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五届丨“放牛娃”社长田聪明:​“我是捅牛屁股的”

关注本号☞ 新三届 2023-04-16


作者简历
木犁

木犁,内蒙古人,1954年出生,曾在内蒙古担任汽车配件厂厂长、自治区团委副书记、轻工厅副厅长。1990年代初到北京工作,1994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商业经济研究生班在职学习两年。曾任中国绿色食品中心副主任、农业部农机推广总站站长、农业部农机化司巡视员。退休后与老伴回乡打理一片果园,闲暇时喜欢阅读,偶尔整理一些心声感言与朋友分享。


原题

追忆老田




作者:木犁



2017年12月26日,我正随手刷屏看手机,突然跳出史大姐发的微信“老田今天走了……”瞬间我张大嘴巴不由自主连连的发出了“啊!啊!啊!”。待我反应过来已不觉哽咽、泪如雨下,怎么会呢?

不就在前几天我们夫妻去看望他们,也只是发现老田腿脚不稳走路有些发飘,询问后得到的回答只是腿上没劲,并无大碍。期间我的这位老领导依然谈笑风生,饶有兴趣地听我们向他介绍了今年的劳动体会和成果收获。同时我们相约明年开春后请他们夫妇去我的果园住一段时间,晒晒太阳、补补钙。怎么会刚刚过去一周他就突然走了呢?!

说真的,感情上不愿相信,理性上不想接受,这种感觉是一种从来没有过也说不出来的情感与心理的折磨和煎熬。我想写点什么把这种憋闷和痛楚发出来,才能一解我之心痛,也为追忆我人生道路上的领路人、工作事业上的指导者、生活中可敬可爱的兄长的不凡人生。

新华社前社长田聪明


一、传奇般的成长经历

“我是捅牛屁股的”——凡是能够走近老田并且可以与他交心的人,都会记得他这句带有标志性的自我介绍。的确,老田出生在贫瘠的陕北黄土高原,从小跟随父母颠沛流离、四处逃荒,几经辗转后落户于内蒙古河套地区。他曾经说过:如果不是解放我们还不知道还要逃到哪里,也许早就饿死了。是新中国让一个放牛(羊)娃有了新的生活,有了上学受教育的机会,他也不负父母给他取名“聪明”的期盼和初衷。


受朴素且明理母亲的一句“养儿要用千张纸、养女要费千条线”激励,他坚强的与命运抗争,与困难斗争,他的求学之路是经历了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苦和难的一条艰辛之路,完成了小学到高中的学业,在1965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

田聪明和母亲在北京


在那个还在处于大规模扫盲的历史时期,一个内蒙古偏远农村放羊的穷孩子,能够考上大学并且能够考进北京的高等学府,本身就是一个传奇,更何况这个传奇还在继续。

1957年夏,在内蒙古达拉特旗梁家圪堵小学少先队大队委员会合影,前排中是田聪明(大队长),后排右一是大队辅导员

田聪明(前排右一)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留影

本来大学毕业后一心打算回乡任教的他,却被分配到地区宣传部门,因为踏实出色,几年后先借调后正式任职新华社内蒙古分社,成为了一名记者。

1976年夏,田聪明(前排右一)与新华社内蒙古分社记者刘野(前排中)、刘云山(前排左)、敖腾毕力格(后排右)、张瑞生(后排左)在呼和浩特博物馆前留影

1977年冬,田聪明(后排左一)与新华社内蒙古分社记者在分社门前大街留影,前排右起为凌海、靳力行、张玉林,后排右起为刘云山、申万起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大潮风起云涌,组织再一次决定调他到自治区党委,从政策研究岗位到秘书长;从内蒙古党委副书记到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从广电总局局长到新华社社长;从全国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主任到中国记协主席,不管在什么岗位,他都默默做出了一番骄人业绩。

1987年7月,田聪明在内蒙古边境旗额尔古纳左旗考察时看地图


作为新闻工作者,他的调研采访受到了内蒙古党委第一书记周惠的重视,报道上了《人民日报》头条;抓政策研究的成果迄今仍然是地方发展的战略性选择;当秘书长,解决了文革历史造成的思想混乱、组织涣散和效率低下问题;做副书记积极推动改革并且身体力行,冲破重重阻力与障碍,争得了城乡改革的突破;广电总局局长任上,实现了村村通广播电视;退居二线在民族宗教工作上促进了中华民族统一性与各少数民族多样性的融合;当选中国记协主席后,倡导和树立记者职业的崇高性,要心存敬畏,同时社会也要给与新闻工作者应有尊重和必要的保护。



所有这些人生经历和那些不胜枚举的作用与贡献,都起于一个尘埃般的西北农村放牛娃身上,谁敢说这不是一部传奇,难道还有比这更能够催人奋进的励志典范吗?


