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知青丨一个人与一首歌:《锡林郭勒不是梦》诞生记

点击加盟☞ 新三届 2024-04-25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作者简历

陈太愚,河北北京中学67届高中毕业生,1968年赴云南澜沧惠民农场插队,1982年回到北京,在中国青年报社任职,2008年退休。系本文主人公王璥的高中同学。

原题

王璥和《锡林郭勒不是梦》
——记一支歌的诞生




作者:陈太愚



在北京音乐会的舞台上,经常会听到一首混声无伴奏合唱——《锡林郭勒不是梦》。

哼鸣中,那浑厚深情的男声像从大地的深处升起,那委婉绵长的女声像从天际飘来……每次听到这首歌,我心中总会涌起一股热流,同时,一个人的名字,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一幅刻在心灵深处的画面,马上就会浮现在眼前。

身穿蒙古袍的王璥在天安门前留影


那个瘦弱而坚强的王璥

那是2006年的春天。我的高中同学王璥,在经历了一年多贲门癌折磨以后去世了。虽然我们知道他的离去不可避免。但是,悲痛仍然让我们难过了许久。

我一进入河北北京中学高一丙班,就认识了王璥。他因为患肝炎,休学一年,进了我们班。他是个很友善的人,消瘦,个子比较高,因此和人说话时,会自然地稍微低下头来,更显得谦和。他说话总是和风细雨,很少听到大分贝的发言。

那个年代时兴长跑,每个班级都有自己制定的长跑计划。比如要完成从北京跑到延安或者跑到井冈山的距离,教室里还有图表,示意今天已经跑到哪里了。

我们班的男生更是激进,每周都要沿着老4路环行公共汽车的路线,跑几次北京春节环城赛的路程。在学校食堂吃过晚饭,稍事休息,大家向东面的北新桥跑去,互相鼓励并调侃着:"谁也不许半道撤啊,必须转一圈,从西边回来!"王璥虽然身体较弱,但是每场不落。

还有记忆中的几次大强度锻炼,一次是从西直门,十几个同学用几辆自行车做中转,大家轮流跑到香山公园;一次是趟着没膝的大雪,从八大处翻越到鬼见愁的峰顶,里面都有王璥的身影。

高二时,一位同学随着父母到邢台去了,王璥和我们几个人商定,高二结束的暑假,我们骑自行车去邢台看他。为此,在第一学期的好几个星期日,我们都集体骑车进行适应性训练。最长的一次,是骑到了河北固安县城。

文化大革命时,我和王璥、石恩光、张立功四个人学习红军长征精神步行串联,背着背包整整用了30天,从北京走了2600华里走到武汉。

就这几段,用今天年轻人的话,我们够得上"铁磁"了。

王璥(左一)与同学留影


我的纠结

上山下乡,我和"铁磁"分开了。他去了内蒙古大草原放羊,我去了红土地云南农场。但是彼此通信往来,我知道了内蒙古当时"挖内人党"的残酷,他知道了云南刀耕火种的原始。

回到北京以后,大家都忙着工作、安家,见面不多,但信息不断。他先在教育局,后在文化局。这期间,王璥很仗义地帮助很多同学的儿女,包括我的女儿,解决入园上学的问题,在同学圈子中有口皆碑。

直到有一天,同学告诉我,王璥患了癌症……王璥时日不多了…...

我们送走了王璥,但同时也知道了他留下遗嘱:一是请东城文化局对他的丧事从简,二是请妻子苏兰芝把他的骨灰撒到草原去。

当去草原祭撒的日子确定了以后,我就开始纠结了。在中国青年报工作二十多年的职业训练,让我非常明白,王璥骨灰撒到草原的信息,具有多么大的新闻价值!如果把这个事情宣传出去,会是对老朋友多么好的回报!也是让社会认识了解一代知青的多么好的案例!

