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阿尔菲耶里《孤寂的树林》

意大利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维托里奥·阿尔菲耶里伯爵(Count Vittorio Alfieri,1749-1803年),意大利剧作家和诗人。1749年1月6日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最初在都灵军事学院学习,因不堪忍受军纪约束,自愿离开。后来遍游意大利各地和英、法、德、荷、俄、斯堪的纳维亚各国,同时研读古典文学和启蒙主义文学作品。1772年回到都灵。1775年,他的第一部悲剧《克莉奥佩特拉》公演,获得成功。以后专心致志于写作。
阿尔菲耶里文学创作的盛期,正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夕,启蒙主义思想和文学在欧洲广泛流行。他的作品鲜明地体现了这一时代特征。他的论文《论暴政》(1777)是声讨封建专制政权的檄文。《论君主和文学》(1778~1786)一文则批判封建君主对文学艺术名为庇护实为控制的政策,呼吁作家充当自由和真理的旗手。《自由美国》(1781-83年),是一本诗集,庆祝美国的独立。他的主要成就在悲剧,写有悲剧21部,大多采用古代历史和《圣经》中的题材,贯串着启蒙主义的精神。《腓力》(1776)描写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强占王子堂·卡洛斯的恋人伊莎贝拉为妻,后又施展阴谋诡计,把王子夫妇迫害致死的故事,对凶残、冷酷的腓力痛加鞭挞。揭露国王的冷酷和暴戾。《老布鲁图斯》、《小布鲁图斯》,塑造了为维护共和政体、反对专制暴政而大义灭亲的古罗马元老布鲁图斯的形象。《维吉尼娅》也是从古罗马政治生活中撷取素材,叙述罗马平民反抗暴君克劳迪乌斯的故事。克劳迪乌斯觊觎平民女子维吉尼娅,激起人民与统治者的冲突,这些悲剧贯串着启蒙主义精神,反映出当时意大利人民对民主政治的向往。
阿尔菲耶里的某些作品,从歌颂自由思想转而表现个人的孤独和死亡。悲剧《扫罗》(1782)取材于《圣经》,描写以色列王扫罗一心维护自己的权力,又嫉贤妒能,重用里通外国的奸臣,迫害忠心耿耿、年轻有为的大卫,以致众叛亲离,在同非利士人作战时兵败自刎的故事。取材于古代神话的《弥拉》(1787),,描写错综复杂的感情造成的精神痛苦。人民同暴君,民主同专制斗争的主题淡化了,个人的孤独、傲慢、忌恨和恐惧交织的内心痛苦,在这些剧作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刻画。这是作者贵族自由派思想的表现。
1786年,阿尔菲耶里迁居巴黎。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时,他写了颂歌《打倒巴士底狱的巴黎》,向巴黎人民的革命行动表示敬意。但革命深入发展后,他产生抵触和敌视情绪。1792年他返回意大利。1798年发表诗歌《憎恶高卢》,攻击法国革命。除了爱情诗,阿尔菲耶里的其他短诗、十四行诗、讽刺诗,也体现出同样的反复和倒退。
晚年,阿尔菲耶里定居佛罗伦萨,研究和翻译古典文学作品,写作喜剧,并完成回忆录《阿尔菲耶里自叙的生平》。1803年10月8日逝世。
阿尔菲耶里对意大利悲剧进行了改革。他的悲剧虽然严格遵循古典主义的创作原则,由于注进了新的启蒙思想,情节虽简单,但饱含政治激情,人物虽少,却性格特征鲜明;台词用韵文写成,语言精美、典雅。他的悲剧对意大利戏剧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并为即将到来的民族复兴运动起到制造舆论的作用。



孤寂的树林

孤寂的树林使人毛骨悚然,
在我心中却激起甜蜜的哀愁,
我看树林中再也没有野兽,
带着子女一起作乐寻欢。
我愈往林中信步向前,
就愈是镇静,而且喜上心头;
当我回想起那边真够我消受,
我的心常常在林中流连。
并非我痛恨别人,也并非由于
我看不到自己的缺点比别人多,
更非由于我以为接近正确的路。
而是因为时世邪恶,心里难过,
在暴君的淫威下心事满腹,
只有在荒凉的地方,痛苦才能减弱。
钱 鸿 嘉 译

