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66年前九位艺人在中南海合影的故事

苏杭 苏杭日记 2023-02-22



A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

岁月一去难回头

照片却能定格光阴


记忆


时间


爱情

亲情

友情


感知

人生


人生

艺术


时代

生活



这张合影里的艺人个个都是神级别,

如今照片中的人物,

除了田华还健在外,

其他都早已离我们而去了。

然而,

他们的传奇人生故事

几天几夜都道不完说不尽......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会议期间,有九位艺人,他们兴致勃勃来到中南海,定格留下这张不可多得的照片。六七十年过去了,今天我们来说说他们的往事传奇吧。



                                           

左起:梅兰芳、周信芳、常香玉、程砚秋、田华、袁雪芬、白杨、王昆、徐肖冰

                               




梅兰芳

- 1894.10.22.-1961.8.8. -



梅兰芳的本名是梅澜,梅兰芳是他的艺名,是中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大师。


梅兰芳


祖籍是江苏泰州的他一直在北京居住生活,梅兰芳的舞台生涯一直持续了五十多年,他在艺术上的造诣和成就,在现代中国戏曲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梅兰芳出生在梨园世家,从祖父开始,家里的长辈都是表演戏曲的,但是他父母早亡,梅兰芳一直和伯父生活在一起。




他8岁开始正式接触戏曲,一年后跟随名家吴菱仙学习表演青衣,梅兰芳是个十分用功和努力的人,一方面在吴菱仙的指导下刻苦学习,另一方面又学习旦角和丑角的戏,并且在昆曲和武功等方面都同样尽心尽力,这些都为以后他的艺术之路奠定了更多坚实的基础。


梅兰芳剧照


从1913年开始,梅兰芳开始到上海进行戏曲演出,当时梅兰芳还只是初出茅庐的后辈,受到了王凤卿老师的热心提携,后来他表演了《穆柯寨》中,穆桂英这一角色,也是从这时候开始,梅兰芳打开了上海的市场和舞台,同时受到上海观众的广泛认可和赞赏。


梅兰芳行楷七言诗


同时梅兰芳也受到新文化潮流的影响,在表演的同时,总是会关注舞台上新式的灯光,或者是演员的化妆方式、服装的设计样式等等,这一切都在启发着梅兰芳的思想,对他以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梅兰芳舞台化妆照


梅兰芳在戏曲舞台上,注意创新,并且勇于启用新的形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被世人称为“梅派”。


一位是梨园冬皇,一位是伶界大王


梅兰芳16岁时娶了原配夫人王明华,为帮丈夫打理杂事,在生下两个子女后,王明华选择了当年少有的绝育,不幸的是,两个幼小的子女因为一场麻疹相继夭亡,只留下这对悲伤的夫妇,这场变故对王明华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此后几年她一直为病魔所困,直到1928年去世,终年35岁。


梅兰芳与福芝芳


之后,梅兰芳再娶福芝芳。福芝芳是旗人,也出身京剧世家,15岁时和梅兰芳同台演出,对梅兰芳的求亲,福芝芳的父亲福苏思以“不愿意唯一的女儿嫁过去做偏房”为理由一口回绝,但梅兰芳兼祧两房,可以明媒正娶两房太太,有了名分,福苏思也就网开一面,同意了。1921年11月3日,梅兰芳和福芝芳完婚,这一年,福芝芳16岁。


梅兰芳与孟小冬


梅兰芳与孟小冬真正演对手戏是在1926年的一次堂会上合演《四郎探母》,19岁美少女孟小冬扮演流落异邦的杨家将,天下第一美男子梅兰芳则饰演番邦公主,此后遇上堂会演《四郎探母》,梅兰芳必定邀请孟小冬合演,在一次次对手戏中,他们的心中起了涟漪,好事者也想促成这桩天下绝配的姻缘。


梅兰芳晚年


据说,梅孟的这场婚事的媒人是梅兰芳的原配夫人王明华,她患肺病,来日无多,因为不喜欢福芝芳,就鼓动梅兰芳再娶孟小冬,既圆了梅孟的夙愿,也计福芝芳难堪,说王明华主导了孟梅之恋,也许有些夸张,和福芝芳一样,梅孟之恋最终瓜熟蒂落,也是梅党的手笔。




