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燃烧女子的肖像》:超越“在场”的女性凝视

爱与生命管理 爱与生命 2021-03-12



你已经多久没有好好“凝视”过某人了?你是否曾停下脚步,发现母亲头上的白发,或者注意到爱人眼角的鱼尾纹?

 

我们在人群中快速地打量别人,就像是评估一件商品,而不愿对其本身抱有任何兴趣。

 

另一方面,短视频的媒体形式日益成为主流,我们总是划了又划,追求着“快餐化”视频对感官的冲击。

 

这样的我们,是不是丧失了好好观察、了解别人的能力?

 

而有一部影片却用慢节奏告诉我们:有些事情是急不来的,比如爱。

 

《燃烧女子的肖像》通过大量的情绪铺垫来使得情节缓慢推进,它讲述的本身也是一个“慢慢来”的故事。

 

 

第十届北京国际电影节,这部电影一开票就被影迷们抢购一光,它到底有什么魅力?

 

两位女性的凝视


 

故事发生于18世纪法国西部的一个名叫布列塔尼的半岛上,女画家Marianne受人委托,来到这座小岛上给一个富家小姐Heloise作一幅画。

 

在那个“包办婚姻”的时期,画像就如同照片,如果对方对画像满意,小姐Heloise就可以嫁过去。

 

但Heloise并不同意画像,喜欢修道院生活的她渴求平等的氛围。即使修道院的生活很枯燥——找到一本书可以看三遍,也只听过管风琴演奏的音乐,她也想要留在这里。

 

但最终Heloise还是同意了画像,在Heloise与画家Marianne的相处中,两人的感情在“凝视”中不断升温,最终积累了深厚的感情。

 

在当时的环境下,两个人不得不迎来了分别,Marianne只能靠回忆缅怀Heloise,创作了画作《燃烧女人的肖像》。这正是凝视之后,留在她心中的爱人的形象。

 

 这幅肖像不是物化Heloise的载体,而是Marianne爱的寄托

(图源:豆瓣电影)

 

“凝视”能迸发出力量。但凝视意味着什么、后果是积极还是消极,都取决于凝视的态度。

 

作为伤害的凝视


 

在这个小岛以及小岛以外的世界,“凝视”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人们都习惯于戴着一副“眼镜”来打量和判断别人,每个人的个体化“眼镜”也都与自身的出身、教育背景、性格特质等高度相关。

 

他们用目光来估价,也用目光来约束。

 

在学术上,凝视不仅仅是“眼睛望向某处”,更在各个学科中有了更深刻的含义。

 

在萨特看来,凝视就是“意识到被注视着”

(图源:bing网页)

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这样说道:“他人的凝视使自己意识到自己是被凝视的对象,是一个客体。” 

 

此时,凝视可以是一种征服我们的侵略性力量,是对谁是“主体”、谁是“客体”的斗争。

 

它涉及到了观看者与被观看者背后所蕴含的权力关系。于是,凝视就成了一种侵犯和争斗。

 

米歇尔·福柯也曾向世人举出“圆形监狱”的例子,来展示“凝视”的力量:在圆形监狱里,监视者并不会时刻监视每一个犯人,但每一个犯人都清楚地了解自己随时有可能被监视。由于不知道什么时候被抽查,他们随时处于恐惧中,就像随时被监视一样。

 

正是这种时刻被监视的可能,而非随时被监视的事实,实现了对所有犯人的控制。于是,凝视就成了一种监视和控制。

 

除此之外,“凝视”的力量还体现在了性别和种族等等之中——商业广告中一个个性感女郎的形象,隐藏的是男性的目光,是他们的主体欲望和对女性的塑造。他们不在场,他们的目光又时刻在场。

 

在《燃烧女子的肖像》中,小姐的肖像画就是让她成为了被凝视的“客体”,失去自己作为主体的价值,成为一件婚姻商品;同时也是对她的绑架和控制,剥夺她的自由,要求她成为符合当时社会期待的、贤淑贞良的女性形象。

 

也可以说,他们“看”了,却没有“看到”。他们并不关心他们眼中的究竟是什么样的人,而仅仅关注自己的欲望和诉求。

 

