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国崛起背后的“人口钥匙” ——《人口峭壁》第二篇

高瑞东 赵格格 高瑞东宏观笔记 2021-04-13


要点


事件:

我们在《人口峭壁》第一篇中,发现中国人口会在2026年达到拐点,20岁到30岁人口规模率先塌陷,90后直面人口峭壁。这一切都来源于中国建国后两次婴儿潮。这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二战后是否全球都出现了类似的婴儿潮,这种共振在未来又会有哪些影响?共振之下,谁又在享受人口红利,谁又能抢跑?


核心观点:


谁曾经享受红利:日本、中国内地、亚洲“四小龙”的劳动力峰值和产业链转移节奏基本一致。


二战结束后,全球产业链经过了三次迁徙。

第一次,美国迁出,日本迁入:1950年至1970年,日本的青壮年劳动力占比率先快速提升(先于亚洲“四小龙”、美国、中国内地),至1975年青壮年劳动力达全部人口的39%。叠加美国在二战后执行复兴日本政策,日本占全球贸易量快速上升。


第二次,日本迁出,亚洲“四小龙”及拉美国家迁入:70年代日美贸易摩擦频现,日本青壮年劳动力占比也在1975年达到了高峰,加速了日本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链向外转移。而此时,亚洲“四小龙”青壮年人口在80年代开始大幅上升(先于中国内地),轻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开始转移至这些地区。


第三次,亚洲“四小龙”迁出,中国内地迁入: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内地青壮年劳动力人口占比快速提升,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亚洲“四小龙”等地区,开始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低技术高消耗产业向中国内地转移。21世纪初,中国青壮年劳动力绝对规模和占全国人口比均达到了顶峰,中国内地出口量在全球的份额快速提升。


向前看,全球劳动力增速在1994年触顶,人口红利渐行渐远。


1950年至1960年,发达国家和中国同时出现婴儿潮,推动全球青壮年劳动力(25岁至49岁)增速快速攀升,同比增速在1994年达到峰值2.6%。之后,全球劳动力增速进入持续下滑通道,2020年,全球青壮年劳动力增速仅0.7%。中国和发达国家的青壮年劳动力人口占比在2020年后快速下滑,新增劳动力主要来自于不发达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劳动生产效率较低。


谁将继续享受红利:2035年是重要分水岭,人口将是中美中长期博弈重要变量。


虽然中国内地劳动力规模高峰已过,但2035年之前,中国内地青壮年劳动力占比依然高于美国、欧洲、日本。全球来看,中国内地产业链条完备,港口众多,市场开放度持续提升,法律法规日渐完善,仍然能对外商构成的较强吸引力。近年来,欧洲、亚洲“四小龙”对中国内地的外商直接投资仍然维持了较高的规模。


美国新出生人口下降缓慢,持续享受人口红利。二战结束后至今,美国一共出现了两轮婴儿潮。叠加90年代末期美国出现的移民潮,美国至今仍然维持了相对较高的新生儿出生规模,美国粗出生率下滑的速度,也慢于全球和中国。


向前看,美国劳动力增速和社会总需求将在2035年前后再次达峰。劳动力规模是决定了总需求的关键变量,长周期来看,美国劳动力增速与通胀的走势基本趋同。美国劳动力增速会在2026年触底反弹,并且在2034年达到峰值。据美国著名人口学家哈瑞丹特测算,美国总需求会在2036年左右再次达峰。


中国人口红利背景退潮下,中国须紧抓时间窗口,加快提升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去年以来,高技术制造业引领制造业复苏;向前看,供应链再造和“卡脖子”核心技术攻关也将激活中国新的经济增长引擎。


正文


我们在《人口峭壁》第一篇中,概述了建国后中国出现的两轮婴儿潮,如何改变了中国的人口结构和老龄化进程。由于上世纪50-60年代,以及80-90年代中国新生儿数量急剧上升,但是在2000年中国新生儿又快速塌陷,这导致了我国20岁到30岁的青年劳动力,会在未来十年快速塌陷,90后将率先面临人口峭壁。


这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建国后婴儿潮对中国人口结构的改变,是与发达国家趋同,还是有所不同?二战后全球进入和平年代,科技快速发展,粮食产量持续上升,是否全球都出现了类似的婴儿潮,人口规模在二战后是否存在共振,这种共振在未来又会有哪些影响?共振之下,谁又在享受人口红利?抱着这些疑问,我们展开了《人口峭壁》第二篇的讨论。首先,我们从人口红利的角度,来观察全球产业链转移的步伐,探究各国经济发展中的“人口钥匙”。


01

从劳动力红利看全球产业链转移


根据《全球制造业四次大规模迁移启示录》的定义,二战结束后,全球产业链经过了三次迁徙[1](二战前的20世纪初,曾发生过由英国转移至美国的产业链迁徙)。


第一次从20世纪50年代,美国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日本、德国转移;