阿尔菲耶里擅长悲剧诗的创作,多以爱情和自由为戏剧主题,共写有21部悲剧,大多取材于古代历史、神话和《圣经》。其悲剧遵循古典主义准则,但注入了启蒙思想,饱含激情,语言优美,创造出许多悲剧英雄形象,对意大利的悲剧改革作出了巨大贡献,被奉为意大利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阿尔菲耶里的诗体剧本还对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福斯科洛和莱奥帕尔迪产生了较大影响。
这首《孤寂的树林》鲜明地反映出了诗人厌恶现世、渴望逃离的思想。诗歌采用的是欧洲传统的彼特拉克体十四行诗,格式工整,韵律和谐,但体现的却是一种渴望挣脱、离开现世的痛苦情感,一种人类与社会的不和谐之音。
孤寂的树林并不是温馨甜蜜充满天伦之乐的家园,也不是堆满美酒和鲜花的宴会大厅,它甚至有些阴森恐怖,因为它的孤寂,因为它的荒芜。但也正因为如此,诗人可以在这里感到一丝轻松和愉快。越往树林深处走,离人类社会也就越远,诗人也就越开心。这种情感能够唤起今天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们的更大共鸣,人类所建立的这个社会在很早以前就开始异化了,生活在今天的我们感受更加强烈,庞大的社会体系就像是一个怪物,吞噬着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毁灭着他们最初对于同类、对于生活的美好幻想,留下的只是一个个空荡荡的躯壳和一颗颗受伤的绝望的灵魂。时世邪恶、人情淡薄,社会让诗人伤透了心,诗人并非痛恨人类,也知道自身的缺点并不比别的人少,是的,对这个世界不满意,对世人不满意,也包括对生活在其中的自己,可又找不到正确的路,难过,心事满腹。这种情绪急需解脱,诗人看到了孤寂的树林,远离尘嚣、远离人烟的树林,没有“野兽”寻欢作乐的树林,感受到大自然是人类心灵的最后慰藉,人类只有在这里才能够顺畅的呼吸。
诗人后来确实有过隐居思想,将自身藏匿在荒山野林里,远离这个空虚、邪恶甚至荒诞的社会。但是诚如诗人所说,荒凉的地方只会让痛苦减弱,而非消失。诗人找不到出路,这也是他的悲剧中的英雄人物最终往往以自杀的形式来结束生命的原因。一位人类命运的探索者,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潘 艳 )