但是,王璥绝对绝对地不会让我这么做。他是一个那么低调的人!苏兰芝也不愿意让我告诉媒体。

其实要想宣传这件事,有一个非常畅通的渠道——任春魁。他是我报社的朋友,又同在一个部门共事。他虽然不认识王璥,但也曾去内蒙古东乌旗插队,回到北京后,他一直与牧民保持着密切联系。他也是知青活动的积极组织者,参与了八十年代著名的在首都体育馆举办的“共和国儿女老三届”大型晚会的策划与宣传,以及内蒙古暴雪灾害后的赈灾义演。他还参与或组织了唱草原歌曲的草原恋合唱团和北京牧人合唱团,担任副团长(我也是这个团的团员)。

老任对第二故乡情有独钟。只要知道了这件事,他一定会不遗余力地去宣传。我几次到他的办公室,几次把到了嘴边的话咽了回去。但是离出发的日子越来越近了,我知道,这件事瞒不过他,早晚会知道,不如早说为好。

王璥( 右二)与同学留影


老任的当机立断

听完我的介绍,老任马上抄起了电话,打给了在内蒙古电视台工作的著名词作家克明,请他帮助联系自治区的媒体。克明直接找了锡林郭勒盟党委宣传部的好朋友季华,让他联系锡盟的媒体参与报道。

放下电话,老任对我说:"哪天去草原?我跟你们一起走!"

过了几天,老任把我请到他的办公室,给我看了一份传真件——词作家克明作词作曲的《锡林郭勒不是梦》。克明是一位很有才华的词作者,本人是蒙古族,北京清华附中毕业后,也下过乡。在歌曲的后面,有一段克明的说明:"昨天,突然接到好友任春魁的电话,告知又一位北京老知青不幸故去。据说他临终前,恳请自己的妻子将骨灰撒回那片曾经养育过他的草原,不胜唏嘘。即刻写下这首歌,以慰他的灵魂,让歌声陪伴他重归草原。"

原来,老任告诉克明时,克明正在外地出差,收到信息后,夜不能寐,突击创作了这首歌。平日他只作词,这次被感动得激情难抑,亲自作曲。

离出发还有几天,锡林郭勒盟电视台的记者南吉德来到了北京。原来是锡盟盟委宣传部把任务交代给了他,南吉德奉命随我们全程采访。我们陪着他先后采访了王璥的同学和他在东城文化局的同事安家盛、张平生、郝嘉琦等,还陪着南吉德到了第六医院王璥告别世界的病房。镜头从窗口拉出,正是他在最后的岗位上主持盖建的东城区文化馆。

我们到了王璥家,苏兰芝一一指点着王璥的遗物诉说着他的点点滴滴。我特别感动的一个细节是:王璥作为局领导分管基建工程,经常在工地坐镇,常常晚上九十点钟才回到家还没有吃饭。而那时,搞工程的,又是甲方代表,到哪儿没有饭吃?苏兰芝还告诉我们,他们夫妇俩一直想回草原看看,可是总因为忙工作,一直没有机会回去。这次去撒骨灰,将是她完成王璥遗愿、完成夫妇俩约定的草原之旅。

王璥( 前排右三)与同学留影


飘荡在草原的安魂曲

出发那天,我们把复印好的歌篇发给了全体人员,《锡林郭勒不是梦》陪着王璥,陪着王璥的夫人苏兰芝和儿子儿媳、两个妹妹以及一群插队的朋友们出发了。

我们先来到了东乌旗,这里正在举办建旗50周年那达慕大会。

王璥的儿子用一个绿色的挎包装着父亲的骨灰盒,静静地坐在草地上。彪悍的马队、鲜艳的蒙古民族服饰、几百顶连营的蒙古包、壮实粗犷的蒙古族小伙儿、健硕美丽的蒙古族姑娘,迎接着王璥的到来。

我听见苏兰芝喃喃地说着:王璥,我们回来了……

王璥在遗嘱中写得非常清楚,骨灰要撒在东乌珠穆沁草原额和宝力格牧场的波洛斯格梁。这里是他度过青春的地方。他在这里把汗水与岁月和在一起,写就了一个男子汉的履历。当他被提拔到领导岗位以后,他告诉知青伙伴们:你们放心,只要有一个人没有离开草原,我也绝不会走。他果然实践了自己的诺言。

