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半农《铁匠》

​刘半农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铁匠》写于1919年9月,通过勾勒铁匠打铁时的劳动场面,塑造了一位粗犷、刚健的劳动者的形象。铁匠和刘半农其他诗作里出现的农民、木匠、船夫、渔民、学徒、人力车夫、乞丐、卖菜人、磨豆腐人等在一起,组成了“五四”时期下层劳动人民生活的画廊,诗人蘸着时代的浪花,在画廊的上方书写了“劳工神圣”这一诞生在“五四”运动中的响亮口号。难怪当时的人们称刘半农是“平民诗人”。
诗人看来对“铁匠”的形象十分钟爱。他的诗不止一次地写到“铁匠”。“人家说打铁朋友苦连天,我钉钉铛铛打铁也打过十来年。我打出镰刀弯弯好比天边月,我勿打锄头钉耙你哪里哼好种田?”(《劳工的歌》)“铁匠镗镗!朝打锄头,夜打刀枪。锄头打出种田地,刀枪打出杀魍魉。”(《拟儿歌——铁匠镗镗》)这一次诗人稍稍避开了如实的描写,他不再直接赞美铁匠的劳动成果和贡献,即使写铁匠的劳动过程,也是拈出打铁时发出的“叮当叮当”的声音和“红光”这两个特征,一为听觉,一属视觉,在诗的三节中每一节都出现,回环往复,加强了诗作的艺术感染力。诗人有意把铁匠打铁的场景置于“沉默”的“夜间”,这样“叮当叮当”的声音因这“沉默”而更加铿锵,闪烁的“红光”因这“黑漆漆”的“夜间”而更加耀眼,铁匠的铁锤敲击在“砧上的铁”上,也敲击着这夜的沉默的静谧,红光亮在“黑漆漆”的长夜里,也亮在这黑洞洞的人世间,于是就有了结尾的这么几句:“你若回过头去,/还可以看见几点火花,/飞射在漆黑的地上。”看得出,诗人在描摹现实生活的同时,还为全诗输入了象征的意义。当然,这种象征还比较浅近,不难为读者所理解。

刘半农十分注重诗的音节。这首诗是一首自由体诗,但又不那么“自由”,它基本上由二拍、三拍、四拍三种不同整数的诗行组成,跌宕有致,形成节奏上的抑扬顿挫。诗的第一节强调“沉默”,配以给人压抑低沉的“地七”韵(韵尾“i”),第二、三节强调“他永远在沉沉的自然界中激荡”,配以昂扬的“江阳”韵(韵尾“ang”)。刘半农说他写诗是在“黑夜荒山中摸索”(《扬鞭集·自序》),《铁匠》正是诗人摸索的一个成果。




刘半农《铁匠》


叮当!叮当!

清脆的打铁声,

激动夜间沉默的空气。

小门里时时闪出红光,

愈显得外间黑漆漆地。


我从门前经过,

看见门里的铁匠。

叮当!叮当!

他锤子一下一上。

砧上的铁,

闪作血也似的光,

照见他额上淋淋的汗,

和他裸着的,宽阔的胸膛。


我走得远了,

还隐隐的听见,

叮当! 叮当!

朋友!

你该留心着这声音,

他永远的在沉沉的自然界中激荡。

你若回头过去,

还可以看见几点火花,

飞射在漆黑的地上。


1919年9月,北京


推荐阅读:

刘半农诗选

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

牛汉《悼念一棵枫树》

郑振铎《我是少年》

白桦《情思》

朱自清《小舱中的现代》

公木《我爱》

陈梦家《一朵野花》

痖弦《山神》

李大钊《山中即景》

金克木《年华》

殷夫《别了,哥哥》

古苍梧《二十五岁见雪》

公刘《上海夜歌》

骆一禾《灿烂平息》

彭燕郊《读信》

刘湛秋《中国的土地》

郭小川《乡村大道》

邵洵美《季候》

王尔碑《南河》

辛笛《再见,蓝马店》

杜运燮《井》

杨唤《二十四岁》

鲁迅《人与时》

胡风《为祖国而歌》

周梦蝶《菩提树下》

周梦蝶《十月》

食指《相信未来》

胡适《鸽子》

施蛰存《银鱼》

刘大白《邮吻》

朱湘《雨景》

羊令野《梦中寻梅图》

郁葱《后三十年》

杨牧《母亲》

王统照《正是江南好风景》

唐湜《我的欢乐》

梁宗岱《晚祷》

应修人《妹妹你是水》

陈敬容《山和海》

陈敬容《雨后》

陈敬容《力的前奏》

何其芳《夏夜》

何其芳《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何其芳《花环放在一个小坟上》

何其芳《预言》

何其芳《生活是多么广阔》

何其芳《欢乐》

何其芳《扇》

何其芳《秋天》

唐祈《女犯监狱》

欧阳江河《最后的幻象》

欧阳江河《草莓》

穆旦《智慧之歌》

穆旦《春》

李金发《弃妇》

废名《十二月十九夜》

冯乃超《苍黄的古月》

昌耀《紫金冠》

昌耀《斯人》

昌耀《回忆》

昌耀《日出》

昌耀《峨日朵雪峰之侧》

苏金伞《夜巷》

俞平伯《孤山听雨》

俞平伯《凄然》

冯至《蛇》

冯至《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

冯至《蚕马》

冯至《南方的夜》

冯至《我们听着狂风里的暴雨》

冯至《我是一条小河》

纪弦《你的名字》

纪弦《一片槐树叶》

纪弦《二月之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