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内察瓦科约特尔诗2首

墨西哥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春之歌


在华丽的宫殿里

你开始引吭高歌。

鲜花是你抛撒的音符,

和风是你的音韵。

你的歌声妩媚动人。

歌声阵阵,

摇响那沉睡的铃铛。

我们用欢乐的鼓乐

为你伴奏。

鲜花飘香,

歌声欢快。

美丽的雉鸡

在花丛里歌唱,

清澈的水流

在江河中歌唱。

还有那红色的小鸟

在天空作和。

美丽的小红鸟呀,

她的歌声多么欢畅。

你是天生的歌手,

你的心是一本色彩斑斓的图书。

你自己击鼓,

自己歌唱,

在季节的宫殿里

把人们拥抱。

你让人间在鲜花中沐浴:

醉人的花呵,

迷人的花。

你是歌手,

在季节的宫殿里

拥抱人们。

赵 英 译


内察瓦科约特尔的出身高贵,其父是特斯科科的最高首领,其母是特诺齐蒂特兰公主。他除了从父亲那里继承王位之外,还担任过特诺齐蒂特兰的元老。显赫的身世为他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使得他可以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为自己的创作服务。
他不仅是贤明的君主,而且酷爱艺术,在当时被称为“诗圣”。其中描写春天景色的《春之歌》在墨西哥可谓家喻户晓。
当春携着她特有的温煦,潮一样地涌来,这温暖的生机让人欣喜,让人要情不自禁放声歌唱。在莺莺絮语、姹紫嫣红中,想象着自己披着柔媚的春光,让略带甜意的暖风从身边掠过,在春的气息里感受春天的那种令人感动的柔情。当诵读起这首内察瓦科约特尔的《春之歌》,我们仿佛听到了春天这位伟大的歌手在大自然季节的宫殿里唱出的天籁之音,仿佛听到了一曲歌唱春天、赞美春天的动人赞歌。
诗的开篇以开阔的视野引出主人公——春天,并将她安置在大自然这个华丽的宫殿里,让人的心胸顿时张开。同时,诗人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春天,更让我们感觉春天的亲切和温暖。是的,春天是一片绿,一片红,一首歌,一首诗,一番温情,一番缠绵。因着萌生在这里的生命的齐奏,我们真真切切感受到一种勃勃的生机:这是一曲以鲜花做音符,和风为音韵而奏出的告诉我们一个新的春天已经来临的摇曳妩媚的春之歌。
春天的歌声打破了冬天的死寂,为世界带来色彩,带来音符,带来新的生命力。人们从沉睡中醒来,和着迷人的音乐载歌载舞,以春天的心情歌唱自然,歌唱生命。春天是画师,她将自然装扮成华丽的宫殿;春天是歌手,一切都可以被她用来创作,吟唱出自然的生命之歌。你听:美丽的雉鸡在花丛里歌唱,清澈的水流在江河中歌唱,还有那空中美丽的小红鸟也忍不住放开了歌喉……一切都在诉说着春天的欢腾,大自然的每个角落里都充满了春的歌声,春天的画卷因为它们的点缀显得迷人而又丰富多彩。
春天是慷慨的,她与人间一同分享蓬勃的生机。她让人间沐浴在鲜花中,让人们沉醉在她用鲜花和和风演奏出的美妙的歌声里。在又一个春天来到的时候,在季节的宫殿里,她用最温柔的臂膀拥抱着人们。
就这样,我们在诗人亲切、明快、自然,用轻快流畅的笔触奏响的春天的赞美曲中,随着春天妩媚灵动的音调,放飞心情,在醉人的歌声中一起感受生的美好。( 程 永 艳 )



逃亡之歌


我无谓地降生,

无谓地

从上帝那里来到人间。

我是那么的贫困!

但愿我从未降生,

从未离开上帝。

我不想过多地议论,但……

我将如何生存?

哦,来到这个世上的王子,

我将如何面对人世?

告诉我,

生活是个什么样子?

我将如何立足世界?

什么是我的命运?

我一无所有,

心中充满矛盾。

在这个世界,

你是我唯一的友人。

怎样才能赢得人心?

怎样才能保护人们?

人生是个巨大的工程。

和平地生活,

友好地相处!

