生的一种哲理。
《哈姆雷特》是一首意蕴深远的诗歌,以诗中的“我”的视角,以独白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了一场戏的主人公的内心活动与思想情感。读完整首诗,我认为帕斯捷尔纳克的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与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雪夜林边小立》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人同样是用日常用语、单纯的构思来为我们展现诗中所蕴含的深邃的思想。表面看去是写一个演员上台前的内心想法,但实际背后所包含的是整个人生的哲理。诗人为我们设置了一个特定的场景,即舞台。“我”的所有心理活动框定在这个场景之中,舞台虽小,但是思想的延续却是没有边界的。我将从简单的“我”与“你”的指代分析其中的意味。另外,根据每一句诗歌,对诗歌的剧情及其中蕴含的思想进行彻底分析。
对比莎翁的《哈姆雷特》、诗歌情感累积的分析,诗人眼中的“哈姆雷特”又是不一样的,戏剧中的哈姆雷特脱离实际,始终使自己处于孤立的地位,最终导致悲剧,但是饰演哈姆雷特的演员清醒地认识到实际状况,自己与众人对立,只不过终究敌不过宿命的安排。可见,在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上,关键在于是一个人的力量还是群体的力量。全诗通过一个演员的内心独白完成,没有撕心裂肺地呼喊,没有夸张的行为动作与言语表述,只是静静地、慢慢地、近乎平静地将演员的内心世界一步一步剖析出来,让我们看到他的思考过程,但是这样逐步显露出来的思想、情绪才能让我们读到诗人情感的累积,最后发出最为深沉的呐喊,宣泄情绪与感叹。从演员难以摆脱剧本的束缚,投射到个人难以与整个大时代背景抗争,突显人的渺小。
于是,有了生存还是毁灭的回答。鲁迅先生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整首诗看上去好像诗人已经近乎绝望,但这何尝不是一种另类的呐喊呢?借诗来传递诗人的思想,期望唤起社会大众的觉醒,不再是一个人孤独反抗而众人看戏的状态,诗人默默承受这种沉默带来的苦闷,却希冀众人可以从中得到觉醒,一起反抗,摆脱时代环境的限制,掌控命运,获得最终的幸福。



相关阅读:

兰波《感觉》

兰波《黄昏》

兰波《醉舟》

兰波《奥菲莉娅》

策兰《死亡赋格》

策兰《花冠》

荷尔德林《海德堡》

米沃什《和珍妮谈天》

米沃什《礼物》

米沃什《第二空间》

里尔克《秋日》

里尔克一诗两译

R.S.托马斯《秋日》

狄兰•托马斯《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约翰·弥尔顿《哀失明》

约翰•弥尔顿《时间啊…》

弥尔顿《我仿佛看见》

赫塞《梦》

马丁松《三月的夜晚》

叶芝《当你老了》

叶芝《茵尼斯弗利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