但Heloise是拒绝这种“凝视”的。在她出场的第一幕就呈现了对于“凝视”的消极感受——不肯摆好模特姿势,以至于第一个画家连她的脸都没见过。

 

Heloise是这样愤慨且无助,不愿意被当作“婚姻商品”的交易物,不愿意被陌生的贵族们所凝视。

 

此时,她不稳定的自我意识几乎要被贵族社会对她的看法所占据,而试图与描绘她的画家作斗争。这就是她拒绝“被物化”的缩影,也是努力争取从他人凝视下获得自由的见证。

 

以平等为前提的凝视


 

但除了“物化”和“规训”之外,这部影片却传达了凝视的另一种可能——不以客体化或控制他人为目的的、平等且承认彼此为主体的凝视。

 

女画家Marianne虽然受到了男权社会的不平等待遇,但她从来都平等待人。得知侍女Sophie不小心怀孕时,Marianne毫不吝啬地伸出了援助之手,帮助她想了各种流产的办法。

 

她对Heloise也是如此。正是出于这种平等的态度和视角,“凝视”变成了促进彼此了解的催化剂。

 

Marianne最开始以画家的身份对Heloise进行了细致地观看,开始理解了她手势和表情背后的含义。但在这里,Marianne不仅在“看”她,而且“看到了”她,而且将永远“看着”她。她愿意与Heloise共处一个处境,感受她的感受。

 

“凝视”也是流动的、互相的,在Marianne凝视Heloise的同时,Heloise也在凝视着Marianne。

 

Heloise不仅看到了Marianne的自由与主观能动性,也看到了她对自己的平等与尊重。这些“凝视”恰如其分地成为了感情滋长的土壤。

 

此时,凝视的双方——注视者和被注视者不断地进行眼神上的交换,无止境地颠倒角色。凝视发生的同时,感情也在不断地增长。

 

平等和尊重的凝视才能引发互动,在两个美好的人心中擦出火花

(图源:豆瓣电影)

 

在这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两个平等的主体逐渐相爱的缓慢过程,看到了在克制中迸发的情谊。

 

正如导演所说,“电影是讲述人们如何相爱的,不仅是在电梯里俊男靓女相遇,而是赞赏、辩论、评论、分析,是怎样为此思考,怎样为此而受到触动。”

 

超越“在场”的凝视


 

正如Heloise所说的那样,“独自一人时,我确实感受到了您说的那种自由,却也感受到了对您的那种思念。”凝视不仅可以感性地记住对方的特征和习惯,更可以超越身体的是否在场,捕捉到一个人的本质。

 

即使对方不在场,她们仍能通过记忆中的形象,凝视着对方;并感受到对方对自己的凝视。

 

在Marianne并没有告知Heloise自己陪伴的真正目的之前,她只能靠在头脑中回忆一个不在场的绘画对象来完成自己的画作。

 

在与Heloise真正的相爱之后,Marianne经常被Heloise身穿婚纱的幻想所萦绕,但每次转过身来面对时,幻想就会消失在眼前。

 

凝视之后,她们在彼此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当你在场时,我可以看到你;当你不在场时,我依然可以凭借印记看到你。

 

Marianne、Heloise与侍女Sophie在一起讲过的一个神话故事——俄尔普斯爱上了欧律狄刻,欧律狄刻在森林里与仙女起舞时,突然被毒蛇咬死。悲痛欲绝的俄尔普斯与冥王哈迪斯达成契约,冥王可以使欧律狄刻起死回生,但条件是在与妻子走出地府前,俄尔普斯绝不能回头看一眼。他高兴得不得了,带领妻子往地上走。

 

地底的路很长,俄尔普斯逐渐担心起来,他在思索为何听不到妻子的脚步声?当他看到地上的光亮时,忍不住回头,转瞬间,妻子只发出轻轻的叫声,就又被拉回了阴间。

 

他疯狂地在妻子后面追赶, 但是这次连冥河的渡船夫也不让他渡河了。

 