周信芳

- 1895.1.14.-1975.3.8. -



要知道周氏家族可不是一般家族,在西方虽算不上威名远播,但也是赫赫有名。细数一家子上下老小,说出来都是响当当的人物。


周信芳


1906年,从小随父母过着漂泊艺人生活的浙江慈溪人周信芳首次来到了上海,这个艺名叫“麒麟童”的娃娃生便与这个城市展开了一段长达70年的情缘。从上世纪20年代的声名鹊起,到抗日战争前的独步南方京剧舞台,再到50年代艺术上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一提起“海派”艺术,还能找到比“周信芳”更恰当的符号吗?


周信芳剧照


京剧本是在北京繁荣起来的艺术,周信芳却留在了上海,上海京剧有周信芳一个,却抵得过北京许多。据说上海人很难在心底长久而又诚恳地崇拜一个权威,但却可以崇拜一个自己看着真正觉得舒心的人物,并不是京剧重镇的上海,就在那么长的时间里卫护住了一个奇特的周信芳。


裘丽琳


周信芳的人生传奇也许没有梅兰芳的精彩,但他的妻子和子女都是传奇人物,以及整个家族的传奇故事却更精彩。其实周信芳年轻时有一任妻子叫刘凤娇,两人生有一子二女。长子周丕承,长女周采艺,次女周采苹。但夫妻两人长期分居,几乎没什么感情。


周采芹


真正拥有故事是的第二任妻子裘丽琳。上海滩大名鼎鼎的巨贾之家,裘天宝银楼的三小姐,上海滩顶级名媛。有四分之一的苏格兰血统的裘丽琳,外貌出众,知书达礼。她是周信芳的红颜,周信芳一生的至爱,也是他的知己、经纪人、保镖以及全方位的助手。


周采蕴


刚开始由于周信芳“地位低下”的戏子身份,两人的恋情立即遭到了裘家的反对。这个备受宠爱的小女儿被软禁在家,她在一天夜里心中发狠,溜出了家门和周信芳私奔,途中还带上了两名丫鬟。将裘丽琳安顿好后,周信芳又连夜赶回上海演出。


周采茨


大家小姐为了一个当红戏子私奔,在当年成了轰动上海的“桃色”新闻。裘丽琳的哥哥在苏州找了一夜未果,举枪去质问周信芳。母亲登报与她决裂,直到三女儿出生,僵局才得到缓解。之后周信芳和前妻刘凤娇正式离婚,两人在上海补办了一场盛大的婚礼。


左起:周少麟、周采藻、周英华、周信芳、周采芹、周采蕴


之后共养育了6位子女,除大儿子少麟留在身边继承衣钵,其余五位都在很小的年纪被裘丽琳送至海外。


长女周采藻,一生低调相夫教子安稳一生,留学后就一直定居在美国;

二女周采蕴,解放初期圣约翰大学的校花,作家,旧金山有名的"美女商人";

三女周采芹,英国皇家喜剧学院首位华裔女院士,英国知名女星,首位007邦女郎;

长子周少麟,京剧大师,麟派京剧传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出版过自传《海派父子》;

次子周英华,华裔餐饮业巨子,有“华裔厨神”之谓,顶级收藏家;

四女周采茨,香港娱乐圈大名鼎鼎的“茨姑”,一手捧红了张国荣与张学友;


周英华和三夫人


他们骨子里的艺术家气质和成功的事业,在西方上流社交圈里,成为了一抹耀眼的东方色彩。



1995年,周信芳的骨灰被移放到上海万国名人墓园,和妻子裘丽琳同葬一墓。飘散各地、各有成就的周家子女,时隔数十年后第一次聚在了一起。作为海外最有名气,最具传奇的华裔家族。他们如今个个雄霸一方,精彩人生、家事跌宕如史诗,寥寥数语难以说清。这样传奇的家族,也许只存于特定的年代,无法再现,但值得追念。