第二次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德国向亚洲“四小龙”和部分拉美国家转移轻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从对外净投资数据来看,日本对外投资高峰出现在80年代。(详见图4)。


第三次从20世纪80年代初,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地区,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低技术高消耗产业向中国内地等发展中国家及地区转移;从对外净投资数据来看,亚洲“四小龙”对外投资高峰出现在90年代(详见图4)。



我们观察到,产业链转移的步伐,与各国青壮年劳动力增长的节奏基本是一致的。


第一次产业链迁徙,美国迁出,日本迁入:1950年至1970年,美国青壮年劳动力(25岁至49岁)占全部人口比在快速下降,而日本的青壮年劳动力占比则快速提升,在1975年日本青壮年劳动力占全部人口达到了顶点,约39%。劳动力大军涌现,使得日本存在率先承接欧美国家产业链的条件,叠加美国在二战后执行复兴日本政策,向日本输送了大量的技术,日本的经济快速发展,占全球贸易量快速上升。


第二次产业链迁徙,日本迁出,亚洲“四小龙”及拉美国家迁入:日美贸易差额在70年代逐步扩大,日美贸易关系加速紧张,贸易摩擦频现。日本青壮年劳动力占比也在1975年达到了高峰,之后开始下滑。日美贸易争端频现,及劳动力结构开始老化,这两个原因加速了日本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链向外转移。而此时,亚洲“四小龙”地区的青壮年人口在80年代开始大幅上升(先于中国内地),轻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开始转移至这些地区。



第三次产业链迁徙,亚洲“四小龙”迁出,中国内地迁入:自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的“建国一代”(1950年至1960年出生的婴儿潮)步入成年,青壮年劳动力人口占比开始快速提升 。21世纪初,中国青壮年劳动力绝对规模,和占全国人口比均达到了顶峰,劳动力资源丰富,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地区,开始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低技术高消耗产业向中国内地转移,中国内地出口量在全球的份额快速提升。但是,中国劳动力规模的峰值在2014年开始出现,而且由于出生人口在1995年后塌陷,这导致2015年至2020年,20至30岁劳动力规模率先塌陷,劳动力年龄结构开始老化。



02

全球人口共振,劳动力增速已经触顶

1994年,全球青壮年劳动力增速达到顶点。二战刚刚结束后的1950年至1960年,发达国家和中国出现了一轮婴儿潮[1],这代人口在70年代开始成年,使得青壮年劳动力(25岁至49岁)增速快速攀升,同比增速在1994年达到峰值2.6%。之后,劳动力增速进入下滑通道,叠加上世纪70年代美苏冷战升级,新出生人口塌陷,这导致1994年至2000年青壮年劳动力增速快速下滑。之后,进入21世纪初,80年代出生的“回声潮”(即为二战结束后婴儿潮引发的出生高峰)人口开始成年,劳动力下滑阶段性放缓。2013年,全球劳动力增速再次开始加速下滑,在2017年,全球青壮年劳动力人口的增速下滑到1%以下,2020年,全球青壮年劳动力增速仅0.7%。

 

向前看,全球劳动力增长的红利逐步消退。根据联合国最新预测(2019年),全球劳动力增速将在未来80年进入缓慢下滑的通道,并在2086年进入负增长(注意,联合国尚未考虑到2020年新冠疫情对新生儿出生率的冲击)。而且,中国和发达国家的青壮年劳动力人口占比在2020年后快速下滑,新增劳动力主要来自于不发达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分散于非洲、拉美、中亚和东南亚地区,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新增劳动力群体的劳动生产效率较低,叠加气候炎热,地缘政治动荡,难以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集群。



根据索洛增长模型,经济系统总产出的增速,受人口增速、资本增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人口增速的下滑,对整体经济增速会造成拖累。虽然劳动力增速在1994年就开始触顶下滑,但是进入21世纪,全球开启了两轮朱格拉周期,资本要素继续积累,互联网、新能源等科技快速发展,全生产要速率快速提升(尤其是中国、印度)。因此,资本增速、全生产要素的提升,短期内弥补了人口增速的下滑。向前看,全球经济想得到进一步发展,需要资本增速、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提升。


全球人口红利渐行渐远,谁曾经享受,谁未来又会继续享受?抱着这个疑问,我们紧接着从人口的角度,讨论上世纪以来的几次大规模产业链转移。在此我们需要说明,联合国公布的人口数据,是在各国统计局公布数据基础上,依据联合国自身测算所调整得到的数据。以中国为例,联合国略高估了年轻人口的占比,并且略低估了高龄人口占比。但是,为了保证在全球对比时维持口径统一,我们在本篇报告中,仍然采用了联合国公布的预测数据。如果想了解我们基于中国高层公开表态、及最新人口调查,对于中国人口的预测,请参考3月23日光大宏观团队公布的报告《出生率下滑无法逆转,90后将直面人口峭壁》。


03

谁将继续享受人口红利?