诗 人 的
散 文

“如果没有俄罗斯十九世纪……我便什么也不是,”加缪在1958年一封向帕斯捷尔纳克致敬的信中如此说,后者是一群才华横溢的杰出作家之一。在过去二十五年间,这群作家的著作,连同他们悲剧命运的历史,在翻译中被保留、恢复、发现,使得俄罗斯二十世纪成为一次事件,这次事件具有(或将被证明具有)跟俄罗斯十九世纪同样决定性的影响,并且由于它也是我们的世纪,其迫切性和撞击力也要大得多。
改变我们灵魂的俄罗斯十九世纪,是散文作家们的一项成就。俄罗斯二十世纪主要是诗人们的一项成就——但不只是诗歌中的一项成就。对于他们自己的散文,诗人们信奉了最激烈的看法:任何完美的严肃性将不可避免地浸透着诋毁。帕斯捷尔纳克在其生命后期,把他青年时代那些出色、微妙的回忆录式散文(例如《安全保护证》)斥为可怖地追求现代主义和自我意识,同时宣称他当时写的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是他所有作品中最真实和完整的,他的诗歌根本不能相提并论。更典型的是,诗人们都致力于诗歌的一个定义,把它当成一种事业,其固有的优越性(文学的最高目标,语言的最高状态)使得任何散文作品变成相形见绌的投机项目——仿佛散文永远是一种沟通,一种服务活动。“教导是散文的神经,”曼德尔施塔姆在一篇早期散文中说,因此“对散文作家或随笔作家有意义的东西,在诗人看来是完全没有意义的”。曼德尔施塔姆说,散文作家必须对他们同代的具体读者发言,而诗歌总的来说则是对一个多少有点距离的、未知的读者说话:“与火星交流信号……是一项值得抒情诗人去做的任务。”
茨维塔耶娃认同这种把诗歌作为文学努力之顶点的看法——这意味着把所有伟大的作品,甚至伟大的散文作品,跟诗歌等同起来。“普希金是个诗人,”她在随笔《普希金与普加乔夫》中总结道,而“他这位诗人在‘古典’散文《上尉的女儿》中展示的力量,是他在别处所难以比拟的”。
茨维塔耶娃在概括她对普希金这部中篇小说的热爱时所表现出来的这种看似悖论的态度,被约瑟夫·布罗茨基在他为茨维塔耶娃的散文集(俄文)所写的前言中加以发挥:伟大的散文,必须被描述成“以其他方式延续的诗歌”。像较早的伟大俄罗斯诗人一样,布罗茨基为他的诗歌定义取得一个漫画式的对立面:他把松弛的精神状态等同于散文。给散文并给诗人转写散文的动机,定了一个匮乏性的标准(“通常受制于经济考虑、‘干旱期’,或较罕见地受制于好争辩的必要性”),另一方面给诗歌定了最崇高、规范的标准(其“真正的主题”是“绝对的客体和绝对的感情”),这样一来诗人就不可避免地被视为文学的贵族,散文作家则是中产阶级和平民;依此——布罗茨基的另一个概念——诗歌是飞行术,散文则是步兵。
这样一种诗歌定义,实际上是同义反复——仿佛散文与“散文味”是同一回事。而“散文味”作为一个贬词,意味着冗赘、平凡、普通、驯服,这恰恰是一种浪漫主义的理念。(据《牛津英语词典》,最早以借喻方式使用这个词,是1813年。)西欧浪漫主义文学具有鲜明特征的主题之一,是“为诗辩护”,而在这辩护中,诗歌是一种既是语言又是生命的形式:一种强度、绝对坦诚、高贵、英雄主义的典范。
在现实中,文学共和国是贵族。而“诗人”向来是一种“贵族称号”。但是在浪漫主义时代,诗人的高贵与优越性已不再被画上等号,反而是扮演一个敌对角色:作为自由之化身的诗人。浪漫主义者发明了作为英雄的作家,这英雄是俄罗斯文学的中心(俄罗斯文学直到十九世纪初才起航);并且,碰巧,历史把修辞当成一种现实。伟大的俄罗斯作家们是英雄——他们别无选择,如果他们要成为伟大作家,而俄罗斯文学则继续孕育有关诗人的浪漫主义概念。对现代俄罗斯诗人来说,诗歌捍卫不墨守成规,捍卫自由,捍卫个人对抗社会、对抗可怜粗劣的现在和群众的叫嚣。(仿佛散文最终的真正状况是“国家”。)难怪他们继续维持诗歌的绝对性及其与散文的截然不同。