常香玉

- 1923.9.15.-2004.6.1. -



常香玉,原名张妙玲,出生于河南省巩县,是著名的豫剧艺术大师。“戏比天大”是她从艺数十年最常说的一句话。9岁学戏,81岁溘然长逝。


常香玉


从艺整整72年,她饱尝了旧社会民间艺人的辛酸,经历了抗美援朝炮火的洗礼,十年动乱期间被勒令禁止唱戏、受到批斗,改革开放后又重放艺术的光彩。


16岁的常香玉


常香玉是常派的创始人,有着丰富的音色、宽广的音域、纯净的音质、正确的运气方法、宏大的发声共鸣、精巧的吐字技术和娴熟的润腔手段,唱腔甜美,吐字清晰,表演细腻传神,规范精到,富有一种阳刚之气。


常香玉剧照


常香玉,以声绘情、以情带声;表演刚健清新、细腻大方,内涵深邃、性格鲜明;韵味淳厚,格调新颖。



在表达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上,细致入微,一人一貌,栩栩如生,践行了一位人民艺术家的神圣职责,在中国整个文化艺术界堪为表率。


常香玉老年


她代表作有《花木兰》、《拷红》、《断桥》、《大祭桩》、《人欢马叫》、《红灯记》等。




程砚秋

- 1904.1.1.-1958.3.9. -



程砚秋,满族索绰罗氏,满洲正黄旗人。北京人,后改为汉姓程,初名程菊侬,后改艳秋,字玉霜。1932年起更名砚秋,改字御霜。幼年家道中落,六岁投荣蝶仙门下,练武功异常艰苦,他以惊人的毅力接受了这些训练,熬过了他惨痛的童年。十一岁登台,十二岁开始营业性演出。


程砚秋


1917年他因嗓子倒仓,暂不演出,继续深造。变声后,得到诗人罗瘿公的帮助,先从阎岚秋(九阵风)、乔蕙兰、谢昆泉、张云卿等名家学把子、身段和演唱。



他又拜梅兰芳为师,更受王瑶卿的教导和点拨,并在罗瘿公的指导下,广泛涉猎文学作品和绘画、书法、舞拳练剑、电影等多种艺术,大大提高了自己的艺术修养和美学情趣,为日后的艺术创作做了充分的准备,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人称“程派”。


程砚秋饰演沈云英


后与高庆奎、余叔岩等人合作,声誉日隆。不久自己组班,在京、沪等地演出,在观众中产生深刻的印象。1922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引起轰动,1923年再次到上海,使上海观众欣喜若狂,艺术也逐步趋于成熟。


梅兰芳(中上)、程砚秋(中下)、荀慧生(左一)、尚小云(右一)合影


从1925年到1938年,程砚秋步入他风华正茂的黄金时期和“程派”艺术的成熟期,1927年和1931年曾两度被评选为“四大名旦”之一。此时程砚秋已经集创作、演出、导演三者于一身,成为较具实力的艺术家。


王吟秋与程砚秋


他编演过许多新戏,大都描写旧社会下层妇女的悲惨生活。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因演出具有鲜明爱国主义思想的剧目而遭国民党当局禁演。1932年赴西欧考察戏曲音乐艺术。对戏曲理论亦致力研究,对舞台艺术和剧种源流等也有所论述。性格刚正,富有爱国精神。


年轻程砚秋


他在大胆革新的前提下,于建国初期编演了他最后一出新戏《英台抗婚》,这出戏无论从唱腔、唱词、舞台表演及美术设计方面都对传统京剧艺术程式做了较大的突破及创新,得到了专家和广大观众的一致肯定。




田华

- 1928年8月出生于河北唐县 -



说到田华,人们就会想到白毛女;讲到白毛女,也就自然会想到她的扮演者田华。可以说,在现在五六十岁的一代中国人中,田华和白毛女已经成为一种记忆的符号,深刻地印在了脑海中。