我竭尽全力,

埋头工作;

我兢兢业业,

毫不懈怠。

我的心充满惆怅,

只因被抛在人间。

人生的痛苦

你怎样对待?

抛开伤悲!

敞开胸怀!

我在你的身旁。

哦,上帝,不要让我死亡!

难道我们真的活在世上?

难道我们真的不愿死亡?

不,我们是欢乐的过客,

匆匆地来到世上。

在人生的队伍里

我们一无所有,

痛苦是命运的预言。

我的心你不必悲哀,

也无须思考。

在这个世界上,

我几乎来不及对自己表示怜悯。

生活的痛苦啊,

我的悲哀将你陪伴,

只缘我多情多义

要寻找朋友的记忆。

他们今在何方?

何日才能还生?

我们只有一次生命!

我们只能死亡一次!

让我们的心不要伤悲

与生活的痛苦和平共处!

赵 英 译


内察瓦科约特尔是古代美洲的著名诗人。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和神秘色彩,其中,表现死亡主题的《逃亡之歌》是墨西哥家喻户晓的一首诗歌。
拉丁美洲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大陆,悠远的古印第安文化在欧洲殖民者的到来后中断了历史进程。然而,在阿兹特克时代,抒情诗的创作在部落中的最高统治者当中就已经开始产生,君主、酋长、祭司、头人大多擅长诗歌创作,特斯科科地区的首领内察瓦科约特尔就是这个时期的一位代表性诗人。
在这首《逃亡之歌》中,内察瓦科约特尔用抒情的笔调探讨了“生与死”的人生大哲学。全诗共分八个诗节。在第一诗节中,诗人就提出了对“生”的困惑。虽然,当时阿兹特克人的生产力已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仍然相对浅显,时常感到个人力量的单薄,为了在大自然的世界中生存,他们祈求神的保护,用上帝来支持他们生存的信念,对上帝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依赖性。
内察瓦科约特尔作为一国之君的特殊身份,使他在面对人世时,比一般人觉得更加有压力。他的父亲曾是特斯科科的国王,母亲是特诺奇蒂特兰的公主,他从父亲那里继承了王位。在国家建立之初,战争不断,年轻的王子要承担起保家护国的责任,自然让内察瓦科约特尔觉得不知“如何面对人世”,不知“如何立足世界”,对于未来,对于命运,他感到迷惘和矛盾。在内察瓦尔科约特尔的身上,有着阿兹特克人的痛苦和无可奈何的宿命论思想。
诗人在诗中不断地提出问题,又在努力地寻找答案。如果说在前三节中,内察瓦科约特尔好似一个懵懂的青年,那么,从第四节开始,我们可以看出他正在逐渐走向成熟,随着思想的深入,答案也随之明朗起来。内察瓦尔科约特尔开始意识到作为君主的责任和使命,提出:“怎样才能赢得人心?/怎样才能保护人们?”从关注“小我”的生存,延伸到关注国家、臣民的生存,表达了对人们的深切关怀,体现了忧国忧民的思想。
内察瓦科约特尔不仅是位贤明的君主,而且还是一位多情多义的“诗圣”和哲学家,在该诗中,反映了他关于生存与死亡、上帝与人世、痛苦与欢乐等许多人生哲学的思考。内察瓦科约特尔直面生死苦乐,由初时的茫然无措到后来的无所畏惧。最后一节,通过对逝去朋友的怀念,诗人更加珍视生命,认识到生命的可贵和生活的意义,最终从死亡的阴影中逃离出来,“与生活的痛苦和平共处”,勇敢面对现实生活。
这首诗可以看做是诗人心灵的自我对话,反映了内察瓦科约特尔所意识到的自我内在意识的挣扎。在诗中,诗人对命运提出了一系列诘问,全诗共有十二个问句。由此可以看出,生命的脆弱、死亡的永恒使当时的人们难以看到人生的前途,这种宿命论思想在拉美人身上影响深远。
纵观整首诗,初读似乎充满了悲观主义的色彩,然而诗人却是一位积极的悲观主义者,在悲观的表象后面,是对生命意义的一种积极探索。( 杨 海 英 )



