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看完上海知青在新疆兵团的老照片后泪流不止......

苏杭日记 2023-02-22


A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

向“疆一代”致敬

希望人们永远不要忘记他们


记忆


时间


爱情

亲情

友情


感知

人生


人生

艺术


时代

生活



啥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80后90后说不清,小编也说不清。

简单点,

把它理解为一个特殊的省就好说清楚了。

兵团有司令部,有14个师,

有近200个农牧团场,数不清的连队,

还有建筑施工企业,

其他各种类型的企业,

这些单位分布在新疆的各个角落。

司令部-师-团-连就相当于省-市-县-村,

它们既和新疆各个地方有关系,

但又独立存在,自成一体,

还有独立的司法系统

它们虽然是“兵团”,

但跟中国人民解放军没有任何隶属关系。




1949年,总司令王震率部队入疆,新疆和平解放。为避免大军长期驻守给新疆人民带来沉重负担,毛泽东要求王震:你们既要当战斗队,也要当生产队和工作队。“不占群众一分田,戈壁滩上建花园!”10万大军把青山碧水、耕地沃野让给人民,自己开垦荒田。1950年6月,官兵吃上了自种的蔬菜,7月吃上了自种的粮食和瓜果,第二年驻疆部队主副食全部实现自给,此后年年向国家交售大量富余的农副产品。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一部抵达迪化(现乌鲁木齐市)



现在扎根新疆的汉族老人,很多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来到这里的支边青年。


1949年冬王震在喀什与维吾尔族农民亲切交谈


1949年12月17日,新疆党政军领导和各族各界代表在阅兵台上检阅部队


他们怀着一颗赤诚的心来到边疆,很多人一来就是一辈子。


1949年12月14日,陶峙岳、赵锡光呈彭德怀的部队整编情形报告书


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了这片土地,和当地人一起建设新疆。


1950年7、8月间,王震(左二)、陶峙岳(中)等研究石河子垦区规划



1952年石河子庆祝国庆暨“九二五”大楼落成的大会主席台


部队开荒种田


1952年2月,毛泽东向驻疆将士发布命令:“你们现在可以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当祖国有事需要召唤你们的时候,我将命令你们重新拿起战斗的武器,捍卫祖国。


1952年,疏附县色满区第七乡三村农民正在投豆选举



1953年迪化电厂(今乌鲁木齐苇湖梁电厂)投产发电


部队修建,后无偿转给新疆政府。 


兵团战士兴修水渠


王恩茂(左4)、赛福鼎(左1)、陶峙岳(左3)在棉田里同农八师植棉能手王仲汉亲切交谈


此后,兵团又不断补充转业官兵,以及来自河南、湖北、北京、上海和天津等地的支边青年,组成军事化的建制从事生产建设的兵团。


1950年从湖南来到新疆的张迪源,她后来成了解放军的第一个女拖拉机手


放羊

1951年,二军六师十七团(现二师二十一团)战士来到和静开都河上游巴克沁库勒、哈尔莫墩开荒,在简易的帐篷里吃住


1954年,兵团成立后不久,就积极援助地方少数民族群众搞好生产,维护民族团结,受到各族群众的赞扬。


兵团战士与少数民族群众联欢时的场景

从1950年到1952年,相继有近8000余名湘籍女兵来到新疆,这些女兵后来都成了兵团人的妻子和母亲。


1960年上海人民欢送支边青年奔赴大西北


从1956年起,河南、江苏、两湖、安徽等地的青年奔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963年至1966年,国家动员了京、津、浙、沪等12万支边青年进疆,其中有9.7万上海支边青年。 


1963年上海支边青年来到兵团农一师所在地阿克苏县


阿克苏当地老人欢迎来到新疆支边的上海青年


山东籍女兵在新疆新源肖尔布拉克镇住的地窝子


1959年江苏省泰兴县发的“支边证书”


当年到大城市招收支边青年,都会放一部叫《军垦战歌》的电影,看了电影后很多青年都受到了鼓舞,报名去新疆。 



1952年,二军五师(现一师)在戈壁滩开挖胜利一渠,全长102公里。


战士们重建的玛纳斯河大桥胜利竣工


1951年1月,王震率领陶峙岳、张仲瀚、陶晋初等到玛纳斯河西岸实地勘测。西岸有可垦荒地26.67万公顷,水土资源丰富,是北疆最好的农业生产基地。



战士们手推独轮车运土上坝修建小水库。



六军十六师(现五师)战士们背运修渠用的木板。



1951年,二军六师(现二师)部队战士们凿石修筑建设渠。



1953年,哈密红星二渠开闸放水典礼现场。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来新疆的都是热血青年,他们接受祖国号召,满怀豪情,投入到新疆建设中。



大家唱着打夯号子,夯实地基。



从山上人拉肩扛运木材,用于修建住房。



排列整齐的砖块,准备送入砖窑中进行烧制。



部队开展打土块竞赛,战士们每人每天打土块不少于500块。



战士们在建好的营房前阅读宣传栏。



为节省木材,修建窑洞式住房。


三套车”装运货物方便,成为当时主要的运输工具



上世纪五十年代修筑翻越天山的独库公路的女青年,被誉为“冰峰五姑娘”,她们是田桂芬、刘君淑、姜同云、陈桂英、王明珠


70年代翻越天山独库公路的车队


农一师五团1956年河南支边青年合影


1966年农一师四团支边女青年

 