田华


和很多中国早期电影明星不同,田华是一名纯粹的在党的关怀培养下成长起来的电影演员。她一生为党的表演事业奋斗,塑造的银幕形象,也多是对党无限忠诚或者是被党拯救培养的角色。


田华早年


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的田华,从小就饱尝了生活的艰辛。她的童年是在贫困、饥饿和眼泪中度过的,打柴、抬水、推碾子、挖野菜,幼小的她样样都能干。到了春天,青黄不接的时候,她还要采杨穗儿、柳穗儿来为一家人充饥度荒。


14岁的田华


虽然生活贫困,田华性格却很活泼,一有点空闲她就又说又唱的,还会像男孩子那样爬很高很高的树。12岁时,田华离开了家乡,参加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



战争环境磨炼了她坚强的意志,严格的业务训练使她进步很快。剧社经常到各地进行宣传演出,田华有机会在许多话剧中担任主要角色,并迅速成长为一名出色的话剧演员。


田华与丈夫苏凡


田华真正走上银幕,是从1950年拍摄电影《白毛女》开始的。白毛女这个形象的成功塑造,使田华在观众心目中的印象逐渐深刻,让她在电影银幕这块表演田地上站稳了脚跟,打开了她表演的新天地。




袁雪芬

- 1922.3.26.-2011.2.19. -



袁雪芬生于越剧故乡浙江嵊县,是家中第三个孩子,父亲袁茂松是一名乡村私墪先生,因为她降生时适逢漫天大雪,父亲便给她取名“雪雰”。


袁雪芬的青年时代


她11岁时进入四季春科班学戏,初学的是男班的丝弦正调腔,出科后与女子越剧四工腔时期的代表人物王杏花同台,唱腔受其影响比较大。


袁雪芬剧照


袁雪芬是越剧袁派创始人,唱腔的特点是质朴平易,委婉细腻,深沉含蓄,韵味醇厚。袁雪芬擅长依照人物的特定性格和感情创腔,不追求曲调的花梢,而注意以情带声,以真情实感和润腔韵味扣人心弦。


袁雪芬与周总理邓大姐合影


越剧剧目多数为悲剧,越剧原来的曲调单纯、活泼、跳跃的四工腔不能适应,袁雪芬从人物出发,在传统唱腔音调进行中,频繁地、重复地运用变音,就是7音,形成一种悲哀哭诉的唱腔音调,逐渐形成一种激进的、下行的旋律的特点,呈现出哀怨深沉的唱腔格调。


袁雪芬的中年时代


袁雪芬的学生和传人有朱东韵、方亚芬(上海越剧院)、李丽(浙江省越剧团)、陶琪(南京越剧院团)、华怡青(上海越剧院)、李沛婕(浙江越剧团)、陈慧迪(上海越剧院)、张聿(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徐莱(南京市越剧团)等。



张云霞、吕瑞英、戚雅仙、金采风也师承袁派而后自成一家。




白杨

- 1920.4.22.-1996.9.18. -



白杨,又名杨君莉,生于北平,湖南汨罗人,是著名女作家杨沫的妹妹。白杨的父母重男轻女的封建意识十分严重,所以在她很小的时候就被奶妈带走在农村生活,贫境与苦难伴随着她的童年。


白杨


九岁回北京就学。1931年入联华影业公司北平第五分厂演员养成所,在影片《故宫新怨》中饰演丫环。后相继在苞莉芭剧团、中国旅行剧团、中国舞台协会等团体任演员。


因主演《梅萝香》、《少奶奶的扇子》、《茶花女》等剧而崭露头角的白杨,1936年入上海明星影片公司,后主演影片《十字街头》,引起影坛关注。1937年参加上海影人剧团。



1938年在重庆入中央电影摄影场,主演《中华儿女》、《青年中国》等影片。同时又主演了《屈原》、《日出》、《法西斯细菌》、《复活》、《罗米欧与朱丽叶》等多部话剧,成功地塑造出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妇女形象。


白杨当年主演的电影《十字街头》


1946年回上海,在中电、昆仑等影片公司主演《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影片,其中,在《一江春水向东流》中饰演的纱厂女工李素芬系其前期代表作。1949年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拍摄了《祝福》、《春满人间》、《为了和平》等影片。