材 料 与 形 式:
维 戈 茨 基 的 审 美 反 应 分 析

如果表现悲伤的诗除了用作者的悲伤感染我们外别无其他任务,这对艺术来说岂不是太可悲了吗?艺术的奇迹更象福音书上的另一个奇迹——把水变成酒。因此艺术的真正本性总是包涵有改变和克服普通情感的某种东西,由艺术引起的同样的恐惧、痛苦和不安,除了它们本身所含有的东西外,还含有某种别的东西。这某种别的东西能克服这些情感,使这些情感清澈起来,把它们的水变成酒,艺术的最重要的使命就是这样实现的。维戈茨基:《艺术心理学》

列夫·谢苗诺维奇·维戈茨基(L.S.Vygotsky,1896—1934),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前苏联心理学中文化—历史学派的创始人。维戈茨基1934年因肺病逝世,终年只有38岁。在短暂的一生中,他在艺术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发生心理学等领域中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工作,留下了许多有学术价值的著作。他所创立的文化—历史学派心理学是关于人的心理、意识的社会文化历史本质的学说,强调社会文化历史条件对人的心理、意识的发展和形成的制约性。
维戈茨基青年时代热衷于文学研究,他是由艺术心理学研究逐渐过渡到科学心理学研究的。他的艺术心理学理论主要见于完成于1925年的《艺术心理学》一书,当时,他的文化一历史学派还没有创立,但其基本原则已内在地蕴含在这一部书中,那就是从社会生活中和作为社会文化历史存在物的人的心理中来理解艺术功能。维戈茨基的艺术心理学是在批判当时流行的俄国形式主义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基本特色在于通过艺术作品本身的分析把文艺学和心理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他所要解决的中心课题是剖析艺术作品结构中所存在的内部矛盾以及由此引起的情绪心理反应,这就是他所谓的审美反应分析。

一、艺术与心理学

维戈茨基认为心理学对于理解艺术作品的内在结构,理解艺术的特殊功能具有举足轻重的关键性意义。他指出:“一方面,艺术学越来越需要心理学的论证。另一方面,心理学在力求解释整个行为时,不能不注意审美反应的复杂问题。”  他的研究目的是指出艺术研究中心理学考察方法的极端重要性。
维戈茨基认为,对艺术,尤其是对最复杂的艺术形式的考察,必须包括对艺术作品的心理作用的研究,因为艺术是与人的心理这个十分独特的领域相关联的一种十分特殊的意识形态,要认识艺术本身的特殊性,要认识艺术和艺术作用有别于所有其他意识形态形式的那种东西,都必须借助于艺术心理学,借助于作为艺术心理学基础的心理学分析。正是基于这种不同于庸俗社会学把艺术和一般意识形态等同的考虑,维戈茨基区分了心理和意识形态。他引证普列汉诺夫的研究成果,认为社会人的心理应被视为“该时代的包括艺术在内的一切意识形态的共同底土”,而且,“人的心理是经济关系和社会政治制度借以建立这种或那种意识形态的中介机制”。  他不同意德国心理学家冯特所理解的那种社会心理学或民族心理学的观点,即选择语言、神话、风俗、艺术、宗教体系、法律和道德的规范作为研究对象,实际上这些都已经不是心理,而是意识形态的结晶体。在维戈茨基看来,不能以意识形态偷换心理学,心理学的任务是研究溶液本身,即研究社会心理本身,而不是研究意识形态。维戈茨基所理解的社会心理并不是超个性的心理,它是带有社会属性的个别人的心理。
在维戈茨基看来,任何艺术研究都离不开心理学,任何艺术学总是要使用这些或那些心理学的前提和资料的。他从心理学的角度批判了几种错误的艺术研究方法。
首先,维戈茨基批判了“艺术即认识”这种纯理智论的观点。在这一观点里,思想,亦即内容在解释艺术现象上被置于头等重要的地位,认为诗歌或艺术只要求智力的活动、思想的活动,它只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法,而这种思维方法会导致和科学认识相同的结果,只不过途径不同罢了。维戈茨基指出,“借助于艺术作品和艺术作品而产生的理智活动并不属于狭义的艺术心理学。这仿佛是结果、后果、结论,仿佛是艺术作品的副作用,这种副作用一定是由于艺术作品的基本作用才得以实现的”。  而艺术作品的基本作用在维戈茨基看来只能来自于艺术作品的形式本身。他认为艺术作品只有在它既有的形式中才能发挥它的影响,艺术开始于形式开始的地方,艺术全在于艺术形式那些无限小的因素。
其次,维戈茨基也批判了俄国形式主义“艺术作为手法”的观点。这一观点是对前面的唯智论的反动,它认为艺术是不取决于任何内容的纯形式,艺术就是一种手法,手法就是目的本身。这一观点放弃了形式和内容这一对常用的范畴,而代之以新的形式和材料这一对新的概念,并把形式理解为对现成材料的旨在引起一定审美效果的艺术安排。因此,形式主义本身依照维戈茨基的分析是反心理学的,因为它认为艺术中重要的不是物,不是材料,不是内容,不是思想,而是纯粹独立的形式。但是,维戈茨基从形式主义的论断中看到了矛盾,因为形式主义同样强调艺术形式的目的是“感觉到物”,是“使石头成为石头”,也就是更强烈、更尖锐地体验到一开始被否定的材料本身。
最后,维戈茨基批判了弗洛伊德创立的心理分析学说。维戈茨基认为,无意识的发现是心理分析的巨大贡献,艺术效果的最直接的原因就隐藏在无意识之中,艺术作品就是无意识在其中表现得最为鲜明的客观事实,它是分析无意识的出发点。但是心理分析理论本身也有两个错误:一是不顾一切地把人的一切心理表现全都归结为性欲;二是在指出无意识的重大意义时,一笔抹煞了意识。心理分析学说就其艺术分析来说,在艺术形式的解释上显得无能,艺术形式的作用在这一学说看来是不可理解的,艺术形式成了一种看似可有可无的很不重要的附属品。
在批判的基础上,维戈茨基吸纳各种学说的长处,通过基于艺术形式本身的审美反应的分析提出了自己的审美反应理论。

