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丁松《三月的夜晚》

马丁松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哈瑞·马丁松(Harry Martinson,1904-1978)瑞典诗人。生于瑞典南部的卜洛金,5岁丧父,6岁时母亲离家移居美国,他成为各教区轮流收养的孤儿。15岁当海员,随船跑遍南美及印度。此后他漂泊无定,浪迹天涯。马丁松没有受过正规的文化教育和艺术熏陶,他的文学天才是在流浪生涯中生发的,因此被称为“文学界的流浪儿”。1926年,马丁松以海员生涯为题材,发表处女诗集《鬼船》,获得成功。1929年,他和另外四个青年作家合写了一部瑞典文学编年史《五个年轻人》,赢得很大声誉。此后,他发表了大量的诗歌和相当数量的游记、随笔、小说、回忆录等。他的主要诗作有《现代抒情诗选》(1931)、 游牧民族》(1931)、《自然》(1934)、《海风之路》(1945)、《蝉》(1958)、《德由勒之草》(1958)、《车》(196O)、《光与暗之诗》(1971)、《草之山》(1973)等诗集。被公认的代表作是发表于1956年的科幻大空长诗《阿尼亚拉》。马丁松诗作的艺术魁力,不仅表现在想象丰富,联想奇特,语言流畅,感情细腻等方面,而且主要表现在诗人善于采用新的视角观察人生,寻求独到的发现和体悟。因此,他的诗往往具有浓厚的哲理意味和巨大的艺术涵盖力。1949年,马丁松当选为瑞典学院院士。1974年,“由于他的作品能透过一滴露水反映整个世界”,与雍松一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马丁松《三月的夜晚》


早春的夜晚,解冻的气候,

孩子们点亮了一只雪灯。

对隆隆驰过的火车上的旅人

它将象灰色的时间中红色的记忆,

站在冰雪消融的密林中向外呼喊,呼喊。

旅人不会回来,

但他的生命留在了灯和瞬间之中。


李 笠 译



马丁松的早期抒情诗以旅途印象为主要内容,后期由于受中国哲学思想的影响,青年时代对生命的崇拜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温和而明智的世界观。《三月的夜晚》所抒写的也许正是他早年一次难忘的旅途印象和经验。它是从黑洞洞的记忆深处挖掘出来的一颗诗的钻石。
诗写早春三月的一个夜晚乘火车经过某森林地带时的所见所感。或许可以说:“隆隆驰过的火车上的旅人”,正是诗人自己。全诗用回忆性口吻写成,显得庄重而雅致。所叙所写好像与己无关,却在这无关中浸透了深情厚意。早春的夜晚,解冻的气候,孩子们在林中点燃一只雪灯的景象为什么让他久久不能忘怀?因为,他感悟到了童心的纯洁与美丽,感悟到了生命的力量。在这混沌繁杂的人世生活多年,此刻他才真正感悟到了生的喜悦,自由的精神和一种神奇的冲动。长途旅行正疲劳,人世的杂事又来打扰,人生真如梦幻,时间真似“灰色的”黯夜。在这时节,那么一只充满希望之火的雪灯,那红红跃动的火苗,那白雪世界里茫茫森林中的一星闪光,也确该成为他记忆长河中的红枫。


那只雪灯的闪动,似乎是孩子们站在冰雪消融的密林中向外呼喊着什么:青天,太阳或明月?也许是旅人所感悟到的那么一种血的涌动、欲望的喧哗或生命的呼唤?火车驰过了,孩子们点燃的雪灯没有重现;人生之列车驰过了,孩子们点燃的雪灯却长久地在记忆深处熊熊燃烧,并将伴随着他走向新的生命旅程。因为,“他的生命留在了灯和瞬间之中”。
三月的夜晚当然是美妙无比的,如绚丽的花园,壮丽的山峰,浩淼的大海。可马丁松却只写了这么一个瞬间,一个旅途印象的片断。然而,“片断”包涵了丰沛的诗情画意,“瞬间”凝固了多年对生命本体之真切体验。所以读来惊心动魄。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用象征和暗示等手法,以一当十,以少代多,很有表现力。线条粗中有细,轮廓模糊里透出浓厚之意,全诗犹如一幅油画,凝炼蕴籍,富有感染力。( 邹 建 军 )



意大利:《神曲》 但丁 薄伽丘 迪诺·坎帕纳 卡尔杜齐 维多丽亚·科隆娜 加百列·邓南遮 连蒂尼 莱奥帕尔迪 比亚乔·马林 米开朗琪罗 蒙塔莱 帕斯科里 帕韦塞 彼特拉克 普利埃泽 夸西莫多 萨巴 斯卡马卡 塞雷尼 塔索 亚·达·托迪 翁加雷蒂 安东妮娅·波齐 阿尔达·梅里尼 蒙塔莱 萨巴 立陶宛:梅热拉伊蒂斯 马其顿:波波夫斯基 荷兰:阿伦茨 林德纳 挪威:安德森 伯依松 豪格 易卜生 耶可布森 波兰:阿斯内克 赫伯特 卡波维兹 卡缅斯卡 科诺普尼茨卡 克拉辛斯基 鲁热维奇 米哈尔斯基 密茨凯维奇 米沃什 罗兹维克 辛波斯卡 申切斯卡 扎加耶夫斯基 葡萄牙:安德拉德 安德雷森 阿拉乌若 卡蒙斯 奥里维拉 佩索阿 肯塔尔 萨拉马戈 希尔·维森特 罗马尼亚:阿尔盖齐 阿列克山德里 巴科维亚 尼娜·凯瑟 考什布克 多伊纳什 尼娜·卡西安 奈古列斯库 托马 马林·索列斯库 斯特内斯库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