白杨蒋君超结婚照


1989年主演的电视剧《洒向人间都是爱--宋庆龄的故事》,是白杨一生中拍摄的唯一的一部电视剧,也是她为观众塑造的最后一个人物形象。白杨的表演风格质朴、优美、自然、含蓄,擅长于表现东方女性神韵,充分显露出她的表演才华。她塑造了各种优美动人的妇女形象,将自身具有的女性魅力与角色巧妙地结合,使观众对她所扮演的角色赋予无限同情,从而获得观众的喜爱和尊敬。



白杨和老导演张骏祥,四十年代有过一段不到一年的短暂婚姻,后来分手。数年后白杨嫁导演蒋君超,他们的儿子是海南博鳌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蒋晓松。




王昆

- 1925.4.-2014.11.21. -



王昆,出生在河北省唐县南关村,5岁进入县女子小学学习,偏爱语文和音乐。1937年,12岁的她开始参加抗日文艺宣传工作。


王昆


她是歌剧《白毛女》中“喜儿”的第一任扮演者,从艺七十七载,她在中国音乐史上留下了《南泥湾》《北风吹》《秋收》等诸多不朽的经典。


王昆主演歌剧《白毛女》


1944年王昆在延安鲁艺学习期间就演出《白毛女》、《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剧。建国后受教于苏联专家梅德维捷夫和我国歌唱家林俊卿。



在民间唱法基础上,吸收西洋发声的长处,发展了自已音色明朗,感情质朴,处理细腻的演唱风格,成为中国歌坛民族唱法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王昆老年


1962年王昆由中央实验歌剧院调至东方歌舞团,在领导东方歌舞团的十年工作中她发现,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音乐人才,推出了一台台格调高雅,多姿多彩的中外歌舞节目,曾赴欧、朝鲜、印度、日本、泰国、新加坡等国访问演出。


周巍峙与王昆


周巍峙与王昆的爱情,在革命文艺工作中萌发和升华,饰演“喜儿”成功后,王昆心中暗暗喜欢上了既是领导又是老师的周巍峙。作为革命圣地延安的当红“明星”,王昆引来很多的求爱者,可她却坚定不移地把绣球抛给了自己的心上人--周巍峙。




徐肖冰

- 1916.8.16.-2009.10.27. -



徐肖冰是浙江桐乡人。1932年,徐肖冰进入天一公司制片部当学徒。1933年入电通影片公司任摄影助理。1934年参加拍摄《桃李劫》,后在电通和明星公司参加了《风云儿女》、《自由神》、《马路天使》、《十字街头》等影片的拍摄。1937年任影片《塞上风云》的摄影助理。


徐肖冰夫妇与毛泽东合影


1937年冬赴延安,先后在八路军后方政治部宣传科、陕甘宁边区抗敌电影社、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等单位从事电影摄影和新闻摄影工作。曾参加抗日民主根据地第1部大型纪录影片《延安与八路军》和新闻纪录影片《党的七大》、《土地改革》、《解放长春》等的拍摄工作。



还拍摄了《朱德、刘伯承、邓小平、聂荣臻在晋东南会见》、《毛主席赴重庆谈判》、《彭德怀指挥百团大战》、《毛主席看到解放南京的消息》等著名新闻照片。抗战胜利后参加了新闻纪录片《民主东北》的拍摄。


徐肖冰侯波作品


在中国摄影界,徐肖冰和侯波(1924-2017,山西夏县人),是一对令人羡慕的摄影夫妻,1942年徐肖冰侯波在延安清凉山下电影团的窑洞里,结为伉俪,共同走过60多年的生涯,他们的镜头里留下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一代伟人的音容笑貌,记录了中国革命的重要史料,从历史的不同侧面,真实地再现了曾经为中国革命事业艰苦奋斗的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