二、钢铁一样的意志品质

平时的老田从来没有虚张声势的所谓霸气性格,说话也总是和颜悦色,条理分明,但是时时处处无不让人感觉到一种不严自威约束,在与其接触交往过程中许多人与我有类似的同感,老田是一座伟岸高耸的大山,虽然不易攀登可又不拒人千里,让人十分想走近他,亲近他,围着他。这种感觉在这以前是懵懵忳忳的,今天想来其实就是从他那坚强的意志、一身正气和“不唯上、只唯实”品质而来。


他退休后整理出版了几本书,其中2015年编著出版了一本书,书名即为《做什么 像什么》,在这本书扉页上他写到:30多年来,很多人听到以至记住我常说的三句话“组织决定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我能做什么,就做什么;我做什么,就力求像什么"。这看似浅显朴实的话,仔细想来却充满了智慧和自信,反映了他的人生态度。

这话听起来容易理解,做起来却处处不易,且不说人人都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人生规划,就是工作岗位、专业领域、环境条件也千差万别,何况每个人还有自己的兴趣以及生活,完全能够做到这三句话的要求,试想如果没有一个胸怀天下的大局观、没有坚定的组织原则、没有坚强的意志,谁能像他那样把每一个岗位做的有声有色,让组织放心、使群众满意,我们这些同僚下属心服口服。



值得一提的一事,还是在他当新华社社长的某一天,我们约好了去他家看望他并有事请教他,我们按照约定的时间到了,却迟迟不见他回来,待他回来时完全没有了往日亲切寒暄,而是怒气冲冲的给我们讲了一通怎么学习理解“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精神。虽然我们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但是我们可以感觉到可能是某一位大人物,由于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没有坚持“只唯实”精神,做出了脱离实际的决定,决定执行不下去,老田一再“唯实”上报,仍然没有能够解决问题而带来的苦闷与气愤。那个时候我们看到他的铮铮铁骨、凛然正气,使当时所有在场的人都心存敬意。


体现老田意志品质的言论还有很多很多,让我铭记不忘的有:“什么叫实事求是,就是把党的指导思想和政策方针与你的工作实际结合起来,解决你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且能够衡量和评价你的工作成果,就是实事求是。”还有“与人相处一定要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守长克短、学长弃短”,这里面既有对自己的要求,也有配合中相互作用。老田身上所具有这种意志品质感染和影响着我们许多人,让我们学到了许多可贵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使我们在工作中受益良多。


三、朴实无华的情感为人

老田官至正部,官阶不可谓不高。担任新华社社长,在现代人眼里不可谓不高大上。可老田又很土,如果他可以选择的话,我相信他一定会选择做农业部部长,因为他一直情系农村、关注农业、关心农民。就是这份一往深情的情怀,造就了他朴实无华的情感世界,也决定了他真诚本分的接人待物风格。

曾经有过一个发生在他身上的真实故事:在他已是正部级在任的某一天,一个老家乡亲模样的中年人不知用了什么办法找到了老田。此人一副农民装束,手里提着一个装着鸡蛋粉条、绿豆杂粮的柳条筐。这个中年人用他熟悉的方言介绍自己如何含辛茹苦供养孩子,孩子又如何刻苦发奋,可是就是因为没有门路,孩子有可能改变命运的努力却被挤占取代了。

这位中年人遭受社会不公所表现出的无奈和无助全部写在了脸上,声声的述说阵阵敲在老田的心上。老田毅然表态:你这个事我一定管,不过这些东西你拿回去,不然我就成了为要你这些东西管你的事情。

这件事在老田的过问下的确得到很好的解决,老田心里非常高兴和满足。但后来被一个认识此人的老友无意间说破原委,让老田好一番气恼与尴尬。原来这个人并不是农民,他是一个基层小干部,他早有耳闻在老田这里找关系走后门比登天还难、绝无可能,他就策划并且自导自演了这么一出,取得了老田的信任。这件事虽然有些滑稽可笑,但实际上这个人的聪明做法之所以能够见效,就在于他摸准了老田的软肋,戳到了老田心理上最柔软的地方,瞬间让一个意志如钢的人丧失了基本的判断力。

这事成了我们经常调侃他的笑话,说起此事他从不生气,我们也更加增添几分对他的崇敬和钦佩。


前几年我们夫妻相继退休,怎么才能安排好今后的生活,使自己活的健康有益、不拖累儿女、不麻烦社会。为此我们想到了是不是可以到近郊承包一点土地,做一点我们共同喜欢做的事——从事简单的农耕,种上几分菜地、领养几颗果树,接接地气、晒晒太阳、出出汗。

为此我们专门去征求老田和史大姐的意见,和我预想的一样,他们毫无保留完全赞成。不过,老田一脸严肃的提醒我们:不能只做样子,你们要有吃苦的准备。

一年后带着我们的劳动成果去看望他,他说了一句话:看来你们不是为了好玩拍拍照,你们是在真干,好!