波洛斯格梁是个缓缓的坡地。太阳从东方升起,首先照耀在这片绿色的绒毯上,人站在这里,心,一下子就会沉静下来。

我们一行人缓缓地走上高坡,十几位身穿蒙古袍的牧民牵着马已经等在那里。他们是当年和知青一起放牧、一起走敖特尔朝夕相伴的亲人,知道这个消息后,专程在这里迎候。

祭撒开始了。老额吉舀起奶桶里洁白的乳汁洒向天空和草原,送王璥上路。风,刮起来了,很大。苏兰芝在儿子的陪同下,开始了最最震撼人心的仪式,洁白的骨灰和鲜艳的花瓣一把一把地撒在草原上。我们唱起了《锡林郭勒不是梦》,这哪里是唱啊,我们每个人都已经泣不成声,起起伏伏、断断续续的旋律伴着抽泣被风传送到很远很远……就这样,王璥永远留在了这片青青的草原,永远守望着第二故乡的家园。

当我们诅咒着上山下乡运动给民族带来灾难的时候,我们传颂着这个美好的故事,那是闪耀着人性光辉的故事,那是在艰苦中知青与牧民患难与共结成的情谊,那是博大胸怀对于生命的包容与敬重。

这一切,都被南吉德记录在他的摄像机里。他将这个故事制作了一部专题片,并在全国专题片评比中获得了大奖。

后来我们见到了克明,向他述说了发生的一切。他动情地说:"《锡林郭勒不是梦》是草原知青的安魂曲!"

随后,著名作曲家阿拉腾奥勒将《锡林郭勒不是梦》改编为合唱曲,牧人合唱团作了第一次公演。

北京牧人合唱团首唱视频


我作为音乐会主持人走到台前,用自己撰写的主持词向观众述说着王璥的故事。刚刚说到一半,我哽咽了,泪水已经抑制不住。我后面的团员们,那些与王璥一样,青春从绿草原走过的老知青们,热泪已经洒落在舞台。

"还是那条小路,那座山峰,还是那只雄鹰在山顶,还是那道闪电,那声雷鸣,还是那座毡房在雨中……当年的营盘在哪里?当年的额吉在哪里?锡林郭勒不是梦,你是我的青春,锡林郭勒不是梦,你是我的母亲!"

《锡林郭勒不是梦》从此唱响在舞台上….

这支歌属于王璥,也属于从那个时代走来的每一个同龄人。感谢你王璥,感谢你为我们搭建了这么震撼人心的平台,感谢你为作者激发了创作的源泉、为歌者激发了演唱的深情,感谢你让我们以此祭奠我们的青春。

王璥,向你鞠躬。

左起王璥、郭何生、朱迎剑


外一篇
一个灵魂  一首歌曲



作者:克明


2006年6月12日,我去鄂尔多斯采风。是夜,好友任春魁来电,说又有一位北京知青逝世了,他的名字叫王璥。王璥是1968年赴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插队的,临终时留下遗嘱,想把自己的骨灰撒回草原。问我能不能以电视台的名义去拍摄一部纪录片。

放下电话,胸中腾起一片悲凉。

这一代人真的很不幸,他们领受了太多的苦难,在那个本该是读书的年龄;这一代人也真的很幸运,他们还有一片可以安放灵魂的地方,在那片魂牵梦绕的草原。

夜不能寐,起身一挥而就,遂有了这首歌——《锡林郭勒不是梦》。

克明手稿复印件

歌曲的音乐形象是一个孤独的灵魂,它缓缓穿过时间的隧道,飞翔着,飞回梦中的草原,飞回青春的岁月。歌词列举出一系列的平凡景物:山峰、雄鹰、风雨、毡房、马蹄、马鞭、马镫、牛犊、水井、银碗、热血、寒冬、额吉慈爱的眼神、牧人沉默的目光……这些最熟悉的景物像刀锋一样刻在记忆的深处,像奶桶木纹里的奶香一般,牵引它找到回家的路。它找啊找,找到了当年的营盘,当年的额吉,最后,这个灵魂终于发出人生的喟叹:"锡林郭勒不是梦,你是我的青春;锡林郭勒不是梦,你是我的母亲·……"