瓦莱里说,散文之于诗歌,犹如走路之于跳舞——对诗歌固有优越性的浪漫主义假设,绝不仅仅局限于俄罗斯伟大诗人们。布罗茨基说,诗人转写散文,永远是一种衰弱,“如同疾奔变成小跑”。这种悬殊当然不是速度,而是质量:抒情诗的浓缩与散文的纯粹铺展。(那位精于反简洁的艺术、写铺展的散文的高手格特鲁德·斯泰因说,诗歌是名词,散文是动词。换句话说,诗歌的特殊天赋是命名,散文则显示运动、过程、时间——过去,现在,和未来。)任何曾写重要散文的重要诗人——瓦莱里、里尔克、曼德尔施塔姆、茨维塔耶娃——的散文合集都远比他或她的诗合集厚。文学中有一种东西,相等于浪漫主义者赋予纤瘦的声望。
诗人经常写散文,而散文作家很少写诗,这并非如布罗茨基所辩称的,是诗歌优越性的证据。按布罗茨基的说法:“诗人原则上‘高于’散文作家……是因为一个缺钱的诗人可以坐下来作一篇文章,而处于同样困境的散文作家,却几乎不会想到要写一首诗。”但是,问题肯定不是因为写诗报酬不如写散文,而是因为诗歌是特别的——诗歌及其读者的边缘化;以前被认为是正常技能的东西,例如玩一种乐器,现在似乎变成一个困难而令人望而生畏的领域。不仅散文作家,就连有教养的人士一般也不再写诗。(如同诗歌不再是背诵的东西这一尽人皆知的事实。)文学在现代的表演,部分是由文学技艺这一理念广受怀疑塑造的;是由技艺的真正丧失塑造的。现在,如果有谁可以用多于一种语言写一手好散文,似乎是极其难得的;我们惊叹某个纳博科夫、某个贝克特和某个卡夫雷拉·因凡特——但是,直至两百年前,这种技艺却是理所当然的。同样地,直至最近以前,写诗又写散文的能力也是理所当然的。
在二十世纪,写诗往往是散文作家青年时代的闲混(乔伊斯、贝克特、纳博科夫……)或同时以左手练习的一种活动(博尔赫斯、厄普代克……)。诗人被假定为不仅仅是写诗,甚至不仅仅是写伟大的诗:劳伦斯和贝克特都写伟大的诗,但他们通常不被视为伟大诗人。做一个诗人,是定义自己只是诗人,是坚持(尽管非常困难)只做一个诗人。因此,二十世纪唯一被普遍认为既是伟大散文家又是伟大诗人的例子——托马斯·哈代,是一个为了写诗而放弃写小说的人。(哈代停止做散文作家。他成为诗人。)在这个意义上,有关诗人的浪漫主义概念,诗人作为某个与诗歌有最大程度关系的人这一概念,是很盛行的,而不只局限于现代俄罗斯作家。
不过,批评却是一个例外。诗人同时是批评性随笔的能手,并不会有损于诗人身份;从勃洛克到布罗茨基,大多数俄罗斯诗人都写出色的批评性散文。事实上,自浪漫主义时代以降,大多数真正有影响力的批评家都是诗人:柯尔律治、波德莱尔、瓦莱里、艾略特。散文的其他形式更加难得有人尝试,是与浪漫主义时代存在巨大差别的标志。歌德或普希金或莱奥帕尔迪既写伟大的诗又写伟大的(非批评性的)散文,似乎并不奇怪或放肆。但是,接下来的几代文学中,散文标准的分化——“艺术”散文这一少数派传统的崛起,粗俗散文或泛散文地位的攀升——使得那种成就变得远远更为反常。
事实上,散文与诗歌之间的边界,已变得愈来愈具有浸透性——被现代艺术家典型的极大化精神特质统合起来:创造能走多远就走多远的作品。那个似乎特别适合于抒情诗的标准(根据这个标准,诗作可被视为语言手工艺品,此外再也没有什么可做的了),现在影响了散文中大部分具有现代特色的东西。正因为自福楼拜以来,随着散文愈来愈追求诗歌中某些密度、速度和词汇上的无可替代性,似乎也就更需要稳住文学中这个两党制,把散文与诗歌区别开来,并使它们对峙。
为什么总是散文而非诗歌处于守势?原因是散文党充其量只是一个临时联盟。一种如今可以涵括随笔、回忆录、长篇或短篇小说、戏剧的文体,怎可以不让人生疑?散文不只是一种鬼怪似的类别,一种被其对立面——诗歌——负面地定义的语言状态。(“我们要么作诗,要么作散文。任何不是诗的东西,不管是好是坏,都一定是散文。”诚如莫里哀《贵人迷》一剧中哲学教师所宣称的,这使得那个布尔乔亚发现他一生都在——真吃惊!——讲散文。)现在,它是一个笼统的词语,用来形容一套由各种正处于现代演化和高速溶解中的文学形式构成的全副装备,你再也不知道如何称呼它。作为一个用来描述茨维塔耶娃所写的那些不能称为诗歌的东西的术语,“散文”是一种相对晚近的概念。当随笔不再像它习惯上被称呼的那种随笔的时候,当长篇或短篇虚构作品不再像它习惯上被称呼的长篇或短篇小说的时候,我们就把它们统统称为散文。