3.1 全球来看,15年内,中国青壮年劳动力仍占优势

 

中国劳动力结构仍然具有相对优势,近年日本、欧洲对中国投资仍然相对积极。虽然中国劳动力规模高峰已过,但是,庞大的“建国二代”群体,仍然支撑劳动力规模处于高位,在2035年之前,中国青壮年劳动力占比依然高于美国、欧洲、日本。全球来看,中国内地产业链条完备,港口众多,市场开放度持续提升,法律法规日渐完善,虽然人口红利在消退,但是中国内地人口结构相对优于亚洲“四小龙”和拉美,仍然能对外商构成的较强吸引力。近年来,欧洲、亚洲“四小龙”对中国内地的外商直接投资仍然维持了较高的规模。



3.2 美国持续享受人口红利,2034年再迎劳动力高峰

 

1950年至1970年,发达国家新出生人口占全球20%,享受了第一轮婴儿潮的增长红利。发达国家在二战结束后经济恢复情况较好,美国、日本、德国、俄罗斯等发达经济体都出现了战后“婴儿潮”。从1950年到1970年,发达国家新出生人口占全球20%,这些新出生人口集中于欧洲各国及北美,普遍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教育,在1970年至2000年后集中进入劳动力市场,使得发达国家率先享受了人口增长和人力资本上升的红利。


发达国家中,二战后率先出现人口增长的是美国和俄罗斯,其他欧洲国家并未看到婴儿潮。在二战结束后,主要发达国家普遍迎来人口增长,但是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只出现了小幅增长,之后就快速恢复稳定。德国出生人口在1950年至1970年之前保持较高规模,但是在1970年后出现了塌陷。俄罗斯的出生人口出现了一定波动,第一次高峰出现在1950年至1960年前后,第二次高峰则出现在1970年至1990年。1991年苏联正式解体,俄罗斯出生人口也出现了下滑,并在2000年至今持续小幅恢复。


美国新出生人口下降缓慢,持续享受人口红利。在二战结束至今,美国一共出现了两轮婴儿潮。第一轮“婴儿潮”在1960年前后出现,生育率(妇女在整个生育期生育的孩子数)达到了3以上的高峰。之后进入7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停滞,出生人口持续下滑,这代人口也被称为“X一代”。1985年,“婴儿潮”人口进入生育年龄,带来了新的一轮出生高峰“回声潮”。叠加90年代末期美国出现的移民潮,美国至今仍然维持了相对较高的新生儿出生规模,相对二战后出生数量并未大幅下滑,美国整体的粗出生率下滑的速度,也慢于全球和中国。

 


向前看,美国劳动力人口增速会在2026年触底反弹、2034年再次达峰。根据联合国预测数据,虽然2020年美国劳动力增速依旧处于下滑区间,但受到2000年左右出生高峰的支撑,劳动力增速会在2026年触底反弹,再次上行,并且在2034年达到峰值。


庞大的、持续稳定的出生人口规模,给美国供给端和需求端都带来了长久的内生动力。美国统计局数据显示,美国家庭将会在45岁达到支出高峰,中年人口和劳动力规模是决定了美国总需求的关键变量。从长周期来看,美国劳动力(25岁至64岁人口)增速与通胀的走势基本是趋同的。据美国著名人口学家哈瑞丹特测算,美国总需求会在2026年左右达到谷底,并且在2036年左右再次达峰,这个结论与劳动力增速基本是趋同的。美国人口也将为美国房地产开启带来中长期的强大需求支撑,具体可以参阅我们324日报告《利率上升,能阻挡美国房市的进击势头吗》


人口将是中美中长期博弈的重要变量。人口,是决定经济发展路径的重要变量。回溯过往,日本经济在上个世纪为何能够率先腾飞,又陷入低增长的陷阱,中国内地为何能在WTO后承接全球产业链,美国房地产周期为何又在疫情后能够重新启动,都可以用“人口”这把钥匙来解答。劳动力资源是国家进行产业升级、资本积累、技术进步的承载体,也是大国博弈的重要变量。向前看,由于我国出生率下滑的速度快于美国,因此老龄化的速度也快于美国。2035年之后,美国青壮年劳动力的占比就会超过中国。

 