农一师二团七连60年代在沙包上的合影


入疆的支边青年们


十七师战士们在劳作间隙载歌载舞

到了新疆之后,支边青年们发现,当时兵团的条件非常艰苦,生产工具主要是坎土曼,生产力就是马和人。


兵团支边女青年和新疆劳动女性一起采摘棉花


1962年沙山子农场文艺演出队到各连队巡回演出


新疆夏日的天气也是一天多变:早穿皮袄午披纱,守着火炉吃西瓜。


1956年,新疆石河子玛纳斯河棉垦区,农垦战士收工归来


劳动的支边青年


有些支边青年无法面对初入新疆时的艰苦,想逃走,又被干部追回来,接受批评教育后再次投入火热的劳动中。  


参加生产竞赛的支边青年


八一糖厂劳动的支边青年们


1958年,克拉玛依矿务局张云清钻井队


除了支援兵团的建设,内地也有很多工矿企业支援新疆地方的经济建设和交通、通讯事业等。1955年,克拉玛依油田被发现。1956年玉门油田支援克拉玛依油田开发建设。



兰新铁路铺轨在新疆境内不断向西延伸。兰新铁路,建于1952—1962年。沿天山南麓过哈密、鄯善、吐鲁番,在达坂城穿过天山到乌鲁木齐市向西经过军垦之城石河子、奎屯、博乐最终到达边境口岸阿拉山口。



塔里木农垦大学,现名塔里木大学,位于塔里木河畔的阿拉尔市。为了屯垦戍边和开发塔里木对各类人才的需要,于1958年创建。 


1965年农一师支边青年种植的小麦喜获丰收


甜瓜丰收



1964年,农六师上海支边青年出席场群英大会的代表


兵团妇女和孩子在土房子外面开会学习


这些来疆支援的支边青年们,最早住的是“地窝子”,后来才慢慢住上土房子。



兵团人在告别“地窝子”之后,就住在这样简陋的土房子里。



50年代中期,在石河子盖的苏式平房前栽上花草树木。


70年代的七十三团连队


上世纪70年代初,十师一八六团军垦战士砌墙建设美好家园


团场里的卫生员


为农一师十五团连队的土坯房和房前屋后自建的草把棚棚


少数民族群众教支边女青年跳舞


图为兵团里的结婚仪式


很多女青年的婚姻都是组织上牵线促成的。


扎根新疆团场人的孩子


农场幼儿园


扎根新疆团场人的孩子们


为农一师东方红三中


农一师四团第一中学1980年初中生毕业照



支边青年到边疆去,他们给边疆带来了城市的文明之光。




上个世纪70-80年代新疆兵团的小学、中学的老师基本都是上海青年。希望人们永远记住他们。向“疆一代”致敬!





添加小编微信

分享更多朋友圈文章和评论

长按识别二维码图片



 大家都在看头条


江青指导的革命样板戏作品10部(完整版)
那些精美绝伦的古建筑构建,再不看就没了!
读江南美景春联
苏州评弹:经典妙韵的张调作品
春节时间:美女棋手破解残局,引来万人空巷。
牛年看牛
上海的女儿周采芹
布面油画《青春之歌》和女知青的故事
过年了!这《中国古代风俗百图》,不发对不起大家!
从小年到正月十五,中国人春节都干些啥?江南人的年夜饭看遍中国的世界遗产
中国六十座名山的雪景到底有多美?
传奇女人--昂山素季
开国十大元帅的后代知多少?
全球最著名的地标建筑30处,你到过几处?
江青的摄影与书法真迹,绝对震撼。
一位外国业余摄影师,用他的照片解读中国之美。上海最时髦的老年人,都被他拍下来了。不堪回首的十年岁月2021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完整原版)
当江南水乡飘起雪,乾隆去过的这12个古镇,哪一个是你的最爱?
空姐是旅程中一道靓丽的风景
上海最时髦的老年人,都被他拍下来了。
“文革”中文化界逝者的风骨
美到窒息的中国古村落,再不看一眼它就消失了。
“文革”中自杀的十二大美女
先生,一个称谓,一种修为,一部纪录片。
红色名媛章含之的那些事
最中国的雪,在江南。
正在消失的中国古建筑,美的惊心动魄。华为二公主上线刘晓庆揭秘秦城往事
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前世今生
红卫兵大串联--轰轰烈烈的文革式旅游
《周迅模特油画》和她的九儿昔日延安十大美女的最后结局,令后人唏嘘不已。
北方和南方的真正差别在这,超级形象了!
中国画卷
《红楼梦》中最精妙的一处性描写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20位文革风云人物今安在?
十首清丽委婉吴语软侬的苏州评弹
无锡太湖船菜16道,有故事的佳肴最是美味。
神奇的布达拉宫里面长啥样?
江南十八道汤品
住在上海的日本妹子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前世今生
红卫兵大串联--轰轰烈烈的文革式旅游被完好保存下来的中国珍贵古建筑(修正版)
爱在金陵的深秋
上海100幢老洋房久远的故事(10)
江南这几颗银杏树,看着看着就想结婚。
上海本帮招牌菜
钱塘江大潮:10段大片让你一次看过够
腔调韵味十足的越剧10大唱段
一到秋天,无锡就美成金匮。
老上海的蜗居年代
新中国最顶级的饭局
异国风情:印度的那些奇葩事儿
魔都土豪面16碗,你吃过几碗?江南水乡委婉动听的戏曲弄堂的消逝江南十条特色风情街民国好声音:上海滩七大歌姬
酥到骨子里的10首苏州评弹
徽杭的故事:一条古道往东行,一江春水向东流。
在美国人40年前拍摄的彩照里,藏着最真实的徽州原貌。
最江南的28碗面
20世纪,上海的100个瞬间。
上海宋家花园,百年老宅半世传奇。江南馄饨江南民歌小曲28首
从上海到香港:十个人的同框,十个人的传奇。很漂亮很漂亮的100个地方江南养生之音30曲



  时光


活生  


壹玖叁伍

排版 / 喜喜

图片 / 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