回京后,见到了王璥的爱妻苏兰芝大姐。任春魁原计划把安葬骨灰的过程拍摄成纪录片,可苏大姐坚决反对,因为王璥的老父母尚健在,万一从电视上得知儿子去世的消息,恐怕接受不了这个打击。事已至此,只好作罢。临别时,我说我写了一首歌想送给王璥,送给北京的老知青,能听一下吗?苏大姐点头应允。当歌唱到一半时,苏大姐哭了,说克明你别唱了!她同意了拍摄纪录片。

苏大姐和锡林郭勒盟电视台记者等一行人回到草原时,正巧旗里召开那达慕大会。家人怀里抱着王璥的骨灰,一路观看下去。赛马、摔跤、射箭……边看边对着王璥的骨灰盒做着解说。他们自从离开草原,再也没回来过,王璥生命中最大的遗憾是没有看过那达慕大会,所以,苏大姐讲解得很仔细。

那达慕大会还没结束,牧民们就陪伴着苏大姐,一起回到了他们当年定情的草原。那是一片牧草丰美的高地,名叫波洛斯格梁。花儿开得十分繁盛。苏大姐小心地打开骨灰盒,用鲜花瓣伴着王璥的骨灰,一把一把地撒向了草原。这时,同行的人们齐声唱起了《锡林郭勒不是梦》……

这首歌,是在泪水中完成的首唱。

歌声中,知青与牧人们全哭了……

后来我说,这首歌应是北京知青的安魂曲。

阿拉腾奥勒老师混声无伴奏歌谱《锡林郭勒不是梦》原稿复印件


再后来,北京牧人合唱团想把它改编成无伴奏混声合唱,请我帮助他们圆梦。我就给著名作曲家阿拉腾奥勒老师打了电话,讲了这故事,唱了这首歌,求他编曲,并言明牧人合唱团很穷,没有稿费。阿拉腾奥勒老师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克明,告诉他们,我不要稿费"。没想到,这竟然成了我与阿拉腾奥勒老师唯一的合作。也许,天堂上也能听到这首灵魂的吟唱吧?

"锡林郭勒敏涅,锡林郭勒敏涅……"

将来,我也要把自己的骨灰撒回呼伦贝尔草原,也用这首歌来陪伴。

2016年4月25日北京


《锡林郭勒不是梦》


作词:克明

还是那条小路/那座山峰
还是那只雄鹰在山顶
还是那道闪电/那声雷鸣
还是那座毡房在雨中

还是那片草原/那阵蹄声
还是那群烈马在奔腾
还是那只牛犊/那眼水井
还是那声"霍日嘿"在梦中

还是那条马鞭/那副马镫
还是那腔热血在寒冬
还是那桶奶酒/那份平静
还是那只银碗在手中

副歌
当年的额吉在哪里
当年的营盘在哪里
锡林郭勒不是梦
你是我的青春
锡林郭勒不是梦
你是我的母亲……

说明:昨天,突然接到好友任春魁的电话,告知又一位北京老知青不幸故去。据说他临终前,恳请自己的妻子将骨灰撒回那片曾经养育过他的草原,不胜唏嘘。即刻写下这首歌,以慰他的灵魂,让歌声陪伴他重归草原。


2006.6.12鄂尔多斯

作者简历

克明


克明,本名包·耶希扎拉森,蒙古族,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同年插队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锻工。八年后转插呼伦贝尔草原。先后任职呼伦贝尔盟民族歌舞团、呼伦贝尔盟话剧团、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内蒙古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剧作家,诗人,国家一级词作家。代表作:歌曲《呼伦贝尔大草原》《往日时光》《绿皮火车》,歌剧《天鹅》《公主图兰朵》,音乐剧《金色胡杨》《苏赫与白马》。