二十世纪文学的伟大事件之一,是一个特殊种类的散文的演化:不耐烦、热烈、省略、往往使用第一人称、常常使用不连贯或破碎的形式、主要是由诗人所写(如果不是,则是由心中有诗歌标准的作家所写)。对某些诗人来说,写散文是从事一种真正不同的活动,使用一种不同的(更有说服力的、更理性的)声音。艾略特、奥登和帕斯的批评和与文化有关的报刊文章,虽然极好,但是不是以诗人的散文写的;曼德尔施塔姆和茨维塔耶娃的批评和应景之作却是。与曼德尔施塔姆——他写批评、报刊文章、诗学论文(《关于但丁的谈话》)、中篇小说(《埃及邮票》)、回忆录(《时代的喧嚣》)——相反,茨维塔耶娃在她的散文中提供了一种幅度更窄的体裁,一种诗人的散文的更纯粹范例。
诗人的散文不仅有一种特别的味道、密度、速度、肌理,更有一个特别的题材:诗人使命感的成长。
一般而言,它以一个包含两种叙述的面目出现。一种是具有直接自传性质的。另一种也具有回忆录的性质,却是描绘另一个人,要么是一位同行作家(常常是老一辈作家,或一位导师),要么是一位被爱戴的亲人(常常是父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向别人致敬,是对有关自己的描述的补充:诗人通过他或她的赞赏所展示的力量和纯粹性,使自己避免陷于粗俗的自我主义。在向重要楷模致敬和回忆真实生活中或文学中决定性的邂逅时,作者等于是在阐述用来评判自我的标准。
诗人的散文,主要是关于做一个诗人。而写这样一种自传,写如何成为一个诗人,就需要一种自我的神话学。被描述的自我,是诗人的自我,日常的自我(和其他自我)常常因此被无情地牺牲。诗人的自我是真正的自我,另一个自我则是承载者;而当诗人的自我死了,这个人也就死了。(拥有两个自我,是悲惨命运的定义。)诗人们的大部分散文——尤其是以回忆录形式写成的散文——都是用于记载诗人那个自我的胜利崛起。(在诗人的散文的另一个重要体裁也即日志或日记中,焦点往往是诗人与日常的自我之间的差距,以及两者之间往往并非胜利的交易。这些日记——例如,波德莱尔或勃洛克的日记——充满保护诗人的自我的各种规则;绝望的鼓励性箴言;对危险、沮丧和失败的记述。)
茨维塔耶娃的很多散文作品,都是对诗人的自我的描写。在那篇关于马克斯·沃洛申的回忆文章《关于一个活生生的人的活生生的文字》(1933)中,茨维塔耶娃描绘了那个剃掉头发、戴眼镜、刚出版第一本诗集的倔强女学生;沃洛申是一位成名诗人和批评家,在称赞了她的诗集之后,不宣而至来探访她。(那年是1910年,茨维塔耶娃十八岁。像大多数诗人,而不像大多数散文作家,她早熟地支配自己的天赋。)茨维塔耶娃充满深情地讲到沃洛申“求才若渴”,这,当然是对她自己的坦率承认。那些更直接地具有回忆录性质的文章,也是讲述诗人使命感的成长。《母亲与音乐》(1935)通过这一家人沉醉于音乐来描写诗人的抒情性的诞生;茨维塔耶娃的母亲是一位钢琴家。《我的普希金》(1937)通过回忆茨维塔耶娃童年最初几年与普希金传奇形象的关系,来讲述诗人激情容量的诞生(还有激情的特殊倾向——“我内心对不快乐、非相互的爱的所有激情”)。
诗人们的散文总是挽歌式的、回顾式的。仿佛被描述的对象按定义来说是属于消失的过去。场合可能是某个人的实际死亡——有关沃洛申和别雷的回忆录。但并不是流亡的悲剧,甚至不是茨维塔耶娃直到1939年重返苏联(她在苏联变成内心流亡者,并于1941年8月自杀)之前在流亡中所忍受的骇人匮乏和痛苦,构成了这种挽歌式的声调。在散文中,诗人永远都在哀悼伊甸园的丧失;请求记忆说话,或哭泣。
诗人的散文是激情的自传。茨维塔耶娃的所有散文都是为狂喜辩护;为天才,也即为等级辩护:一种普罗米修斯式的诗学。“我们与艺术的整体关系,是对天才的特别重视,”茨维塔耶娃在她那篇令人赞叹的散文《在良心照射下的艺术》中如此说。做一个诗人,即是一种存在状态,一种高昂的存在状态:茨维塔耶娃谈到她对“那最高的”东西的爱。她散文中具有一种跟她诗歌中同样的情感高扬的特质:没有任何现代作家可以使我们如此接近一种崇高的经验。就像茨维塔耶娃指出的:“没有人两次踏入同一条河。但有人两次踏入同一本书吗?”