这句肯定的话让我们很受鼓舞,因为没有谁的评价有他那样的犀利和中肯,他可是在识人与种田上都是内行啊。

第二年还是这个时候去,他说了一句话,让我们十分感动。他说:你们干的事,实际上是我最想干的事,可惜我老了!

没想到的是,这竟然成了他最后留给我们的话。



近几年在网上流传转载甚广的两篇关于老田的帖子,一个是老田在母亲去世十三年后写的一篇记念文章《妈妈的心》,回忆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在这片自己深深植根于其中的大地上,犹如母亲一样虽然贫弱但还是孕育培养一个顶天立地中华男儿。


另外一篇是郭凡生的记述文章《都是共产党的高级干部,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距》,讲述了老田与一位理发老梁师傅感人的故事,比较出了一些年轻的领导干部官气十足,脱离群众的丑恶与危险。


写到这里我想到,时下,老田的“土”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不管官当多大,职位多高,他始终保留和坚守着一条根脉,一条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党植根于其中并不断吸取营养、发展壮大的根脉,我理解,这才是真正的“不忘初心”。

整理上述点滴,既是追忆,也是抒怀,只想在其中寄托一点什么东西,说不清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作为同时代的人,我们在他身后这样议论评价他,也许因为有太多的趋同性而缺少客观与多样。

我的孩子是一个典型的八零后,所谓典型就不单单因为他的年龄,而他们这一段人的视角和思维、评价标准都与我们迥异。他随我有过几次与老田的接触,孩子的评价是:田伯伯和我们打过交道的干部官员大不一样,他好像很另类,是你们共产党领导干部中的“极品”。此话说的虽然有些偏激,但也不失映衬出老田的本质特征和他的高尚情怀。我们认可这个评价!

极品老田一路走好。



2017年12月29日

延伸阅读
郭凡生:你是谁的领导?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略有删节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媒体人轶事

胡舒立:缅怀一位值得尊崇的长者

杨大明:悼丁望

彭波:悼一群寻梦人的“老板”

郭玲春:她触摸了人的灵魂,

一个优秀记者不仅只有才华和勤奋

郭玲春:我与胡耀邦的“近距离接触”

新华社内参让副总理公开做检讨,

中央由此取消副总理级专机

胡绩伟苦恋堂姐终究花好月圆

"标题党祖师爷"张友鸾晚年"斯文扫地"

钱江:一代名记者浦熙修

与我的父亲钱辛波

袁冬林:母亲浦熙修,美丽与哀愁

贺越明:罗孚与徐复观的隐秘交往

贺越明:徐铸成门下读研琐忆

贺越明:一段虚构的"佳话" : 

周恩来动员徐铸成入党

"右派"记者朱启平:日本投降的见证者

张宝林: "徐老大"怕给朋友惹麻烦

张宝林:袁水拍的两封信

姜波忆范敬宜:老范,我好想你呀!

赵兹:亦师亦友范敬宜

姜波:老范是不朽的

袁晞:我认识的老范和未完成的书稿

赵兹:接受"反动学术权威"的再教育

张宝林:人民大学教授蒋荫恩之死

王中铜像补记:复旦的底色和底线

谭启泰:风,吹灭了蜡烛,吹旺了篝火

张宝林:读高汾的《北大荒日记》

陈原:人民日报的"讽刺与幽默"

吴晔:忆丁聪先生与舒乙的一次合作

丁聪80年代政治漫画尺度令人惊讶

方成走了,留下了这些最幽默的画

华君武:画尽世间百态讽刺入木三分

张宝林:大保,永远的学长和老兄

王克明:徐孔十年祭

甘惜分先生抗战年间的一次人生劫难

甘惜分的探路人生

童兵忆甘惜分:百岁人生只为真

喻国明忆甘惜分先生:

书生报国无他物,惟有手中笔如刀

王曼曼:走出年少轻狂,我给您道个歉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界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届3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家国……40后、50后、60后的光阴故事这一代人的苦难辉煌和现实关怀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