(本文摘自《草原:我们永远的眷恋——东乌珠穆沁旗知青文集》,2023年自印本。)


本号获作者许可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请摁下二维码打赏吧

内蒙古知青

何友中:最寒冷的高考,

感受“免予体检”的温暖

赵江:高考"奇葩"经历,
两次高分都不被录取
马晓力:草原新牧民,
饱受虱子蚊子欺凌
张娜依:草原拾零

陈丽霞:与狼对峙,

舍了命也要护住两个孩子

陈丽霞:北京女知青扎根草原45年

田晓琦:擅越国境的秃尾巴儿马

马晓力:北京知青陈丽霞,

永远留在北方的草原

马晓力:蒙古额吉没有白疼你们
王海军:女知青和她们的农民丈夫
陆庆和:女大当嫁
许晓鸣:我为什么嫁给内蒙古草原牧民
唐燕:土默川酸曲曾经是我们的最爱
唐燕:下乡插队时,我们不懂爱情
章国芬:上海姑娘在内蒙古兵团
从未褪去衣服正经洗过一次澡
徐晓:荒漠中的连队“演剧运动”
张海鹰:有了这个灵魂人物,
连队演剧运动热情高涨
郭孟伟:生存在“丛林法则”下,
兜里装着三角刮刀
张美音:父亲让我去问江青
李银河:我的人生第一课
冷明: 货真价实“牧马人”,
我娶的媳妇也叫秀芝
 雷霆:爸爸帮我抄诊断书"病退"回京
安玉海:病退回城,管它真的假的
邱力:难忘那一夜,
最后一批北京知青病退返城
施和平:有一种心碎,
是一次又一次的撕裂与别离
刘平清:今生我欠自己一个梦还没有圆
王金堂:从"逃跑"回家到"病退"回家
翟新华:大返城时期,
他留在兵团成了改革典型
王昺:一群天津女知青
在内蒙古包头的“意外之喜”
张晓丽:一个吃货的记忆碎片
马明:当上草原兽医,
冲破政审踏上回京读书路
李欣:我参加过草原上的打狼运动
李庆曾:兵团战友刘成豪之死
吕丁倩:夏锄日当午,
燥热的空气能灼痛五脏六腑
冰天雪地绝处求生的高考之路
我经历的1976年高招
工农兵学员是如此推荐的
明月千里照白雪,故乡只多万重山
那个坑坑洼洼的多事之秋
两个女孩命悬一线的迷路
聂平:最亲密"战友"是虱子跳蚤臭虫
赛力罕:命悬一线的脱险瞬间
赛力罕:妈妈送我去大草原当牧民
赛力罕:我在草原上的牧民生活
李银河:我的人生第一课
黄培:草料场大火是怎么烧起来的?
黄培:我们是乌拉特草原上的牧羊女
 黄培:一张照片差点搭上一条命
陈佩斯:珍藏在大草原上的青春
老鬼:大草原上的"孤狼"岁月
老鬼:姜傻子一定要在草原咽气
老鬼其人与《血色黄昏》
徐小棣:异丙嗪,青年时代的故事
朱今天:六千“侉子”走武川
钱江:我的第一个病人
王海军:我们村的男知青
刘晓阳:从插队到洋插队的北京姑娘
李大同:草原归去来
秦晓:我们在牧区吃商品粮啃大羊腿
刘晓阳: “知青”李三友个案
克明:我与呼伦贝尔大草原
唐晓峰:大家心里有底,
不可能一辈子扎根农村
纪敦睦:一位本该成为大师的人物
留守在内蒙古的老知青们 
火勒旮弃:一个北京知青的命运
内蒙古草原上的五月夺命雪

徐小棣:北京六九届,"一锅端"下乡

不想与您失联
请关注备用号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