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赫塞《梦》

德国 赫曼·赫塞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赫曼.赫塞(Hermann Hesse, 1877 - 1962),一九四六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塞出生于德国,他的诗人天性似乎是与生俱来的,自小已显露鲜明的性格,在孤独的草原上成长,内向、顽固、激烈,令耐心的母亲都束手无策。家学渊博,他自小性近音乐文学及美艺,又因两亲在印度传教,外公更通晓梵文,令他对东方文明莫名亲近。




赫塞《梦》


我老是做着这同样的梦:

一裸栗树,满树花红,

一座开满夏季花卉的花园,

一座古老的屋子孤立在园前。

就在静静的花园的地方,

我的母亲曾经将我抚养;

也许——日子已经太长——

花园、屋子、树木早换沧桑。

也许现在变成一片草地,

出现了钉耙和锄犁,

而树木、故乡和园林,

只剩下我的梦影。


钱 春 绮 译



这是一个感伤的梦。留在诗人头脑的荧光屏上的,曾是古色古香的园林,如今只是破碎了的梦境。面对依稀犹存的梦境,只有长长的喟叹和无限的惆怅。
他的梦境是这样着色的:红的栗花,满园的夏季花,古老的屋子,组成了一幅典雅、幽静的田园式风光,给人清新怡人之感。正是在这个恬静的地方,“母亲”将“我”抚养长大,留下了许多湛蓝色的回忆,从此长随着“我”,使“我”老是做着这同样的梦,可见故乡是温馨的,美好的。

回忆是甜蜜的,可有时也不免惆怅。当诗人睁开眼来,知道岁月的长河已冲走了故乡的林园。诗人由此展开想象,旧时林园故址,“也许现在变成一片草地”,出现的是农人耕作用的“钉耙和锄犁”,于是记忆中的故乡只留下依稀的梦影。
诗人以“梦”为题,贴切而富于内涵,一方面可以展开对故乡的回忆,飘香的林园,即使在梦中也温馨。梦的破灭,正是现实世界的破灭的再现,隐约地透出了世道的沧桑,发出了对时间之不可留的感叹,和对战争、暴力的深恶痛绝,但这是从诗的“味外之旨”透出的。在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祖国遭受战争的破坏,诗人也因反战而有家归不得,并从此不得不移居异国。在此诗中,他的厌战、反战心理都得到折射。
全诗采用前后对比的方式,故乡在梦中展现得愈美,愈能托出现实之可叹可哀。对比的效果,使人读后涌起人世沧桑之感。诗人留恋故乡,歌唱故乡,正是对现实的不满,对暴力,对战争的厌倦心理的侧写。这已达到了他的写作目的。他曾说:他的写作目的就是要“表现生活如何在自然与精神这一对相对极之间颤动”。这首诗正表现了诗人这种颤动的心理历程。( 胡 照 明 )



德国:《尼伯龙根之歌》 布莱希特 波勃罗夫斯基 朋霍费尔 贝歇尔 汉斯·卡罗萨 西蒙·达赫 冈特·艾希 艾兴多尔夫 法勒斯雷本 歌德 葛瑞夫 君特·格拉斯 海涅 荷尔德林 克洛普斯托克 克罗洛夫 李利恩克龙 默里克 缪勒 尼采 诺瓦利斯 汉斯·萨克斯 内莉·萨克斯 拉斯克·许勒 席勒 斯笃姆 乌兰德 罗莎•奥斯兰德 瓦尔特 布劳恩 贝恩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