吴印咸在延安为徐肖冰侯波拍的结婚照


1949年后,到北京电影制片厂工作。曾参加与苏联合作拍摄的《解放了的中国》的编导工作,获1950年斯大林奖金一等奖。后率摄影队赴朝鲜前线采访,所拍《抗美援朝》、《英雄赞》等影片,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颁发的二级国旗勋章和中国文化部颁发的优秀影片一等奖。


徐肖冰作品


回国后长期担任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领导工作,同时进行摄影创作。拍摄了大量毛泽东活动、朱德活动、《新政协筹备会议》、《开国大典》等纪录影片的摄影与编导。






艺术是个奇异之物,有些人与事,可谓“空前绝后”,比如李白的诗,司马迁的文,王羲之的“快雪时晴”真迹,还有梅兰芳的戏等等......





添加小编微信

分享更多朋友圈文章和评论

长按识别二维码图片



 大家都在看头条


江青指导的革命样板戏作品10部(完整版)
那些精美绝伦的古建筑构建,再不看就没了!
读江南美景春联
苏州评弹:经典妙韵的张调作品
春节时间:美女棋手破解残局,引来万人空巷。
牛年看牛
上海的女儿周采芹
布面油画《青春之歌》和女知青的故事
过年了!这《中国古代风俗百图》,不发对不起大家!
从小年到正月十五,中国人春节都干些啥?
江南人的年夜饭看遍中国的世界遗产
中国六十座名山的雪景到底有多美?
传奇女人--昂山素季
开国十大元帅的后代知多少?
全球最著名的地标建筑30处,你到过几处?
江青的摄影与书法真迹,绝对震撼。
一位外国业余摄影师,用他的照片解读中国之美。上海最时髦的老年人,都被他拍下来了。不堪回首的十年岁月2021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完整原版)
当江南水乡飘起雪,乾隆去过的这12个古镇,哪一个是你的最爱?
空姐是旅程中一道靓丽的风景
上海最时髦的老年人,都被他拍下来了。
“文革”中文化界逝者的风骨
美到窒息的中国古村落,再不看一眼它就消失了。
“文革”中自杀的十二大美女
先生,一个称谓,一种修为,一部纪录片。
红色名媛章含之的那些事
最中国的雪,在江南。
正在消失的中国古建筑,美的惊心动魄。华为二公主上线刘晓庆揭秘秦城往事
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前世今生
红卫兵大串联--轰轰烈烈的文革式旅游
《周迅模特油画》和她的九儿昔日延安十大美女的最后结局,令后人唏嘘不已。
北方和南方的真正差别在这,超级形象了!
中国画卷
《红楼梦》中最精妙的一处性描写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20位文革风云人物今安在?
十首清丽委婉吴语软侬的苏州评弹
无锡太湖船菜16道,有故事的佳肴最是美味。
神奇的布达拉宫里面长啥样?
江南十八道汤品
住在上海的日本妹子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前世今生
红卫兵大串联--轰轰烈烈的文革式旅游被完好保存下来的中国珍贵古建筑(修正版)
爱在金陵的深秋
上海100幢老洋房久远的故事(10)
江南这几颗银杏树,看着看着就想结婚。
上海本帮招牌菜
钱塘江大潮:10段大片让你一次看过够
腔调韵味十足的越剧10大唱段
一到秋天,无锡就美成金匮。
老上海的蜗居年代
新中国最顶级的饭局
异国风情:印度的那些奇葩事儿
魔都土豪面16碗,你吃过几碗?江南水乡委婉动听的戏曲弄堂的消逝江南十条特色风情街民国好声音:上海滩七大歌姬
酥到骨子里的10首苏州评弹
徽杭的故事:一条古道往东行,一江春水向东流。
在美国人40年前拍摄的彩照里,藏着最真实的徽州原貌。
最江南的28碗面
20世纪,上海的100个瞬间。
上海宋家花园,百年老宅半世传奇。江南馄饨江南民歌小曲28首
从上海到香港:十个人的同框,十个人的传奇。很漂亮很漂亮的100个地方江南养生之音30曲



  时光


活生  


壹玖叁伍

排版 / 喜喜

图片 / 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