二、审美反应的分析

维戈茨基认为传统的艺术心理学或者根据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研究创作者的心理,或者研究领会这部作品的观众、读者的心理体验,这两种方法都是不完善的。而他自己的艺术心理学试图研究的是“与作者和读者无关的纯粹的和无个性的艺术心理学”,只“探讨艺术的形式和材料”,并且,其中心思想是“承认材料被艺术形式所克服”。  他采取由简及繁的研究步骤,从分析寓言、短篇小说和悲剧这三种一个比一个复杂、一个比一个高级的文学形式出发逐步阐明自己的思想。
维戈茨基指出,以拉封丹和克雷洛夫为代表的诗体寓言包含着抒情诗、叙事诗和戏剧等高级的文学样式的种子,而感情逆行是寓言艺术效果的基础,它来自于寓言情节内部的矛盾结构。他说:
任何寓言,以至我们对寓言的反应,始终是在两个方面发展着的,而且这两个方面完全是同时不断增长、激化和提高的,因此它们实质上是组成一体的,联合在一个动作之中,而又始终具有双重性。 
例如,在《乌鸦和狐狸》中,阿谀越是起劲,嘲弄就越是厉害;在《狼和小羊》中,小羊推迟死亡的道理越有力,死亡却越接近;在《蜻蜓和蚂蚁》中,生活越是无忧无虑,死亡就越迫近。维戈茨基认为寓言的这两个方面所引起的激情矛盾是审美反应的真正的心理基础。而这种激情矛盾所导致的是相应的悲剧因素,维戈茨基把它称为“寓言的逆转”,它往往处在寓言的结尾处,“这时两个方面统一在一个动作、情节或句子中,充分暴露它们的对立,使矛盾达到极点,也使一直随寓言的进程不断增长的感情上的双重性得到松缓。仿佛两股相反的电流发生短路一样,矛盾本身就在短路中爆炸、燃烧,以至被消除”。  维戈茨基引用席勒在讨论悲剧时说的话“艺术家的真正秘密在于用形式消灭内容”,进一步指出,诗人在寓言里用艺术形式,用他的材料安排消灭由他的寓言内容所引起的感情。
维戈茨基以俄国作家伊·布宁的短篇小说《轻轻的呼吸》为例说明小说中形式对内容的克服。他将小说的内容理解为人们通常所说的“故事原状”,将小说的形式理解为“布局”,他指出,布宁不是按时间顺序叙述“故事原状”,不是写奥丽雅如何做一个中学生,如何成长,如何变成一个美人儿,又如何走向堕落,如何同军官发生和保持男女关系,她的被杀如何起因和突然发生,人们如何将她埋葬,她的坟墓如何等等;作者没有这样写,而是一开始就写她的坟墓,然后写她的童年,后来又突然说到最后一个冬天,在这之后,才在同女校长的一次谈话中告诉我们去年发生的她的堕落,然后我们知道了她的被杀,而几乎在小说的结尾我们才知道她很久以前的一段中学生时代的似乎不重要的关于美丽的秘诀在于“轻轻的呼吸”的谈话。维戈茨基指出,故事的实质是“生活的混沌”,而小说同故事所产生的印象截然相反,小说的主线是解脱、轻松、超然和生活透明性的感觉。小说之所以给人以这样的心理感觉,就在于形式消灭材料,所以,维戈茨基得出结论说:
在艺术作品中总是包涵着材料和形式之间的某种矛盾和内在的不一致,作者好象故意挑选费劲的、对抗的材料,这一材料以它的种种特性对抗着作者想要说出他想说的东西的一切努力。材料本身越是不易克服,越是顽强,越是敌对,对于作者仿佛也就越是适用。作者把形式赋予这一材料,目的不是为了揭示材料本身所含有的特性,不是为了彻底地、在它的全部典型性和深度上暴露一个俄国女中学生的生活,不是为了分析和浏览一个事件的真正本质。恰恰相反,是为了克服这些特性,为了使可怕的东西用轻轻的呼吸的语言的说话,为了使生活的混沌象料峭的春风那样飒飒地鸣响。 
在分析了寓言和小说以后,维戈茨基以《哈姆雷特》为例分析了悲剧。他认为故事、情节和人物是悲剧的三重结构,而三者的矛盾便是悲剧所具有的多重矛盾。
在悲剧中,第一个矛盾是故事和情节的矛盾,在《哈姆雷特》中,故事本应按直线展开,如果哈姆雷特在鬼魂把真相揭发出来后立刻杀死国王,那么,他走的就是两点之间最近的距离;但作者采取了另一种做法,他让剧情出现了偏差和迂回。维戈茨基以这个剧本结尾的“逆转”为例分析这种矛盾,他认为,在整个剧本中,剧情是在故事和情节的两重性中分头进行的,故事的公式是:哈姆莱特杀死国王以报杀父之仇;而情节的公式是:哈姆雷特不杀国王。在剧情的发展中,它们始终是敌对的,而在悲剧结尾国王被杀这场戏上,走着相反方向的两条路线相遇在一个共同点上,最后导致杀死国王的因素是始终推迟杀死国王的因素,逆转达到了矛盾的最高点。悲剧的第二个矛盾是人物和情节的矛盾,即主人公的性格和剧情发展之间的矛盾,维戈茨基认为悲剧人物在每一时刻都把上面故事和情节的矛盾这两个方面统一起来,他是“悲剧中的矛盾的最高的和始终存在的统一”,是“联接两股相反的电流的力量,这一力量总是把两种相反的情感集合成一种体验并把它赋予主人公”。 

