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海子《远方》

海子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海子于1988年8月19日所写诗集。《远方》是一首关于青春远行的诗歌,也是一首关于青春寻梦的诗歌。诗人明知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也深知远方的风景"不可触摸",可他依然选择了远方。在"以梦为马"的海子笔下,远方既是幸福的,又是痛苦的;既是令人向往的精神故乡,又是虚幻缥缈的一片荒原。该诗揭示了远方和现实之间的矛盾,抒发了一个青春诗人浓郁的浪子情怀,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抒情基调中,让读者陷入对远方的遥想与沉思。
诗人海子痴迷于西藏文化,短暂的一生去过两次西藏,留下了不少优美的诗歌,这是其中一首。理解海子的诗歌,必须先理解海子精神上的痛苦。诗歌,就其本质而言,不是技巧,而是一种精神。可惜,在中国,几千年的诗歌传统,讲究的就是技巧,因为诗歌对文人而言,就是一件衣服,不得不穿。于是诗歌技巧发展到极致,而诗歌精神却日渐衰微。而海子是不多的几个真正拥有诗歌精神的人,是传承屈原李白诗歌之火的传人。
《远方》写于88年8月的西藏之行,表达了诗人精神上的矛盾痛苦。诗人一生向往远方,远方是诗人反复吟唱的主题之一。最有名的就是“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祖国》),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诗句,可这句子里包含了作者多少痛苦,坚毅,无奈,决心,却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很难想象的。

《祖国》写于87年,88年的《远方》,很像是一种幻灭,对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的悔恨,其实不是这样,早在84年的诗作《龙》里,诗人就写道,“远方就是你一无所有的地方”,可见诗人从走上诗歌这条荆棘之路的起始,就清醒的知道,诗歌之路,是一条通往一无所有的艰难之路,可尽管这样,诗人义无反顾的勇往直前,在吟唱远方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孤独,终于无法自抑的走上了不归之路。
诗歌描述了作者真的到达了曾经梦想的“远方”后的所见所想。手法上虚实结合,首先,作者见到了“远方”西藏一无所有的青稞地。这是实写,表现的是现实的无情、自身的孤独。接下来又见到了“远方”的“孤独的石头”,这是虚写。石头长出血,表示这颗千年的孤独之石是富有生命力的。石头甚至还生出了七姐妹,女性在这里象征着美好幸福。“七”这个数字很有韵味,古代中国就有身着七彩衣的七仙女的传说,虽然本文中的七姐妹不是指七仙女,但多少都有多彩生活的美好寓意。但是鲜活的生命、多彩的生活或是心灵,作者都不能触摸,因为作者是生活在现实中的人,现实中的“远方”是一无所有。这些美好,只能用心灵来感受,作者把“远方的幸福”具象化地描述了出来,基本表明他在“远方”确实感受到了幸福,不过幸福的同时,作者贫穷、孤独,在去“远方”的路上也遭受了诸多其它的痛苦。所以作者认为“远方的幸福”,也是许多痛苦。




海子《远方》


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

遥远的青稞地

除了青稞一无所有

更远的地方更加孤独

远方啊除了遥远一无所有

这时石头

飞到我身边

石头长出血

石头长出七姐妹

站在一片荒芜的草原上

那时我在远方

那时我自由而贫穷

这些不能触摸的姐妹

这些不能触摸的血

这些不能触摸的远方的幸福

远方的幸福是多少痛苦


1988.8.19



推荐阅读:

海子诗选

海子《亚洲铜》

海子《以梦为马》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殷夫《别了,哥哥》

古苍梧《二十五岁见雪》

公刘《上海夜歌》

骆一禾《灿烂平息》

彭燕郊《读信》

刘湛秋《中国的土地》

郭小川《乡村大道》

邵洵美《季候》

王尔碑《南河》

辛笛《再见,蓝马店》

杜运燮《井》

杨唤《二十四岁》

鲁迅《人与时》

胡风《为祖国而歌》

周梦蝶《菩提树下》

周梦蝶《十月》

周梦蝶《还魂草》

周梦蝶《除夕》

周梦蝶《燃灯人》

食指《相信未来》

胡适《鸽子》

施蛰存《银鱼》

刘大白《邮吻》

朱湘《雨景》

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

刘半农《铁匠》

刘半农《相隔一层纸》

羊令野《梦中寻梅图》

郁葱《后三十年》

杨牧《母亲》

王统照《正是江南好风景》

唐湜《我的欢乐》

梁宗岱《晚祷》

应修人《妹妹你是水》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