而当Marianne与Heloise分别之时,Heloise叫Marianne回头,Marianne也像俄尔普斯一样回头了。此时,Marianne看见Heloise正穿着白色婚纱站在楼梯上,这正是一直萦绕在她心头的幻想,而这也最终消失了。

 

比起只是看着Heloise表象的贵族们,Marianne才是真正看到了Heloise的人,她用自己的凝视换来了Heloise的凝视,用自己的真心换来了Heloise的真心。

 

深入的、真正关注着对方的凝视能在我们心头烙下痕迹

(图源:豆瓣电影)

时隔多年,二人再次相逢,当Heloise听到她们的回忆之曲《四季·夏》时,她哭得泣不成声,但最终还是没有回头,完成了寓言故事里的救赎。

 

由女性发出的凝视


 

导演Celine曾回答“为什么要把故事设定在18世纪”这个问题,她说因为那个时期是绘画艺术的独特时期,女性作为创作者和艺术家在历史上被抹杀。

 

在那个时代,女画家甚至不被允许将男性作为模特,但如果对人的构造不了解的话,绘画中所有的题材都将与画家无关。Marianne只能偷偷画男性模特,自己的得意之作也只能以父亲之名摆放在展览上。

 

Heloise的生活也没有自由可言,她只能嫁给一位自己从来没见过的人,而对方却有权利见到自己的画像。更为悲惨的是,对于她来说,一直想做却不能做的事是肆意奔跑。

 

Celine曾说过,她所理解的真正的悲剧,是先赋予两人爱情的可能性,再使它终因父权社会的运作机制而归于不可能。

 

或许Heloise最终也会像她的母亲一样,顺从于父权社会,甚至于维护它。

 

但这部影片的美妙之处在于,它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展现出,以平等为前提的凝视,是如何在父权社会的背景下迸发生机与活力,如何给人以温暖和慰藉的。

 

事实上,这也解释了电影中男性角色缺席的缘由。Celine的兴趣并不在安置一个男角,并让他功能性地成为一个终极敌人。

 

相反,她的注意力则集中在大时代下的社会压抑和女性处境,以及两位女性间平等、互相启发、共同创作。

 

 正像这个“三角”构图所暗示的,两个女人的爱情背后是父权社会横插一脚的阴影

(图源:豆瓣电影)

 

在这里,这部电影归还了过去女性的身体和悸动,归还了她们的存在和生动,看到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凝视的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影片的全部画作都出于画家Hélène delmariehua 之手,其肖像画大多关于且双眼多被遮住或弄脏的女性,与电影中被扭曲和涂污的画作一样,都是在视觉上表达对“客体化凝视”的拒绝。

 

Hélène delmariehua作品展示

(图源:bing网页)

 

也许正像是这些画作所提示的,“凝视”可以是不一样的存在。

 

只有在承认被凝视者的主体性时,凝视才开始双向流动,为彼此深入的了解和沟通提供了可能。

 

作者丨杨晨  

编辑丨余涵萱 罗方丹 刘文利   

视觉丨Tenlossiby 多诺瓦

排版丨吴敏 Tenlossiby 

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性教育课题组 出品



 往期文章 
(点击图片或蓝字查看)
生理
生命诞生生殖器官/抠肚脐/月经
自慰/憋尿/勃起性行为
关系
分床/恋母/隐私爱情婚姻与生育
安全
隐私部位丨性游戏父女/母子相处
非意愿性关注儿童性侵害
绘本中的性媒体的性
儿童权利平等
性发展
0-6岁婴幼儿性发展婴幼儿性兴趣
小学生性发展(一)/(二)/(三)

性教育
家庭性教育幼儿园性教育中小学性教育
全面性教育儿童性教育及课程建设
性教育九大误区
读本课程
读本动态“儿童性发展与性教育”在线课程
“全面性教育”在线课程

性别
刻板印象生育与性别平等男性气质
摇滚乐队与女性职场性骚扰身材羞耻
LGBTQIA+
骄傲做自己LGBTQ+游戏测评
拒绝恐同校园暴力与性少数Les超话
出柜报告彩色的幸福与真实职场上的同性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