推荐阅读:


布鲁姆《经典的中心:莎士比亚》

布鲁姆《但丁的陌生性:尤利西斯和贝亚特丽丝》

布鲁姆:歌德《浮士德·第二部》:反经典的诗篇

卡林内斯库《波德莱尔与审美现代性的悖论》

布鲁姆|经典记忆:早期的华兹华斯与简·奥斯汀的《劝导》

布鲁姆《弥尔顿的撒旦与莎士比亚》

帕斯《诗歌与现代性》

帕斯《诗歌与世纪末》

里尔克:反叛与抒情


雨果传记

惠特曼传记

艾米·洛威尔传记

约翰·弥尔顿传记

科利·西伯传记

塞缪尔·贝克特传记

拜伦传记

威廉·布莱克传记

阿斯图里亚斯传记

艾米莉·狄金森传记

多罗茜·帕克传记

奥克塔维奥·帕斯传记

人民诗人布鲁克斯传记

伊丽莎白·巴雷特·勃朗宁传记

亚历山大·蒲柏传记

里尔克传记

济慈传记

金斯伯格传记

艾略特传记

兰斯顿·休斯传记

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传记

聂鲁达传记


加里·斯奈德

英国桂冠诗人尼古拉斯·罗

卡尔·桑德堡,诗人和林肯传记作家

兰斯顿·休斯在20世纪20年代的哈莱姆


惠特曼与内战

失乐园学习指南

里尔克:未被认可的女权主义者还是自恋的理想主义者

里尔克与罗丹

反调:里尔克只是气体

厄休拉·勒古恩:作家,抑或谦卑的诗人

Joan Murray and the Bats of Wisdom

西尔维娅·普拉斯:耀眼的光辉,绝望的疯狂和自杀的诗意象征

奥登:若有可能,愿成为大西洋的小歌德

聂鲁达:文学巨匠的激情人生与可疑死亡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名录

佩索阿诗29首

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

泰戈尔《渡口》

莱蒙托夫诗65首

荷尔德林《如当节日的时候……》

荷立克诗5首

豪斯曼诗5首

拜伦诗28首

劳伦斯诗29首

菲茨杰拉德《献诗》

纪伯伦散文诗《珍趣篇》

黑塞诗23首

斯蒂芬斯《雏菊》

斯蒂芬斯《争鸣者》

普希金诗16首


莫将死句入诗中 此诀传来自放翁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