人口红利退潮下,中国须紧抓时间窗口,通过多种方式来弥补人口增速的下滑。由于中国在2000年前后新生儿规模出现塌陷,导致未来十年,20-30岁人口快速下滑,下滑速度明显快于30-40岁人口。青年劳动力的率先塌陷,将加速适龄生育妇女基数的下滑,加速劳动力年龄结构的老化。所以,中国必须紧抓时间窗口,通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来弥补人口增速的下滑。去年疫情以来,高技术制造业引领整个制造业投资复苏;向前看,供应链再造和“卡脖子”核心技术攻关也将激活中国新的经济增长引擎。




[1]定义引用《全球制造业四次大规模迁移启示录》,橡塑智造与节能环保2017年第三期。

[2]在此我们选择以联合国2019年公布的,全球各国0-2岁人口数量,来横向对比各国新生儿情况。



相关研究报告合集


【全球朱格拉周期开启】

20210401-全方位拆解拜登2万亿美元“美国就业计划”

20210330-碳中和背景下的绿色金融投资机遇

20210325-利率上升,能阻挡美国房市的进击势头吗?

20210324-新一轮朱格拉周期开启,哪些信号先行?

20210307-1.9万亿法案参议院闯关成功,投向哪里,有何不同

20210304-美国财政刺激步入最后一公里

20210302-“碳中和”下的中国方案

20210223-全球朱格拉周期开启:碳中和、美国更新、供应链再造

20210223-先复苏,后通胀,周期王者归来

20210222-美国版四万亿基建来袭,A股如何布局


【经济观察】

20210323-出生率下滑无法逆转,90后直面人口峭壁

20210314-十二大行业联合解读“十四五”规划

20210306-两会亮点:实际财政超预期,推动基建强势反弹

20210209-房价背后的隐形杠杆有多高?


【月度点评】

20210331-基建开始发力,经济环比动能进一步提升

20210315-出口旺、地产强、社零暖,一季度继续强复苏

20210311-信贷数据淡季不淡,企业融资需求旺盛

20210310-通胀进入上行通道,但难以成为货币政策掣肘

20210308-欧美消费复苏快于生产,消费品出口继续上行

20210301-疫情冲击2月PMI数据,但业务活动预期大幅好转

20210221-疫情影响显现,服务业PMI大幅下行

20210119-全球共振,迎接2021上半年中国经济强复苏

20210114-供需缺口仍在,中国未来出口强劲势头不改

20210112-结构性刺激背景下,价格变化“冰火两重天”


【周度观察】

20210329-什么是欧洲解封的绊脚石

20210321-开局充满火药味,中美关系未来如何演绎?

20210314-美国通胀怎么看

20210308-欧美消费复苏快于生产,消费品出口继续上行

20210301-疫情冲击2月PMI数据,但业务活动预期大幅好转

20210217-春节期间海内外要闻回顾——光大宏观周报

20210124-美国新一轮政治周期如何开启

20210117-肆无忌惮的补贴,无处停放的政府杠杆


【疫情观察】

20210226-连接牛津一线医生,直击英国疫情解封

20210205-疫情发展向好但严控不改,疫苗接种提速但供应承压

20210204-连线美国医药专家,直击美国抗疫现场

20210129-全球疫苗接种加速,区域不平衡性凸显


【海外观察】

20210405-新增非农就业为何大超预期?

20210317-议息会议召开在即,美联储如何控制美债收益率

20210223-拜登背后的“金主”都是谁

20210127-拜登“三支箭”蓄势待发,射向何处

20210125-罗斯福航母又入南海,中美关系如何演绎

20210119-拜登排兵布阵与特朗普有何不同?

20210113-美联储副主席讲话释放了哪些信号?


文章来源

本报告摘自:2021年4月6日已经发布的研究报告《大国崛起背后的“人口钥匙”——《人口峭壁》第二篇》


高瑞东  执业证书编号:S0930520120002

010-58452003; gaoruidong@ebscn.com


赵格格  执业证书编号:S0930521010001

0755-23946159; zhaogege@ebscn.com



免责声明

本订阅号是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所(以下简称“光大证券研究所”)宏观研究团队依法设立、独立运营的官方唯一订阅号。其他任何以光大证券研究所宏观研究团队名义注册的、或含有“光大证券研究”、与光大证券研究所品牌名称等相关信息的订阅号均不是光大证券研究所宏观研究团队的官方订阅号。

本订阅号所刊载的信息均基于光大证券研究所已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仅供在新媒体形势下研究信息、研究观点的及时沟通交流,其中的资料、意见、预测等,均反映相关研究报告初次发布当日光大证券研究所的判断,可能需随时进行调整,本订阅号不承担更新推送信息或另行通知的义务。如需了解详细的证券研究信息,请具体参见光大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任何投资者不应将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作为投资决策依据,本公司也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订阅号所载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版权仅归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所有。任何机构和个人未经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转载、刊登、发表、篡改或者引用。如因侵权行为给光大证券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损失,光大证券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