三、审美反应理论

在上面这些具体的艺术分析的基础上,维戈茨基提出了自己的审美反应理论。
首先,维戈茨基提出了“艺术作为净化”的艺术本质论。他认为,任何艺术作品,不管是寓言、短篇小说,还是悲剧,其审美反应的规律都是包含有向两个相反的方向发展的激情矛盾,这种激情消失在一个终点上,好像消失在“短路”中一样,而这种艺术作品的真正的效果就可以称为“净化”,他说:
心理学迄今所使用的任何其他术语都不能如此完满地、清晰地表达审美反应的这一主要事实,即痛苦的和不愉快的激情得到一定舒泄、消灭、转化为相反的激情,审美反应本身实质上就可被归结为这种净化,亦即复杂的情感转化。 
维戈茨基认为一切艺术作品所含有的那种艺术形式和内容的结构上的矛盾性是净化过程的基础,艺术家总是用形式克服自己的内容,像布宁就是用淡漠平静的节奏叙述凶杀、枪声和情欲的,他的节奏所引起的效果同他的小说的对象所引起的效果完全相反,结果,审美反应便成为净化,我们经历了复杂的情感舒泄,情感的相互转化,我们产生的是高尚而清醒的轻轻的呼吸的感觉,而不是由小说内容所引起的痛苦的体验。审美反应的净化作用就在于激情的这一转化,就在于激情的自燃,就在于导致此刻被唤起的情绪得到舒泄的爆炸式反应。他说,“艺术的最直接的特点是:它在我们身上引起相反方向的激情,只是由于对立定律而阻滞情绪的运动表现;它使相反的冲动发生冲突,消灭内容的激情和形式的激情,导致神经能量的爆炸和舒泄。” 
在维戈茨基看来,矛盾是艺术形式和材料的最主要的特性,而导致这种矛盾的消失的净化则是艺术的本质,他还进一步考察了“艺术作为净化”这一公式在抒情诗、叙事诗、戏剧(包括悲剧、喜剧和话剧)、绘画、版画、雕塑和建筑中的正确性。例如,雕塑几乎只采用金属和大理石这两种材料来塑造人体和动物,而这两种材料似乎最不适宜于塑造有生命的东西,但成功的雕塑恰恰在于形式对材料的克服。而在哥特式建筑中,建筑艺术从沉重的石头中取得轻盈、缥缈和清澈等特点,正是“艺术作为净化”这一思想的最好证明。在哥特式建筑中,艺术家使石头具有植物的形状,使之枝叶招展,表现出树叶和玫瑰;材料的粗重感发挥到了最大限度,而艺术家却创造出气势非凡的垂直线,达到了使整个教堂向上挺拔、表现出热情奔放和耸立上腾的效果。
其次,维戈茨基论述了艺术的作用和意义。他批判了该领域中流行的艺术感染说,这种学说认为艺术似乎用某些情感来感染我们,它建立在这种感染的基础上。维戈茨基认为,这一观点把艺术归结为一种最普通的情绪,并在普通的情感和艺术所引起的情感之间没有任何本质的差别,因而艺术成了感染情感的简单的共振器、放大器和传送器。他指出,如果艺术除了以一个人的情感去感染许多人之外别无其他任务,在这种情况下,艺术的意义和作用就小得可怜了,因为归根结底除了一种情感在数量上的扩大而外,我们决不会超出这种情感的范围。他说:
如果表现悲伤的诗除了用作者的悲伤感染我们而外别无其他任务,这对艺术来说岂不是太可悲了吗?艺术的奇迹更象福音书上的另一个奇迹——把水变成酒。因此艺术的真正本性总是包涵有改变和克服普通情感的某种东西,由艺术引起的同样的恐惧、痛苦和不安,除了它们本身所含有的东西外,还含有某种别的东西。这某种别的东西能克服这些情感,使这些情感清澈起来,把它们的水变成酒,艺术的最重要的使命就是这样实现的。
那么,这里说的“某种别的东西”是什么呢?在维戈茨基看来,它就是“社会情感”。他指出,技术不是简单地延长人的手,同样,艺术也不是简单地延长人的情感,艺术仿佛是延长的.‘社会情感”,它是“情感技术”,它是对原有情感的某种超越。通过考察,维戈茨基指出,在艺术的起源过程中,劳动中的歌曲不仅组织了集体劳动,还用净化的方式消除了难以忍受的劳动紧张;而且,在艺术的最高阶段,在明显地脱离了劳动,同劳动失了直接的联系以后,也保留了同样的功能,因为它还可以联合或组织社会情感,使不堪的紧张得到缓解和放松。在这个意义上,艺术成了人在其行为的临界点上同环境保持着某种均衡的手段,艺术就仿佛是来补足了我们的生命,并扩大了它们的可能性。在这里,显示出了审美反应的一个新的方面,即审美反应不只是徒然的舒泄和放空炮,它是回答艺术作品的一个反应,是引起进一步行动的一种新的极其强有力的刺激。艺术要求回答,它激发人的一定行为和举动,作为艺术发挥作用的必由之路的艺术欣赏也需要创造。对艺术欣赏来说,单是真诚地体验作者的情感,分析作品本身的结构是不够的,还必须创造性地克服自己的情感,使它得到净化,只有这样,艺术的作用才能发挥出来。所以,艺术决不是点缀,它是个性在社会中的全部生物过程和社会过程的最重要的焦点,它也是生活最紧张、最重要的关头使人和世界保持平衡的一种方法。维戈茨基还谈到了未来的艺术作用,他说:“现在几乎无法想象,艺术在重新铸造人的过程中将会起什么样的作用,它将调动起哪些已经在我们的机体中存在但尚未发挥作用的力量去形成新人。但有一点是无可怀疑的,即艺术在这一过程中将会说出很有分量和决定性的话来。没有新艺术便没有新人。” 
维戈茨基的艺术心理学没有像弗洛伊德那样令人耳目一新的理论建树,其特色在于缜密细致的艺术分析。也就是他自己所说的审美反应分析,在艺术分析中,他既考虑到同时代的、以前的学者的研究成果,又能在此基础上作出自己独到的令人信服的艺术分析,他对寓言、小说、戏剧的分析方法很有启发性,在今天都可以变通地使用到艺术分析中去;他的艺术心理学理论则是在大量的艺术分析的基础上小心得出的,如关于净化的艺术理论,使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这一古老的术语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有利于加深入们对艺术本身的特性的认识和理解。




推荐阅读:

毕尔格诗2首赏析

博尔赫斯诗5首

短歌行咏掌旗官基道霍·里尔克之爱与死

特列佳科夫斯基诗3首赏析

德尚诗2首赏析

吕特伯夫诗2首赏析

阿拉玛农《破晓歌》

加米涅夫《梦》

德米特里耶夫《一只灰鸽在呻吟》

汉斯·埃贡·霍尔特胡森《里尔克传》①  

克尼亚日宁《黄昏》

勒热夫斯基《诗章》

康捷米尔《致智慧》

里尔克俄语诗6首

博尔赫斯《雨》

歌德诗12首赏析

罗蒙诺索夫诗4首赏析

席勒诗6首赏析

赫尔蒂诗2首赏析

赫尔德诗2首赏析

博尔赫斯《献给贝阿特丽斯·比维洛尼·韦伯斯特·德布尔里奇》

丽泽·穆勒诗6首

希尼《挖掘》

希尼《在外过冬(1966-1996)》41首

克劳狄乌斯诗2首赏析

莱辛《卫生》

马丁·路德《上帝是座坚实的城堡》

维兰德《哀悼玛丽雅·泰莱希雅女皇 1780年11月29日》

采尔提斯《致阿波罗,诗歌艺术的创造者,愿他从意大利莅临德国》

博尔赫斯诗2首

雷沙德·卡普钦斯基诗2首

哈菲兹诗6首赏析

格吕菲乌斯诗4首赏析

胡腾《一曲新歌》

胡什哈尔·哈塔克《雄鹰第一次刚冲出窝巢》

哲利尔《昨天拉米斯带着一个坏消息》

波莉·克拉克诗3首

博尔赫斯诗5首

斯坦尼斯拉夫·巴朗扎卡诗2首

鲁达基诗4首赏析

瓦尔特诗4首赏析

阿塔希叶《善与恶在习惯与欲望中间连为一体》

哲米勒《布赛娜!你占有了一颗忠贞的心》

马杰农《有人对我说》

沃尔肯施泰因《我心在极度快乐中年轻》

赛莉玛·茜尔诗4首

尼约丽·米里奥斯凯特诗7首

内扎米诗5首赏析

萨迪诗3首赏析

艾德温·摩根诗11首

博尔赫斯《IN MEMORIAM A.R.》

戴夫·史密斯诗4首

琳达·格蕾格诗5首

普希金《寄西伯利亚》

雅努什·苏伯尔诗9首

阿米亥诗27首

杰玛·戈尔加诗9首

瑾·瓦伦丁诗2首

亥每·沙丙士诗5首

迈克尔·朗利诗6首

帕斯卡·葩蒂诗8首

沙比尔·巴努海《are you the river oram i》

约翰·古什洛夫斯基诗5首

弗兰克·奥哈拉诗17首

唐纳德·霍尔诗30首

帕斯卡·葩蒂诗2首

乔伊·哈尔乔诗2首

莎朗·奥兹诗2首

塔杜施·鲁热维奇诗9首

约翰·海恩斯诗2首

汉斯·马格努斯·恩岑斯贝格尔诗7首

佩索阿诗22首

托尼·巴恩斯通诗10首

唐纳德·霍尔诗歌8首

卡罗尔-安·达菲诗3首

弗兰克·奥哈拉诗5首

布罗茨基《静物》

扎加耶夫斯基诗3首

马克因·森德茨基诗7首

谢默斯·希尼诗29首



前路浩浩荡荡 万事尽可期待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